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學習了文《將心比心》,請聯系生活實際淡淡你的感想
人們常說“兒行千里母擔憂、可憐天下父母心。”
這一句話我開始并不理解。自從我讀了《兩個電話》這篇文章我才真正的明白了父母的良苦用心。
這一篇文章主要講了:老王看了天氣預報,得知武漢要有寒流,武漢卻偏偏住著他的兒子,他便給他的兒子打了個電話讓兒子加件衣服,兒子卻漫不經心的說“知道了,知道了。”隨后老王的母親在哈爾濱打了個電話讓老王加一件衣服,老王還沒有來得及回話,已經就打了一個大噴嚏。
老母急了問:“是不是感冒了呢!”接著有說起老王七歲時的事情。老王趕緊截住,問:“媽,你那天氣怎么樣?”老人答:“雪還在下著呢!”他不由自主的發愣了。
在寒潮乍起的清晨,他深深牽掛的,是北風尚未到達的武漢,卻忘了勻一些在北風起處的故鄉和已經過了七旬的母親。人間的親情為什么竟是這樣的呢? 為什么是這樣的呢!為什么父親把孩子放在第一位呢!為什么要先提醒兒子多穿衣服,為什么不先提醒下雪地區的母親呢!其實,這就是人間的親情。
俗話都說:兒行千里母擔憂,可憐天下父母心!父母都是把自己的孩子放在永遠第一位的,把孩子看的最重要的。我們這些孩子要以自己最好的成績來報答為我們無私奉獻的母親。
2.將心比心課文讀后感
最近,我學了《將心比心》這篇文章。文章主要講了阿姨給老奶奶開門和媽媽鼓勵小護士扎針的事情。揭示了一個深刻的人生哲理:生活中要將心比心,多一些寬容和理解。
但是,社會之大,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將心比心對待別人。有一天,我在公園里玩,有一位老奶奶在掃地。突然,一位年輕的小伙子經過這里,老奶奶的掃把無意中掃在年輕人的鞋子上,老奶奶連忙說:“對不起!對不起!”可是,年輕人卻大罵起來:“老太婆,說聲對不起就行了嗎?你要知道,我的鞋子是名牌貨,你一個月的工資也買不到!”這時,老奶奶火了,和年輕人吵了起來,他們倆你一言,我一語,誰都不服輸。看到這里,我心想:“如果年輕人能誠誠懇懇地說一聲‘沒關系’,這件事就會平息了。”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遇到這種類型的事情機會很多,關鍵是我們能不能將心比心,對老人生出一份尊重,對孩子增加一份關愛,就會使人與人之間多一些寬容和理解,我們這個社會就會和諧健康。
======================================================================
剛才,我用很短的時間讀完了《將心比心》這篇文章。讀完以后,我輕輕的合上書,想到了很多很多。
這篇文章是姜桂華寫的。該文章是一個成年日記的形式反映了人世間有許多愛。
課文的第一自然段與課文題目很相似,這也許就是題目的來歷吧。姜桂華的母親浪費了自己一點點時間,但卻讓年輕的護士得到了一點點經驗。這也就是姜桂華母親的愛。 在平常,我也感受到過愛。媽媽每天很早起床,為我做飯,我有時嘗著不好吃,扔下筷子就走。爸爸每天按時來接我,也時常來的晚一點,我還不停的責怪他。我知道,爸爸的工作很忙,難的抽出一點時間,可他還是準時來接我。
有好多好多人都是愛我的,可我一次又一次地讓他(她)們傷心,我真是太不懂事了。
姜桂華的母親說得好:“這是我的女兒,和你差不多大,正在醫科大學讀書,他也將面臨自己的第一個患者。我正希望,他第一次扎針的時候也能得到患者的寬容和鼓勵。”對呀,每個人都有第一次的時候,也都想得到別人的寬容和鼓勵,那我告訴你,只要你尊重別人,別人也會尊重你。
======================================================================
今天,我們學習了《將心比心》這篇課文,作者通過“阿姨為奶奶開門”和“媽媽在醫院打針”兩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如果我們能將心比心,就會對老人生出一份尊重,對孩子增加一份關愛,就會使人與人之間多一些寬容和理解。
這篇課文給了我很大的啟發,是啊,如果我們在生活中都能將心比心,那么這個世界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該多么和諧呀!
有一次,我和媽媽去商場,商場門上的塑料門簾又重又硬,走在我前面的那個人掀開門簾進去后,就松開了門簾。我跟在他的后面,那又重又硬的門簾正好打在我的腦門兒上,疼得我直咧嘴。我想:“你怎么不看看后面還有沒有人哪?”
昨天,我下樓的時候,正好遇見五樓的一位奶奶,因為我走得快,所以一直走在她的前面,到了樓門口,我推開沉重的樓門,一直等到老奶奶跟上來。她感激地說:“孩子,耽誤你的時間了,還給我扶著干什么,你就先走唄!”我笑著說:“沒關系,我不著急!”老奶奶一直沖著我微笑,直到離開,我的心里溫暖了許久。
如果每個人在做事之前,先換個角度想一想:我這樣做,別人感受如何呢?如果是我,我又會怎樣想呢?其實做好事、能將心比心也不難做到,比如,上公共汽車和電梯時,不擁擠,讓別人先上;別人無意間撞到你時,不要發脾氣,因為也許你有時也會撞到別人……那么,人與人之間就會多一些寬容和理解,少一些爭吵與磨擦,人與人之間就會永遠“和平”。
3.將心比心這篇課文告訴我們什么
《將心比心》說明了如果我們在生活中能將心比心,就會對老人生出一分尊重,對孩子增加一分關愛,就會使人與人之間多一些寬容和理解。
本文主要寫了奶奶給“我”講的一件事和“我”陪母親去醫院輸液經歷的一件事,說明了如果我們在生活中能將心比心,就會對老人生出一分尊重,對孩子增加一分關愛,就會使人與人之間多一些寬容和理解。
文中最讓我受教育的是“這是我女兒,和你差不多大小,正在醫科大學讀書,她也將面對自己的第一個患者。我真希望她第一次扎針時,也能得到患者的寬容與鼓勵。”因為這句話讓我知道了在別人遇到困難時要將心比心,用自己的愛心換取別人的愛心。
和文中的媽媽相比,我差遠了,她在別人遇到困難時,能換位思考,用自己的愛心換取別人的愛心.而我卻遇到小事斤斤計較.記得有一次,我有一道題不會做,就去問媽媽,媽媽想了半天也不會,我十分生氣,對著媽媽大發脾氣.現在想想真不應該.
我打算以后向文中的媽媽學習,干什么都將心比心.
4.讀將心比心的體會
什么是寬容?小時侯我問媽媽,媽媽不假思索地說:就是要很友善的對待每一個人.兒時的我只記住了這句話.可是自從讀了《將心比心》這篇作文以后,現在的我跟以前的想法不同了,并且有了更深的了解和體會.
文中講一位母親給自己的兒女們講述了一件事,她到一家商店,一位素不相識的婦女幫她把商店的大門拉開,直到她走進來才把手放開.當那位母親在感激他的時候,那位婦女說了一句讓我大吃一驚的話:我的媽媽和您的年紀差不多,我只希望她遇到這種困難的時候,也有人為她解決.還有一個小姑娘在醫院里實習,在扎了兩次也沒有成功的情況下,她有一些著急,額頭上沁出了一點點的汗珠,就在這時那為母親說:不要緊,再試一次.第三次的時候果然扎進了血管了,那位實習的護士吸了一口氣,她說:當時真的不想給您再扎了,可是當您說了不要緊的時候,我又有了信心,決定再試一試.那位母親又說:不要緊的,我的女兒也是跟你一樣,我真的很希望在幫她的第一個患者的時候也能得到患者的鼓勵和寬容.
那兩位婦女說的話其實是一樣的道理,每個人都想讓自己的親人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但是你必須要讓自己成為一個對老人多一份尊敬,對孩子多一份憐愛,人與人之間多一些寬容和理解,少一些計較和猜疑的人.
將心比心,是一個善解人意的詞語.這個詞在體現在生活中很容易碰到,可是真正去做到它的人寥寥無幾了.有一天,我和媽媽去集市上去買菜,我們坐的是公共汽車.因為我們家靠近車站,直接走到汽車站去等車,我們上了車,到了一站又一站,車上的人漸漸多了起來,到了最后實在沒處坐了,有一些人就直接站著.忽然來了一位老爺爺,老爺爺看了看,四周發覺已經沒有座位了,也跟著站著.可車子一開動,老爺爺便馬上搖晃起來,我看了,不由想起了將心比心,善待他人這兩個詞,是啊,如果我的爺爺奶奶也遇到了這種事情,我也會讓他們坐.于是,我馬上站了起來,奔向老爺爺,說:老爺爺,你坐吧.站著不舒服,到那里去坐一會兒吧.,老爺爺微笑的點點頭,慢慢地走了過去.此時,外表看起來很平靜的我,內心有說不出來的喜悅.
我們要做一個善待他人的孩子,正如富蘭克林所說的:人與人之間的互相關系中,對人生的幸福最重要的莫過與真實、誠意和廉潔.
5.將心比心
一、教材解讀1.課文簡說。
中國有句成語,叫作“將心比心”。意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萬善集》中有云:“物我一體,將心比心”。“將心比心”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本文以“將心比心”為題,通過發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兩個小故事,揭示了令人深思的人生哲理。文章最為感人的是兩處人物的語言描寫。
其一:“我的媽媽和您的年齡差不多,我希望她遇到這種時候,也有人為她開門。”這位“阿姨”首先想到的是別人,沉重的大門一旦松手,就會撞到后來的尾隨者,于是她一直等后來者跟上才松手,然后想到自己,希望自己的媽媽遇到這樣的情況時,也有人會這樣做。
這就說明,人人都希望能獲得更多人的關心和幫助。然而想獲得別人的幫助,首先要自己先去關心、幫助別人。
體現了“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思想境界。其二:“這是我的女兒,和你差不多大小,正在醫科大學讀書,她也將面對自己的第一個患者。
我真希望她第一次扎針的時候,也能得到患者的寬容和鼓勵。”同樣,要想得到別人的寬容和鼓勵,就要自己先去寬容、鼓勵別人。
文中的那位母親正是這樣想的,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以自己對他人的寬容和鼓勵,換取他人對自己的寬容和鼓勵。
整篇文章語言精練,沒有曲折的故事情節,卻給讀者帶來了很大的震撼力。臺灣作家羅蘭曾經這樣說:“如果每一個人在與別人相處的時候,都能先想到別人,后想到自己,多想到別人,少想到自己,那么世界上不但可以增加很多歡樂與和氣,而且可以減少很多悲劇和恨事。”
教學本文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與文本人物的對話交流,受到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熏陶;同時體會作者如何進行人物語言描寫,而使表達產生感人的效果。二、教學目標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課文內容,體會“將心比心”這一成語的意思。3.培養獨立閱讀能力。
三、教學建議1.本文是略讀課文,宜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遇到不理解的詞句時,鼓勵學生與他人合作,或主動向老師詢問。
2.初讀時,要求理出“我”所經歷的兩件事。同桌之間相互口述,再讓幾個學生在班上復述。
3.再讀時,擬采用移情體會的方式,讓學生進行思考:要是你是那位阿姨會怎么做?如果你是文中的那位被扎針的母親,你會這樣做嗎?如果對那位護士進行責怪,甚至辱罵,將會產生什么后果?然后針對上述問題與文本進行對話。在相互交流中,再反復閱讀文中的人物對話,以加深理解。
同時引導學生關注人物語言的本身。如語言中“人稱”的指代要明白,層次要分清,交代要清楚等。
在理解的基礎上,可提供一些情景進行遷移訓練。如公共汽車上一位紅領巾讓座,一位老人在種樹,讓學生展開想象,模仿課文的語言描寫,寫幾句人物的對話。
4.文中的最后一段可要求學生反復朗讀、記誦,然后說說對“將心比心”這個成語的理解。5.課后,可要求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用日記的形式寫一件有關將心比心的。
6.讀了《將心比心》這篇課文有何感受
學了《將心比心》這篇文章。文章主要講了阿姨給老奶奶開門和媽媽鼓勵小護士扎針的事情。揭示了一個深刻的人生哲理:生活中要將心比心,多一些寬容和理解。
社會之大,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將心比心對待別人。有一天,我在公園里玩,有一位老奶奶在掃地。突然,一位年輕的小伙子經過這里,老奶奶的掃把無意中掃在年輕人的鞋子上,老奶奶連忙說:“對不起!對不起!”可是,年輕人卻大罵起來:“老太婆,說聲對不起就行了嗎?你要知道,我的鞋子是名牌貨,你一個月的工資也買不到!”這時,老奶奶火了,和年輕人吵了起來,他們倆你一言,我一語,誰都不服輸。看到這里,我心想:“如果年輕人能誠誠懇懇地說一聲‘沒關系’,這件事就會平息了。”
人民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遇到這種類型的事情機會很多,關鍵是我們能不能將心比心,對老人生出一份尊重,對孩子增加一份關愛,就會使人與人之間多一些寬容和理解,我們這個社會就會和諧健康。
7.以將心比心為題 寫一篇論文
淺談將心比心
將心比心,在字典中的解釋是:拿自己的心去比照別人的心。指遇事設身處地地替別人著想。《論語》說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自己不愿意的,不要施加到別人身上。《萬善集》也說過“物我一體,將心比心。”
將心比心,每一個融洽的集體中,都具有這種品質。相反,人若沒有將心比心的品質,總是以自我為中心,他將會自我封閉起來。
將心比心,活得快樂。傳說從前有個老人家,他住在村口處,一天,有一個人來到村口,他向老人家問道:“喂,你們村的人好不好相處?”老人反問道:“那你以前那個村子的人好相處嗎?”這個人搖了搖頭說:“糟透了。”老人也搖了搖頭說:“我們村的人也不好相處啊!”于是這個人走了。過了幾天,又來了一位年輕人,他向老人問道:“老人家,請問你們村里的人好相處嗎?”老人家又反問道:“那你以前那個村里的人好相處嗎?”年輕人說:“我們那個村的人可好了,不過我不能回去了,我真的好想回到那里!”老人笑著說:“我們村的人也很好相處啊!你留下來吧!在我們村,你也能很快樂!”可見,對于那兩個人,老人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說法,原因是:有將心比心的品質的人,不管到了哪里,他都能夠尋找到快樂。
將心比心,真正的原諒。一次,愛迪生和助手們制作了一個電燈泡。愛迪生讓一名年輕的學徒將這個燈泡拿到樓上的另一個實驗室里。這名學徒接過燈泡,生怕手里的這個新玩意滑落。但他越是這樣想,心里越緊張,手也抖起來,最終燈泡還是掉在了地上。幾天后,愛迪生和助手們又制作出了一個燈泡,愛迪生毫不猶豫地將任務又交給了那名曾把燈泡掉在地上的學徒,這一次,這個學徒安安穩穩地把燈泡拿到了樓上。事后,有人問愛迪生:“原諒他就夠了,何必再把燈泡交給他拿呢?萬一又摔在地上怎么辦?”愛迪生回答說:“原諒不是光靠嘴巴說的,而是要靠做的。”可想而知,如果愛迪生第二次不讓這個年輕學徒拿燈泡,那這件事將會在那個年輕學徒心中留下深深的、不可原諒的悔恨啊!正因為愛迪生想到了這一點,所以才讓這名學徒再做一次。可見,將心比心背后,是真正的原諒。
事實證明,將心比心能讓人與人之間相處得更融洽,快樂每天在他們之間傳遞。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將心比心教學反思簡短精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