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鄭思肖的生平簡介,軼事,氣節
字憶翁,號所南,宋末詩人、畫家。
連江(今屬福建)人. 思肖一生著作甚豐,其詩文直抒胸臆,充滿愛國激情,哀嘆難酬壯志。《鐵函心史》是宋亡前后的力作,內容豐富,寓意深刻。
為能使《心史》留給后人,思肖想出一個絕妙辦法,用“外鐵函”、“函內石灰”、“灰內錫匣”、“匣內生漆”、“書折成卷”加以牢固地保藏起來,外署“大宋鐵函經”,內題“大宋孤臣鄭思肖百拜封”。于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四月,趁夜沉入蘇州承天寺一口古井里。
直到明崇禎十一年(1638年)冬,因大旱淘井發現,歷經355年居然完好無損,成為中國歷史上一部奇書。 傳世《墨蘭圖》,用極簡淡之筆墨撇出一花數葉,亦不畫土,益顯花的品格不凡。
畫上題詩:“向來俯首問羲皇,汝是何人到此鄉,未有畫前開鼻孔,滿天浮動古馨香。”落款“丙午正月十五日作此壹卷”,鈐以“求則不得不求或與,老眼空闊清風今古”之章。
在落款中只題丙午干支而不寫元代年號(是時為元大德十年),這都表明他與元朝勢不兩立的堅決態度。
2.鄭思肖的人物簡介
鄭思肖,南宋理宗淳祐元年(1241年)生,元仁宗延佑五年卒,年78歲。
父親鄭起(初名震),字叔起,號菊山,官南**江(今江蘇蘇州)書院山長。鄭思肖年少時秉承父學,明忠孝廉義。
20歲左右,為太學優等生,應博學鴻詞試,授和靖書院山長。當元軍大舉南下時,鄭思肖到臨安(今杭州)叩宮門上疏皇帝,怒斥尸位素餐者之恃權誤國,要求革除弊政,重振國威,抵抗元軍。
因言辭激烈,上書被扣壓,未予上報。南宋滅亡后,鄭思肖學習伯夷、叔齊不食周粟的精神,不臣服蒙元的統治,自稱“孤臣”。
因肖是趙(趙是宋的國姓)的構成部分,所以改名思肖,字號憶翁和所南也都包含有懷念趙宋的意思。鄭思肖把居室題額為“本穴世家”,如將“本”下的“十”字移入“穴”字中間,便成“大宋世家”,以示對宋的忠誠。
鄭思肖原與宋宗室、著名畫家趙孟頫交往較多。后趙降元并任官。
鄭思肖即與之絕交。鄭思肖擅畫蘭,宋亡后,所畫蘭均無土和根,因土地已淪喪于異族。
無從扎根。當時一些權貴向他索要畫蘭,尤靳不與。
庸人孺子頗契其意者,則反與之。邑宰求之不得,知其有田,因脅以賦役取。
先生怒曰:“頭可斷,蘭不可畫!”他每逢歲時伏臘,望南野哭而再拜。鄭思肖喜佛老教,工畫蘭,疎花簡葉,不求甚工,畫成即毀之,絕不輕易隨便給予他人,所以他能存世至今畫的蘭花極其少,現只存一幅《墨蘭圖》藏于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
3.《心史》——鄭思肖,此書簡介
《心史》是南宋遺民,詩人,書畫家鄭思肖(字所南,1241,南宋淳佑元年--
1318,元延佑五年)的詩集,共收集詩二百五十首。在他的詩里,鄭思肖站在普通
一介儒生的立場上,對國破家亡表達了他沉痛的悲憤,他憤怒地譴責了蒙古入侵者
在江南的暴行,表達了永遠不和異族統治者合作的高風亮節。詩的自序和一些自注
里,鄭思肖揭露了元統治者對江南漢族人民的殘酷民族壓迫,大家知道,現存的有
關南宋末到元初一段歷史的記載里,我們幾乎看不見元朝對江南統治的具體記載,
鄭思肖在南宋亡后的所見所聞是十分寶貴的。
《心史》是一部帶有神奇色彩的書,它是鄭思肖秘密寫就的,是書完成以后,被他
以鐵盒封函,書外封紙曰:
大宋世界無窮無極
大宋鐵函經
德佑九年佛生日封
此書出日一切皆吉
內書:大宋孤臣鄭思肖百拜封
德佑九年為1283年,時宋已亡四年。鄭思肖封好鐵函后,將其深埋在蘇州承天寺院
內井中,經過三百五十多年歲月,明末崇禎十一年(1638年)因為寺僧偶然疏浚井
而又重見天日,在明亡以前的六年間,該書稿被多次刊印。
清初和中期一些學者質疑這本書的真實性,認為這本書是偽書,但近人多認為清學
者的看法是錯誤的,特別是北大著名歷史學家余嘉錫力駁清人之非,認為《心史》
確鑿可信。不才最近以來連續讀心史及鄭所南先生的《久久書》三遍,益信是書字
字血淚,真實可鑒,而清人所誣明也。
4.
鄭思肖(1241~1318) 字憶翁,號所南,宋末詩人、畫家.連江(今屬福建)人.曾以太學上舍生應博學鴻詞試.元軍南侵時,曾向朝廷獻抵御之策,以后客居吳下,寄食報國寺.原名不詳,宋亡后,隱居蘇州,改名思肖,表示思念趙宋,取“肖”從“□”之意.字憶翁,表示不忘故國;號所南,表示以“南”為“所”;名住地為“本穴世界”,移“本”字之“十”置“穴”中,即“大宋”.日常坐臥,也要向南背北.他擅長作墨蘭,宋亡后畫蘭花葉蕭疏而不畫根土,人問其故,答曰:“地為人奪去,汝猶不知耶?”鄭思肖自勵節操,憂憤堅貞,令人淚下!他頌菊自喻,傾注了他的血淚和生命!意寓宋土地已被掠奪.鄭思肖 花開不并百花叢 獨立疏籬趣無窮 寧可枝頭抱香死 何曾吹落北風中 “花開不并百花叢,獨立疏籬趣未窮”這兩句詠菊詩,是人們對菊花的共識.菊花不與百花同時開放,她是不隨俗不媚時的高士.“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兩句進一步寫菊花寧愿枯死枝頭,決不被北風吹落,描繪了傲骨凌霜,孤傲絕俗的菊花,表示自己堅守高尚節操,寧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決心.這是鄭思肖獨特的感悟,是他不屈不移、忠于故國的誓言.鄭思肖的這首畫菊詩,與一般贊頌菊花不俗不艷不媚不屈的詩歌不同,托物言志,深隱詩人的人生遭際和理想追求,是一首有特定生活內涵的菊花詩.宋代詩人對菊花枯死枝頭的詠嘆,已成不解的情結,這當然與南宋偏安的隱痛有關.陸游在《枯菊》中有“空余殘蕊抱枝干”的詩句,朱淑貞在《黃花》中有“寧可抱香枝上老,不隨黃葉舞秋風”的詩句.從形象審美的完備和政治指向的分明來看,都略遜鄭思肖的這兩句詩.“枝頭抱香死”比“抱香枝上老”更為痛切悲壯,且語氣磅礴誓無反顧.“何曾吹落北風中”和“不隨黃葉舞秋風”相較,前者質詢,語氣堅定;后者陳述,一個“舞”字帶來了些許佻達的情調,與主題略顯游離.更重要的是,前者點出“北風”,分明指向起于北方的蒙古汗國,反抗之情,躍然紙上.此解不知是否合適.。
5.名畫的簡短介紹
中國繪畫藝術歷史悠久,淵源流長,經過數千年的不斷豐富、革新和發展,以漢族為主包括各少數民族在內的畫家和匠師,創造了具有鮮明族風格和豐富多采的形式手法,形成獨具特色的中國傳統繪畫(即中國畫)。中國繪畫風格鮮明,形式獨特,在東方以至世界藝術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響。明清以來,特別是辛亥革命以后,隨著封建社會的崩潰,外來繪畫藝術不斷傳入,豐富了中國繪畫的體裁。 中外藝術交流日益頻繁,使畫家從中得到吸收和借鑒,中國繪畫創作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油畫、水彩畫、漫畫、宣傳畫等相繼發展起來,特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后,各個畫種都展示出新的面貌。
本套書分人成冊,每位畫家精選代表作品24幅,并配以簡短的說明文與及作者簡介,印裝設計精美,是廣大讀者不可多得的資料寶庫。
作者:委拉斯開茲
:《紡織女》(油畫,220*289厘米, 約1657年 ,普拉多美術館藏)
這是委拉斯開茲繼《宮女》之后的又一杰作。此畫原名《巴拉斯與阿萊辛》,題材 來自技藝女神巴拉斯與擅長紡織的少女阿萊辛比賽織布,巴拉斯因賽不過阿萊辛,因而 惱羞成怒把阿萊辛變成了蜘蛛的故事,但這幅描繪神話題材的作品,一掃十七世紀神畫 題材畫的舊習,而以世俗生活來表現神界,同時又把平凡的世俗生活表現得引人入勝, 是一幅風格清新、富有創造性的作品。這主要是表現在,神話人物安置在畫面中描繪的 掛毯上,戴頭盔的是技藝女神巴拉斯,站在她對面的少女便是阿萊辛,而畫面的近景則 是描繪了神話和現實兩個世界,但畫家更重視現實世界,尤其是近景右側那個穿白衣的 紡織女的形象十分優美。由此可以看到委拉斯開茲的藝術創作傾向。畫家在處理光彩和 色彩上的高度成就,在這一作品中也體現得相當突出。
6.杏林子 簡短的 簡介
杏林子,女,原名劉俠,杏林子為其筆名。
杏林子生于1942年4月12日,猝于2003年2月8日。
杏林子為臺灣知名作家;靜宜大學榮譽博士;內政部傷殘服務中心顧問兼義工組組長;臺北市南機場社區發展實驗中心輔導;伊甸殘障福利基金會創辦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殘障聯盟創會理事長。
她十二歲時罹患罕見的類風濕性關節炎,發病時手腳腫痛行動不便, 自此身心飽受病痛煎熬。杏林子在61歲時,由于菲傭照顧不周,由家里的樓梯摔下斃命。
杏林子是一個不向命運屈服的作家,其作品《生命 生命》已選入小學語文四年級人教版教科書第19課。雖然她已經離去,但她依然活在讀者的心中。
7.元鄭思肖墨蘭圖的作者簡介
鄭思肖(1241--1318,一作1239---1316),宋末元初詩人、畫家,號所南,又字憶翁,號三外野人,連江(今福建)人。南宋亡后,忠于大宋的意志不改,仇恨異族統治,無奈之下便隱居蘇州的一座寺廟中,并終生不娶。他的原名已無據可查,思肖是他隱居后所改,思肖即思念趙宋(因為趙姓是宋的國姓,繁體“趙”字是由“走”和“肖”構成的)。號所南,是指他的心向著南逃的宋代皇帝,連平時都“所居蕭然,坐必南向,遇歲時伏臘,輒野哭,南向拜而返”,平日坐臥都不向北,鄭思肖還把居室題額題為“本穴世家”,如將“本”下的“十”字移入“穴”字中間,便成“大宋世家”,以示對宋的忠誠。郁積于鄭思肖心中的都是亡國之痛,辱君之仇,所以宋亡之后他畫蘭花均無土和根,因土地已淪喪于異族,無從扎根。意為“土為蕃人奪”。鄭思肖一生悲苦凄涼。他22歲失父,36歲喪母,有一個妹妹,出家為尼,下落不明。鄭思肖把僅有的一點家產捐給寺院,并接濟窮困的四鄰鄉親。78歲時“疾亟”,屬其友唐東嶼為畫一牌位,曰:“大宋不忠不孝鄭思肖”,語訖而卒。
8.鑿壁偷光的故事梗概,要簡短
鑿壁偷光的故事:大學問家匡衡少時勤奮好學,但家中沒有蠟燭。鄰居家蠟燭的光亮照不到他們家,于是,他就在墻上砸了個洞,讓光照在書上讀書。
擴展資料:
鑿壁偷光:【詞義】形容勤學苦讀、十分刻苦。【同義】囊螢映雪、焚膏繼晷、鑿壁借光。【反義】不學無術、目不識丁、胸無點墨。
【造句】 學習是很艱苦的事,沒有鑿壁偷光、鍥而不舍的精神是不行的。
【用例】(元·喬吉《李太白匹配金錢記·第三折》):“枉了你窮九經三史諸子百家,不學上古賢人囊螢積雪,鑿壁偷光,則學 《金錢記》。”
參考資料:搜狗百科-鑿壁偷光
9.張騫的簡短介紹
西漢時期外交家。漢中成固(今陜西城固)人。漢武帝建元元年( 前140)為郎。武帝欲聯合大月氏共擊匈奴,張騫應募任使者,于建元二年出隴西,經匈奴,被俘。在匈奴10年余,娶妻生子,但始終秉持漢節。后逃脫,西行至大宛,經康居,抵達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在歸途中,張騫改從南道,依傍南山,企圖避免被匈奴發現,但仍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元朔三年(前126),匈奴內亂,張騫乘機逃回漢朝,向漢武帝詳細報告了西域情況,武帝授以太中大夫。張騫在大夏時,得知由蜀(今四川盆地)西南取道身毒(今印度)可通大夏,因勸武帝開西南夷道,但為昆明夷所阻,未能通。元朔六年,張騫隨衛青征匈奴,有功,封博望侯。元狩二年(前121),與李廣出右北平(今河北東北部)擊匈奴;張騫因遲誤軍期,當斬,用侯爵贖罪,得免為庶人。后張騫復勸武帝聯合烏孫(在今伊犁河流域),武帝乃拜騫為中郎將,公元前119年率300人,牛羊金帛以萬數,出使烏孫。張騫到烏孫,分遣副使往大宛、康居、月氏、大夏等旁國,此行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果,西域各國也派使節回訪長安.烏孫遣使送張騫歸漢,并獻馬報謝。元鼎二年(前115),張騫還。翌年卒 。他所遣副使后相繼引西域諸國使者來漢;烏孫后來終于與漢通婚,共擊破匈奴。漢能通西域,由張騫創立首功。因張騫在西域有威信,后來漢所遣使者多稱博望侯以取信于諸國。張騫對開辟從中國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有卓越貢獻,至今舉世稱道。西域諸國當時無史籍記載,張騫所報道,備載于《史記》、《漢書》中,是研究中亞史所根據的原始資料,具有重要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