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醬香酒的生產工藝是什么
醬香酒采用糯性小紅糧和小麥為原料,工藝十分獨特且科學合理,與其他白酒工藝相比,其工藝的特點為“三高三長”。
三高是指生產工藝的高溫制曲、高溫堆積發酵、高溫餾酒。醬香白酒生產采用高溫制曲,曲溫**可達70℃,高溫制曲是醬香大曲風格特點形成的關鍵,也是釀制醬香白酒的重要環節;堆積是指發酵物料在入窖發酵前堆積于釀酒車間的晾堂上,目的是為了捕獲車間空氣中的酵母等微生物,另外就是為了提高入窖溫度;高溫餾酒指的是蒸餾時冷卻器中流出酒的溫度較高,有利于低沸點的小分子物質從酒中逸出,如甲醇、乙醛等對人體有害的物質,有利于提高酒的品質。
三長主要指醬香型白酒基酒生產周期長;大曲貯存時間長;醬香型白酒基酒酒齡長。基酒生產周期長達一年,共分下沙、糙沙二次投料,一至七個烤酒輪次,可概括為二次投料、九次蒸餾、八次發酵、七次取酒,稱為“九蒸七取”,歷經春、夏、秋、冬一年時間,而其他名白酒只需幾個月或十多天即可完成一個周期。新生產的大曲不能直接應用于釀酒,需經過六個月以上的貯存,使各種酶的活性和微生物菌群進一步得到平衡,香氣物質進一步積累。經釀造生產的基礎酒要經過三年以上的貯存,使酒中的小分子物質進一步揮發減少,部分成分得到氧化,完成酒中的分子重新排列過程,使酒的風味達到成熟。
2.醬香酒的生產的工藝特點是什么
醬香酒制作工藝
在茅臺鎮,有句順口溜叫“12987”其實這是指原酒蒸出來的時間,原酒稱之為“輪次酒”,下面詳細的給大家介紹下赤子酒的制作工藝。
?在一年的時間里將糧食中的淀粉不斷發酵,經過多次蒸煮,慢慢“逼出”其中的酒精和其它有機物,這是醬香酒與其它白酒最大的不同。
?每年重陽前后開始投料,次年重陽節前結束。分下沙、造沙兩次投料,生沙、熟沙各占總量的50%。
2種發酵
包括開放式堆積發酵和封閉式窖內發酵,開放式亮堂堆積發酵的微生物以有氧代謝為主,為窖內發酵培養釀酒微生物、貯備物質能源,同時生成茅臺酒中重要的風味物質;封閉式窖內發酵以無氧代謝為主,主要是酒精的生成。
?清蒸下沙一次,混蒸糙沙一次,混蒸糙沙后的醅料→上甑蒸酒為第三次蒸煮,第三次蒸煮后的醅料為熟糟,熟糟經攤涼→撒曲→堆積→下窖→封窖發酵→開窖取醅→上甑蒸酒六個輪次循環過程中有六次蒸煮共九次蒸煮。
?從重陽下沙開始到一個生產周期結束后整個周期有八次要進行加曲發酵,這八次發酵也是要在高溫堆積下發酵,在赤子酒的生產工藝中,將高粱放入發酵池是一個不可或缺的工序,在多輪次高溫堆積開放式發酵到一定程度再適時入窖內發酵。
? 混蒸糙沙上甑蒸酒后第一次取酒,熟糟→上甑蒸酒六個輪次循環后取六次酒,共七次取酒。經七次取酒后的酒糟為丟糟。赤子醬香型白酒為什么七次取酒呢?原因在于其用料極為講究,一定要采用黔北特有的糯紅高粱,其糯性好、結實、耐高溫、耐蒸煮、耐翻造,經得起多次蒸煮,只有黔北特有的糯紅高粱能完成七次取酒。
剛做出來的酒直接喝是很難喝的,還需分型定級(每窖每次出來的口感不一樣,分別記錄儲存)前后放上3年;把7輪次酒“酒兌酒”混合在一起(茅臺鎮稱之為盤勾),但還是不好喝。
?
盤勾完的輪次酒再放上2年后,取百余種老酒來調味(茅臺鎮稱之為勾調:這已經完全上升到靠調酒大師感覺和經驗來的藝術化高度),再放半年口味穩定才能灌瓶包裝出廠!前后整整5年多,“生產”才算真正完成。比你定制一臺勞斯萊斯、一個名表、名牌包包的時間要長的多了!
-----這估計也是全世界生產周期最長、最復雜的“食品飲料了”!
?
3.醬香型白酒酒的工藝技術
釀造:工藝不同。濃香型工藝是中溫大曲,泥窖,40-60天,1斤高粱出3兩酒。醬香型是高溫大曲,(磚)石窖,9個月(8回),1斤高粱出2兩酒。
酒體:香型不同。濃香型己酸乙酯為主體香
飲用:習慣不同。成本不同,決定了濃香型白酒占消費比例70%左右。
濃香型,又稱瀘香型,以瀘州老窖特曲為代表。濃香型的酒具有芳香濃郁、綿柔甘洌、香味協調、入口甜、落口綿、尾凈余長等特點,這也是判斷濃香型白酒酒質優劣的主要依據。構成濃香型酒典型風格的主體是乙酸乙酯,這種成分含香量較高且香氣突出。
醬香型,又稱為茅香型,以貴州茅臺酒為主要代表。這類香型的白酒香氣香而不艷、低而不淡、醇香幽雅、不濃不猛、回味悠長等特點,最顯著的是,醬香型酒還具有倒入杯中過夜香氣久留不散,且空杯比實杯還香,令人回味無窮的特性。醬香型白酒是由醬香酒、窖底香酒和醇甜酒等勾兌而成的。所謂醬香是指酒品具有類似醬食品的香氣,醬香型酒香氣的組成成分極為復雜,至今尚且沒有定論,但目前的觀點普遍認為醬香是由高沸點的酸性物質與低沸點的醇類組成的復合香氣。
4.醬香酒工藝有什么特點
茅臺醬香型白酒的工藝特點為“三高三長”。“三高”,是指茅臺醬香型白酒生產工藝是高溫制曲、高溫堆積發酵、高溫蒸餾酒;“三長”,是指茅臺醬香型白酒基酒生產周期長,大曲貯存時間長,茅臺醬香型白酒基酒酒齡長。
季節性生產,是茅臺醬香型白酒工藝區別于中國其他名白酒工藝的地方,也是茅臺鎮醬香型白酒工藝的巧妙之處。國內其他香型白酒的釀造,一年四季都可以投料生產,只需經過一兩次,最多四、五次發酵蒸餾取酒,便完成一個生產周期。而茅臺鎮醬香型白酒釀造,則是順應季節變化的自然規律進行,一年一個生產周期,講究“端午踩曲,重陽下沙投料”。同一批原料,要歷經八次攤涼加曲及堆積發酵、九次蒸煮、七次取酒的復雜生產過程。
“高溫釀造”在茅臺醬香型白酒的工藝中,堪稱為繼承傳統工藝基礎上最富有科技創新內涵的“核心技術”。它包括著高溫制作大曲、高溫堆積發酵、高溫蒸餾接酒三個至關重要的工藝環節。茅臺醬香型白酒的制曲溫度高達62℃,需經二次翻曲,40天成熟,再存放數月,方可投入使用。這是順應自然規律的原始、古老、傳統的方法。這一過程,為茅臺醬香型白酒帶來了大量的微生物、香味物質和香味前體物質。
茅臺醬香型白酒的接酒溫度在40℃以上,比一般白酒高出15℃左右。高溫蒸餾接酒,能有效排除揮發性強的硫化物和其他有刺激性的低沸點物質,更多地保留不易揮發的高沸點香味物質。
與其他香型60度、65度的酒精度數相比,茅臺醬香型白酒的酒精濃度并不算高,大概在52~55度之間。以茅臺酒為典型的醬香型酒,普遍被定位為53度,有其科學之處。世界上有一個經典實驗,酒精與水混合的時候,53.64毫升的酒精加上49.83毫升的水,加起來的體積應該是103.77,但實際上只有100毫升,也就是說3.77毫升的體積“消失了”。也就是說在這種濃度下,水分子和酒精結合得很好,這就是茅臺醬香型白酒始終被定位于53度上下的一個原因。
“三高三長”獨特的釀造工藝,決定了茅臺醬香型白酒卓爾不群的品質,但也影響了茅臺醬香型白酒的產量。受制于釀酒周期、氣溫環境、與窖藏時間的影響,茅臺醬香型白酒只能一年一釀,五年出廠。于是,有專家分析,醬香酒的產能極限為15~20萬噸,而目前全國白酒產量為400萬噸以上。
5.醬香型白酒的生產工藝及特點
嚴格按照季節性生產,兩次投料,生產周期長,高溫堆積,高溫接酒,以酒養窖以酒養糟,大曲用量多,出酒率低,酒精濃度穩定。
醬香型白酒生產為一年一個周期,端午制曲,重陽下沙,嚴格按照季節來生產。醬香型白酒生產在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進行第一次投料,也稱為下沙,占原料的50%。
然后進行蒸糧,入窖發酵一個月后出窖。進行第二次投料,投入其余的50%的糧食混合蒸糧,也稱為造沙。在投料完成后要發酵一個月,再出窖烤酒,以后每發酵一個月烤酒一次,總共烤七次,只加大曲不再投料。
一共要經過九次蒸煮,八次發酵,七次取酒,再丟糟,生產周期長達一年。高溫堆積發酵是醬香型白酒工藝中所特有的,讓酒醅能充分利用環境中的微生物進行“二次制曲”的過程。
醬香型白酒高溫大曲的曲糖化力低,并且幾乎沒有酵母菌。在堆積的過程中,糖化酶的含量逐步增大,酵母菌的數量明顯增多。堆積發酵的質量影響酒的產質量,堆積發酵好,酒的產質量好;堆積發酵不好,酒的產質量不好。
醬香型白酒的接酒溫度高達40℃以上,其他白酒的接酒溫度為25℃。高溫接酒有利于排除低沸點,刺激性的物質,有利于保留高沸點物質,能夠提高醬香型白酒的質量。
醬香型白酒在生產的過程中,只有潤糧的時候加水,之后的工藝中都不再加水。下窖的時候在窖底、窖壁,酒醅內噴灑尾酒,用來調節糟醅的水分。
醬香型白酒5公斤糧食才出1公斤酒,其它香型的白酒2公斤糧食就能出1公斤酒,醬香型白酒的出酒率最低。醬香型白酒生產大曲的用量為1:0.9,就是1公斤的高粱要用0.9公斤的大曲,是所有白酒中用曲量最大的。
大曲是醬香型白酒生產的糖化發酵劑,也是醬香型白酒醬香的重要來源。醬香型白酒的酒精濃度是53°,酒精分子與水分子締結合牢固,有利于長時間的儲存。
6.醬香酒的生產工藝是什么
醬香酒采用糯性小紅糧和小麥為原料,工藝十分獨特且科學合理,與其他白酒工藝相比,其工藝的特點為“三高三長”。
三高是指生產工藝的高溫制曲、高溫堆積發酵、高溫餾酒。醬香白酒生產采用高溫制曲,曲溫**可達70℃,高溫制曲是醬香大曲風格特點形成的關鍵,也是釀制醬香白酒的重要環節;堆積是指發酵物料在入窖發酵前堆積于釀酒車間的晾堂上,目的是為了捕獲車間空氣中的酵母等微生物,另外就是為了提高入窖溫度;高溫餾酒指的是蒸餾時冷卻器中流出酒的溫度較高,有利于低沸點的小分子物質從酒中逸出,如甲醇、乙醛等對人體有害的物質,有利于提高酒的品質。
三長主要指醬香型白酒基酒生產周期長;大曲貯存時間長;醬香型白酒基酒酒齡長。基酒生產周期長達一年,共分下沙、糙沙二次投料,一至七個烤酒輪次,可概括為二次投料、九次蒸餾、八次發酵、七次取酒,稱為“九蒸七取”,歷經春、夏、秋、冬一年時間,而其他名白酒只需幾個月或十多天即可完成一個周期。
新生產的大曲不能直接應用于釀酒,需經過六個月以上的貯存,使各種酶的活性和微生物菌群進一步得到平衡,香氣物質進一步積累。經釀造生產的基礎酒要經過三年以上的貯存,使酒中的小分子物質進一步揮發減少,部分成分得到氧化,完成酒中的分子重新排列過程,使酒的風味達到成熟。
7.醬香型白酒制作工藝
1.原料粉碎
醬香型白酒生產把高粱原料稱為沙。在每年大生產周期中,分兩次投料,第一次投料稱下沙,第二次投料稱糙沙,投料后需經過八次發酵,每次發酵一個月左右,一個大周期約10個月左右。由于原料要經過反復發酵,所以原料粉碎得比較粗,要求整粒與碎粒之比,下沙為80%比20%,糙沙為70%比30%,下沙和糙沙的投料量分別占投料總量的50%。為了保證酒質的純凈,醬香型白酒在生產過程中基本上不加輔料,其疏松作用主要靠高梁原料粉碎的粗細來調節。
2.大曲粉碎
醬香型白酒是采用高溫大曲產酒生香的,由于高溫大曲的糖化發酵力較低,原料粉碎又較粗,故大曲粉碎越細越好,有利糖化發酵。
3.下沙
醬香型白酒生產的第一次投料稱為下沙。每甑投高粱350kg,下沙的投料量占總投料量的50%。
(1)潑水堆積 下沙時先將粉碎后高粱的潑上原料量51~52%的90℃以上的熱水(稱發糧水),潑水時邊潑邊拌,使原料吸水均勻。也可將水分成兩次潑入,每潑一次,翻拌三次。注意防止水的流失,以免原料吸水不足。然后加入5~7%的母糟拌勻。母糟是上年最后一輪發酵出窖后不蒸酒的優質酒醅,經測定,其淀粉濃度11~14%,糖分0.7~2.6%,酸度3~3.5,酒度4.8~7%(V/V)左右。發水后堆積潤料10h左右。
(2)蒸糧(蒸生沙) 先在甑篦上撒上一層稻殼,上甑采用見汽撒料,在lh內完成上甑任務,圓汽后蒸料2~3h,約有70%左右的原料蒸熟,即可出甑,不應過熟。出甑后再潑上85℃的熱水(稱量水),量水為原料量的12%。發糧水和量水的總用量約為投料量的56~60%左右。
出甑的生沙含水量約為44~45%,淀粉含量為38~39%,酸度為0.34~0.36。
(3)攤涼 潑水后的生沙,經攤涼、散冷,并適量補充因蒸發而散失的水分。當品溫降低到32℃左右時,加入酒度為30%(V/V)的尾酒7.5kg(約為下沙投料量的2%左右),拌勻。所加尾酒是由上一年生產的丟糟酒和每甑蒸得的酒頭經過稀釋而成的。
(4)堆集 當生沙料的品溫降到32℃左右時,加入大曲粉,加曲量控制在投料量的10%左右。加曲粉時應低撒揚勻。拌和后收堆,品溫為30℃左右,堆要圓、勻,冬季較高,夏季堆矮,堆集時間為4~5天,待品溫上升到45~50℃時,可用手插入堆內,當取出的酒醅具有香甜酒味時,即可入窖發酵。
(5)入窖發酵 堆集后的生沙酒醅經拌勻,并在翻拌時加入次品酒2.6%左右。然后入窖,待發酵窖加滿后,用木板輕輕壓平醅面,并撒上一薄層稻殼,最后用泥封窖4cm左右,發酵30~33天,發酵品溫變化在35~48℃之間。
8.醬香型白酒酒的工藝技術
釀造:工藝不同。
濃香型工藝是中溫大曲,泥窖,40-60天,1斤高粱出3兩酒。醬香型是高溫大曲,(磚)石窖,9個月(8回),1斤高粱出2兩酒。
酒體:香型不同。濃香型己酸乙酯為主體香飲用:習慣不同。
成本不同,決定了濃香型白酒占消費比例70%左右。濃香型,又稱瀘香型,以瀘州老窖特曲為代表。
濃香型的酒具有芳香濃郁、綿柔甘洌、香味協調、入口甜、落口綿、尾凈余長等特點,這也是判斷濃香型白酒酒質優劣的主要依據。構成濃香型酒典型風格的主體是乙酸乙酯,這種成分含香量較高且香氣突出。
醬香型,又稱為茅香型,以貴州茅臺酒為主要代表。這類香型的白酒香氣香而不艷、低而不淡、醇香幽雅、不濃不猛、回味悠長等特點,最顯著的是,醬香型酒還具有倒入杯中過夜香氣久留不散,且空杯比實杯還香,令人回味無窮的特性。
醬香型白酒是由醬香酒、窖底香酒和醇甜酒等勾兌而成的。所謂醬香是指酒品具有類似醬食品的香氣,醬香型酒香氣的組成成分極為復雜,至今尚且沒有定論,但目前的觀點普遍認為醬香是由高沸點的酸性物質與低沸點的醇類組成的復合香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