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字文言文翻譯
給你4個。
請采納哦。 1)『原文』 昔有學步于邯鄲者,曾未得其仿佛,又復失其故步,遂匍匐而歸耳。
『譯文』 從前有一個到邯鄲學習走路姿勢的人,沒有學會他們走路的姿勢,又忘記丟失了自己原來的步法,于是只能爬行回去了。 陸績懷桔 2)『原文』 陸績六歲時,于九江見袁術。
術出桔,績懷三枚;去,拜辭,墮地。術謂曰:“陸郎作賓客而懷桔乎?”績跪答曰:“欲以遺母。”
術大奇之。 『譯文』 陸績六歲的時候,便會到九江地方去拜見袁術。
袁術就拿出許多橘子來,給陸績吃。陸績暗地里把三個橘子裝在袖子里,等到告別的時候,就向著袁術拜謝了一回。
不料這三個橘子從袖子里跌到地上。袁術笑著說:“陸郎呀,你來做了小客人,竟暗地里藏了主人的橘子,不防他人笑你來偷橘子么。”
陸績雙膝跪在地上,回答道:“我母親的性子,很喜歡吃這些東西。因為這個緣故,所以想起帶幾只回去,給母親吃。”
袁術聽了這一番話,覺得大大的稀奇。 3)刻舟求劍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
"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譯文』 楚國有個渡江的人(也可稱為路過江的人),把佩帶的劍掉進了江里。
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個記號,說:"這兒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船靠岸后,這個人順著船沿上刻的記號下水去找劍,但找了半天也沒有找到。
船已經走(行駛)了很遠,而劍還在原來的地方。用這樣的辦法來找劍,不是很糊涂嗎?。
2.求50字文言文一篇,加翻譯
【原文】
歐陽公四歲而孤,家貧無資。太夫人以荻畫地,教以書字。多誦古人篇章。及其稍長,而家無書讀,就閭里士人家借而讀之,或因而抄錄。以至晝夜忘寢食,惟讀書是務。自幼所作詩賦文字,下筆已如成人。
【譯文】
歐陽修先生四歲時父親就去世了,家境貧寒,沒有錢供他讀書。太夫人用蘆葦稈在沙地上寫畫,教給他寫字。還教給他誦讀許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齡大些了,家里沒有書可讀,便就近到讀書人家去借書來讀,有時接著進行抄寫。就這樣夜以繼日、廢寢忘食,只是致力讀書。從小寫的詩、賦文字,下筆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樣高了。
3.求五篇超短文言文加翻譯原文50字以內,不要注釋,只要原文翻譯 愛
一、楚人學舟 楚①人有習操舟者,其始折旋②疾徐,惟舟師之是聽。
于是小試洲渚之間,所向莫不如意,遂以為盡操舟之術。遂遮謝舟師,椎③鼓徑進,亟犯④大險,乃四顧膽落,墜槳失柁⑤。
【注釋】①楚:古國名。 ②折:調頭。
旋:轉彎。③椎:用椎敲。
古代作戰,前進時以擊鼓為號。④亟:突然。
犯:碰到。⑤柁:同“舵”。
譯文:楚地有個學習駕船的人,他(在)開始(的時候)折返、旋轉、快、慢,完全聽從船師傅的話。 于是在江中島嶼之間小試(身手),所做的沒有不得心應手的,便以為學全了駕船的技術。
馬上謝別了船師,擊鼓(古人大概是靠擊鼓來發布號令的吧)快進,立即就遇上大的危險,就四處張望嚇破了膽,槳墜(江)舵失去操控。然而這今天的危急,不就是前面的得意(所造成的)嗎? 二、魯人徙越 讀下列這則文言文,回答14~16題(6分) 魯人身善織屨①,妻善織縞②,而欲徙于越。
或謂之曰:“子必窮矣!”魯人曰:“何也?”曰:“屨為履③之也,而越人跣④行;縞為冠之也,而越人被發。 以子之所長,游于不用之國,欲使無窮,其可得乎?”(選自《韓非子·說林上》) 【注釋】①屨:麻鞋。
②縞:白絹,周人用縞做帽子。 ③履:鞋,這里用作動詞,指穿鞋。
④跣:赤腳。 譯文:魯國有個人(他)自己善于用麻、葛編織鞋子,(他的)老婆善于織縞(生絹),(他)想移民到越國去。
有人對他說:“您(去越國)必然會窮的。”(那)魯國人說:“為什么?”(回答)說:“屨是用來穿的,但是越人 赤腳走路;縞是用來做帽子的,但是越人披發。
以您的所長,去到不使用(你的產品)的國家,想讓(自己)不窮,這 可能嗎?” 三、打撈鐵牛 宋河中府浮梁,用鐵牛八維之,一牛且數萬斤。治平中,水暴漲絕梁,牽牛,沒于河,募能出之者。
真定僧懷丙以二大舟實土,夾牛維之,用大木為權衡狀鉤牛,徐去其土,舟浮牛出。 轉運使張燾以聞,賜之紫衣。
注釋:1浮梁:浮橋。2維:系,連結。
3治平:北宋英宗趙曙的年號。4真定:卻今天河北正定。
5權衡:秤錘秤桿。 翻譯:宋時曾建浮橋,并鑄八頭鐵牛鎮橋。
治平年間河水暴漲,沖毀浮橋,鐵牛沉入河底。官員懸賞能使鐵牛浮出水面的人。
有個叫懷丙的和尚建議,將鐵牛固定在兩艘裝滿泥土的大船中間,用勾狀的巨木勾住牛身,這時慢慢減去兩船的泥土,船身重量減輕,自然浮起,連帶也將鐵牛勾出水面。 轉運使(官名,掌軍需糧餉、水陸轉運)張燾(字景元)賜給和尚一件紫色袈裟,以示嘉獎。
四、勉諭兒輩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從節儉到奢侈很容易,但是從奢侈再回到節儉就很困難了。
)飲食衣服,若思得之艱難,不敢輕易費用。酒肉一餐,可辦粗飯幾日;紗絹一匹,可辦粗衣幾件。
不饞不寒足矣,何必圖好吃好著?常將有日思無日,莫待無時思有時,則子子孫孫常享溫飽矣。 翻譯:由節儉進入奢侈(是)容易(的),由奢侈進入節儉(卻)困難(了)。
我今天的(高)俸祿哪能長期享有(呢)?(我)自己(的健康)哪能長期保持(呢)?(如果)有一天(我罷官或病死了,情況)與現在不一樣,家里的人習慣于奢侈生活已經很久,不能立刻節儉,(那時候)一定會(因為揮霍凈盡而)弄到饑寒無依,何如(不論)我作(大)官或不作(大)官,活著或死亡,(家中的生活標準都)固定像(同)一天(一樣)呢?”唉,大的有道德才能的人的深謀遠慮,哪里(是)凡庸的人所(能)比得上的呢! 五、景公令出裘發粟與饑寒 景公之時,雨雪三日而不霽。 公被狐白之裘,坐堂側陛。
晏子入見,立有間。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晏子對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嬰聞古之賢君,飽而知人之饑,溫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勞。
今君不知也。"公曰:"善。
寡人聞命矣。"乃令出裘發粟以與饑寒者。
注釋:雨(yù)雪:下雪。 雨,落,降,用如動詞。
陛:宮殿的臺階。聞命:聽到辭命。
聞,聽;命,辭命。 翻譯:景公在位當政時,曾連續下雪三天而不放晴。
景公穿著白色的狐裘大衣,坐在大堂一邊的臺階上。晏子入宮覲見,站了一會兒, 景公說,“奇怪啊,下了三天雪可卻不那么冷。
”晏子說:“天真的不冷嗎?”景公笑了笑。晏子說:“晏嬰我聽說古代賢明的君王自己飽了卻知道別人餓著,自己暖了卻知道別人凍著,自己安逸了,卻能知道別人正在辛勞。
可惜現在您卻不知啊!” 景公說:“好!寡人我受教了。”于是拿出裘衣與糧食,發放給那些受饑寒煎熬的人們。
4.急求十篇文言文字數在50字以內要帶翻譯
回國后,將即廉頗,相即藺相如。
兩人失和。相如路上遇見謙頗,即退讓。
在那個時候,誰能做到這點?相如門客問原因,相如說: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看古今英雄豪杰所做所為,大概都是這樣吧。
所以我認為:你們一定不要隨便聽別人的話就相信,接受類似的教訓。況且我覺得。
相如的才能,沒有能比的上的。古今英杰只有一二個人可比。
他們是對還是不對?如果對,就是看見雪紛紛無邊無際也沒有什么遺憾。我也不會有“后悔他跟著我,而不能盡游玩的樂趣了”。
看來,可能是寫的一篇評論《將相和》的文章,因后面提到《游褒禪山記》作者可能是王安石 附:題中多次提到其字,現譯如下,并附常用虛詞用法。 5、指示代詞,可譯為那 6、副詞,表示推測語氣,可譯為大概 7、副詞,表示祈使語氣,可譯為一定 8、代詞,可譯為其中 9、連詞,表示選擇關系,可譯為是……還是 10、連詞,表示假設關系,可譯為如果、要是 11、助詞,補足音節,可譯為不譯 12、代詞,可譯為他 常見文言虛詞對譯 而:你,你的; 并且,而且,來,可是,地,如果; 就,才。
何:多么;哪里,什么,為什么,怎么。 乎:于,在;嗎,呢,吧。
乃:才,卻,竟,甚至;你,你的。 其:大概,或許,難道,還是,應該;是……還是……;他(他們),他(他們)的,我(的)其中的,這(個),那(個)。
且:暫且,姑且;將要;況且,尚且,而且,并且。 然:然而;這樣;……的樣子;地。
若:如果;你,你的。 所:……的人,……的事,……的地方,處所。
為:被,替,因為;呢。 焉:它,哪里;不譯,呢,……的樣子,……的聲音;于此,于之。
也:用于句末、句中,不譯。 以:通“已”;因為,而且,來,著;因為,在……時候,憑,把,用。
矣:了。 因:因為,由于,趁著,憑借,經過,通過;于是,便。
于:從,比,對,和,與,向,在。 與:和,跟,同;呢,啊。
則:就,卻;那么,如果。 者:句中不譯;的人、的東西、的事情,個,樣,項;……時候。
之:的,主謂之間,提賓標志,詞尾均不譯;他,我,這(些、個、樣)。 常見文言固定結構對譯 誠……則……,如果……那么(就)……。
得以:能夠。 俄而:不久,一會兒。
而況:何況,況且。 而已:罷了。
否則:如果不……就……。 何乃:何況是,豈只是;為什么竟。
何其:為什么那么,怎么這樣;多么。 既而:隨后,不久。
既……且……:又……又……。 見……于……:被。
可得:可以,可能。 可以:可以用來,足以用來;可以,能夠。
乃爾:居然如此,竟然如此,這樣。 且夫:再說,而且。
然而:這樣卻;但是;(既然)這樣,那么。 然則:既然這樣,那么,如果這樣,那么。
是故:所以,因此。 是以:所以,因此,因而。
庶幾:或許,可能;差不多;但愿,希望。 雖然:雖然如此,(但),即使如此。
所謂:所說的,所認為。 所以:……的原因,之所以……,為什么……;用來……的方法,用來……的東西,是用來……的,用來……的地方,用來……的人(事),靠它來……的。
往往:處處,到處;常常。 唯……是……:只。
為……所……:被。 未嘗:從來沒有。
謂……曰……:對……說,告訴……說;把……叫做……。 謂之:稱他是,說他是;稱為,叫做。
無幾何:沒有多久,不久,一會兒。 無慮:大約,大致。
毋寧,無寧:寧肯,寧愿;莫不是,不是。 無所:沒有……什么人(或物),沒有什么……;沒有什么地方……,沒有什么辦法,沒有條件……。
無以……為:用不著。 無以:沒有用來……的東西、辦法,沒有什么用來,沒有辦法;不能,無法。
無庸:不用,無須。 無由:不可能,無法,無從。
相率:竟相,一起。 相與:互相,相互,彼此。
;同你;一起,共同;相處,相交。 向使:假如,如果。
一何:多么;為什么……那么……。 一切:一律,一概;權宜,暫且。
以故:所以。 以……故……:因為……所以……。
以是:因此。 以……為……認為……是……,把……當作……;讓……作……,任用……為……;用……做……,把……作(為)……。
以為:認為他(它)是,認為;用它來。 以至于:一直到;結果。
因而:據此而,借此而,因此而;因而。 有所:有……的人(或物),有什么……;有……的地方,有……的原因,有……的辦法。
有以:有條件,有辦法,有機會,能夠。 于是:這時候,在這里,在這種情況下,由于這個原因。
之謂:叫做,就是,才算;這就叫做;就是,說的就是。 之于:對待,對……的態度(做法);同,對于;同……相比。
至于:到了,一直到;竟至于,結果。 自非:如果不是,除非是。
何以……?根據什么……?憑什么……? 何所……?所……的是什么? 奈何……?……怎么辦?……為什么? 如……何?奈……何?拿……怎么樣呢? 孰與……?與……相比,哪個……? 安……乎?怎么……呢? 獨……耶?難道……嗎? 何為……?為什么……? 何……哉?怎么能……呢? 何……為?……干什么呢? 何……之有?有什么……呢? 如之何……?怎么能……呢? 獨……哉?難道……嗎? 何其……也!怎。
5.最簡短的文言文與最簡短的翻譯 最簡短的文言文與最簡短的翻譯
道德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這兩句話是老子最高深的思想,但其實也是最淺顯的道理。
其實兩句話是一個意思。
實際拆分,應該是:道,可道,非常道。也可以拆成:道可,道非,常道。意思很簡單,但也非常多,就像怪石大山一樣,不同的人看到的也不一樣。沒有定論,這就是道德經最玄妙最高深的地方,其實也是這句話的意思。
道,天地之道。可道,人人皆可得道。非常道,但世間之道皆非永恒之道。(有的版本為非恒道)合起來就是:天地之道,實際乃是人人皆可得之道,但世間萬物,道道道,皆非恒道。還不夠白?那就在白一些吧!
白丁翻譯文:天王老子制定的規則,實際沒有那么復雜,人人只要用心觀察周圍,熱愛生活、享受生活,就能悟出這個“玄而又玄”的道。但是不要忘記,世界上所有道,都不是永恒的,所有事物都有生,自然也有死。老子的這本道德經也不是真理的化身,早晚也會被推翻取代。而實際上,這種世間無恒道的道理,就是天地萬物之道。
道可,道非,常道,其實也大致是這個道理。
道可,道可以左右天地萬物。
道非,但是再大的道也有被推翻、被打倒的時候。
常道,世間唯一的常道就是此道,萬物皆有始有終。
這兩種拆法的意思都是一樣的,其實你可以試試,把這六個字,不管用什么方法拆,意思都是一樣的,這也精妙的應扣了道家萬物循環、太極常轉的中心思想。這就是老子的最大智慧。
《學弈》
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誨二人弈。
其一人專致志,惟弈秋之為聽。
一個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
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
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兩小兒辯日》
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斗,問其故。
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
一兒曰:“我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也。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6.求50篇短的初中“課外”文言文帶翻譯及題目
短小文言文及譯文 1、傅馬棧最難 桓公觀于廄①,問廄吏曰:"廄何事最難?"廄吏未對,管仲對曰:"夷吾②嘗為圉人③矣,傅馬棧最難:先傅曲木,曲木又求曲木;曲木已傅,直木無所施矣。
先傅直木,直木又求直木;直木已傅,曲木亦無所施矣。" (《管子·小問篇》) 注釋: ①廄:馬房。
②夷吾:管仲的表字。③圉人:養馬的人。
2、燭鄒亡鳥 景公好弋,使燭鄒主鳥而亡之。公怒,召吏欲殺之,晏子曰:"燭鄒有罪三,請數之以其罪而殺之。
"公曰:"可。"于是召而數之公前,曰:"燭鄒,汝為吾君主鳥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鳥之故殺人,是罪二也;使諸侯聞之,以吾君重鳥以輕士,是罪三也。
數燭鄒罪已畢,請殺之。"王曰:"勿殺,寡人聞命矣。
" (《晏子春秋》) 3、東野稷敗馬 東野稷以御見莊公,進退中繩,左右旋中規。莊公以為文弗過也,使之鉤百而反。
顏闔遇之,入見曰:"稷之馬將敗。"公密而不應。
少焉,果敗而反。公曰:"子何以知之?"曰:"其馬力竭矣,而猶求焉,故曰敗。
" (《莊子·外篇·達生》) 4、濟陰賈人 濟陰之賈人,渡河而亡其舟,棲于浮苴之上,號焉。有漁者以舟往救之,未至,賈人急號曰:"我濟陰之巨室也,能救我,予爾百金!"漁者載而升諸陸,則予十金。
漁者曰:"向許百金,而今予十金,無乃不可乎!"賈人勃然作色曰:"若,漁者也,一日能獲幾何?而驟得十金,猶為不足乎?"漁者黯然而退。他日,賈人浮呂梁而下,舟薄于石又覆,而漁者在焉。
人曰:"盍救諸?"漁者曰:"是許金不酬也。"立而觀之,遂沒。
5、子罕弗受玉 宋人或得玉獻諸子罕子罕弗受獻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為寶也故敢獻之子罕曰我以不貪為寶爾以玉為寶若以與我皆喪寶也不若人有其寶 6、薛譚學謳 薛譚學謳于秦青,未窮青之技,自謂盡之,遂辭歸。秦青弗止,餞于郊衢,撫節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云。
薛譚乃謝求反,終身不敢言歸。 (《列子》) 注:謳,唱歌。
7、郢人燕說 郢人有遺燕相國書者,夜書,火不明,因謂持燭者曰:"舉燭。"云而過書"舉燭"。
舉燭非書意也。 燕相受書而說之,曰:"舉燭者,尚明也;尚明也者,舉賢而任之。
"燕相白王,王大說,國以治。 治則治矣,非書意也。
今世學者多似此類。 (《韓非子》) 8、工之僑獻琴 工之僑得良桐焉,斫而為琴,弦而鼓之,金聲而玉應。
自以為天下之美也,獻之太常①,使國工視之,曰:"弗古。"還之。
工之僑以歸,謀諸漆工,作斷紋焉;又謀諸篆工,作古窾(同款)焉②。匣而埋諸土,期年出之,抱以適市。
貴人過而見之,易之以百。獻諸朝,樂官傳視,皆曰:"希世之珍也。
" 工之僑聞之,嘆曰:"悲哉,世也!豈獨一琴哉?莫不然矣!而不早圖之,其與亡矣!"遂去,入于宕冥之山,不知其所終。 (《郁離子》) 注解:①太常:官名,掌管祭祀。
祭祀需使用樂器。②窾:同"款",款式。
9、欲食半餅喻 譬如有人,因其饑故,食七枚煎餅,食六枚半已,便得飽滿。其人志悔,以手自打,而作是言:"我今飽足,由此半餅,然前六餅,唐自捐棄。
設知半餅能充足者,應先食之。" (《百喻經·欲食半餅欲》) 10、反裘負芻 魏文侯出游,見路人反裘而負芻。
文侯曰:"胡為反裘而負芻?"對曰:"臣愛其毛。"文侯曰:"若不知其里盡而毛無所恃耶?" 劉向《新序·雜事二》 注:芻(chú),柴草。
11、魏文侯期獵 魏文侯①與虞人②期獵。是日,飲酒樂,天雨。
文侯將出,左右曰:"今日飲酒樂,天又雨,公將焉之?"文侯曰:"吾與虞人期獵,雖樂,豈可不一會期哉?"乃往,身自罷之。 (選自《魏文侯書》) 注釋:①魏文侯:戰國時魏國國君,在諸侯中有美譽,曾任西門豹為螂守。
②虞人:掌管山澤的官 12、齊人有好獵者 齊人有好獵者,曠日持久而不得獸,入則愧其家室,出則愧其知友州里。惟其所以不得,則狗惡也。
欲得良狗,則家貧無以。于是還疾耕,疾耕則家富,家富則有以求良狗,狗良則數得獸矣。
田獵之獲,常過人矣。 非獨獵也,百事也盡然。
13、宋賈買璞 宋之富賈有監止子者,與人爭買百金之璞玉,因佯失而毀之,負其百金,而理其毀瑕,得千溢焉。 注:溢,同"鎰",古時二十兩為一鎰。
14、千金求馬 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請求之。
"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馬,馬已死,買其首五百金,反以報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馬,安事死馬而捐五百金?"涓人對曰:"死馬且買五百金,況生馬乎?天下必以王為能市馬,馬今至矣。
"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馬至者三。 注:①君人,人君,國君。
②涓人:國君的近侍。 15、熊渠子射石 昔者楚熊渠子夜行,見寢石以為伏虎,關弓射之,滅矢飲羽,下視,知石也。
卻復射之,矢摧無跡。 (劉向《新序·雜事四》 16、多言何益 子禽問曰:"多言有益乎?"墨子曰:"蝦蟆、蛙、蠅,日夜恒鳴,口干舌檘,然而不聽。
今觀晨雞,時夜而鳴,天下振動。多言何益。
7.東施效顰 文言文翻譯簡單一點(50字)
東施效顰①?
西施病心而顰其里②,其里之丑人見而美之③,歸亦捧心而顰其里。其里 之富人見之,堅閉門而不出④;貧人見之,挈妻子而去之走⑤。彼知顰美而不知顰之所以美。?
【注釋】?
①選自《莊子·天運》。②西施:春秋時代越國的美女。顰:讀pín貧。皺眉。里:鄉里 。③美之:意動用法,即“以之為美”。④堅:緊緊地。挈:讀qiè鍥,帶領。⑤去:離開。走:跑。?
【譯文】?
西施經常心口疼痛,皺著眉頭從街上走過,同村一個丑婦人看見西施的樣子,覺得很美,便 仿效著,皺眉蹙額,走到街上。村里富人看見她的這副怪樣,都緊閉大門不愿出來;窮人見了,帶著妻子兒女,遠遠避開。這個丑婦看到西拖捧心皺眉的樣子很美,但卻不知道為什么美啊。?
【題旨】機械照搬,盲目模仿,勢必弄巧成拙。?
8.簡短文言文翻譯
醉翁亭記 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
它西南方向的山巒,樹林和山谷尤其優美,遠遠看去樹木茂盛、幽深秀麗的,是瑯琊山。沿著山路走六七里,漸漸地聽到潺潺的水聲并看到一股水流從兩個山間飛淌下來的,是釀泉。
山勢回環,道路彎轉,有一個亭子四角翹起像鳥張開翅膀一樣高踞于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造亭子的人是誰?是山里的和尚智仙。
給它起名的是誰?是太守用自己的別號來命名的。太守和賓客來這里飲酒,喝得不多就醉了,同時年齡又最大,所以給自己起了個別號叫“醉翁”。
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而在于山光水色中。游賞山水的樂趣,有感于心而寄托在酒上罷了。
至于太陽一出,林間的霧氣消散,煙云聚攏而山谷洞穴昏暗了,或暗或明變幻無定,這是山中的早晨和傍晚的景色。野花開放而散發出幽微的香氣,美好的樹木枝繁葉茂而一片濃陰,天氣高爽霜色潔白,溪水低落隱石顯露,這是山中的四季的景色。
早晨進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因而樂趣也是無窮無盡。 至于背著東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樹下休息,前面的呼喊,后面的應答,老老少少,來來往往,絡繹不絕的,是滁州人們的出游啊。
到溪邊來捕魚,溪水深魚兒肥;用泉水來釀酒,泉水清酒水香,山上野味菜蔬,雜七雜八擺放在面前的,這是太守的酒宴啊。宴會喝酒的樂趣,不在于音樂,投壺的投中了俯碃碘度鄢道碉權冬護,下棋的下贏了,酒杯和酒籌交互錯雜,站著或坐著大聲喧嘩的,是歡悅的眾位賓客。
臉色蒼老、頭發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間的,這是喝醉了的太守。 不久夕陽落到西山上,人的影子散亂一地,是賓客跟從太守回去。
樹林茂密陰蔽,到處的叫聲,是游人走后鳥兒在歡唱啊。然而鳥兒(只)知道山林的樂趣,卻不知道游人的樂趣;游人知道跟著太守游玩的樂趣,卻不知道太守是以游人的快樂為快樂。
醉了能夠同大家一起歡樂,醒來能夠用文章記述著樂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誰?就是廬陵人歐陽修。
小石潭記 從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樣子,隔著竹林,就能聽到水聲,好象掛在身上的玉佩、玉環相互碰撞的聲音,心里很是高興。于是砍了竹子,開出一條小路,順勢往下走便可見一個小潭,潭水特別清澈。
整個潭底是一塊石頭,靠近岸邊,石底有的部分翻卷出水面,形成坻、嶼、嵁、巖等各種不同的形狀。青蔥的樹木,翠綠的藤蔓,遮蓋纏繞,搖動低垂,參差不齊,隨風飄動。
潭中游魚約有一百來條,都好象在空中游動,沒有什么依靠似的。陽光直射潭底,把魚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不動;忽然間又向遠處游去了。
來來往往輕快敏捷,好象在與游人一起娛樂。 順著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樣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樣彎曲,或隱或現,都看得清楚。
溪岸的形勢象犬牙般交錯參差,無法看到水的源頭。 我坐在潭邊,四周有竹子和樹林圍繞著,靜悄悄的沒有人跡,使人感到心境凄涼,寒氣徹骨,真是太寂靜幽深了。
由于這地方過于冷清,不能長時間地停留,于是就把當時的情景記下來便離去了。 同我一起游遠的人,有吳武陵、龔古,我的弟弟宗玄。
作為隨從跟著我們來的,有兩個姓崔的年輕人,一個叫恕己,一個叫奉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