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用一句話概括東坡肉的短文
東坡肉大家肯定都吃過,它相傳為北宋蘇東坡所制。
東坡肉的最早發源地是湖北黃岡。一零八零年蘇東坡謫居黃岡,因當地豬多肉賤,才想出這種吃肉的方法。
做東坡肉的主要食材為五花肉,配料和少許的蔥、姜、蒜、八角,少量的老抽、生抽、料酒及少許糖塊。 食材準備好了,下面就要開始做了。
將鍋中放入水和五花肉,水煮開后將五花肉取出洗凈,砂鍋中墊入少許蔥、生姜片和八角,五花肉切成四厘米的小方塊排放在鍋中,再根據個人喜好在肉上撒上老抽、生抽和鹽,倒入少量料酒,放入少許冰糖,導入的水沒過五花肉就可以了,然后先大火煮開,再小火燜煮四十分鐘,隨后再次倒入料酒,最后燜煮二十分鐘裝盤即可。 經過漫長的等待,東坡肉終于做好了。
剛出鍋的東坡肉熱氣騰騰的,一聞,香味撲面而來,讓你“口水直流三千尺”,再看看它的外形,一塊一塊的小方塊排列得整整齊齊,薄皮嫩肉,色澤紅亮,拿起筷子輕輕夾起一塊,慢慢的咬上一口,味醇汁濃,酥爛而形不碎,香糯而不膩口,讓人吃了還想再吃,永吃不厭。 東坡肉還可以夾餅吃。
只需把肉切成約0.5厘米寬的肉片,再把餅炸成金黃色的,切開一個小口,往里放一片肉和一片生菜,咬上一口,酥脆也不膩口,吃后讓你回味無窮。 這就是杭州的東坡肉,聽完我的介紹后你是否在躍躍欲試準備開懷大吃一頓了?那就趕快行動吧。
2.蘇軾評價自己的詩詞
1、蘇軾評價自己的詩:
《自題金山畫像》
朝代:北宋
作者:蘇軾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譯文:
心靈已然寂靜無欲了,不會再為外物所動。這一生漂泊不定,好似無法拴系的小船。
有人問我平生的功業在何方,那就是黃州、惠州和儋州。
2、蘇軾寫東坡肉的詩:
《豬肉頌》
朝代:北宋
作者:蘇軾
凈洗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
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
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譯文:
把鍋子洗得干干凈凈,少許放水,燃上柴木、雜草,抑制火勢,用不冒火苗的虛火來煨燉。
等待它自己慢慢地熟,不要催它,火候足了,它自然會滋味極美。
黃州有這樣好的豬肉,價錢賤得像泥土一樣。
富貴人家不肯吃,貧困人家又不會煮。我早上起來打上兩碗,自己吃飽了您莫要理會。
擴展資料:
1、1101年三月,蘇軾由虔州出發,經南昌、當涂、金陵,五月抵達真州(今江蘇儀征),六月經潤州擬到常州居住。《自題金山畫像》是蘇軾在真州游金山龍游寺時所作。
作此詩時,是蘇軾去世前兩個月,作者已年逾花甲,堪堪走到了生命的盡頭。回首自己的一生,幾起幾落,失意坎坷,縱然有忠義填骨髓的浩瀚之氣,也不得不化為壯志未酬的長長嘆息。作者只能慷慨悲歌,自嘆飄零。接下來的“身如不系之舟”指自己晚年生活的飄泊不定,抒寫羈旅漂泊的憂傷情懷。
2、“東坡肉”起源于他被貶黃州時,如今黃州以北三十華里處的黃陂縣(今武漢市黃陂區),當地百姓過年過節也有吃東坡肉的傳統。為此東坡也寫有《豬肉頌》一詞。我們過年過節確實因蘇東坡而有了變化,這讓我們的年過得更有韻味,更有年味。
中國人對于餐桌上的一道菜——“東坡肘子”,有時美餐一回,都津津樂道;其實,人們所吃的東坡肉,比起當時蘇軾的做法,已有很大改進。現在用的雪豆、蔥、紹酒、姜、鹽啊,等等,在蘇軾時代,不可能有這么多花樣。然而,今天與當初東坡的做法,有一點卻是未變的——慢慢用微火煨燉。
3.東坡肉的來歷和煮法(簡潔版)
宋朝蘇東坡(1036-1101年),作文名列唐宋八大家;作詞與辛棄疾并為雙絕;書法與繪畫也都獨步一時。就是在烹調藝術上,他也有一手。當他觸犯皇帝被貶到黃州時,常常親自燒菜與友人品味,蘇東坡的烹調,以紅燒肉最為拿手。他曾作詩介紹他的烹調經驗是:"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不過,燒制出被人們用他的名字命名的"東坡肉",據傳那還是他第二次回杭州作地方官時發生的一件趣事。
那時西湖已被葑草湮沒了大半。他上任后,發動數萬民工除葑田,疏湖港,把挖起來的泥堆筑了長堤,并建橋以暢通湖水,使西湖秀容重現,又可蓄水灌田。這條堆筑的長堤,改善了環境,既為群眾帶來水利之益,又增添了西湖景色。后來形成了被列為西湖十景之首的"蘇堤春曉。"
當時,老百姓贊頌蘇東坡為地方辦了這件好事,聽說他喜歡吃紅燒肉,到了春節,都不約而同地給他送豬肉,來表示自己的心意。蘇東坡收到那么多的豬肉,覺得應該同數萬疏浚西湖的民工共享才對,就叫家人把肉切成方塊塊,用他的烹調方法燒制,連酒一起,按照民工花名冊分送到每家每戶。他的家人在燒制時,把"連酒一起送"領會成"連酒一起燒"結果燒制出來的紅燒肉,更加香酥味美,食者盛贊蘇東坡送來的肉燒法別致,可口好吃。眾口贊揚,趣聞傳開,當時向蘇東坡求師就教的人中,除了來學書法的、學寫文章的外,也有人來學燒"東坡肉"。樓外樓菜館效法他的方法烹制這個菜,供應于世,并在實踐中不斷改進,遂流傳至今。
東坡肉的燒法
東坡肉
配料:豬五花肋肉1500克、蔥100克、白糖100克、紹酒250克、姜塊(拍松)50克、醬油150克。
制作方法:
1、將豬五花肋肉刮洗干凈,切成10塊正方形的肉塊,放在沸水鍋內煮5分鐘取出洗凈。
2、取大砂鍋一只,用竹箅子墊底,先鋪上蔥,放入姜塊,再將豬肉皮面朝下整齊地排在上面,加入白糖、醬油、紹酒,最后加入蔥結,蓋上鍋蓋,用桃化紙圍封砂鍋邊縫,置旺火上,燒開后加蓋密封,用微
火燜酥后,將近砂鍋端離火口,撇去油,將肉皮面朝上裝入特制的小陶罐中,加蓋置于蒸籠內,用旺火蒸30分鐘至肉酥透即成。
注意:
1、豬肉選以金華"兩頭烏"烏豬為佳。
2、100克蔥其中50克打蔥結。
4.東坡肉的來歷請簡述
簡單點的做法:脅條肉(五花肉)洗凈整塊放涼水中煮開,加姜塊花椒去腥取出用清水洗去浮沫,切成一寸見方的小塊,但不切斷砂鍋底鋪發好的蕨菜干筍干,即吸油,又增筍香,還多點可進嘴的東西放大量的醋,醬油,料酒(至少半斤),少許肉湯,香料,蔥姜,冰糖面粉加水調成厚糊,牛皮紙剪寬條沾在面糊將沾滿面糊的牛皮紙條糊在砂鍋的邊緣,此功用是封住多余的出氣口,讓香味悶到鍋里小火煮上兩個鐘頭,開蓋,轉大火收干湯汁,盛出一碗,垂涎三尺材料:五花肉2斤,黃酒500g,a(姜30g,大蔥30g,八角3大個,冰糖80g,桂皮,香葉少許),b(生抽,老抽各30g),鹽看著放。
制作:1.先將五花肉用水焯過。肉先不用切,焯過水后再切成3cm大小的塊,這樣肉燉好后不易變形。
2.將焯過的五花肉,黃酒,鹽,a,b放入沙鍋內,黃酒一定要過肉面。糖要放的適合,要先甜后咸。
成品略甜。3.先大火燒開,改小火慢燉2小時至肉有半透明感。
4.肉香酥爛的東坡肉就出鍋了。記住一定要放黃酒,一滴水也不要放,這才正宗的東坡肉。
5.求東坡肉的制作方法、需要些什么材料、步驟
東坡肉
3材料:
豬肉1000克,生姜4片,香蔥50克,冰糖80克,生抽70ml,老抽1/4小匙,花雕酒50ml,清水600ml
做法:
1.首先選肉要選肉厚,多層次,肉質緊致的帶皮五花豬肉。
2.將豬肉切成40mmx40mm的方塊,并用粗棉繩綁成十字結,扎口朝下。
3.平底鍋內放半碗油,將肉皮朝上,中小火慢慢煎出油脂,取出肉塊備用。
4.取一大砂鍋,鍋底鋪上一張竹篾。(這樣防止肉塊燒焦)
5.在鍋底墊上香蔥及姜片。
6.將煎好的肉塊平鋪在鍋里。
7.炒鍋內放入80克冰糖及50克清水,小火燒至冰糖溶化。
8.鍋內冒煙,冰糖轉為深褐色。
9.放涼后加入清水50ml,重新加熱將糖色煮成褐色糖漿水。
10.將生抽,老抽,糖漿水,花雕酒50ml加入鍋內。注入清水600ml,水量至豬肉的2/3位置,加蓋大火燒開后轉小火燜約60分鐘。
11.約30分鐘時,將豬肉翻轉豬皮朝下繼續燜制。約45分鐘時再翻轉過來,直制水份燜至只剩鍋底位置。
12.將豬肉擺放在大碗內,倒入剩下的湯汁,放入剪開口的紅棗,再倒入花雕酒30ml。鍋內燒開水,將肉放上加蓋大火蒸60分鐘即可。
小訣竅:
1.為什么鍋底要加竹篾子?因為在長時間燜制過程中,肉塊接觸到鍋底的位置會燒焦,而且在燒制中又不能像炒菜時那樣翻動。如果肉塊有燒焦的位置就會影響到一鍋肉的質量了。這是我前兩個月做過一次的經驗。整鍋肉都非常好吃,就是美中不足有點焦味。
2.這次采用了用水炒糖色的方法,原本是糖色轉褐色后馬上加入熱開水溶化,但糖色會馬上濺出鍋來,所以我想出了這個辦法,是讓糖色放涼后,再加入涼水,重新加熱讓其溶化成糖漿水。這樣對新手來說就安全了。
3.酒店采用過油法,就可以把肥肉部份的油脂煎出來,而不那么油膩。我們可用平底鍋用半鍋的油煎出油脂,皮部份不要煎。
4.紅棗在蒸的時侯比較不容易入味,要剪開口子,才容易蒸出味道來。
5.放酒是這道菜的一大特色,原菜是用紹興酒,而我更偏愛花雕酒,因它具有金黃色的色澤,香甜可口。所以這道菜少不了它,分兩次放的原因是在煮制過程中,酒的味道會慢慢散去。所以在蒸的過程中又加少量,讓肉中帶有淡淡的酒香。但不能太多,以免酒味過濃。
6. 要想肉塊切的方正整齊,最好還是整塊肉先氽燙熟,再切方塊。
6.請問簡單點的東坡肉怎么做
材料:豬五花肋肉1500克、蔥100克、白糖100克、紹酒250克、姜塊(拍松)50克、醬油150克。
東坡肉 1、將豬五花肋肉刮洗干凈,切成10塊正方形的肉塊,放在沸水鍋內煮5分鐘取出洗凈。 2、取大砂鍋一只,用竹箅子墊底,先鋪上蔥,放入姜塊,再將豬肉皮面朝下整齊地排在上面,加入白糖、醬油、紹酒,最后加入蔥結,蓋上鍋蓋,用桃花紙圍封砂鍋邊縫,置旺火上,燒開后加蓋密封,用微火燜酥后,將近砂鍋端離火口,撇去油,將肉皮面朝上裝入特制的小陶罐中,加蓋置于蒸籠內,用旺火蒸30分鐘至肉酥透即成。
7.概括東坡肉的由來一百字以內
“東坡肉”是以蘇東坡的名字命名的菜肴。
蘇東坡是我國北宋時期的著名詩人,他對詩文、書法有很深的造詣,對烹調菜肴亦很有研究。他自己會烹制菜肴,并十分擅長燒肉bai,在他的許多名詩中都有關于飲食方面的內容,如《食豬肉》、《老饕賦》、《丁公默送蝤蛑》、《豆粥》、《羹》等詩,都反映出他對飲食烹調的濃厚興趣。
“東坡肉”起先是蘇東坡在黃州制作的,du那時他曾將燒肉之法寫在《食豬肉》一詩中:“黃州好豬肉,價賤如糞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
每日早來zhi打一碗,飽得自家君莫管。”但此菜當時并無名稱,以其名字命名為“東坡dao肉”,是在他到杭州做太守的時候。
當時西湖已被葑草湮沒了大半,他上任后組織民工鏟除葑草,疏通湖巷,筑堤建橋,使西湖重新恢復了容貌,并增加了景點。杭州城里的老百姓都很感激他,聽說他平時最喜歡內吃紅燒肉,于是不少人不約而同地上門送豬肉。
他收到許多豬肉后,便讓家人將肉切成方塊,加調味和酒,用他的烹調方法煨制成紅燒肉,分送給參加疏浚西湖的民工。大家吃后,稱贊此肉酥香味美,肥而不膩,于是人們便以他的名字將此燒肉命名為“東坡肉”。
后來此菜流傳開來,容并成為中外聞名的傳統佳肴,一直盛名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