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最簡潔的方式介紹一下曾國藩
曾國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函,號滌生,謚文正,漢族,出生于湖南長沙府湘鄉縣楊樹坪(現屬湖南省婁底市雙峰縣荷葉鎮)。
晚清重臣,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清朝戰略家、政治家,晚清散文“湘鄉派”創立人。
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一,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謚曰文正。**曾說:“愚意所謂本源者,倡學而已矣。
博學如基礎,今人無學,故基礎不厚,進懼傾記。愚于近人,獨服曾文正,觀其收拾洪楊一役,完滿無缺。
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滿乎?”表達出對這位已故鄉人的推崇之情。
2.曾國藩的主要事跡簡略的
曾國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漢族,初名子城,字伯函,號滌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孫。中國近代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與胡林翼并稱曾胡,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并稱“晚清四大名臣”。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謚曰文正。
曾國藩出生于晚清一個地主家庭,自幼勤奮好學,6歲入塾讀書。8歲能讀四書、誦五經,14歲能讀《周禮》《史記》文選。道光十八年(1838)中進士,入翰林院,為軍機大臣穆彰阿門生。累遷內閣學士,禮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與大學士倭仁、徽寧道何桂珍等為密友,以“實學”相砥礪。太平天國運動時,曾國藩組建湘軍,力挽狂瀾,經過多年鏖戰后攻滅太平天國。
曾國藩一生奉行為政以耐煩為第一要義,主張凡事要勤儉廉勞,不可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禮治為先,以忠謀政,在官場上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曾國藩的崛起,對清王朝的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等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曾國藩的倡議下,建造了中國第一艘輪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學堂,印刷翻譯了第一批西方書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學生。可以說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化建設的開拓者。
3.關于曾國藩的簡介,要既簡單又全面一點的
曾 國 藩( 1811 ~ 1872 ) 晚清重臣,湘軍創立者和統帥。
初名子城,字伯函,號滌生。出生于湖南省雙峰縣(原屬湘鄉)荷葉鎮。
道光十八年(1838)中進士,入翰林院,為軍機大臣穆彰阿門生。累遷內閣學士,禮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
與大學士倭仁、徽寧道何桂珍等為密友,以“實學”相砥礪。平時有感于政治廢弛,主張以理學經世。
咸豐二年(1852),太平軍由廣西進軍湖南,清廷震恐。 適曾國藩因母喪在籍,奉旨前往長沙,幫同湖南巡撫辦理 團練。
遂招募農民為營勇,任用儒生為將佐,朝夕訓練, 號“湘勇”(通稱湘軍)。1854年初,湘軍練成水陸師1.7萬余人,會集湘潭,誓師出戰。
湘軍初戰,連敗于岳 州(今湖南岳陽)、靖港,曾國藩為此憤不欲生,投水自 殺,被其左右救起。后重整軍實,復占岳州,攻陷湖北省 城武昌,奉詔署湖北巡撫。
此后用兵更為謹慎。旋因朝廷 恐其于地方勢大,又被解署任,以后長期只以侍郎虛銜領 兵。
1855年初,進攻江西九江、湖口,被太平軍重創,退 守南昌。1858年6月,曾國藩奉詔出辦浙江軍務。
1860年清軍江南大營徹底敗潰后,加兵部尚書銜,授兩江總督, 以欽差大臣督辦江南軍務。從此,不但擁有兵權,而且掌握地方大權。
次年9月,督其弟曾國荃攻陷安慶。11月, 加太子少保銜,奉命統轄江蘇、安徽、江西、浙江四省軍務。
旋向朝廷舉薦左宗棠督辦浙江軍務、李鴻章出任江蘇 巡撫。1862年,以安慶為大本營,命曾國荃部沿江東下, 直逼天京;命左宗棠部自江西進攻浙江;命李鴻章部自上海進攻蘇南,對太平天國實行戰略包圍。
10月,湘軍與李 秀成等部數十萬太平軍在天京城外激戰,持續圍困天京。 至1864年7月,終于攻破天京城池,完成對太平天國起義的鎮壓。
朝廷褒功,封曾國藩為一等毅勇侯,加太子太傅,賞雙眼花翎。 1865年5月,曾國藩奉命督辦直隸(約今河北)、山東、河南三省軍務,鎮壓捻軍。
他駐營徐州,先后采取重 點設防、憑河筑墻、查辦民圩的方略,欲在黃河、淮河之 間,運河以西,沙河、賈魯河以東的區域殲滅捻軍,因師 久無功,次年冬清廷改派李鴻章接替,命其回兩江總督本 任。1867年,調任直隸總督。
1870年6月,天津發生教 案,奉命前往查辦,屈從法國勢力,處決、遣戍官民數十 人,受到社會輿論譴責。9月,還任兩江總督。
曾國藩重視采用外國軍火,主張“師夷智以造炮制船”。1861年,設立安慶內軍械所,制造“洋槍洋炮”,后又試制小火輪船。
1863年,造成“黃鵠”號輪船, 并派容閎赴美國購買機器。1865年至1866年,與李鴻章在上海創辦江南制造總局等軍事工業。
后為之積極籌措經費,派遣學童赴美留學,成為清末興辦洋務事業的首創者。 曾國藩畢生服膺程朱理學,又主張兼取各家之長, 認為義理、考據、經濟、辭章四者不可缺一, 但始終將理學放在首要地位。
于古文、詩詞也很有造詣,被奉為桐城派后期領袖。1872年3月在南京病卒。
贈太傅,謚文正。后人輯其所著詩、文、奏章、批牘等為《曾文正公全集》。
4.曾國藩的主要事跡簡略的
曾國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漢族,初名子城,字伯函,號滌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孫。
中國近代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與胡林翼并稱曾胡,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并稱“晚清四大名臣”。
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謚曰文正。曾國藩出生于晚清一個地主家庭,自幼勤奮好學,6歲入塾讀書。
8歲能讀四書、誦五經,14歲能讀《周禮》《史記》文選。道光十八年(1838)中進士,入翰林院,為軍機大臣穆彰阿門生。
累遷內閣學士,禮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與大學士倭仁、徽寧道何桂珍等為密友,以“實學”相砥礪。
太平天國運動時,曾國藩組建湘軍,力挽狂瀾,經過多年鏖戰后攻滅太平天國。曾國藩一生奉行為政以耐煩為第一要義,主張凡事要勤儉廉勞,不可為官自傲。
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禮治為先,以忠謀政,在官場上獲得了巨大的成功。曾國藩的崛起,對清王朝的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等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曾國藩的倡議下,建造了中國第一艘輪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學堂,印刷翻譯了第一批西方書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學生。可以說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化建設的開拓者。
5.最簡潔的方式介紹一下曾國藩
曾國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函,號滌生,謚文正,漢族,出生于湖南長沙府湘鄉縣楊樹坪(現屬湖南省婁底市雙峰縣荷葉鎮)。
晚清重臣,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清朝戰略家、政治家,晚清散文“湘鄉派”創立人。
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一,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謚曰文正。**曾說:“愚意所謂本源者,倡學而已矣。
博學如基礎,今人無學,故基礎不厚,進懼傾記。愚于近人,獨服曾文正,觀其收拾洪楊一役,完滿無缺。
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滿乎?”表達出對這位已故鄉人的推崇之情。
6.可否簡單介紹一下曾國藩滅太平軍的過程
咸豐二年(1852年)十一月,太平軍自湖南北出,攻克漢陽。
咸豐三年(1853年)曾國藩建立地方團練,稱為湘軍,分陸軍、水師兩種,士兵則招募湘鄉一帶農民為主,薪俸為一般綠營的三倍左右,全軍只服從曾國藩一人。咸豐四年(1854年),總計有陸軍十三營六千五百人,水師十營五千人,會集湘潭,誓師出征。
初戰在岳州、靖港敗于太平軍,接連吃敗戰,曾國藩幾跳水自盡,在上書時,只能以「屢敗屢戰」自嘲。后重整軍實,復占岳州、武昌,太平軍勢力退出湖南。
咸豐八年(1858年5月),攻占九江,氣勢很盛;咸豐十年(1860年),曾國荃包圍安慶,以「扎硬寨,打死仗」聞名。同治三年(1864年),湘軍攻破天京(南京)。
太平軍抵抗湘軍,讓湘軍吃足苦頭,南京城破時,曾國藩說:「今粵匪之變,蹂躪竟及十六省,淪陷至六百余城之多,而其中兇酋悍黨,如李開方守馮官屯、林啟容守九江、葉蕓來守安慶,皆堅忍不屈。此次金陵城坡,十萬余賊無一降者,至聚眾自焚而不悔,實為古今罕見之劇寇」。
曾國藩入南京后,搞三光政策,「……分段搜殺,三日之間斃賊共十余萬人,秦淮長河,尸首如麻,……三日夜火光不息。」其實十余萬人大多是老百姓,南京文士李圭道:「至官軍一面,則潰敗后之虜掠,或戰勝后之焚殺,尤耳不忍聞,目不忍睹,其慘毒實較『賊』又有過之無不及,余不欲言,余亦不敢言也。
」(李圭:《思痛記》),曾國藩的幕僚趙烈文在《能靜居日記》有詳細記載南京城破:「……沿街死尸十之九皆老者。其幼孩未滿二三歲者亦斫戮以為戲,匍匐道上。
婦女四十歲以下者一人俱無,老者無不負傷,或十余刀,數十刀……」。曾國荃殺人如麻,縱兵焚城,「雪帥」彭玉麟見狀不滿,先后二次(1861年安慶之圍與1864年金陵之圍)致函曾國藩,要求大義滅親。
曾國荃于南京搶得大量財物,曾國藩對朝廷奏稱「偽宮賊館,一炬成灰,并無所謂賦庫者,然克復老巢而全無貨物,實出微臣意計之外,亦為從來罕見之事」。曾國藩處死李秀成,是為殺人滅口。
湘軍將帥之廉勇,軍紀之嚴格,是其勇猛善戰的重要原因,亦使湘軍威震天下。由此,戰亂各省紛紛赴湖南募勇招兵,蔚然成風,故有“天下無湘不成軍”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