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誰能介紹下“北宋滅亡”全過程
由于戰場上消息不通,遼朝內部又以為天祚帝在前線陣亡或被圍,于是在上京立耶律淳為皇帝,進一步擴大了遼朝內部的混亂。而遼朝的大臣也各不自保,有的與北宋大臣童貫通氣打算投降宋朝的,有的則想投降金朝。十一月居庸關失守,十二月遼南京被攻破。1123年正月上京叛金。
到1124年天祚帝已經失去了遼朝的大部分土地,他自己退出漠外,他的兒子和家屬大多數被殺或被俘,雖然他還打算重新守護燕州和云州,但是實際上他已經沒有多少希望了。1125年二月天祚帝在應州被俘,八月被解送金上京,被降為海濱王。金太宗天會六年(1128年)病死[3]。《遼史》則稱是紹興二十六年(1156年)病死。《大宋宣和遺事》則記載紹興二十六年六月,金國皇帝完顏亮命令57歲的宋欽宗和81歲耶律延禧去比賽馬球,宋欽宗從馬上跌下來,被馬亂踐而死。耶律延禧善騎術,企圖縱馬沖出重圍逃命,結果被亂箭射死。
W Ji
宣和七年(1125),金朝舉兵南侵,徽宗下罪己詔,傳位于趙桓,以穩定人心。即位后,改年號靖康。在李綱等主戰派要求下,欽宗被迫下詔拒敵。軍民協力,挫敗金兵對開封的圍攻。開封緩解后,派要員赴金營求和,接受屈辱性條件。時數十萬勤王軍已至開封,他卻依賴主和派,并罷黜李綱,渙散軍心。靖康元年(1126)金兵再南犯,攻破開封。欽宗接受金朝條件,下令搜刮民財獻敵,并令各州縣投降。次年。被迫親赴金營,被扣。金兵大肆勒索掠奪后,俘徽宗、欽宗及宗室、后妃等數千人,及教坊樂工、技藝工匠等,攜大量禮器、珍寶北去。北宋遂亡。他與徽宗先后死于金朝五國城(今黑龍江依蘭)。
/web/2008/0421/*
2.北宋怎么滅亡的
靖康元年(1126年),金軍僅以4萬人南下,一路鋒芒如入無人之境,連破北宋27州,兵鋒直指宋都汴梁,黃河北岸宋地皆陷沒。北宋朝廷本想借黃河天險以御金兵,但戍守黃河南岸諸部宋軍久已虛缺,偶有在營兵卒也多為懶散之徒,根本不能作戰。當時宋軍雖燒毀黃河浮橋,但兩岸渡船均因部屬瀆職拖延而未能徹底收繳,金軍在北岸僅用數日便匯集了足夠渡船,于十月丁卯強渡黃河,北宋守軍見金兵至皆不戰而潰、四散奔逃,次日金軍兵不血刃占據汴梁以北軍事重地仲牟驛,北宋朝中上至皇帝下至小吏盡驚慌失措、方寸大亂,主和派趁機大造聲勢,舉朝皆投降之聲。金軍圍困汴梁一月有余,在尚未攻破東京的情況下,北宋皇室準備投降,開封下級軍民卻堅決要求抵抗,30萬人決心參戰。
但是欽宗竟然親自到金營求降,卑躬屈膝地獻上降表,還下令各路勤王兵停止向開封進發,甚至鎮壓自發組織起來準備抵抗的軍民。金軍于是肆無忌憚地大肆搜刮,開封平民遭受了巨大災難。第二年2月,金軍廢宋徽宗、宋欽宗人,另立原宋朝宰相張邦昌為偽楚皇帝。4月,金軍將俘虜的兩位皇帝以及后妃、皇子、宗室、貴戚等3000多人,連同大量寶璽、輿服、法物、禮器、渾天儀等開始北撤。北宋滅亡,史稱“靖康之恥”。
1127年,金國從開封撤軍,立張邦昌為偽楚皇帝。張邦昌在萬般無奈之下以孟太后之名,下詔立被宋欽宗派在外任河北兵馬大元帥(《宋史·本紀》稱趙構為天下兵馬大元帥),成為僥幸躲過這場劫難而成為皇室唯一幸存的趙構為帝。靖康二年(1127)五月,趙構正式在南京(應天府,今河南省商丘市)登基,后遷都于臨安(但南宋統治者實際上并不承認臨安為首都,稱其為“行在”),恢復宋國號,史稱南宋,趙構便是后來的宋高宗。南宋與金國以淮水至大散關一線為界。即位,是為宋高宗。張邦昌以護國有功為名,被封王。后來被殺,成為宋朝歷史上唯一被殺的文臣。
高宗即位的第二年,金國又繼續大舉南侵,于公元1129年金國又立劉豫為帝,國號齊,史稱“偽齊”,以加強對黃河以南地區的統治。南宋派出由岳飛、韓世忠、宗澤、劉光世、張浚等眾多將領指揮抗金北伐,在黃河兩岸曾經擊退偽齊軍與金國的聯軍。 宋高宗1138年任秦檜為相,推行求和政策。秦檜削去抗金將領韓世忠的兵權,又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了岳飛、岳云父子(實為宋高宗默許)。宋高宗以向金國納貢稱臣為代價,換回了東南半壁江山的統治權。
3.北宋滅亡原因
我們談北宋這樣一個在唐文明基礎上發展的社會文明高度發達的國家。為什么都會淪為一個割地賠款,受盡外部勢力侵略的朝代。最普遍的就是北宋的制度造成重文輕武之風。但北宋并非是輕武的朝代。相反而是一個在歷代中最重武備的朝代。其武備在國家經濟中占的比重,幾可和窮兵贖武的前蘇聯相比。
由于北宋立朝之初,其王朝生存環境的惡劣,是歷代所無法比擬的。北有遼西夏等國。因為其吸收了漢人的經驗和技術,開始推廣農業,使其農耕文明的程度大大提高。使軍隊得以經受持久戰,而沒有單純的游牧民族匈奴和突厥的缺點。另一方面,它們卻還保存著游牧民族作戰的迅猛和機動性。其已是一個集游牧和農耕民族優點于一身的半游半耕民族,其文明的發展程度并沒有比北宋差多少。而北宋由于公元936年后晉石敬瑭對遼稱“兒皇帝”,并割幽云十六州給遼。從此北方門戶洞開。北宋因此失去抵抗游牧民族高機動騎兵入侵的天然屏障。
而河西走廊河套一帶不在手中,北宋沒有了養馬的草原,使北宋的馬匹極為稀有。靠用鐵和荼這種貿易方式交換遠遠不能滿足要從而失去漢代發明的對付游牧民族以師夷之技以治夷抵擋游牧民族入侵的最好方法。
如此的惡劣生存環境,迫著北宋的決策者將防務當成主要任務,圍繞這一中心形成一個軍事化的經濟體系。北宋當兵的社會地位極高。在北宋在王安石變法以前是實行募兵,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實行招志愿兵來擴充部隊,可見當時當兵的生活水平在當時社會還是處在一個很高的地位。
趙匡胤為了消除地方武裝對中央皇權威脅,訂制出一整套以文制武、兵權分立的措施。使軍隊內部互相牽制、動輒掣肘,弊病叢生。正如賈昌朝所言:“今陜西四路總管而下鈴轄、都監、巡檢之屬,悉參軍政,謀之末成,事已先漏,甲可乙否,上行下戾,主將不專號令,故動則必敗。”再加其弟弟趙光義所訂制的“將從中御”,政策。當部隊出征時,他總是預授將帥陣圖。這種做法違背了因地因時便宜行事的指揮作戰的起碼要求、而由幽居深宮、遠離前線的皇帝和二三大臣,依據主觀臆測,制定作戰陣固,錯誤地鉗制剝奪前方將帥的機動指揮權。極大地扼殺了主將戰場上臨機應變的主觀能動性。這種做法并被其后代繼承了下來。使北宋兵多而無所用,連吃敗仗是必然的。
而北宋在趙匡胤之后由于連連吃敗仗。而不斷的擴大部隊,望能通過數量上來彌補質量上差距。北宋初建之時,朝廷直轄的禁軍數量只有19萬人,尚能兩度主動攻遼,雖未獲勝還形成了僵持。此后幾十年間禁軍增加到82萬人,加地方廂軍,總兵力達125萬(軍隊數之多在中國古代史上僅次于明代),戰斗力反而日益下降。出現當時人稱“冗兵”的現象。
雖然北宋有著發達的經濟。有遠超過前朝的財政收入,且多用于養兵、養官,卻因兵額增長太快和官員中飽私囊而總感軍費不足,便允許軍隊經商。此風一長,軍隊訓練廢弛,平日多從事“綱運”(即官府長途販運)雜役,士兵織毛緞還成了官員的財源。這種武藝荒疏的軍隊,對西北小邦西夏也屢戰屢敗。 可以說北宋是吃允許部隊經商惡果的第一個朝代。這種允許部隊經商的使部隊戰斗力大大削弱的后果相信熟悉前些年我國部隊經商內幕的人都深有體會。
由于要養這么一支龐大的軍隊。對經濟發達的北宋來說也是非常吃力的。國家的大部分收入都要拿來養軍隊。不可免的就會實行窮民富國與民爭富的政策。加劇貧富的差距,讓財富集中在國家和一些富戶手中。給社會造成了不穩定的因素。象汴京的富戶遍地和宋太宗時期就有大批軍用物資在庫房霉爛;神宗時期內殿庫房所積絹三十二庫都裝不下,又積二十庫。糧食更是征集在官庫,即便災年都舍不得賑災,直至腐爛。
窮民富國來維持龐大軍隊的開支已是讓一個國家不堪重負。如果再加上最高統治集團的肆意揮霍,貪官的橫征暴斂。民無以為生就會發生動亂。讓一個國家的國力因為內耗而大大削弱。象993-2月,以王小波為首的百余農民打著"吾疾貧富不均,今為汝等均之." 這個口號的青城起義,波及睦、歙、杭、處、婺、衢等6州25縣廣大地方的方臘起義就是因窮兵贖武而橫征暴斂的后果。
北宋因為外敵強大而盲目大規模擴充軍隊。而國家財政又無法支持這么龐大的軍隊。兵因吃不飽飯而從事經商,造成軍無戰力。民因橫征暴斂而苦不堪言,最后起義。且還處在一個強敵環飼的惡劣生存環境下。這個窮兵贖武的王朝,想不亡都不可能的了。
4.請問宋朝滅亡的經過
北宋的話,是被金滅的。靖康之恥你也應該聽說過吧!由于北宋建立時的制度本身就存在了問題,但是問題到了北宋中期才爆發出來,軍隊里人數太多,北宋統治者又怕在北宋的將領身上出現宋太祖的那種局面,于是便限制了將領的權力,所以照成了冗兵與冗費這兩個局面。后來又與遼和西夏打仗,明明在有優勢的局面下簽下一些不平等的條約,年年要給這兩個國家歲幣,以至于北宋后期的政局動蕩與政府的腐敗。所以照成了北宋被金給滅了。北宋滅亡之后,宋徽宗的第九個兒子趙構到了臨安(現在的杭州),建立起了南宋。南宋在中國的古代,無論是經濟,科技還是文化都達到了封建文化時代的定風,比西方國家不知要早上多少年。但是由于奸臣當道,以至于南宋被元朝給滅掉了。
1235年,蒙軍首次南侵,被擊退。蒙軍并不甘心失敗,于次年九月和第三年兩次南侵,其前部幾乎接近長江北岸。由于宋軍奮勇作戰,打敗蒙軍,再一次挫敗蒙軍度江南下的企圖。而后,南宋軍民又在抗蒙將領孟珙、余玠等人的指揮下,多次擊敗蒙軍,使其不得不企圖繞道而行。1259年,蒙古帝國蒙哥汗在占戰合州受宋軍的流矢所傷因而死于軍中。其弟忽必烈正于鄂州與宋軍交戰,聽到消息后,立即準備撤軍以便奪取大汗之位,而此時南宋權臣賈似道派人與忽必烈議和,以保太平。這樣忽必烈直接返回北方自立為汗。 1267年,忽必烈下令攻打南宋的重鎮襄陽,是為襄樊之戰。宋軍利用漢水把資源源不絕送入城內,才能堅守城池。守將呂文德及呂文煥堅守城池六年,賈似道派了范文虎及李庭芝援助,但兩者之間不和。賈似道封鎖了所有蒙古南侵消息,皇帝并不知此事。公元1271年,忽必烈在中原建國號為元。在1272年,張順,張貴兩兄弟的義兵曾血戰元軍。在1273年,樊城失守,襄陽城破,在宋軍繼續巷戰,呂文煥最終投降,六年的襄陽保衛戰結束。 1276年元軍攻占南宋都城臨安(今杭州),俘5歲的南宋皇帝恭宗。南宋(主體政權宣告)滅亡。 后來,南宋殘余勢力陸秀夫、文天祥和張世杰等人連續擁立了兩個幼小的皇帝(端宗、幼主),成立小朝廷,元軍對小皇帝窮追不舍,不斷逃亡至南方,經過香港,端宗因病逝世,而另立幼主,逃至新會至南海一帶。文天祥在海豐兵敗被俘,張世杰戰船沉沒,走投無路的南宋殘余勢力終于在1279年3月19日隨著崖山海戰失敗及陸秀夫負剛滿八歲的小皇帝跳海而死而徹底滅亡,四十多年與蒙古-元朝的抗衡完結。
5.北宋是怎么滅亡的
靖康之變 康之變”是指靖康年間金朝滅亡北宋的歷史事件,又稱“靖康之難”。
公元1125年,金朝在滅遼之后驅兵南下,分兩路進攻北宋,進逼宋朝都城汴梁(今河南開封)。昏庸無能的宋徽宗趙佶聽到金兵來犯,驚恐萬狀,傳位給太子趙恒(宋欽宗),自稱太上皇,借“燒香”為名,逃往鎮江避禍。
宋欽宗即位后,改年號為“靖康”。他同樣畏敵如虎,只是迫于形勢,才任命主戰派李綱負責保衛汴京。
同時,派遣使者前往金營求和,答應割地輸款。金兵在獲得北方大片土地和大量金銀之后北撤。
投降派又得勢起來。宋欽宗以為天下無事,罷免了李綱。
太上皇宋徽宗回到汴京,繼續過著腐朽的生活。 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秋天,金兵第二次南侵,東西兩路軍隊合圍汴京。
在這危急關頭,無賴郭京說他能請“神兵”退敵,宋欽宗竟信以為真,下令撤去城上守軍,大開城門,請“神兵”退敵。金兵就乘機攻人汴京,徽宗、欽宗束手就擒,做了俘虜。
第二年春,金兵北撤,將城內92個府庫內的財物席卷一空,又把微欽二帝及皇族、大臣等大批人員俘至北方,北宋王朝也就滅亡了。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北宋滅亡30字簡短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