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從平常的事情中發現真理的的事例
在一般人看來,阿基米德是個“怪人”。用羅馬歷史學家普魯塔克的話說:“他象是一個中了邪術的人,對于飯食和自己的身體全不關心。”有時候,飯擺在桌子上叫他吃飯,他好象沒聽見,仍舊在火盆的灰里畫他的幾何圖形。他的妻子,要時時看守他。譬如他用油擦身的時候,便呆坐著用油在自己身上畫圖案,而忘記原來是作什么事的了。他的妻子更怕送他到浴堂里去洗澡,這個笑話是因為國王的一個新冠冕而引起的。
國王在前不久,叫一個工匠替他打造一頂金皇冠。國王給了工匠他所需要的數量的黃金。工匠的手藝非常高明,制做的皇冠精巧別致,而且重量跟當初國王所給的黃金一樣重。可是,有人向國王報告說:“工匠制造皇冠時,私下吞沒了一部分黃金,把同樣重的銀子摻了進去。”國王聽后,也懷疑起來,就把阿基米德找來,要他想法測定,金皇冠里摻沒摻銀子,工匠是否私吞黃金了。這次,可把阿基米德難住了。他回到家里苦思苦想了好久,也沒有想出辦法,每天飯吃不下,覺睡不好,也不洗澡,象著了魔一樣。
有一天,國王派人來催他進宮匯報。他妻子看他太臟了,就逼他去洗澡。他在澡堂洗澡的時候,腦子里還想著稱量皇冠的難題。突然,他注意到,當他的身體在浴盆里沉下去的時候,就有一部分水從浴盆邊溢出來。同時,他覺得入水愈深,則他的體量愈輕。于是,他立刻跳出浴盆,忘了穿衣服,就跑到人群的街上去了。一邊跑,一邊叫:“我想出來了,我想出來了,解決皇冠的辦法找到啦!”
他進皇宮后,對國王說:“請允許我先做一個實驗,才能把結果報告給你。”國王同意了。阿基米德將與皇冠一樣重的金子、一塊銀子和皇冠,分別一一放在水盆里,看金塊排出的水量比銀塊排出的水量少,而皇冠排出的水量比金塊排出的水量多。
阿基米德對國王說:“皇冠摻了銀子!”國王看了實驗,沒有弄明白,讓阿基米德給解釋一下。阿基米德說:“一公斤的木頭和一公斤的鐵比較,木頭的體積大。如果分別把它們放入水中,體積大的木頭排出的水量,比體積小的鐵排出的水量多。我把這個道理用在金子、銀子和皇冠上。因為金子的密度大,而銀子的密度小,因此同樣重的金子和銀子,必然是銀子的體積大于金子的體積。所 以同樣重的金塊和銀塊放入水中,那么金塊排出的水量就比銀塊的水量少。剛才的實驗表明,皇冠排出的水量比金塊多,說明皇冠的密度比金塊的密度小,這就證明皇冠不是用純金制造的。”阿基米德有條理的講述,使國王信服了。實驗結果證明,那個工匠私吞了黃金。
阿基米德的這個實驗,就是“靜水力學”的胚胎。但他并不停留在這一點上,繼續深入研究浮體的問題。結果發現了自然科學中的一個重要原理——阿基米德定律。即:把物體浸在一種液體中時,所排開的液體體積,等于物體所浸入的體積;維持浮體的浮力, 跟浮體所排開的液體的重量相等。
2.因為好奇發現真理的名人故事
牛頓和蘋果的故事
少年時代的牛頓發現蘋果落地。牛頓,1642年12月25日生于英國林肯郡伍爾索普村的一個農民家庭。12歲他在格蘭撒姆的公立學校讀書時,就表現了對實驗和機械發明的濃厚興趣,自己動手制作了水鐘、風磨和日晷等。蘋果落地引起他的注意是偶然的。一個炎熱的中午,小牛頓在他母親的農場里休息,正在這時,一個熟透了的蘋果落下來,這個蘋果不偏不倚,正好打在牛頓頭上。牛頓想:蘋果為什么不向上跑而向下落呢?他問他的媽媽,他媽媽也不能解釋。大凡科學家都保留一顆童心,牛頓更不例外,當他長大成了物理學家后,他聯想到了少年的“蘋果落地”故事,可能是地球某種力量吸引了蘋果掉下來。于是,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
3.古今中外的名人在犯錯后找到真理的事例
1、焦耳求知 英國著名科學家焦耳從小就很喜愛物理學,他常常自己動手做一些關于電、熱之類的實驗。
有一年放假,焦耳和哥哥一起到郊外旅游。聰明好學的焦耳就是在玩耍的時候,也沒有忘記做他的物理實驗。
他找了一匹瘸腿的馬,由他哥哥牽著,自己悄悄躲在后面,用伏達電池將電流通到馬身上,想試 一試動物在受到電流刺激后的反應。結果,他想看到的反應出現了,馬收到電擊后狂跳起來,差一點把哥哥踢傷。
盡管已經出現了危險,但這絲毫沒有影響到愛做實驗的小焦耳的情緒。他和咯咯又劃著船來到群山環繞的湖上,焦耳想在這里試一試回聲有多大。
他們在火槍里塞滿了火藥,然后扣動扳機。誰知“砰”的一聲,從槍口里噴出一條長長的火苗,燒光了眉毛,還險些把哥哥嚇得掉進湖里。
這時,天空濃云密布,電閃雷鳴,剛想上岸躲雨的焦耳發現,每次閃電過后好一會兒才能聽見轟隆的雷聲,這是怎么回事?焦耳顧不得躲雨,拉著哥哥爬上一個山頭,用懷表認真記錄下去每次閃電到雷鳴之間相隔的時間。開學后焦耳幾乎是迫不及待地把自己做的實驗都告訴了老師,并向老師請教。
老師望著勤學好問的焦耳笑了,耐心地為他講解:“光和聲的傳播速度是不一樣的,光速快而聲速慢,所以人們總是想見閃電再聽到雷聲,而實際上閃電雷鳴是同時發生的。” 焦耳聽了恍然大悟。
從此,他對學習科學知識更加入迷。通過不斷地學習和認真地觀察計算,他終于發現了熱功當量和能量守恒定律,成為一名出色的科學家。
2、誠實比一千顆櫻桃樹還有價值 喬治?華盛頓從懂事起,就很崇拜英雄人物。當他看到哥哥穿著軍裝上前線打仗,羨慕極了。
一天吃過晚飯,他忽然想到了一個什么問題,急忙跑去問父親:“爸爸,我長大了也要像哥哥那樣,當一個勇敢的軍人,好嗎?”“好極了,親愛的孩子!” 父親高興地回答,“可是,你知道什么樣的孩子才能成為勇敢的軍人嗎?”父親反問道。“嗯——”華盛頓想了想,回答說:“誠實的孩子才能成為一個勇敢的軍人,是這樣的嗎?”“就是的。
只有誠實,大家才能團結,團結才能戰勝敵人,成為勇敢的軍人。” 父親不光言傳,還很注重身教。
在父親農場里,有一顆小櫻桃樹,那是父親為紀念華盛頓的誕生而栽種的。小喬治一天天長大,小櫻桃樹也一年比一年高了。
華盛頓一心想長大做一名威武的軍人。有一次,他打算做一把小木槍,把自己武裝起來。
他本想讓父親幫幫忙,可看到父親成天忙于自己的工作,沒有時間,于是決定自己動手。小華盛頓拿起鋸子、斧子,找了一棵容易砍倒的小樹,把它鋸倒了。
哪知道這棵樹,就是父親最心愛的那棵櫻桃樹。這下可闖了大禍。
父親回來,知道了這件事,大發脾氣,質問是誰干的。華盛頓躲在屋子里,非常害怕。
他想了想,還是勇敢地出來,走到 面前,帶著慚愧的神色說:“爸爸,是我干的。”“小家伙,你把我喜愛的櫻桃樹砍倒了,你不知道我會揍你嗎?” 華盛頓見父親氣未消,回答說:“爸爸,您不是說,要想當一個軍人,首先就得有誠實的品質嗎?我剛才告訴您的是一個事實呀。
我沒有撒謊。” 聽兒子這么一說,父親很有感觸。
他意識到孩子身上的優良品質,要比自己心愛的櫻桃樹還要珍貴。他一把抱住華盛頓,說:“爸爸原諒你,孩子。
承認錯誤是英雄行為,要比一千棵櫻桃樹還有價值。”3、司馬光警枕勵志 司馬光小時侯聰明好學,他常常擔心自己的知識不如別人的多,所以不管學什么,都要比別人多花一倍的功夫。
他跟一些小孩子一起讀書,其他小孩子讀了一會兒勉強能夠背誦,就一起出去玩了。只有司馬光一個人還坐在書房里,在認認真真的讀書。
而每次這個時候,司馬光把自己關在書房里,直到把書背的滾瓜爛熟了才出去玩。長大以后,司馬光仍然堅持著這種勤懇用功的作法。
曾經用木做了一個枕頭,取名叫"警枕",因為枕頭是圓的,所以人一翻身枕頭就會落到地下,"砰"的一聲,自然會把人警醒。因此,司馬光每次在半夜里聽到響聲,便馬上起床,點燭讀書。
由于勤奮好學,司馬光終于成了一名著名的學者。4、聶利發現蜜蜂并不是靠翅膀振動發聲。
蜜蜂發音靠的是翅膀振動──這個被列入我國小學教材的生物學“常識”,被一位名叫聶利的12歲小學生用實驗推翻.聶利為此撰寫的論文《蜜蜂并不是靠翅膀振動發聲》榮獲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銀獎和高士其科普專項獎。這一科學發現出自一名年僅12歲的小學生之手,確實難能可貴!無數生物學家沒有發現的自然奧秘,小小的聶利發現了。
成年人沒有懷疑過的來自書本的“定論”,聶利把它推翻了。《人民日報》的報道說,聶利的發現過程并不復雜:她先是偶然發現翅膀不振動(或被剪下雙翅)的蜜蜂仍然嗡嗡叫個不停,然后用放大鏡觀察了一個多月,終于找到了蜜蜂的發聲器官。
如同許多重大科學發現一樣,發現過程本身也許并不曲折,關鍵在于發現者是否勇于向“定論”提出質疑,向科學權威提出挑戰。體現在聶利身上的離經叛道和勇于懷疑的精神,比“蜜蜂的發聲器官”這個發現本身更為可貴。
5、達爾文物種起源論。達爾文這個被宗教界稱為怪物的科學家,冒著生命危險,大膽質疑上帝。
4.跪求堅持真理的名人事例
有一句著名的格言:“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
這句格言本身也是真理。 人們總是很尊敬發現真理的人,以為只有天才才能發現真理。
其實,要發現真理,說難也不難,說容易也不容易。真理常常就在你的身邊,能不能發現它,就看你有沒有一雙敏銳的眼睛,有沒有一個善于思考的腦子,有沒有敢于堅持真理的勇氣。
縱觀千百年采的科學技術發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學說的發現者、創立者,差不多都很注重從細小的、司空見慣的自然現象中看出問題,追根溯源,終于把“?”拉直,變成“!”,找到了真理。 無獨有偶。
在60多年前,一位名叫密卡爾遜的生物學家,發現美國東海岸和歐洲西海岸同緯度的地區都有一種蚯蚓,而美國西海岸卻沒有這種蚯蚓。這是為什么呢?這個疑問,引起了當時正在研究大陸和海岸起源問題的德國地質學家魏格納的注意。
魏格納認為,那小小的蚯蚓,活動能力有限,無法跨躍大西洋,它的這種分布情況,正好說明歐洲大陸和美洲大陸本采是連在一起的,后采裂開分成了兩個洲。他把蚯蚓的地理分布作為例證之一,寫進了他的名著《大陸和海洋的起源》一書。
5.名人發現真理后,受到迫害的事例
喬爾丹諾·布魯諾
科學的殉道士---喬爾丹諾·布魯諾(公元1548~1600年)出生于意大利那不勒斯附近的諾拉鎮。大概他幼年喪失父母,或者是家境貧寒,靠神甫們收養長大。這個窮孩子自幼好學,15歲那年當了多米尼修道院的修道士。全憑頑強自學,終于成為當代知識淵博的學者。
這位勤奮好學、大膽而勇敢的青年人,一接觸到哥白尼的《天體運行論》,立刻激起了他火一般的熱情。從此,他便摒棄宗教思想,只承認科學真理,并為之奮斗終身。
布魯諾信奉哥白尼學說,所以成了宗教的叛逆,被指控為異教徒并革除了他的教籍。公元1576年,年僅28歲的布魯諾不得不逃出修道院,并且出國長期漂流在瑞士、法國、英國和德國等國家,他四海為家,在日內瓦、圖盧茲、巴黎、倫敦、維登堡和其他許多城市都居住過。盡管如此,布魯諾仍然始終不渝地宣傳科學真理。他到處做報告、寫文章,還時常地出席一些大學的辯論會,用他的筆和舌毫無畏懼地積極頌揚哥白尼學說,無情地抨擊官方經院哲學的陳腐教條。
布魯諾的專業不是天文學也不是數學,但他卻以超人的預見大大豐富和發展了哥白尼學說。他在《論無限、宇宙及世界》這本書當中,提出了宇宙無限的思想,他認為宇宙是統一的、物質的、無限的和永恒的。在太陽系以后還有無以數計的天體世界。人類所看到的只是無限宇宙中極為渺小的一部分,地球只不過是無限宇宙中一粒小小的塵埃。
布魯諾進而指出,千千萬萬顆恒星都是如同太陽那樣巨大而熾熱的星辰,這些星辰都以巨大的速度向四面八方疾馳不息。它們的周圍也有許多像我們地球這樣的行星,行星周圍又有許多衛星。生命不僅在我們的地球上有,也可能存在于那些人們看不到的遙遠的行星上……。
布魯諾以勇敢的一擊,將束縛人們思想達幾千年之久的“球 殼”搗得粉碎。布魯諾的卓越思想使與他同時代的人感到茫然,為之驚愕!一般人認為布魯諾的思想簡直是“駭人聽聞”。甚至連那個時代被尊為“天空立法者”的天文學家開普勒也無法接受,開普勒在閱讀布魯諾的著作時感到一陣陣頭目眩暈!
布魯諾在天主教會的眼里,是極端有害的“異端”和十惡不赦的敵人。他們施展狡詐的陰謀鬼計,以收買布魯諾的朋友,將布魯諾誘騙回國,并于公元1592年5月23日逮捕了他,把他囚禁在宗教判所的監獄里,接連不斷地審訊和折磨竟達8年之久!
由于布魯諾是一位聲望很高的學者,所以天主教企圖迫使他當眾悔悟,聲名狼藉,但他們萬萬沒有想到,一切的恐嚇威脅利誘都絲毫沒有動搖布魯諾相信真理的信念。
天主教會的人們絕望了,他們兇相畢露,建議當局將布魯諾活活燒死。布魯諾似乎早已料到,當他聽完宣判后,面不改色地對這伙兇殘的劊子手輕蔑地說:“你們宣讀判決時的恐懼心理,比我走向火堆還要大得多。”公元1600年2月17日,布魯諾在羅馬的百花廣場上英勇就義了。
由于布魯諾不遺余力的大力宣傳,哥白尼學說傳遍了整個歐洲。天主教會深深知道這種科學對他們是莫大的威協,于是公元1619年羅馬天主教會議決定將《天體運動論》列為禁書,不準宣傳哥白尼的學說。
/view/*
/view/*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名人發現真理的事例簡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