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簡短的概括猴子撈月的故事
從前有五百只獼猴,在林中游走。一起到大樹下.樹下有口井,井中有月影映現.這時獼猴的首領見此月影,對眾猴伴說道"月亮今日要淹死了,月亮落在井中,應當一同撈出它,不要讓世間的長夜變得黑暗。大家一起議論道:說說有什么辦法能撈出它來?
這時獼猴首領說:我知道撈出它的法子。我抓住樹枝,你抓住我尾巴。經過許多手腳相連接,就可以撈出它。這時眾獼猴,就按照首領的話,許多手腳相連接。樹脆弱枝折斷,所有的獼猴跌落井水中。
擴展資料
猴子撈月的故事出自《法苑珠林·愚戇篇·雜癡部》,本書為一切佛經之索引。系道世根據其兄道宣所著之大唐內典錄及續高僧傳而編集,具有佛教百科全書之性質。猴子撈月的出處《愚戇篇》是全書的第五十三卷,主要述說愚癡者打蛇、打蠅、救目、妒影、分衣等種種寓言故事。
1981年的剪紙動畫《猴子撈月》時長10分鐘,堪稱上世紀80年代皮影動畫的巔峰之作。本片根據民間童話《猴子撈月》改編,由周克勤擔任導演,凌紓任編劇,講述了一群貪心的猴子發現月亮想把它占為己有,用了各種方式都沒實現的故事。
本片的創作手法取自中國傳統剪紙技法,色彩明亮飽滿,導演周克勤采用了簡單、明快的樣式格調和具有中國民間水墨拉毛的猴子造型。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猴子撈月
2.兒童故事猴子撈月亮文字版
一群猴子在林子里玩耍,它們有的在樹上蹦蹦跳跳,有的在地上打打鬧鬧,好不快活。
它們中的一只小猴獨自跑到林子旁邊的一口井旁玩耍,它趴在井沿,往井里邊一伸脖子,忽然大叫起來:“不得了啦,不得了啦!月亮掉到井里去了!”原來,小猴看到井里有個月亮。一只大猴聽到叫聲,跑到井邊朝井里一看,也吃了一驚,跟著大叫起來:“糟了,糟了,月亮掉到井里去啦!”它們的叫聲驚動了猴群,老猴帶著一大群猴子都朝井邊跑來。
當它們看到井里的月亮時,都一起驚叫起來:“哎呀完了,哎呀完了!月亮真的掉到井里去了!”猴子們嘰嘰喳喳地叫著、鬧著。最后,老猴說:“大家別嚷嚷了,我們快想辦法把月亮撈起來吧!”眾猴都義不容辭地響應老猴的建議,加入撈月的隊伍中。
井旁邊有一棵老槐樹,老猴率先跳到樹上,自己頭朝下倒掛在樹上,其他的猴子就依次一個一個你抱我的腿,我勾你的頭,掛成一長條,頭朝下一直深入井中。小猴子體輕,掛在最下邊,它的手伸到井水中,都可以抓住月亮了。
眾猴想,這下我們總可以把月亮撈上來了。它們很是高興。
小猴子將手伸到井水中,對著明晃晃的月亮一把抓起,可是除了抓住幾滴水珠外,怎么也抓不到月亮。小猴這樣不停地抓呀、撈呀,折騰了老半天,依然撈不著月亮。
倒掛了半天的猴們覺得很累,都有點支持不住了。有的開始埋怨說:“快些撈呀,怎么還沒撈起來呢?”有的叫著:“媽呀,我掛不住啦!掛不住啦!” 老猴子也漸漸腰酸腿疼,它猛一抬頭,忽然發現月亮依然在天上,于是它大聲說:“不用撈了,不用撈了,月亮還在天上呢!” 眾猴都抬頭朝天上看,月亮果真好端端在天上呢。
由于眾猴不了解井中月亮的真相,以假當真,所以空忙一氣,又愚蠢又可笑。擴展資料:《猴子撈月亮》是2011年7月1號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曉曦。
這本書將故事與涂色巧妙的結合在一起,生動形象的講述了猴子撈月的兒童故事。這個寓言故事告訴人們,遇到事情要多動腦筋,認真觀察,仔細思考。
不能像猴子那樣不切實際,自作聰明,到頭來只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通篇看起來,本片只是一部具有童真童趣的兒童動畫短片罷了。
兒童時期,人們皆會對星空及月亮有著美好的想象。登月,也是人類的美好理想。
小猴們的摘月亮、撈月亮過程中的興奮,以及月亮破碎后的流出的淚水,都是兒童的真實情狀。雖然猴子的愚蠢,被世人嘲笑到現在,可是,我卻深深的被猴子,敢于追求美好事物的勇氣而折服了,盡管,最終猴子什么都沒有撈到,可是,那個追求幸福的過程也是可以值得猴子好好回憶的,畢竟已經努力過,就算結局不盡如人意。
也不會有所遺憾了 拓展閱讀:關于猴子撈月亮的作文 有一只小猴子到水邊去喝水,發現水面上有一個又圓又大的月亮,小猴子趕緊召喚其他的小猴子來看,月亮怎么掉到水里去了?于是小猴子們決定把月亮撈起來。猴爺爺爬到樹上,用尾巴倒吊在樹枝上,伸手去撈月亮,可是太遠了,夠不著。
于是第二只小猴子也爬到樹上,讓猴爺爺抓住它的腳,伸手去撈月亮,可是還是太遠了,夠不著。于是第三只小猴子也爬到樹上,讓第二只小猴子抓住它的腳,伸手去撈月亮,可是還是太遠了,夠不著。
于是第四只小猴子也爬到樹上,讓第三只小猴子抓住它的腳,伸手去撈月亮,可是還是太遠了,夠不著。于是第五只小猴子也爬到樹上,讓第四只小猴子抓住它的腳,伸手去撈月亮,可是還是太遠了,夠不著。
一般講到第六只或第七只小猴子,樂樂就慢慢的閉上眼睛,睡著了。于是,這些小猴子,就天天晚上撈月亮。
媽媽講的,和書上的版本肯定不一樣,好在,她只聽過我講的,也沒比較。關鍵在于,這樣不停的重復一個句式,哄睡覺的效果太好了。
有一次,講到第十只小猴子還沒有睡著,睜著黑眼睛盯著媽媽。好吧,媽媽請出貓頭鷹大叔。
最后一只最小的小猴子伸手夠到了月亮,它使勁一撈,月亮被打碎了,小猴子一下子著急起來,月亮碎了,怎么辦呢?(這時樂樂也緊張的攤開兩只小手:月亮碎了,可怎么辦呢?好像她就是那只闖禍的小猴子) 貓頭鷹大叔問:小猴子們,你們在干什么呀?小猴子們說:月亮掉到水里去了,我們正在撈月亮呀。貓頭鷹大叔指著天上說:月亮不是好好的掛在天上么?小猴子們抬頭一看,果然,天上掛著一輪又圓又大的黃色的月亮。
樂樂滿意的閉上眼睛,一秒鐘之內,睡著了。參考資料:猴子撈月亮-百度百科。
3.猴子撈月這個寓言故事給我們的是什么啟示
小的時候聽大人講猴子撈月的故事:一只小猴子在深山里玩耍,無意中看見湖面上映著一個又圓又大的月亮。小猴子高興得跳了起來,喊到:“月亮掉到水里啦!月亮掉到水里啦!”小猴子的喊聲招來了許多猴子,大家看著水中的月亮歡呼跳躍,興奮極了。一只猴子建議道:“我們何不把月亮撈起來呢?”它的話立即得到了眾猴子的贊同。于是大家經過商議,行動起來。一只猴子爬到伸到湖面上的樹上,它用尾巴鉤住樹,手抓住另一只蕩過來的猴子。就這樣猴子們一只只依次羅列起來,最下邊的小猴子終于可以碰到湖面了。可是,當它伸出手打撈的時候,湖面上的月亮卻碎了。大家沒有泄氣,等湖面平靜下來月亮完整了再撈。就這樣一次次的打撈,終于感到筋疲力盡,大家放棄撈起月亮的計劃,散去。
小時聽這故事時似乎很清楚故事里揭示的道理,可越大卻越不明白了。想想看,精明如猴是人們對聰明人的形容,可見猴子是極具聰明才智的。如此聰明的猴子為什么會留下這樣的故事讓世人貽笑大方呢?最近終于想明白了一點點,說出來與大家分享:
月亮是至臻至美的尤物,遙望天空的時候總是給人以遐想,每個見過的人都想得到它。遺憾的是這美麗離大家太遙遠了,即使它是真真切切的存在著,始終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只能望美興嘆。忽然有一天借著稚童的眼睛,這高不可攀的月兒竟然掉下來了!期盼了數年的愿望似乎終于可以實現了!于是大家暫時忘記了夢想的虛無,不斟琢不思量,只顧填充起美夢成真的妄想來。是啊,水中的月亮雖然是虛的,可離我們很近,一伸手就可以觸及得到。望著曾經高不可攀的明月,怎么能放棄機會不去圓夢呢?雖然一次次的打撈、一次次的失敗,碎了月也破了夢,但過程卻充滿了希冀、充滿了喜悅,畢竟看到了近在咫尺的月亮。既然有夢有喜,何樂而不為呢?望夢興嘆已是樂趣,貼近了夢更會其樂無窮。于是便有了猴子撈月的故事。
為了暫時的快樂,空想遠方的“實”不如務務眼前的“虛”。把握當下。這就是俺悟到的。偷笑:)
4.幼兒園大班猴子撈月亮是什么活動
活動設計背景:
《猴子撈月亮》的主要設計意圖是讓幼兒知道遇事要多動腦筋,提高幼兒口語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培養他們對事情 的邏輯推理能力及創造力。
活動目標:
1、了解故事的寓意,知道遇事多動腦筋。
2、通過故事及小實驗,深入理解故事情節。
3、學習詞語“倒影”,能清楚完整不離題地回答問題。
教學重點、難點
1、通過故事及小實驗,深入理解故事情節。
2、知道遇事要多動腦筋。
活動準備:
1、配樂故事《猴子撈月亮》錄音。
2、每桌一盆水,一只手電筒。
活動流程:
1、以猜迷語的方式導入,激發幼兒興趣。
----有時掛在山腰,有時掛在樹梢,有時像個圓盤,有時像把鐮刀。(月亮)
2、教師講述故事《猴子撈月亮》。
當講到“老猴子說:“快想辦法把月亮撈上來”時,停止講述并讓幼兒討論:
(1)猜猜他們是怎樣撈月亮的?
(2)月亮撈上來了嗎?為什么撈不上來?
3、接著欣賞故事,教師進行提問:
(1)故事的名字叫什么?
(2)小猴子在井里發現了什么?它怎么叫的?
(3)大猴子跑來一看什么反應?老猴子呢?
(4)它們用什么方法撈月亮?撈到了沒有?為什么撈不到?
(5)最后老猴子一抬頭,看見了什么?它對小猴子說了什么?
(6)聽了這個故事,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4、分小組進行小實驗《水中成像》。
用手電筒當月亮,水盆當井,并讓幼兒觀察:“水中‘月亮’的影子是什么樣的?用手去撈,‘月亮’變得怎么樣了?”使幼兒感知水面很平時,“月亮”是圓圓的,用手一抓,水面有了波紋,影子就碎了。
5、完整欣賞配樂故事《猴子撈月亮》。
6、教師小結:我們在生活中遇事應該多動腦筋、認真思考。
七、布置任務,要求幼兒:
1、回家把故事講給爸爸媽媽聽。
2、記半個月月亮日記,觀察月亮圓缺變化。
活動延伸:讓幼兒閱讀用書,進一步加深對故事的理解。
教學反思:
對于教學活動《猴子撈月亮》,我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活動:
第一環節:猜謎導入,通過猜謎來引入教學活動的下一環節。
第二環節:講述故事內容,通過與幼兒一起分析理解故事內容來激發幼兒回答各種問題的興趣,使幼兒主動積極的參與到教學活動之中。
第三環節:我們開始做實驗,讓幼兒動手操作,觀察感知水中“月亮”的影子是什麼樣的?用手去撈,“月亮”變得怎麼樣了?水面很平,“月亮”圓圓時,用手一抓,水面怎樣,影子怎樣?
第四環節:通過配樂故事欣賞,讓孩子們進一步加深對影子的印象。
第五環節:從故事中懂得的道理
本次教學活動的目標的完成不是很全面,大部分的幼兒都理解到了猴子們撈不到月亮的原因,但是在感受故事寓意時完成的很好。所以,今后還需要幼兒對日常生活進行細致的觀察與發現,我們教師還需要及時的給予正確的引導和幫助,為孩子們以后的活動提供大量的操作素材與資源。
5.幼兒園大班猴子撈月亮是什么活動
活動設計背景: 《猴子撈月亮》的主要設計意圖是讓幼兒知道遇事要多動腦筋,提高幼兒口語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培養他們對事情 的邏輯推理能力及創造力。
活動目標: 1、了解故事的寓意,知道遇事多動腦筋。 2、通過故事及小實驗,深入理解故事情節。
3、學習詞語“倒影”,能清楚完整不離題地回答問題。 教學重點、難點 1、通過故事及小實驗,深入理解故事情節。
2、知道遇事要多動腦筋。 活動準備: 1、配樂故事《猴子撈月亮》錄音。
2、每桌一盆水,一只手電筒。 活動流程: 1、以猜迷語的方式導入,激發幼兒興趣。
----有時掛在山腰,有時掛在樹梢,有時像個圓盤,有時像把鐮刀。(月亮) 2、教師講述故事《猴子撈月亮》。
當講到“老猴子說:“快想辦法把月亮撈上來”時,停止講述并讓幼兒討論: (1)猜猜他們是怎樣撈月亮的? (2)月亮撈上來了嗎?為什么撈不上來? 3、接著欣賞故事,教師進行提問: (1)故事的名字叫什么? (2)小猴子在井里發現了什么?它怎么叫的? (3)大猴子跑來一看什么反應?老猴子呢? (4)它們用什么方法撈月亮?撈到了沒有?為什么撈不到? (5)最后老猴子一抬頭,看見了什么?它對小猴子說了什么? (6)聽了這個故事,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4、分小組進行小實驗《水中成像》。 用手電筒當月亮,水盆當井,并讓幼兒觀察:“水中‘月亮’的影子是什么樣的?用手去撈,‘月亮’變得怎么樣了?”使幼兒感知水面很平時,“月亮”是圓圓的,用手一抓,水面有了波紋,影子就碎了。
5、完整欣賞配樂故事《猴子撈月亮》。 6、教師小結:我們在生活中遇事應該多動腦筋、認真思考。
七、布置任務,要求幼兒: 1、回家把故事講給爸爸媽媽聽。 2、記半個月月亮日記,觀察月亮圓缺變化。
活動延伸:讓幼兒閱讀用書,進一步加深對故事的理解。 教學反思: 對于教學活動《猴子撈月亮》,我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活動: 第一環節:猜謎導入,通過猜謎來引入教學活動的下一環節。
第二環節:講述故事內容,通過與幼兒一起分析理解故事內容來激發幼兒回答各種問題的興趣,使幼兒主動積極的參與到教學活動之中。 第三環節:我們開始做實驗,讓幼兒動手操作,觀察感知水中“月亮”的影子是什麼樣的?用手去撈,“月亮”變得怎麼樣了?水面很平,“月亮”圓圓時,用手一抓,水面怎樣,影子怎樣? 第四環節:通過配樂故事欣賞,讓孩子們進一步加深對影子的印象。
第五環節:從故事中懂得的道理 本次教學活動的目標的完成不是很全面,大部分的幼兒都理解到了猴子們撈不到月亮的原因,但是在感受故事寓意時完成的很好。所以,今后還需要幼兒對日常生活進行細致的觀察與發現,我們教師還需要及時的給予正確的引導和幫助,為孩子們以后的活動提供大量的操作素材與資源。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幼兒最簡短故事猴子撈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