1.翼龍的介紹
《翼龍》是拉里·科恩執導,邁克爾·莫里亞蒂、坎迪·克主演的恐怖片。影片講述了沉睡十個世紀的巨鳥生于紐約曼哈頓區的一座大樓頂樓,巨鳥的食量奇大,并且時常出來獵食。紐約是警方為了這些無頭命案因擾不已。最后由一名槍匪無意中發現巨鳥藏身處,于是警方與巨鳥展開一場大戰。
2.翼龍的介紹
翼龍(Pterosaur) 原意為「會飛的爬蟲類」。
中生代三疊紀出現在地球上的翼龍是最早能夠飛行的脊椎動物,但有人懷疑它只是徒有虛名,充其量只能在天空滑翔。然而,最新的研究表明,因其大腦中處理平衡信息的神經組織相當發達,翼龍不僅能像鳥類一樣飛翔,而且很可能是飛行能手。
美國俄亥俄大學的研究人員在最新一期《自然》雜志上報告說,他們使用計算機分層造影掃描技術,依據化石建立了翼龍大腦的三維圖像。圖像顯示,翼龍的小腦葉片相當發達,其質量占腦質量的7.5%,是目前已知的脊椎動物中比例最高的。
與之相比,擅長飛行的鳥類的小腦葉片也只占其腦質量的1%到2%。 最大的翼龍是披羽蛇翼龍。
展開雙翼有12米長。 世界上第一枚翼龍胚胎化石,近期在中國遼西熱河生物群被古生物學家汪筱林、周忠和博士發現。
今年6月10日,相關研究論文刊登在世界最著名的學術刊物———英國的《自然》雜志上。由于這次重大的發現,《自然》雜志還在其網站首頁“今日新聞”欄目中同時配發了相關的新聞報道和圖片。
在6月11日出版的美國《科學》雜志上,也報道了這一重要。由于這樣一塊無比珍貴化石的發現,今天的人們已獲得了強有力的證據,證明翼龍這類與恐龍同時出現又同時絕滅,比鳥類早約7000萬年飛向藍天的中生代空中霸主不是胎生,而是像其他爬行動物和鳥類一樣卵生。
早在今年3月,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研究員汪筱林就向記者展示了他們的一項重大發現。據說那是一個尚未出殼的翼龍的化石,發育中的翼龍胚胎,骨骼了了,清晰可辨。
它是汪筱林和同事周忠和兩位研究員在遼西熱河生物群中考察時發現的。化石產自遼西錦州義縣一個湖泊沉積的地層中,距今約1.21億年。
這一地點曾經發現大量保存精美的狼鰭魚、滿洲鱷以及一些翼龍和鳥類化石。 然而,它的重要意義似乎遠不止于此,在科學探索的路上,它更像一個神奇的時空穿梭機,從1.21億年后的今天,人們依舊能夠管窺史前翼龍生息的許多細節。
胚胎化石傳達了最明確的信號:翼龍,與鳥類和其他爬行動物一樣是卵生而非胎生。 “相信它解開了一個謎團。”
汪筱林說,“它所傳遞的最大信息,就是翼龍是卵生,而非胎生。”一直以來,翼龍是胎生還是卵生,是個充滿爭論的話題。
雖然自18世紀翼龍被發現以來曾經有報道發現了一些被認為是翼龍蛋的碎片,但是沒有科學的證據證明這些蛋殼碎片就是翼龍的,因此這次發現的第一枚翼龍蛋,也是第一個翼龍胚胎化石,意義非常重大。 據汪筱林介紹,翼龍是恐龍的近親,二者生活在同一時代,是第一個飛向藍天的爬行動物,人們經常將翼龍誤認為是“會飛的恐龍”。
翼龍起源于約2.2億年前的晚三疊世,絕滅于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期。當恐龍占據著陸地時,翼龍卻一直控制著天空。
翼龍具有與今天的鳥類相似的復雜行為。科學家有理由相信,它們以卵生的方式繁殖后代,把卵產在湖泊或者海灘的沙地上,也許還會孵卵,照顧幼仔。
翼龍是一類非常特殊的爬行動物,具有獨特的骨骼構造特征。 早在1784年意大利的古生物學家科利尼在德國發現第一件翼龍化石時,甚至不能確定它屬于哪一類動物,有人認為它生活在海洋中,也有人認為它是鳥和蝙蝠的過渡類型等等。
直到1801年,法國著名的比較解剖學家居維葉才鑒定它為翼龍,歸于爬行動物。事實上,翼龍化石的發現比恐龍早了半個多世紀,自從翼龍化石被發現,人們對這類非常奇特的最早飛向天空的動物就充滿了好奇,一直在苦苦地探求。
翼龍的前肢高度特化,第4指加長變粗成為飛行翼指,它由四節翼指骨組成,前端沒有爪,與前肢共同構成飛行翼的堅固前緣,支撐并連結著身體側面和后肢的膜,形成能夠飛行的具有類似鳥類翅膀的翼膜。翼龍的腕部發育一個特有的向肩部前伸的翅骨,對翼膜起支撐作用。
第一至三指生長在翼膜外側,變成鉤狀的小爪,第五指退化消失。 支撐翼龍飛行的翼膜結構,完全不同于其后能夠飛行的脊椎動物———鳥類和蝙蝠類翅膀結構。
胚胎毫無疑問屬于翼龍,保存的骨架盡顯無疑。 “不但骨骼完整,而且保存有翼膜纖維和皮膚,蛋殼及其乳突狀結構也有很好的保存。”
汪筱林研究員對記者說。對于化石骨架的保存狀況,這位科學家是以“精美”二字形容的。
透過顯微鏡,記者觀察到更為清晰的表達。蛋的邊界光滑,蛋內呈褐色,顏色較深,與灰黃色之圍巖區別明顯。
“胚胎毫無疑問屬于翼龍,因為保存的骨架顯示具有相當長的第4指和具發達的三角脊的肱骨。”汪筱林說,“另外,在許多區域,有規律地保存大小幾乎相等近于圓形的乳突狀紋飾結構,這是蛋殼和胚胎的直接證據。”
令人稱奇的是,在翼龍胚胎化石的一邊,竟還有一條小魚的化石。 “在自然界中找到一個物種的胚胎化石,實屬不易,但這次發現的尤其重要,它不是普通的物種,而是第一個飛向天空,又是三種飛行脊椎動物中惟一絕滅的翼龍的胚胎的首次發現。”
汪筱林說。 不過,更具“傳奇色彩”的并不止這些,在翼龍胚胎化石的一邊,竟還有一塊小魚———與翼龍生活于同一時代的狼鰭魚的化石,兩者相映成趣,極為罕見。
這樣一塊“珠。
3.翼龍的資料(不少于50字)
翼龍 中生代三疊紀出現在地球上的翼龍是最早能夠飛行的脊椎動物,但有人懷疑它只是徒有虛名,充其量只能在天空滑翔。
然而,最新的研究表明,因其大腦中處理平衡信息的神經組織相當發達,翼龍不僅能像鳥類一樣飛翔,而且很可能是飛行能手。 美國俄亥俄大學的研究人員在最新一期《自然》雜志上報告說,他們使用計算機分層造影掃描技術,依據化石建立了翼龍大腦的三維圖像。
圖像顯示,翼龍的小腦葉片相當發達,其質量占腦質量的7.5%,是目前已知的脊椎動物中比例最高的。與之相比,擅長飛行的鳥類的小腦葉片也只占其腦質量的1%到2%。
世界上第一枚翼龍胚胎化石,近期在中國遼西熱河生物群被古生物學家汪筱林、周忠和博士發現。今年6月10日,相關研究論文刊登在世界最著名的學術刊物———英國的《自然》雜志上。
由于這次重大的發現,《自然》雜志還在其網站首頁“今日新聞”欄目中同時配發了相關的新聞報道和圖片。在6月11日出版的美國《科學》雜志上,也報道了這一重要發現。
由于這樣一塊無比珍貴化石的發現,今天的人們已獲得了強有力的證據,證明翼龍這類與恐龍同時出現又同時絕滅,比鳥類早約7000萬年飛向藍天的中生代空中霸主不是胎生,而是像其他爬行動物和鳥類一樣卵生。 早在今年3月,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研究員汪筱林就向記者展示了他們的一項重大發現。
據說那是一個尚未出殼的翼龍的化石,發育中的翼龍胚胎,骨骼了了,清晰可辨。 它是汪筱林和同事周忠和兩位研究員在遼西熱河生物群中考察時發現的。
化石產自遼西錦州義縣一個湖泊沉積的地層中,距今約1.21億年。這一地點曾經發現大量保存精美的狼鰭魚、滿洲鱷以及一些翼龍和鳥類化石。
然而,它的重要意義似乎遠不止于此,在科學探索的路上,它更像一個神奇的時空穿梭機,從1.21億年后的今天,人們依舊能夠管窺史前翼龍生息的許多細節。 胚胎化石傳達了最明確的信號:翼龍,與鳥類和其他爬行動物一樣是卵生而非胎生。
“相信它解開了一個謎團。”汪筱林說,“它所傳遞的最大信息,就是翼龍是卵生,而非胎生。”
一直以來,翼龍是胎生還是卵生,是個充滿爭論的話題。 雖然自18世紀翼龍被發現以來曾經有報道發現了一些被認為是翼龍蛋的碎片,但是沒有科學的證據證明這些蛋殼碎片就是翼龍的,因此這次發現的第一枚翼龍蛋,也是第一個翼龍胚胎化石,意義非常重大。
據汪筱林介紹,翼龍是恐龍的近親,二者生活在同一時代,是第一個飛向藍天的爬行動物,人們經常將翼龍誤認為是“會飛的恐龍”。翼龍起源于約2.2億年前的晚三疊世,絕滅于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期。
當恐龍占據著陸地時,翼龍卻一直控制著天空。 翼龍具有與今天的鳥類相似的復雜行為。
科學家有理由相信,它們以卵生的方式繁殖后代,把卵產在湖泊或者海灘的沙地上,也許還會孵卵,照顧幼仔。 翼龍是一類非常特殊的爬行動物,具有獨特的骨骼構造特征。
早在1784年意大利的古生物學家科利尼在德國發現第一件翼龍化石時,甚至不能確定它屬于哪一類動物,有人認為它生活在海洋中,也有人認為它是鳥和蝙蝠的過渡類型等等。直到1801年,法國著名的比較解剖學家居維葉才鑒定它為翼龍,歸于爬行動物。
事實上,翼龍化石的發現比恐龍早了半個多世紀,自從翼龍化石被發現,人們對這類非常奇特的最早飛向天空的動物就充滿了好奇,一直在苦苦地探求。 翼龍的前肢高度特化,第4指加長變粗成為飛行翼指,它由四節翼指骨組成,前端沒有爪,與前肢共同構成飛行翼的堅固前緣,支撐并連結著身體側面和后肢的膜,形成能夠飛行的具有類似鳥類翅膀的翼膜。
翼龍的腕部發育一個特有的向肩部前伸的翅骨,對翼膜起支撐作用。第一至三指生長在翼膜外側,變成鉤狀的小爪,第五指退化消失。
支撐翼龍飛行的翼膜結構,完全不同于其后能夠飛行的脊椎動物———鳥類和蝙蝠類翅膀結構。 胚胎毫無疑問屬于翼龍,保存的骨架盡顯無疑。
“不但骨骼完整,而且保存有翼膜纖維和皮膚,蛋殼及其乳突狀結構也有很好的保存。”汪筱林研究員對記者說。
對于化石骨架的保存狀況,這位科學家是以“精美”二字形容的。 透過顯微鏡,記者觀察到更為清晰的表達。
蛋的邊界光滑,蛋內呈褐色,顏色較深,與灰黃色之圍巖區別明顯。 “胚胎毫無疑問屬于翼龍,因為保存的骨架顯示具有相當長的第4指和具發達的三角脊的肱骨。”
汪筱林說,“另外,在許多區域,有規律地保存大小幾乎相等近于圓形的乳突狀紋飾結構,這是蛋殼和胚胎的直接證據。” 令人稱奇的是,在翼龍胚胎化石的一邊,竟還有一條小魚的化石。
“在自然界中找到一個物種的胚胎化石,實屬不易,但這次發現的尤其重要,它不是普通的物種,而是第一個飛向天空,又是三種飛行脊椎動物中惟一絕滅的翼龍的胚胎的首次發現。”汪筱林說。
不過,更具“傳奇色彩”的并不止這些,在翼龍胚胎化石的一邊,竟還有一塊小魚———與翼龍生活于同一時代的狼鰭魚的化石,兩者相映成趣,極為罕見。 這樣一塊“珠聯璧合”的化石所激發的人的想像力是震撼性的。
兩具化石形體不大,但保存都很精。
4.請介紹一些翼龍的情況
翼龍(Pterosaur) 原意為「會飛的爬蟲類」。
中生代三疊紀出現在地球上的翼龍是最早能夠飛行的脊椎動物,但有人懷疑它只是徒有虛名,充其量只能在天空滑翔。然而,最新的研究表明,因其大腦中處理平衡信息的神經組織相當發達,翼龍不僅能像鳥類一樣飛翔,而且很可能是飛行能手。
美國俄亥俄大學的研究人員在最新一期《自然》雜志上報告說,他們使用計算機分層造影掃描技術,依據化石建立了翼龍大腦的三維圖像。圖像顯示,翼龍的小腦葉片相當發達,其質量占腦質量的7.5%,是目前已知的脊椎動物中比例最高的。
與之相比,擅長飛行的鳥類的小腦葉片也只占其腦質量的1%到2%。 最大的翼龍是披羽蛇翼龍。
展開雙翼有12米長。 胚胎化石傳達了最明確的信號:翼龍,與鳥類和其他爬行動物一樣是卵生而非胎生。
“相信它解開了一個謎團。”汪筱林說,“它所傳遞的最大信息,就是翼龍是卵生,而非胎生。”
一直以來,翼龍是胎生還是卵生,是個充滿爭論的話題。 雖然自18世紀翼龍被發現以來曾經有報道發現了一些被認為是翼龍蛋的碎片,但是沒有科學的證據證明這些蛋殼碎片就是翼龍的,因此這次發現的第一枚翼龍蛋,也是第一個翼龍胚胎化石,意義非常重大。
據汪筱林介紹,翼龍是恐龍的近親,二者生活在同一時代,是第一個飛向藍天的爬行動物,人們經常將翼龍誤認為是“會飛的恐龍”。翼龍起源于約2.2億年前的晚三疊世,絕滅于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期。
當恐龍占據著陸地時,翼龍卻一直控制著天空。 翼龍是一類非常特殊的爬行動物,具有獨特的骨骼構造特征:翼龍的前肢高度特化,第4指加長變粗成為飛行翼指,它由四節翼指骨組成,前端沒有爪,與前肢共同構成飛行翼的堅固前緣,支撐并連結著身體側面和后肢的膜,形成能夠飛行的具有類似鳥類翅膀的翼膜。
翼龍的腕部發育一個特有的向肩部前伸的翅骨,對翼膜起支撐作用。第一至三指生長在翼膜外側,變成鉤狀的小爪,第五指退化消失。
支撐翼龍飛行的翼膜結構,完全不同于其后能夠飛行的脊椎動物———鳥類和蝙蝠類翅膀結構。 已知翼龍有兩個主要類別。
雖然在晚三疊世有早期類型,但在晚侏羅世索倫霍芬(Solenhofen)板巖中的喙嘴龍屬(Rhamphorhynchus)是較原始的典型。該類的特徵包括急劇變尖的大齒、較短的(支撐手指的骨)掌骨、末梢有菱形的長尾。
翼展大約1公尺(3.3英尺)。翼龍類第二大類出現一晚侏羅紀,延續到白堊紀,典型的侏羅紀類型是翼指龍屬(Pterodactylus),許多標本見于索倫霍芬板巖。
翼指龍(pterodactyl)一般是小爬蟲類,有些標本和麻雀一樣小,特徵包括一些小齒、長掌骨、短尾巴。翼指龍型的后裔延續到白堊紀,通常較大。
最好的代表是堪薩斯白堊層中的無齒翼龍屬(Pteranodon)。無齒翼龍屬比信天翁大,翼展達7公尺或更長。
1975年,德克薩斯州大本德(Big Bend)國家公園內的晚白堊世非海相地層中,發現了3個非常大的翼龍類的部分骨骼,最大的標本翼展約15.5公尺(51英尺),使其成為見聞中最大的飛行動物。這些爬蟲類的解剖及化石發現處的地形表明,其食料是腐肉而不是魚。
翼龍化石不超過白堊紀,它在自然界中的地位被真正的鳥類所取代。
5.翼龍的介紹
《翼龍》是拉里·科恩執導,邁克爾·莫里亞蒂、坎迪·克主演的恐怖片。影片講述了沉睡十個世紀的巨鳥生于紐約曼哈頓區的一座大樓頂樓,巨鳥的食量奇大,并且時常出來獵食。紐約是警方為了這些無頭命案因擾不已。最后由一名槍匪無意中發現巨鳥藏身處,于是警方與巨鳥展開一場大戰。
6.有哪些關于翼龍的資料
翼龍(Pterosauria),希臘文意思為“有翼蜥蜴”,是飛行爬行動物演化支。
它們生存于晚三迭紀到白堊紀末,約2億2800萬年前到6500萬年前。翼龍類是第一種飛行的脊椎動物。
它們的翼是由皮膚、肌肉、與其它軟組織構成的膜,膜從**延展到極長的第四手指上。較早的物種有長而布滿牙齒的顎部,以及長尾巴;較晚的物種有大幅縮短的尾巴,而且缺乏牙齒。
翼龍類的體型有非常大的差距,從小如鳥類的森林翼龍,到地球上曾出現的最大型生物,例如風神翼龍與哈特茲哥翼龍。翼龍(Pterosaur)原意為「會飛的爬蟲類」,是一類非常特殊的爬行動物,會飛并很可能是溫血動物。
中生代三疊紀出現在地球上的翼龍是最早能夠飛行的脊椎動物,但有人懷疑它只是徒有虛名,充其量只能在天空滑翔。然而,最新的研究表明,因其大腦中處理平衡信息的神經組織相當發達,翼龍不僅能像鳥類一樣飛翔,而且很可能是飛行能手。
美國俄亥俄大學的研究人員在最新一期《自然》雜志上報告說,他們使用計算機分層造影掃描技術,依據化石建立了翼龍大腦的三維圖像。圖像顯示,翼龍的小腦葉片相當發達,其質量占腦質量的7.5%,是目前已知的脊椎動物中比例最高的。
與之相比,擅長飛行的鳥類的小腦葉片也只占其腦質量的1%到2%。最大的翼龍是風神翼龍(羽蛇神翼龍)。
展開雙翼有11~15米長,相當于一架飛機大小。最小的樹棲翼龍化石——隱居森林翼龍,翼展開僅25厘米,近似于一只燕子身型大小。
世界上第一枚翼龍胚胎化石,近期在中國遼西熱河生物群被古生物學家汪筱林、周忠和博士發現。今年6月10日,相關研究論文刊登在世界最著名的學術刊物———英國的《自然》雜志上。
由于這次重大的發現,《自然》雜志還在其網站首頁“今日新聞”欄目中同時配發了相關的新聞報道和圖片。在6月11日出版的美國《科學》雜志上,也報道了這一重要。
由于這樣一塊無比珍貴化石的發現,今天的人們已獲得了強有力的證據,證明翼龍這類與恐龍同時出現又同時絕滅,比鳥類早約7000萬年飛向藍天的中生代空中霸主不是胎生,而是像其他爬行動物和鳥類一樣卵生 早在今年3月,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研究員汪筱林就向記者展示了他們的一項重大發現。據說那是一個尚未出殼的翼龍的化石,發育中的翼龍胚胎,骨骼了了,清晰可辨。
它是汪筱林和同事周忠和兩位研究員在遼西熱河生物群中考察時發現的。化石產自遼西錦州義縣一個湖泊沉積的地層中,距今約1.21億年。
這一地點曾經發現大量保存精美的狼鰭魚、滿洲鱷以及一些翼龍和鳥類化石。翼龍是一類非常特殊的爬行動物,具有獨特的骨骼構造特征。
早在1784年意大利的古生物學家科利尼在德國發現第一件翼龍化石時,甚至不能確定它屬于哪一類動物,有人認為它生活在海洋中,也有人認為它是鳥和蝙蝠的過渡類型等等。直到1801年,法國著名的比較解剖學家居維葉才鑒定它為翼龍,歸于爬行動物。
事實上,翼龍化石的發現比恐龍早了半個多世紀,自從翼龍化石被發現,人們對這類非常奇特的最早飛向天空的動物就充滿了好奇,一直在苦苦地探求。翼龍的前肢高度特化,第4指加長變粗成為飛行翼指,它由四節翼指骨組成,前端沒有爪,與前肢共同構成飛行翼的堅固前緣,支撐并連結著身體側面和后肢的膜,形成能夠飛行的具有類似鳥類翅膀的翼膜。
翼龍的腕部發育一個特有的向肩部前伸的翅骨,對翼膜起支撐作用。第一至三指生長在翼膜外側,變成鉤狀的小爪,第五指退化消失。
支撐翼龍飛行的翼膜結構,完全不同于其后能夠飛行的脊椎動物———鳥類和蝙蝠類翅膀結構。胚胎毫無疑問屬于翼龍,保存的骨架盡顯無疑。
翼龍類屬于爬行動物,然而它很可能是溫血動物。20世紀除,英國古生物學曾認為,翼龍具備快速運動的能力,像蝙蝠一樣,體上有毛,并有鳥類相似的生活習性,因此,翼龍應該是體溫恒定的溫血動物。
后來在德國發現的喙嘴龍化石上找到“毛”的印痕。1970年,在哈薩克斯坦發現了一件比較完整的帶有“毛”的翼龍化石,英國古生物學家通過對這件標本毛狀物和翼膜結構的研究,認為它無疑屬于溫血動物。
翼龍身體上的這些“毛”隔熱保溫,防止體內熱量的散失,具有調節體溫的作用,能直接證明翼龍是熱血的恒溫動物。此外,在內蒙古寧城發現的全身覆蓋“毛”的熱河翼龍完整骨架,進一步證明了翼龍為溫血動物。
最近在巴西掠海翼龍巨大的頭部脊狀構造上發現具有調節體溫的血管的印痕,也是翼龍為溫血動物的直接證據。另一個證據來自于翼龍的骨骼像鳥一樣有一些具有調節體溫的小氣囊。
事實上,翼龍為了適應飛行的需要,已經具有內熱和體溫恒定的生理機制,較高的新陳代謝水平,發達的神經系統以及高效率的循環和呼吸系統,成為一類最不像爬行動物的爬行動物。翼龍是恐龍的近親,生活在同一時代,是飛向藍天的爬行動物,有時也被誤認為是“會飛的恐龍”。
翼龍起源于約2.15億年前的晚三疊世,滅絕于6 5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期。當恐龍稱霸著陸地時,翼龍卻控制著天空。
翼龍是一類非常特殊的爬行動物,具有獨特的骨骼構造特征。早在1784年,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