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無問西東觀后感100字
[觀《無問西東》有感:不辜負] 不辜負 ——觀《無問西東》有感張弦老師說,現在是個好時代,不要辜負自己和時代,觀《無問西東》有感:不辜負 [專題]。
何為"不辜負"?老師說:不辜負就是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并且做得最好,就是不辜負。似懂非懂,心里想,可是每個人所處的時代都是無法選擇的,很多時候我們身不由己也力不從心,時代所然怎么辦?這一次,《無問西東》做出了回答。
一部電影,橫亙四段時空,跨越近百年的歷史,講述了四段清華學子的故事。不同時代他們面臨著不同的命運,時代大背景他們無法選擇。
可是,在時代背景下,他們對自己的命運和青春做出了自己的抉擇。 20年代的吳嶺瀾,一心想學實科,有著根深蒂固的實業救國思想。
迷茫困惑時,時任清華大學教務長的梅貽琦一番話引發了他深層次的思考。梅貽琦說:什么是真實?就是做什么和誰在一起,你看到什么聽到什么,是否有一種從心靈深處滿溢出來的、不懊悔也不羞恥的平和與喜悅。
而最終讓吳嶺瀾徹悟的,則是去圖書館聽了泰戈爾的演講,看見在泰戈爾身旁站著當時中國最卓越的一群人。他們篤定從容,充滿自信,目光清澈。
吳嶺瀾頓悟,選擇了遵從本心,毅然棄理從文。 30年代末40年代初的沈光耀,"看起來什么都能做好",當看到孩子在日機的轟炸下死在母親臂彎,看著剛剛還活蹦亂跳的孩子瞬間失去了生命。
哪怕違背母命,他也要棄筆從戎,最終慷慨赴死。 60年代的王敏佳,明艷得像花兒一樣。
因為虛榮,因為一次"見義勇為",卻被那個時代定性為特務、破壞他人家庭。在批斗會上,她的尊嚴被踐踏,肉體被摧殘,甚至生命也差點被剝奪。
在李想和陳鵬之間,她終于明白,什么是背叛,什么是托舉。曾經的鮮衣怒馬都化作了那場暴雨,一座空墳埋葬了青春,卻也使她做出了自己一生的選擇。
"上次我以為我死了,睜開眼看到的是你。這一次,我一定要在死亡來臨之前找到你。
2.無問西東觀后感2000字
2018年1月20日觀看了電影《無問西東》。
這部影片主要是通過四個故事,來講述故事中的五位青年,在不同時代人生道路上的選擇。
故事之一:現代白領青年張震,面對有四個嬰兒的貧困家庭,在幫與不幫中的選擇。到影片最后他還是決定選擇幫。
故事之二:六十年代,三個青年王敏之、陳鵬、李想在人生道路上的選擇。通過他們介入班主任老師與其妻子感情不和這根導火索,而引出一場人生觀與道德觀的碰撞。在這場撕裂的斗爭中,他們的師母自殺,老師懊悔,王敏佳差點丟了生命,李想在關鍵時刻,為了實現自己去大西北的目標,而放棄了王敏佳。陳鵬在感覺追求王敏佳無果的情況下,選擇了服從學校分配。最后李想為了救同事,把自己的生命留在了大西北,到死他都在懊悔自己的逃避。而王敏佳在陳鵬的幫助下,終于敢于面對現實,而選擇了主動到大漠中去尋找自己的愛人。陳鵬在王敏佳需要幫助的時候,做了那個無怨無悔給王敏佳托底的人。
故事之三:也是電影最精華的部分,講述了抗戰時期西南聯大的故事。1937年北平淪陷,清華、北大、南開三所大學的學子奔向昆明,組成了西南聯大。這所存活了8年的最窮的大學,卻被譽為中國教育史上的珠穆拉瑪峰。故事之三:也是電影最精華的部分,講述了抗戰時期西南聯大的故事。1937年北平淪陷,清華、北大、南開三所大學的學子奔向昆明,組成了西南聯大。這所存活了8年的最窮的大學,卻被譽為中國教育史上的珠穆拉瑪峰。
在炮火中,沒有教室,在山洞、溝壑中席地而坐,掛一塊黑板就是教室。瀑雨聲蓋過先生的教書聲,先生在黑板上寫下了"靜聽雨聲"四個字。雨水淋濕了先生、學生的衣服,打濕了先生、學生的頭發,但沒有一個人離開。
翻來西南聯大的歷史,朱自清吃糙米度日;聞一多靠治印換錢,2年留下1400多方印譜;華羅庚住牛棚;鄧稼先的父親鄧以哲教授叮囑兒子"好好讀書,將來力圖報國"。鄧稼先沒有辜負父親的期望,為祖國的強大做出了重大貢獻。臨終時他還說:"不要讓人家把我們落的太遠"。 他們的身上具有一種什么樣的精神?是"身處逆境而正義必勝的永不動搖的信念,對國家民族的前途所具有的高度責任感,支撐了聯大對敬業、求知的追求"。
吳嶺瀾在選擇專業時感到迷茫,梅校長對他說"你看到什么,聽到什么,做什么,和誰在一起,有一種從心靈深處滿溢出來的不懊悔,也不羞恥的平和與喜悅"。最后,他在聽到泰戈爾的演講后找到了答案。
故事之四:面對國家山河破碎,西南聯大的學子們投筆從戎,"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沈光耀在經歷了空襲,經歷了死亡之后,激發了國家情懷,背著母親報名參軍,空投食物給那些忍受饑餓的孩子。在戰場上以微笑面對死亡,在最后關頭,駕機迎頭撞向敵人。 他的原型就是清華學生沈崇海,當沈崇海發現自己的飛機受損,不能返回空軍基地時,他駕機撞向了敵艦。 抗戰時期,有1200名聯大學子投筆從戎,其中14人以身殉國。
影片《無問西東》,表達了一種精神,就像西南聯大校歌中寫的"趕緊學習,趕緊準備,抗戰、建國,都要我們擔當!" 整部電影通過四個故事的相互穿插,和年代的交替,把四個故事中的人物相互關聯起來。就像一部散文詩,形散而神不散。
在講述的這四個故事中,"選擇"始終貫穿在其中,它想表述的就是:人生就是一個不斷選擇的過程。無論是張震,還是沈光耀,還是陳鵬,還是李想,他們都在選擇中追逐著自己的理想,這種理想表現出來的是善良,是國家情懷,是一種責任擔當。 愛你真愛,行你本真,立德立言,無問西東。
3.無問西東觀后感2000字
2018年1月20日觀看了電影《無問西東》。
這部影片主要是通過四個故事,來講述故事中的五位青年,在不同時代人生道路上的選擇。故事之一:現代白領青年張震,面對有四個嬰兒的貧困家庭,在幫與不幫中的選擇。
到影片最后他還是決定選擇幫。故事之二:六十年代,三個青年王敏之、陳鵬、李想在人生道路上的選擇。
通過他們介入班主任老師與其妻子感情不和這根導火索,而引出一場人生觀與道德觀的碰撞。在這場撕裂的斗爭中,他們的師母自殺,老師懊悔,王敏佳差點丟了生命,李想在關鍵時刻,為了實現自己去大西北的目標,而放棄了王敏佳。
陳鵬在感覺追求王敏佳無果的情況下,選擇了服從學校分配。最后李想為了救同事,把自己的生命留在了大西北,到死他都在懊悔自己的逃避。
而王敏佳在陳鵬的幫助下,終于敢于面對現實,而選擇了主動到大漠中去尋找自己的愛人。陳鵬在王敏佳需要幫助的時候,做了那個無怨無悔給王敏佳托底的人。
故事之三:也是電影最精華的部分,講述了抗戰時期西南聯大的故事。1937年北平淪陷,清華、北大、南開三所大學的學子奔向昆明,組成了西南聯大。
這所存活了8年的最窮的大學,卻被譽為中國教育史上的珠穆拉瑪峰。故事之三:也是電影最精華的部分,講述了抗戰時期西南聯大的故事。
1937年北平淪陷,清華、北大、南開三所大學的學子奔向昆明,組成了西南聯大。這所存活了8年的最窮的大學,卻被譽為中國教育史上的珠穆拉瑪峰。
在炮火中,沒有教室,在山洞、溝壑中席地而坐,掛一塊黑板就是教室。瀑雨聲蓋過先生的教書聲,先生在黑板上寫下了"靜聽雨聲"四個字。
雨水淋濕了先生、學生的衣服,打濕了先生、學生的頭發,但沒有一個人離開。翻來西南聯大的歷史,朱自清吃糙米度日;聞一多靠治印換錢,2年留下1400多方印譜;華羅庚住牛棚;鄧稼先的父親鄧以哲教授叮囑兒子"好好讀書,將來力圖報國"。
鄧稼先沒有辜負父親的期望,為祖國的強大做出了重大貢獻。臨終時他還說:"不要讓人家把我們落的太遠"。
他們的身上具有一種什么樣的精神?是"身處逆境而正義必勝的永不動搖的信念,對國家民族的前途所具有的高度責任感,支撐了聯大對敬業、求知的追求"。吳嶺瀾在選擇專業時感到迷茫,梅校長對他說"你看到什么,聽到什么,做什么,和誰在一起,有一種從心靈深處滿溢出來的不懊悔,也不羞恥的平和與喜悅"。
最后,他在聽到泰戈爾的演講后找到了答案。故事之四:面對國家山河破碎,西南聯大的學子們投筆從戎,"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沈光耀在經歷了空襲,經歷了死亡之后,激發了國家情懷,背著母親報名參軍,空投食物給那些忍受饑餓的孩子。在戰場上以微笑面對死亡,在最后關頭,駕機迎頭撞向敵人。
他的原型就是清華學生沈崇海,當沈崇海發現自己的飛機受損,不能返回空軍基地時,他駕機撞向了敵艦。 抗戰時期,有1200名聯大學子投筆從戎,其中14人以身殉國。
影片《無問西東》,表達了一種精神,就像西南聯大校歌中寫的"趕緊學習,趕緊準備,抗戰、建國,都要我們擔當!" 整部電影通過四個故事的相互穿插,和年代的交替,把四個故事中的人物相互關聯起來。就像一部散文詩,形散而神不散。
在講述的這四個故事中,"選擇"始終貫穿在其中,它想表述的就是:人生就是一個不斷選擇的過程。無論是張震,還是沈光耀,還是陳鵬,還是李想,他們都在選擇中追逐著自己的理想,這種理想表現出來的是善良,是國家情懷,是一種責任擔當。
愛你真愛,行你本真,立德立言,無問西東。
4.無問西東中學生觀后感1000字
影片以非線性的敘事方式,講述了四個截然不同的故事,卻指向了一個共同的主題:美好的德行和與人有益的言辭,是青春飛揚的根基。每個人都面臨紛繁的選擇,唯有對自己真誠,內心沒有雜念和疑問,才能勇往直。這是影片的思想主旨,也是導演李芳芳對“無問西東”四個字的理解與表達。
此外,從片中可以看到許多別具匠心的細節,例如:片中角色真實且自然的裝扮和道具,在時代流轉間別具錯落美感的季節更替;再比如,沈家門庭上高懸的“三代五將”匾額的一個定格鏡頭,清晰交代了沈家乃簪纓世家的背景,讓沈氏母子入情入理的抉擇讓人動容。最為加分的莫過于片尾的七分鐘“大彩蛋”,在影片中悄然出現的如梁啟超、聞一多、朱自清、錢鐘書等與清華有著深厚淵源的歷史人物被一一定格介紹,既凸顯時代風骨,又引發了觀眾的集體共鳴。
《無問西東》正是由心而發地用一種致敬的姿態,解構一所百年名校的精神傳承,為觀眾交出了一篇與眾不同的“命題作文”。盡管它并不完美,甚至有不少稚嫩之處,但作為一部青春類型片,《無問西東》的真誠與勇敢,對得起電影的片名。無論是拍片子還是做學問,都需要一種不為外界所惑、不為風險所縛的探究精神
5.誰的青春不后悔(無問西東)影評
勵人明心的獻禮之作
文/夢里詩書
作為一部對清華大學校慶的獻禮之作,《無問西東》用從民國到現代橫跨數十年的時代格局,四段故事的穿插,預想落足于“立德立言,無問西東”的清華精神,然而導演其實并沒有能完美的去承載這一宏大格局的功底,起承轉合的生硬,使最后的珠玉固然動人,卻亦有著良莠不齊的尷尬。
身處中國不同時期清華園里的莘莘學子,四段不同的故事構建了起了電影的主線,從1924到2012里,1924是抉擇,1942是家國,1962是愛情,2012是方向,每一段故事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對“無問西東”這一清華命題做出詮釋,由此所渲染的青春既給人帶來了浪漫的詩意,同樣也令人見證著在命運面前個體的渺小無奈,由此電影對一句簡單直白的清華校訓確賦予了以藝術性的升華。
電影雖然有著四個故事,但自覺最為奪目的其實只有兩段,一段是1942時由王力宏飾演的沈光耀扛下的家國情懷,一段則是中國特殊年代下的1962,章子怡飾演的王敏佳與黃曉明飾演的陳鵬,兩人面對坎坷的命運所上演的那段愛戀直抵人心,至于電影一頭一尾的兩個時間段,雖然同樣有以內涵,但在呈現上卻并沒能給人以太多深刻的印象,這很大程度上源于導演對整體節奏和人物情感塑造的失衡。
多線敘事的手法運用,所尤為苛求于導演的能力掌控,而電影所力圖營造的格局更是在大時代的洪流之下,個體對命運“立德立言,無問西東。”的著點,四段故事雖然沒有雨露均沾的必要性,但卻至少還是需要一定的邏輯關聯和情感鋪墊,例如在2012的現代職場故事里,人物的情感轉折草草了事,就給人一種尤為蒼白的說教與莫名,四個水平不一的故事被強行拼湊成了一體,其實也造成了電影難成一統的割裂感,這使《無問西東》雖然是一部有著豐富內涵層次的作品,卻難堪佳作。
《無問西東》是一部用青春誘人共鳴,用愛勾勒善良,用傳承體現清華之魂的作品,雖然它在一個獻禮命題之下存在著不少問題,但這樣的電影仍舊帶有著溫度,仍舊還能勵人明心。
6.電影《無問西東》主要講了什么
《無問西東》這個電影一共講了四個分支的故事。
第一個故事發生于民國初期的清華學堂,在文科與理科之間糾結的吳嶺瀾聽從清華老校長梅貽琦的建議選擇尊崇自己的內心,學習自己擅長但社會主流并不認可的文科。第二個故事發生在抗日時期的西南聯大(當時的清華大學)聯大學生富家公子沈光耀在國家危急存亡之際,選擇棄筆從戎,成為了一名空軍最后以身殉國的故事。
第三個故事發生在一九六幾年的清華校園,清華學生陳鵬,面對被批斗的愛人,不論世俗的反對,也不管會導致的嚴重后果,選擇與王敏佳相愛的故事。第四個故事發生在2012年,由張震扮演的張果果面對可能會為自己招致麻煩的四胞胎家庭,依然遵從自己內心的呼喚,無視了上司對他四胞胎家庭就是為了錢財的暗示,選擇用心照料他們,并且在險惡的商場之中,獨善其身,不同流合污。
拓展資料:《無問西東》由導演李芳芳編劇并執導,章子怡、王力宏、黃曉明、張震、陳楚生五大明星聯袂出演,刻畫了在大時代背景下感人至深、跌宕起伏的青春故事,向每一個不朽的青春傳奇致敬。
7.誰的青春不后悔(無問西東)影評
勵人明心的獻禮之作文/夢里詩書作為一部對清華大學校慶的獻禮之作,《無問西東》用從民國到現代橫跨數十年的時代格局,四段故事的穿插,預想落足于“立德立言,無問西東”的清華精神,然而導演其實并沒有能完美的去承載這一宏大格局的功底,起承轉合的生硬,使最后的珠玉固然動人,卻亦有著良莠不齊的尷尬。
身處中國不同時期清華園里的莘莘學子,四段不同的故事構建了起了電影的主線,從1924到2012里,1924是抉擇,1942是家國,1962是愛情,2012是方向,每一段故事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對“無問西東”這一清華命題做出詮釋,由此所渲染的青春既給人帶來了浪漫的詩意,同樣也令人見證著在命運面前個體的渺小無奈,由此電影對一句簡單直白的清華校訓確賦予了以藝術性的升華。電影雖然有著四個故事,但自覺最為奪目的其實只有兩段,一段是1942時由王力宏飾演的沈光耀扛下的家國情懷,一段則是中國特殊年代下的1962,章子怡飾演的王敏佳與黃曉明飾演的陳鵬,兩人面對坎坷的命運所上演的那段愛戀直抵人心,至于電影一頭一尾的兩個時間段,雖然同樣有以內涵,但在呈現上卻并沒能給人以太多深刻的印象,這很大程度上源于導演對整體節奏和人物情感塑造的失衡。
多線敘事的手法運用,所尤為苛求于導演的能力掌控,而電影所力圖營造的格局更是在大時代的洪流之下,個體對命運“立德立言,無問西東。”的著點,四段故事雖然沒有雨露均沾的必要性,但卻至少還是需要一定的邏輯關聯和情感鋪墊,例如在2012的現代職場故事里,人物的情感轉折草草了事,就給人一種尤為蒼白的說教與莫名,四個水平不一的故事被強行拼湊成了一體,其實也造成了電影難成一統的割裂感,這使《無問西東》雖然是一部有著豐富內涵層次的作品,卻難堪佳作。
《無問西東》是一部用青春誘人共鳴,用愛勾勒善良,用傳承體現清華之魂的作品,雖然它在一個獻禮命題之下存在著不少問題,但這樣的電影仍舊帶有著溫度,仍舊還能勵人明心。
8.直面內心的選擇,有多難(無問西東)影評
我對本片真是又愛又恨,一方面它有著這個時代難得的高立意,且有不少或振奮人心或讓人心塞的動人點,但另一方面它又在電影語言上顯得刻意,甚至業余。
陳楚生的段落戲份最少,但是整個故事的起源,點出了全片的主題:無問時代,直面內心。可本片真正打動我的,是空軍教官的那句:這個時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人,缺的是從內心給出的真心、正義、無畏和同情。直面內心的人很多,但未必都選擇了做好事。在掙扎面前無視時代的選擇,做對的事,才是真正的英雄。
片中四條時間線,通過個別人物之間的聯系,表現出這種精神的延續。當老師放棄教學內容在黑板上寫下“靜坐聽雨”,當沈光耀對母親說出對不起后毅然赴死,當張果果為孩子們親手畫下彩窗,傳遞出的那種正能量是很有沖擊力的。說實話,我極少在我們的“主旋律”中真正感受到正能量而不覺得尷尬。
當然,本片立意之高和野心之大,并不能掩蓋在本身拍攝上的不足。除了章子怡那段,其余三段的某些瞬間,都仿佛在看公益廣告,有些臺詞和鏡頭的表達方式,其實可以再寫實點。章子怡這條線,雖然也有人物選擇帶來的因果關系,但并沒突出直面內心選擇的主題,更多體現出的還是特殊時代下人物命運的不幸,顯得和其他三個故事的主題傳承感不強,卻又偏偏是最觸動人心的,讓人不免覺得,或許這段單拎出來拍個更長點的故事是更佳的選擇,當然章子怡遠超其他主演的感染力也是這一段出挑的原因。最出彩段落卻并不最凸顯主題,多少是本片一個遺憾。
至于片尾的眾多人物展示,個人覺得也并不合適,那些曾在中國歷史上留下過濃墨重彩的人物,和本片的主題關系不大。倘若有借四條時間線拍一部濃縮的近代史的想法,對導演來說野心就太大了。本片觀影的好感度,更多還是建立在感染力的基礎上,倘若換個普通故事,導演掌控力的問題估計會暴露得更多。
本片最大的貢獻,可能是讓走出影院的每個人捫心自問,在如今價值觀導向越來越單一的社會,我們是否還有前人無問西東,直視內心的勇氣?我們的時代,需要的不僅僅是外在的懷舊,更需要的是對那些已經喪失的價值觀的找尋。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無問西東簡短的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