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關于古埃及的故事
古埃及是個多神崇拜的國家。
雖然在新王國時期也出現過阿蒙神這樣的“國神”,但各地的地方神崇拜一直延續著,而普通人更是從實際的需求出發,各有自 己崇拜的神。比較重要的神就有200多個,存在時間較短或者影響不大的神則數不勝數。
在信仰與生活的互動中,埃及人表現出明確的實用主義態度。 古埃及的眾神各司其職,但并沒有非常鮮明的個性,神的種種變形和譜系不定就說明了這一點。
古埃及的眾神大致可以分為這么幾類:動物形象的神、人的形象的神、半人半動物的神、抽象概念擬人化的神。 此外,古埃及的神還有一神多形和多神合一的特點。
如太陽神在早晨叫做“凱波利”、在中午叫“拉”、在晚上叫“阿圖姆”;有時候出于政治的需要把幾個強大的神結合為一體,如阿蒙-拉神的結合,但更多的則是成對的 配偶神,以及加上他們的兒子或女兒之后組成的三神體,如阿蒙、穆特及他們的兒子洪蘇;奧賽里斯、伊西斯及他們的兒子荷魯斯,等等。但是神祗家族的譜系卻并不固定,如塞特有時是荷魯斯的叔叔,有時有成了他的兄長;在底比斯,阿蒙的妻子是穆特;在赫摩波里斯則是阿蒙特。
神人關系的相對和諧是古埃及宗教的一大特色。古埃及人認為宇宙和社會秩序是神創造的,是一種完美的狀態,人為維持這個秩序所做的努力即是對神的最好報答。
古埃及人對神的理解可以概括為:神是完美的,主宰著人類的命運,人逃脫不了神的安排,也永遠無法企及神的完美境界。由于材料很多,我分多次傳給你.希望你能體諒 古埃及 ◆埃及最后一位法老 埃及最后一位法老———埃及艷后 歷史上的很多人和事都是生活中的大片(題材),這大概與人的記憶特點和懷舊情結有關,過去的事情往往啟發我們,讓我們的思想更有意思,看看“歷史人物”這個欄目,或許能讓您的心情更好、閱讀更豐富… 埃及艷后———克里奧帕特拉七世,是埃及稱作法老的最后一人,之后呢? 這個埃及世界就并入到了阿拉伯世界,土地沒有改變,但是民族已經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古埃及這樣的一個民族了。
那么現在埃及這塊土地上的民族是有阿拉伯人、希臘人、羅馬人還有一些土著的埃及人,但是他們已經沒有了自己的語言,都講著阿拉伯語的這樣一個世界混雜的民族了。那么克里奧帕特拉是最后一個能夠自己講埃及語的一位法老,這位法老有很多傳奇的故事。
那么克里奧帕特拉七世這個女法老,她有這么多的傳奇故事,哪些是真的,哪些不是真的,這恐怕有很多人還都是心存疑慮的,但無論如何克里奧帕特拉這樣一個人物在歷史上,確實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克里奧帕特拉 這個人究竟是誰? 我們說了,她是最后的一位法老,我們知道,一提到法老,只有古代埃及有法老,但是克里奧帕特拉,她卻不是埃及人,她應該算是馬其頓人,因為什么呢?她是托勒密王朝時期的一個法老,或者說是托勒密王朝時期的最后一位法老。
那么托勒密王朝是誰呢?是亞歷山大在死了之后,其部將三分天下,托勒密這個部將來到了埃及,占領了埃及,埃及就成了他的國度,成了他的根據地,他統治了埃及,這就是埃及的托勒密時期。 在歷史的劃分上,有很多人不把這一段歷史劃在埃及的歷史里,人們都是根據曼涅托的這樣一個劃分,把埃及劃分為31個王朝,其中包括古王國、中王國、新王國,那么這中間有兩個中間期,第一中間期、第二中間期,還有新王國之后的一些晚王國時期,根本就沒有托勒密王朝時期。
為什么呢?因為他們認為,托勒密王朝畢竟是外族統治埃及,所以我們說,最后一位法老其實并不是埃及人,而是馬其頓人,或者叫希臘人也可以。 當時整個地中海的文明是這樣的。
羅馬在意大利這個靴子形的半島上,一邊是希臘,一邊是埃及,這個世界實際上當時正是羅馬統治時期,盡管當時羅馬并沒有直接統治埃及,但是埃及當時正是受羅馬庇護的一個國家,也就是羅馬軍隊隨時可以打進去,它是抵擋不住的。在這種情形之下,托勒密王朝的法老盡管還在,但是他們朝不保夕。
就在這個時候,托勒密王朝的第十二位法老托勒密十二世,由于他的無能和統治的殘暴,引起了亞歷山大市的民眾對他的反抗,民眾反抗之后,他又鎮壓不了,沒那么大的力量,于是就跑了,跑到了羅馬。 托勒密十二世,這時有幾個孩子呢?克里奧帕特拉六世大女兒;二女兒叫貝任尼斯;他的三女兒是克里奧帕特拉七世,就是埃及艷后;還有一個女兒,叫阿西諾,這是四女兒;同時他還有兩個兒子,比這四個女兒都小,一個是托勒密十三世,一個是托勒密十四世,所以加在一塊兒,托勒密十二世有六個孩子,前四個都是女兒。
就在他被暴亂的人趕跑了之后,跑到羅馬的時候,這個時候這邊不能沒有國王,不能沒有法老,他的二女兒貝任尼斯就登上王位。執政三年期間,她的姐姐克里奧帕特拉六世死去了,究竟是怎么死的?不知道,這是一個千古之謎當中的一個小謎。
那么她統治了三年之后,她的父親托勒密十二世在羅馬人支持下,又卷土重來,返回到了埃及,于是把她的女兒又趕跑并處死。這樣托勒密十二世又恢復了王位,后來也在動亂中死去。
死去后,就剩下第三個女兒克里奧帕特拉七世。克里奧帕。
2.關于埃及金字塔的故事(簡短)
位于埃及首都開羅西南約10公里吉薩高地的胡夫金字塔是當今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巨石建筑,建于4500多年前,被稱為“世界古代七大奇跡”之一。
在埃及境內已發現的110座金字塔中,吉薩高地的祖孫三代金字塔——胡夫金字塔、卡法拉金字塔和門卡烏拉金字塔是最古老的金字塔。 胡夫金字塔建于埃及第四王朝第二個法老王胡夫統治時期,被認為是胡夫為自己修建的陵墓。
在古埃及,每位法老從登基之日起,即著手為自己修筑陵墓,以求死后超度為神。胡夫大金字塔的4個斜面正對東、南、西、北四方,誤差不超過圓弧的3分,底邊原長230米,由于塔外層石灰石脫落,現在底邊減短為227米,傾角為51度52分。
塔原高146.5米,因頂端剝落,現高136.5米,相當于一座40層摩天大樓,塔底面呈正方形,占地5公頃。 胡夫金字塔的塔身由大小不一的230萬塊巨石組成,每塊重量在1.5噸至160噸,石塊間合縫嚴密,不用任何粘合物。
如把這些石頭鑿成平均一立方英尺的小塊并排列成行,其長度相當于地球周長的2/3。胡夫金字塔工程浩大,結構精細,其建造涉及測量學、天文學、力學、物理學和數學等各領域,被稱之為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石頭建筑,至今還有許多未被揭開的謎。
2002年9月,“金字塔漫游者"機器人對胡夫金字塔內的王后殯室南通道進行探秘。 這座金字塔的入口在北側面離地18米高處,經入口的一段甬道下行通往深邃的地下室,上行則抵達國王殯室。
殯室長10.43米、寬5.21米、高5.82米,與地面的垂直距離為42.28米,室內僅一紅色花崗巖石棺,別無他物。另外塔內已知還有王后殯室和地下墓室。
據考古學者先前考證,法老胡夫一共動用了10萬奴隸花了20年時間修建金字塔。然而,一個月前公布的權威考古學家的最新發現顯示,金字塔是由勞工建造的,而建成一座金字塔的工程至少要花費30多年的時間。
考古人員還在金字塔附近地區發現了勞工們的集體宿舍等生活設施的遺跡和勞工墓地,并在死者隨葬品中發現了大量測量、計算和加工石器的工具。學者推測,當時這些勞工輪流來到工地參加勞動,工期約3個月,大多是貧窮的農民和工匠 古埃及人有建造金字塔作為國王和王后的陵墓的習俗,因此埃及的金字塔很多,素有金字塔之國的美稱。
其中最宏偉的當然是位于吉薩的胡夫金字塔(又叫大金字塔),它已成為埃及國家和文明的象征。大金字塔總共由大約230萬塊石灰石和花崗巖壘疊而成,中間不用任何粘合材料。
而石塊與石塊之間吻合得天衣無縫,盡管歷經4000多年的風吹雨打,石縫之間都插不進哪怕一把鋒利的小刀。每一方石塊平均有2。
5噸,最重的達到100多噸。以古埃及人當時的勞動力,它們是如何把巨大的石塊開采出來,并且運到這里來?又如何把它們壘砌起來? 何以抗拒時間的侵蝕直至今日?而且金字塔的底部四邊幾乎對著掙南、正被、征東、鄭洗,誤差小于一度。
古埃及人是怎么計算的這精確的呢? 多少年來,大金字塔一直是人們探索而又無法確證的一個謎。因為不知道如何解釋這些現象,現代人用盡了自己的想象力和推斷能力。
有人說金字塔時外星人所建,是他們到地球上來的一個降落點,還有人說胡夫金字塔是由失蹤的亞特蘭蒂斯島先民所建。 為了揭開金字塔之謎,人們進入大金字塔探密的嘗試從未停止。
與中國的秦始皇陵設置機關對付盜墓人不同,埃及法老憑借咒語來保護自己。胡夫金字塔上刻有一段讓人不寒而栗的文字:“不論誰打擾了法老的安寧,死神之翼將降臨在他頭上。”
而且美國《醫學月刊》也確切刊登過報告,證實100名曾經進入過大金字塔的人之中,未來10年內死于癌癥的幾率高達40%,但是,這并沒有阻擋人們探尋金字塔深處的奧秘的腳步。最近一次也是最受關注的一次行動便是2002年全球142個國家同時直播的考古發掘過程,還動用了微型機器人。
然而,具有諷刺意義的是,人們并沒有發現期待中的寶藏,墓室,或是木乃伊。石門的背后又是一道石門。
未解的迷仍然困擾著好奇的現代人。只要金字塔仍然屹立,人們大約還會繼續追尋下去。
雖然無法確證雄偉的金字塔是如何造就的,但是金字塔的存在卻可以很好地解釋古埃及人的生死觀。古埃及人認為現世是暫時的,來世才是永恒的,而死亡就是開往永生的大門。
但是前提是要妥善報關號它們的尸體。 同樣成為埃及象征的獅身人面像,是吉薩另一個吸引游人的地方。
古埃及人崇拜獅子,他們認為獅子是力量的化身。獅身加上法老的頭像,則是智慧加力量的象征,同時這種奇特的形象也符合了古埃及人認為法老既是神又是人的觀點。
大金字塔的秘密仍然沒有破解,而吸引人的又豈止金字塔或是獅身人面像?整個埃及的文明,沙漠中的一切都讓人神往不已。不管金字塔的迷有沒有被揭開,人們都會向往去尼羅河西岸親自體驗金字塔撒向大地的光芒,畢竟這也是四千年前同樣撒向大地的光芒啊。
地理概況: 埃及現存金字塔107座,主要位于埃及首都開羅附近的吉薩(Giza)高原。這一地區有三座較大的金字塔,分別是胡夫金字塔(也叫大金字塔),卡夫拉金字塔,和孟卡拉金字塔,其中又以胡夫金字塔最為著名,它是吉薩金字塔群中規模最大,保存最。
3.古埃及歷史故事
在古王國時期的經濟中,王室經濟、神廟經濟、官僚貴族奴隸主的經濟占有極大的比重,可以說是占了支配地位。
它們占有大量的土地和勞動力,擁有極為雄厚的經濟實力。在他們的經濟中,既包括了農業,也包括了手工業、畜牧業、漁業、園藝業等部分,基本上是一個自給自足的整體,他們很少需要到市場上去購買物品,同市場絕少聯系。
古王國時期的土地占有情況大致如下:國家(包括諾姆)占有的土地、國王占有的土地、神廟占有的土地、官僚貴族占有的土地等。關于小生產者或農村公社的情況,沒有直接資料說明。
生活于第3—4王朝之交的大官梅騰墓銘文講到他從“尼蘇提烏”(“國王的人們”)那里,用酬金獲得200斯塔特耕地(1斯塔特等于2375平方米),人們推測這些尼蘇提烏或許是小生產者或公社成員,但因缺乏更多資料,還不能說出什么肯定的意見。 國家(包括諾姆)占有的土地,其收入應是用于行政開支,至于官吏薪金和軍隊的給養是給予土地,還是發給實物(當時還無貨幣),尚不得而知。
國王的土地用于供養王室家族。神廟土地則既用之于祭祀,也用作祭司的報酬。
官僚貴族的土地大致來源于繼承、購買、賞賜和新開墾的土地等,其收入基本用于自身消費(除用之于日常的衣食住行外,大量的財富被用之于修建墳墓和祭祀)。資料表明,國家、國王、神廟、官僚貴族等占有大量的土地。
《帕勒摩石碑》上記載國王(可能是代表國家)一次就贈給神廟1700多斯塔特耕地;大官梅騰至少擁有260斯塔特耕地;諾馬爾赫伊比除自己原來占有的大量土地外,國王還賜給他203斯塔特土地。各類奴隸主占有的土地不一定集中在一處,而是散在各地。
為了經營地產、監督和管理勞動者,他們使用了大批的書吏、管家等。 各類奴隸主除了剝削奴隸外,還剝削喪失了生產資料的其他勞動者,在古王國時期,主要是剝削一種名叫麥爾特的勞動者。
由于經濟的發展以及其他方面的原因,大批勞動者失去土地,或者到奴隸主的土地上去勞動,以領取口糧和衣物等,或租種奴隸主的土地,交租納稅。貴族墓中有農民因交不起租稅而被捆綁吊打的情景,可見勞動者的處景十分悲慘。
古王國時期的農民還要服勞役和兵役,其負擔必定是很沉重的。 古王國時期的君主專制 古王國時期,埃及的君主專制開始確立,這從許多方面可以看出來。
國王對行政權力的控制:古王國時期,國王是國家權力的象征和代表。國王之下有一宰相(現代埃及學家借用阿拉伯語稱之為維西爾),主持日常政務,主管行政、司法、經濟和宗教事務,擁有相當大的權力。
但決策權并不在維西爾手中,而是在國王手中。軍權也不在維西爾手中。
維西爾是由國王任命的,其他高級官吏也是如此。這些官吏都對國王負責,并對國王的寵惠感恩戴德。
國王對國家經濟的控制:古王國時期的國王不僅直接占有了大量的土地、勞動力以及其他財富,而且還控制了國家的土地、灌溉系統和對外貿易,一切戰利品也都歸國王。《帕勒摩石碑》及其他銘文記載了古王國時期國王把土地和勞動力捐贈給神廟,并把土地贈給貴族的情況。
國王們甚至可動用全國的人力和物力給自己、給自己的親屬修建金字塔。朕即國家,在經濟方面的表現就是將全國財政置于國王的控制之下。
國王對軍隊的控制:古王國時期有一支相對來說是強大的軍隊,這是君主專制統治的主要物質力量。這支軍隊既用之于對內鎮壓和統治,也用之于對外征戰。
軍隊由國王直接統率,戰時國王常常御駕親征,有時雖派人率軍遠征,也要經常向國王報告情況,或向國王請示。軍隊大概由常備軍和臨時征召的部隊兩部分組成。
駐守在邊境要塞的多半是常備軍。戰時臨時征召部隊,在《大臣烏尼傳》中有明確的記載。
國王對司法權力的控制:古代埃及沒有法典之類的法律文獻傳世,雖然在一些資料中提到有法律紙卷、法律皮卷之類,但現代的人們從未見過。在古代埃及,國王的話就是法律。
國王可頒布相當于法律的敕令,涉及古王國末期神廟經濟的若干敕令保留了下來。古代埃及有兩種法庭:世俗法庭和神廟法庭。
世俗法庭由維西爾擔任最高法官,一般的重大案件由他審理。但國王可插手司法審判,他可越過維西爾自行任命法官審理一些案件,《大臣烏尼傳》中就說到國王任命烏尼為法官審理內宮的秘密案件。
神廟法庭一般只處理一些不很重要的民事糾紛。
4.關于古埃及的故事
古埃及是個多神崇拜的國家。
雖然在新王國時期也出現過阿蒙神這樣的“國神”,但各地的地方神崇拜一直延續著,而普通人更是從實際的需求出發,各有自己崇拜的神。比較重要的神就有200多個,存在時間較短或者影響不大的神則數不勝數。
在信仰與生活的互動中,埃及人表現出明確的實用主義態度。 古埃及的眾神各司其職,但并沒有非常鮮明的個性,神的種種變形和譜系不定就說明了這一點。
古埃及的眾神大致可以分為這么幾類:動物形象的神、人的形象的神、半人半動物的神、抽象概念擬人化的神。 此外,古埃及的神還有一神多形和多神合一的特點。
如太陽神在早晨叫做“凱波利”、在中午叫“拉”、在晚上叫“阿圖姆”;有時候出于政治的需要把幾個強大的神結合為一體,如阿蒙-拉神的結合,但更多的則是成對的配偶神,以及加上他們的兒子或女兒之后組成的三神體,如阿蒙、穆特及他們的兒子洪蘇;奧賽里斯、伊西斯及他們的兒子荷魯斯,等等。但是神祗家族的譜系卻并不固定,如塞特有時是荷魯斯的叔叔,有時有成了他的兄長;在底比斯,阿蒙的妻子是穆特;在赫摩波里斯則是阿蒙特。
神人關系的相對和諧是古埃及宗教的一大特色。古埃及人認為宇宙和社會秩序是神創造的,是一種完美的狀態,人為維持這個秩序所做的努力即是對神的最好報答。
古埃及人對神的理解可以概括為:神是完美的,主宰著人類的命運,人逃脫不了神的安排,也永遠無法企及神的完美境界。由于材料很多,我分多次傳給你.希望你能體諒古埃及 ◆埃及最后一位法老 埃及最后一位法老———埃及艷后 歷史上的很多人和事都是生活中的大片(題材),這大概與人的記憶特點和懷舊情結有關,過去的事情往往啟發我們,讓我們的思想更有意思,看看“歷史人物”這個欄目,或許能讓您的心情更好、閱讀更豐富… 埃及艷后———克里奧帕特拉七世,是埃及稱作法老的最后一人,之后呢? 這個埃及世界就并入到了阿拉伯世界,土地沒有改變,但是民族已經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古埃及這樣的一個民族了。
那么現在埃及這塊土地上的民族是有阿拉伯人、希臘人、羅馬人還有一些土著的埃及人,但是他們已經沒有了自己的語言,都講著阿拉伯語的這樣一個世界混雜的民族了。那么克里奧帕特拉是最后一個能夠自己講埃及語的一位法老,這位法老有很多傳奇的故事。
那么克里奧帕特拉七世這個女法老,她有這么多的傳奇故事,哪些是真的,哪些不是真的,這恐怕有很多人還都是心存疑慮的,但無論如何克里奧帕特拉這樣一個人物在歷史上,確實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克里奧帕特拉 這個人究竟是誰? 我們說了,她是最后的一位法老,我們知道,一提到法老,只有古代埃及有法老,但是克里奧帕特拉,她卻不是埃及人,她應該算是馬其頓人,因為什么呢?她是托勒密王朝時期的一個法老,或者說是托勒密王朝時期的最后一位法老。
那么托勒密王朝是誰呢?是亞歷山大在死了之后,其部將三分天下,托勒密這個部將來到了埃及,占領了埃及,埃及就成了他的國度,成了他的根據地,他統治了埃及,這就是埃及的托勒密時期。 在歷史的劃分上,有很多人不把這一段歷史劃在埃及的歷史里,人們都是根據曼涅托的這樣一個劃分,把埃及劃分為31個王朝,其中包括古王國、中王國、新王國,那么這中間有兩個中間期,第一中間期、第二中間期,還有新王國之后的一些晚王國時期,根本就沒有托勒密王朝時期。
為什么呢?因為他們認為,托勒密王朝畢竟是外族統治埃及,所以我們說,最后一位法老其實并不是埃及人,而是馬其頓人,或者叫希臘人也可以。 當時整個地中海的文明是這樣的。
羅馬在意大利這個靴子形的半島上,一邊是希臘,一邊是埃及,這個世界實際上當時正是羅馬統治時期,盡管當時羅馬并沒有直接統治埃及,但是埃及當時正是受羅馬庇護的一個國家,也就是羅馬軍隊隨時可以打進去,它是抵擋不住的。在這種情形之下,托勒密王朝的法老盡管還在,但是他們朝不保夕。
就在這個時候,托勒密王朝的第十二位法老托勒密十二世,由于他的無能和統治的殘暴,引起了亞歷山大市的民眾對他的反抗,民眾反抗之后,他又鎮壓不了,沒那么大的力量,于是就跑了,跑到了羅馬。 托勒密十二世,這時有幾個孩子呢?克里奧帕特拉六世大女兒;二女兒叫貝任尼斯;他的三女兒是克里奧帕特拉七世,就是埃及艷后;還有一個女兒,叫阿西諾,這是四女兒;同時他還有兩個兒子,比這四個女兒都小,一個是托勒密十三世,一個是托勒密十四世,所以加在一塊兒,托勒密十二世有六個孩子,前四個都是女兒。
就在他被暴亂的人趕跑了之后,跑到羅馬的時候,這個時候這邊不能沒有國王,不能沒有法老,他的二女兒貝任尼斯就登上王位。執政三年期間,她的姐姐克里奧帕特拉六世死去了,究竟是怎么死的?不知道,這是一個千古之謎當中的一個小謎。
那么她統治了三年之后,她的父親托勒密十二世在羅馬人支持下,又卷土重來,返回到了埃及,于是把她的女兒又趕跑并處死。這樣托勒密十二世又恢復了王位,后來也在動亂中死去。
死去后,就剩下第三個女兒克里奧帕特拉七世。克里奧帕特拉。
5.古埃及人的故事傳說
埃及神話同時也是古埃及宗教。指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傳播以前,古代埃及人所信仰的神體系與宗教。因為古代埃及人的信仰差不多經過3000年歷史,其中出現多次大變化,埃及神話與希臘或羅馬神話最大的區別是埃及神話中大部分的神明都是人身動物頭。
古埃及人的信仰屬多神教類,且多半都以動物來作為其象征。古埃及人相信他們死后會到死后世界去。他們認為身體是靈魂的容器,靈魂每天晚上會離開自己的身體,早上再回來。他們同樣相信死后靈魂會復活,必須保留身體使靈魂有自己的居所,所以發明了防腐術和制造木乃伊。
擴展資料:
1、古埃及人:
古埃及人是世界最古老的人種之一。古埃及居民是由北非的土著居民和來自西亞的塞姆人融合形成的,前4千年后半期,逐漸形成了國家,至前343年為止,共經歷了前王朝、早王朝、古王國、第一中間期、中王國、第二中間期、新王國、第三中間期、后王朝9個時期31個王朝的統治。
根據希羅多德的說法,在宴會期間,客人們看到一個象征著死者的木質人物,提醒他們生命的短暫。遠古埃及的每一處寺廟中,法老王通常被假定執行高級牧師的職責,但是他們的職位通常是由首席牧師來擔當。
2、古埃及象形文字:
古埃及象形文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500年,最早它用鳥獸等象形符號表示地名以及國王的名字,它是類似漢字那樣的方塊字,一個字可以由很多偏旁組成,一個字代表一個意思。
我們看到最多的古埃及象形文字大多刻畫在墓穴和廟宇中,這是著名的圣書體,這種書寫格式一直維持到古埃及文明滅亡,主要用于神圣的場合。
另一種簡化的書寫格式是僧侶體,多用于書寫于紙草上,相當于漢字的行書或草書。希臘人占領埃及后,外來人在埃及逐漸增多,古埃及文字發展出更為簡便的世俗體。
古埃及文字影響了后來的諸多文字,如:腓尼基文字、阿拉伯文字等,有意思的是一些古埃及文字如“日、月、山、水”和漢字古體極其相似。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古埃及人
6.古埃及的故事,越多越好
1、拉據傳說,拉神在白天和夜晚分別乘坐“曼杰特”(Mandjet-萬年之船)和“麥塞克泰特”(Mesektet)的二艘太陽船航行。
這些船載著他穿行在天空和“杜阿特”(Duat)-古埃及文學中的地府。坐在“麥塞克泰特”船上的拉神呈現公羊神的形象。
當他出行時總伴有其他各種神,包括西亞(英語:Sia (god))(洞察)和胡(英語:Hu (mythology))(發布命令)以及赫卡(英語:Heka (god))(魔力)。有時一些九元神也在他的旅途中幫助他,如塞特助他降伏了巨蛇阿波普;邁罕(英語:Mehen)幫他對抗陰間的怪物。
混沌神阿波菲斯(Apophis)是一條巨蛇,總是想通過干擾或用凝視催眠的方式來阻制太陽船每晚的出行。在晚間,埃及人相信拉神是以阿圖姆或公羊神的形象出現。
“麥塞克泰特船”帶著他穿過冥界返回到東方以再次重生。拉神的這些神話將太陽的升起象征為天空女神努特重生太陽;因此,拉神具有重生和更新的概念,也突現了他作為造物主的角色。
2、泰芙努特一次,泰芙努特和父親太陽神拉發生了爭執,一氣之下離家出走,前往尼羅河以東上努比亞地區的荒漠地帶布格姆。在布格姆,泰芙努特變作母獅怒吼著四處亂撞。
由于雨水之神的離去,埃及大地陷入困境。且太陽神拉年事已高,終日思念女兒。
于是,太陽神拉派兒子空氣之神舒和月亮、智慧之神托特去找回愛女泰芙努特。二神化作狒狒,打算以歌舞引女神回歸。
見到泰芙努特之后,托特騙她喝下美酒,待其怒氣漸消,告知以拉神的思念,并好言相勸,女神終于肯再度回到父親太陽神拉身邊。太陽神拉大喜之下將泰芙努特許配給她哥哥空氣神舒。
埃及再度迎來了雨水當天,古埃及人穿成狒狒模樣,載歌載舞。其實,拉神與愛女這一插曲,是古埃及人關于季節變遷的神話幻想。
3、努特努特的形象是一位被舒支撐著,以星辰遮身的女性;在她(天空)的對面是她的丈夫蓋布(大地)。因與蓋布形影不離而導致世間生物沒有生存的空間。
于是其父親空氣之神舒受到太陽神拉的命令,將兩位戀人分開,古埃及壁畫中常可看到,以四肢罩著大地形成天空的女神與平躺形成大地的蓋布被兩人的父親舒以跪姿分開。太陽神拉每晚日落后進入她的口中,第二天早晨又從她的**中重生。
她同時也如此吞咽和再生著星辰。努特同時也是死亡女神,法老的棺槨和陵墓都以努特之名命名或刻有努特雕像。
以示處于努特的庇護之下。傳說,努特還可以向亡靈提供空氣、水和食物,供其冥府生存之用。
因此,努特又被譽為“萬物之主宰”。相傳在努特與蓋布結婚之后,盡管他們經常吵吵鬧鬧,但是為了世間繁榮萬物生靈,努特不斷地繁衍著后代子女,從天空中的繁星到大地間的萬物都流淌著這對夫婦的血液。
起初天神們并未在意,但是拉神卻發覺到一絲不尋常的氣息。隨著努特與蓋布的子女越生越多,人類開始將尊崇的目標改成了努特。
他們將最好的貢品呈給努特祈求她繼續為人間造福從而忽略了對于太陽神的崇拜。為了保護自己的權力不受侵害,拉對努特施以了詛咒,使她只能在當時埃及年歷的360十天之外的五天里分娩,這五天被稱為“神的生日。”
因為努特在這五天里分別生下了奧西里斯、伊西斯、賽特、奈芙蒂斯等子女。這幾名子女個個聲名顯赫,在埃及神話中占據著極為重要的席位。
4、奧西里斯奧西里斯以一個留著胡須、手持曲柄杖、連枷及象征至高無上權力的權杖、頭戴王冠的綠色木乃伊。他頭戴象征上埃及的白色王冠,王冠周圍插滿了紅色羽毛。
他的皮膚為綠色,代表著植物——他在做國王時教會了埃及人耕作。他是大地之神蓋布與天空女神努特的長子。
他與妻子伊西斯生下了荷魯斯。與根據死者之書,他的長子是狒狒神巴比(Babi)。
后來,他被同賽克和布塔聯合起來成為“布塔-賽克-俄西里斯”,也被等同為赫里沙夫(Heryshaf)。奧西里斯與賽特之妻奈芙蒂斯生下冥神阿努比斯的觀點最早來源是古希臘文學家普魯塔克的作品《爭斗》。
雖然他是冥界之神,但他并不是魔鬼或黑暗之神。相反,他象征著埃及人所相信的死后可以永世榮耀的希望。
一般在壁畫中,若臉上涂有綠色的顏料,則表示在復活中或已經復活。它的崇拜儀式起源于阿拜多斯,因此,那里有許多它的神廟,它變得廣受歡迎是在中王朝之后,埃及第十八王朝時它可能是最廣泛被崇拜的神,并且持續到晚期埃及。
5、伊西斯在有關她的經典神話中,她是大地之神蓋布與天空女神努特的大女兒,出生在第四個閏日。嫁給了哥哥奧西里斯,并懷下了荷魯斯。
伊西斯對奧西里斯的復活起了關鍵作用。當奧西里斯被賽特殺害并肢解后,她收集散落在大地上的尸塊,應用魔法讓他重新復生。
在伊西斯所有的功績中,最有名的是她施計誘騙塞特。在九元神面前承認自己的罪過,以及發現了拉神的真名。
在希臘-羅馬時期這一神話變得更為重要。例如人們相信,每年尼羅河洪水的泛濫,就是伊西斯哭泣奧西里斯所流下的悲傷淚水。
人們每年都要舉行再現奧西里斯死亡和重生的儀式。對伊西斯的崇拜最終蔓延至整個希臘-羅馬,一直延續到異教文化受到抑制的基督教時代。
后伊西斯給荷魯斯喂奶的形象,在公元五世紀初被基督教演化為圣母瑪麗亞懷抱襁褓中的耶穌。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
7.關于古埃及的故事
古埃及(Ancient Egypt),一般指公元前32世紀左右至公元前343年波斯滅亡埃及這段時間內尼羅河下游地區的埃及文明。
古埃及是典型的水力帝國。 地理 埃及大部分都是黃沙滾滾的沙漠,只有尼羅河沖刷而過的地方是孕育埃及的綠帶,1/30的面積聚集了90%以上的埃及人口。
埃及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受宗教影響極大,舉世聞名的金字塔就是古埃及人對永恒觀念的一種崇拜產物,目前埃及共有八十余座金字塔,其中最大的一座是胡夫金字塔。除了金字塔以外,獅身人面像也是埃及的象征。
古埃及歷史年表 第一王朝:公元前3200年~2850年。從美尼斯到卡,共有八位法老。
第二王朝:公元前2850~2686年。從霍特普司克摩伊(Hotepseknemoui)到卡斯克摩,共有六位法老 古王國或孟斐斯帝國(公元前2686~2181年) 第三王朝:公元前2686~2613年。
從納特里克特—吉塞(Neteriknet-Djeser)到胡尼(Houni),共有五位國王。焦瑟統治時代是權力和勝利的開始,此時出現了以沙卡拉的階梯金字塔建筑群為代表的恢宏壯觀的石頭建筑。
該建筑群的設計師、作家兼學者的伊姆荷泰普成為史書上首批出現的偉人之一。這一時代是強而有力的中央集權君主制得以發展的時期,君主坐于孟斐斯,分派各省總督統治全國。
第四王朝:公元前2613~2494年。從斯內夫盧(Snefrou)到斯克普斯卡夫(Skepseskaf),共有六或七位法老。
從金字塔的雄偉程度來判斷,斯奈夫魯、胡夫和哈爾夫的統治時期為這個時代的頂峰。在達夏爾,梅頓和基薩修筑的金字塔顯示出王朝的治國有方、經濟繁榮。
第五王朝:公元前2494~2345年。從烏斯卡夫(Ouser)到烏納斯(Ounas),共有九位法老。
最著名的是薩胡蕾(Sahoure)和吉德卡雷—伊塞西(Djedkare-Isesi)。 在第五王朝,“太陽崇拜意識”迅速發展,在沙卡拉的烏尼斯金字塔墻上刻著著名的金字塔銘文。
第六王朝:公元前2345~2181年。從泰蒂(Teti)一世到女王尼托克里斯(Nitocris),共七位國王包括佩比一世和活了上百歲的佩比(Pepi)二世。
雖然第六王朝文治武攻顯赫一時,曾組織過遠至非洲南端的軍商遠征,但一些省督不斷膨脹的全歷史中央集權的孟斐斯備受威脅,而引發了內亂。 第一過渡時期(公元前2181~1991年) 第七王朝:只統治了七十天。
第八王朝:公元前2181~2130年。共有八到二十七位法老,但名字無文獻可查。
第九王朝到第十王朝:北方公元前2130~2040年。共有六位法老,有三位名叫凱蒂。
第十一王朝:南方公元前2130~2040年。共有三位法老。
蒙圖荷泰普二世在公元前2050年統一全國,從此第十一王朝的底比斯君主統治了整個埃及。這雖然使他們的故鄉底比斯城地位越來越重要,但仍然不足以取代孟斐斯。
底比斯的統治者適時尚須來回旅行,并在十二王朝時在通往法尤姆的入口處修建了行宮,和諸如伊蒂—塔維的小城。王朝在不放棄底比斯的同時向北轉移權力中心,顯示出強而有力的中央集權政府逐漸恢復。
中王國或底比斯第一帝國(公元前1991~1786年) 第十一王朝末期:公元前2060~2000年。三位蒙圖霍特普法老,第一位在公元前約2040年統一埃及。
第十二王朝:公元前2000~1786年。七位法老名阿門埃瑪特(Amenhemat)或塞索斯特里斯,最后一位統治者是女王塞貝克內菲盧雷(Sebekneferoure)。
如同世界上其他國家一樣,穩定總是和動亂是互相交替。各省分權勢力和其他歷史上至今仍然不明的勢力,毀滅了從第十二王朝傳續下來的底比斯政權,埃及分裂成許多的諸侯國。
第二過渡時期(公元前1786~1567年) 第十三到第十四王朝:公元前1786~1674年。約有四十位法老,其中有幾位名叫塞貝霍特普。
一些法老同時在法老的北部、中部、南部統治。從公元前1730年開始,這些國王只不過是西克索法老的封臣。
第十五到第十六王朝:公元前1674~1567年。第十六王朝被稱為“小西索克”王朝,只存于三角洲東部。
“大西索克”王朝有五位法老,包括一位基安(Khyan)和兩位阿拉比(Apopi)。 第十七王朝:公元前1674~1567年。
十位法老統治底比斯及周圍地區。他們是西索克的封臣。
最后三位法老塔阿(Taa)一世、二世和卡莫西斯(Kamosis),開始和北方的西索克人斗爭。 新王國或底比斯第二王國(公元前1567~1085年) 第十八王朝:公元前1567~1320年。
從阿赫莫西斯(Ahmosis)到霍朗赫布,共有十四位君主,其中有四位圖特摩斯,四位阿門諾菲斯。王后阿謝普蘇、阿肯納吞(Akhenaton)和圖坦卡蒙,都屬于本王朝。
第十九王朝:公元前1320~1200年。九位拉美西斯王族法老,包括拉美西斯一世、二世和塞蒂一世、二世。
第二十王朝:公元前1200~1085年。十位君主,除了第一位名叫賽特納克特(Sethnakht)之外,其余都叫拉美西斯。
第三過渡時期(公元前1085~715年) 第二十一王朝:公元前1085~945年。在塔尼斯統治的有斯門代斯(Smendes),普蘇賽奈斯一世和二世。
在底比斯統治的有埃里霍斯(Herihor)和皮納杰姆。 古埃及的手工藝行業 幾乎每個埃及人在某個方面都與農業有著一定聯系,他們要么是土地所。
8.關于古埃及法老的故事
古埃及文明是指在尼羅河第一瀑布至三角洲地區,時間斷限為公元前5000年的塔薩文化到公元642年阿拉伯人征服埃及的歷史。
公元前三世紀的曼涅托,將從美尼斯開始至馬其頓亞歷山大征服止的埃及歷史分為三十個(或三十一個)王朝,現在學者又在此基礎上將上古埃及史分為以下幾個時期: 1、前王朝時期(約前3100-2686年) 2、早王朝時期(約前2686-2181年) 3、古王朝時期(約簽2181-2040年) 4、第一中間期(約前2040-1786年) 5、中王朝時期(約前1786-1567年) 6、第二中間期;(約前1786-1567年) 7、新王朝時期(約前1567-1085年) 8、后王朝時期(約前1085-332年) 9、馬其頓希臘人和羅馬統治時期(公元前332-公元642年) 從第1到第4時期,是奴隸制國家形成和統一王朝出現的時期,第5至第7時期是統一王國重建和帝國時期,第8至第9時期是埃及奴隸制國家衰落和陷于外族統治下的時期。 木乃伊 木乃伊是經過特殊處理而完好保存下來的尸體。
前后三千多年期內,古埃及人將尸體制成木乃伊的方法有不少改變。不過多數學者專家認為防腐方法在公元前十世紀左右發展至巔峰,當時一位第一流的防腐師大致依下述步聚制成木乃伊:首先用燧石刀在尸體腹部左側開個十厘米長的切口,從切口把心臟(防腐師和他的主顧都認為心臟是感情的根源)以外所有其他內臟掏出來,逐一用酒和含有沒藥、桂皮的香料加以清洗。
防腐師還用香柏油沖洗尸體腹腔,把余下的柔軟組織分解,接著準備取腦,他用一種帶鉤的工具從死者鼻孔穿入頭顱,鉤出里面的腦髓,然后灌入香柏油和香料,沖出腦殼中的殘余組織。 尸體全身每部分都徹底清洗后,防腐師把所有器官和尸身埋進泡堿(碳酸鈉和碳氫鈉混合劑)粉末堆中,抽乾水分。
尸身、器官大概要埋在泡堿粉里約一個月,拿出來后把每一部分再用香液和香料洗滌。尸體防腐工作自始至終的每一個步聚,防腐師必認真從事,比如開始時便把尸體每個指頭包好,以免指甲損壞或脫落失去。
跟著,防腐師把乾透的內臟逐一以麻布包好,放回腹腔(或者個別放置于陶罐或石膏罐里)用鋸屑、麻布、焦油或泥巴之類的填料填好腹腔。填放完畢,隨即將切口縫合。
因為泡堿已損壞一些頭發,所以必須補一些假發,與未脫的真發編結一起;眼眶里面也需要裝入假眼。這時剩下來的工作是使尸體外觀復原,也是最費工夫的,因為要把乾癟的尸身恢復生前模樣實在不容易。
防腐師進行這項古代整形外科手術,要在尸身各處小心地割開很多微小切口,從皮膚里填入依身體輪廓模造的麻布填料,就如二十世紀的整容師注射矽劑替活人整容一樣。甚至尸體面部和頸部也整得像生前一般,嘴里塞以麻布使雙頰飽滿。
最后防腐師還要充當化妝師,用稱為赭石的有色泥土替死者面部以至全身染色(男死者染紅色,女死者黃色)。染色完畢尸體即可包裹。
防腐師將尸體四肢分別以抹過松香的麻布一層一層地密實包裹,然后包裹頭部和軀干,最后全身裹起來。這項包裹工作做起來緩慢費時,有幾個木乃伊現在被人解開,裹布的長度加起來竟然超過二公里!防腐師包好尸體,做成一具木乃伊,前后約共花七十天時間。
跟著防腐師把木乃伊送還喪主,喪主此時大概已另外備好人形棺木來裝木乃伊,并且已筑好墳墓。 制作木乃伊的全過程費用昂貴,除需要各種藥品、香料、辟邪物、護身符等外,僅包裹一個尸體,有時就要用1000多米的優質亞麻布。
因此,只有國王、王親國戚、貴族富豪才花銷得起,窮人只能從簡,甚至草草了事。希羅多德談到過另外兩種比較便宜的木乃伊制作方法,雖很難保證尸體的完好,但多少可以給窮人以心靈上的安慰,而且,也許正是由于這些便宜的制作方法,制作木乃伊的傳統才得以傳播和延續。
直到基督教在埃及占據主導地位的公元4世紀以后,制作木乃伊的習俗才被廢止。 古埃及專門有一批人以制作木乃伊為職業,他們掌握技術,代代相傳。
在古埃及,制作木乃伊,生產與此有關的必需品,無疑形成了相當重要,規模又頗大的行業系統。這一行業的存在,表明古埃及人已掌握了物理、化學、醫學等方面的科學知識。
他們用作干燥劑的氧化鈉,經現代科學分析,乃是碳酸鈉、碳酸氫鈉、鹽和硫化鈉的混合物,可見這些物質的化學作用,當時已為人所知。 埃及金字塔之謎 埃及金字塔是埃及古代奴隸社會的方錐形帝王陵墓。
世界七大奇跡之一。數量眾多,分布廣泛。
開羅西南尼羅河西古城孟菲斯一帶最為集中。吉薩南郊8公里處利比亞沙漠中的3座尤為著名,稱吉薩金字塔。
其中第四王朝法老胡夫的陵墓最大,建于公元前二十七世紀,高146.5米相當于40層高的摩天大廈,底邊各長230米,由230萬塊重約2.5噸的大石塊疊成,占地53,900平方米。塔內有走廊、階梯、廳室及各種貴重裝飾品。
全部工程歷時30余年。塔東南有巨大的獅身人面像。
埃及胡夫金字塔最有名,是法老(古埃及的國王)的陵墓。法老為什么要建造金字塔?巨大的金字塔是怎樣建成的? 相傳,古埃及第三王朝之前,無論王公大臣還是老百姓死后,都被葬入一種用泥磚建成的長方形的墳墓,古代埃及人叫它"馬斯塔巴"。
后來,有個聰明的年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