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一篇十則重大新聞并簡要點評,要2019的
新中國成立70周年
今年,我國將迎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70年風云際會,中國從一個積貧積弱的國家,一躍成為當今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綜合國力的歷史性跨越世人矚目。
人民海軍、空軍建軍70周年
1949年4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部隊在江蘇省泰州白馬廟鄉誕生;同年11月1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司令部在北京成立。今年,人民海軍和空軍將迎來成立70周年紀念。歷經70年錘煉,如今,國產航母完成海試,殲-20翱翔藍天。。中國海軍、空軍正以更強大的實力守衛著祖國的碧海藍天。
五四運動100周年
今年是五四運動100周年。1919年5月4日是中國近代史上一個標志性時間點,從那天開始,一場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展開。五四運動成為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走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折點。
澳門回歸20周年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離開你太久了母親……”今年,我們將迎來澳門回歸祖國20周年紀念。20年來,澳門與祖國共奮進,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成為中國和國際社會交流的重要窗口……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推進、去年港珠澳大橋的建成通車,澳門也將迎來發展的新機遇。
中美建交40年
2019年1月1日,中美迎來建交40周年。40年來,中美關系獲得的巨大發展已經遠遠超越了當年的預期。中美交往40年的風雨坎坷也給了足夠多的教訓和啟示。合則兩利,斗則俱傷。如今,“不惑之年”的中美關系,能否穿透迷霧,向著合作共贏邁進,不僅事關兩國人民利益,也將對國際社會產生深遠影響。
2.求兩則簡短的新聞素材及點評,素材最好是新的
采訪,是記者挖掘、捕捉新聞素材,觸發新聞靈感的必要途徑,也是新聞記者最基本的社會活動之一。
而要想拿出價值較高、不同凡響的新聞作品,除記者自身必須具備高超的寫作技巧外,關鍵還在于采訪必須深入。 作為一名新聞記者,試圖將采訪實踐中的體會和實踐作一番探討,愿以淺見請教同仁。
新聞是新近發生、正在發生或將要發生的事實報道。這就從客觀上決定了記者必須深入客觀地進行采訪,完整準確地反映新聞事實。
深入采訪有它獨特的優點。 一、靈活性 所謂靈活性,是指不拘一格、自由靈活、深入采訪方式的多元化。
在深入采訪過程中,新聞記者可根據采訪內容和需要,自由選擇采訪角度和方法,或先聽、或先問、或先看,多途徑、多方式獲得特殊新聞材料。 二、真實性 只有深入現場、深入一線、深入基層,進行深層采訪,才有可能獲取原汁原味、真實可信的新聞素材,有效避免和克服失實報道。
三、典型性 深入采訪可以使記者廣交朋友,擴大新聞信息渠道,達到開闊視野,從紛繁復雜的社會生活中,發現鮮活生動典型的重要新聞。 四、及時性 直接深入實際進行采訪,可以以快取勝,從中及時發現別人不易發現的東西,克服“繞彎子、兜圈子”的弊端,從而通過快速高效的途徑,及時將新聞事件傳播給媒體受眾讀者。
綜合上述幾點,深入采訪確有著一般采訪無可比擬的優點。那么如何才能做到采訪深入呢? 首先要一竿子插到底。
一般講,采訪形式不外乎以下幾種:指派式;邀請式;由頭式。除此之外一般以記者自行選擇采訪對象為主。
采訪就好比到包羅萬象的大千世界尋找寶藏一樣,只有沉下去“抓”,沉下去“找”,才有可能挖掘到新鮮感人和有價值的東西。有句話說得好,新聞采訪就象拿筷挑面條,沉到底,靠邊擠,慢慢提。
不論廣播記者也好,還是電視、報刊記者也好,一個最終目的都是要拿到好新聞,獲取好素材,讓聽眾、觀眾、讀者從中受到教育,得到啟發,從而明白事理。這就要求記者在采訪過程中要多途徑介入,多形式深入,多層次挖掘,去發現生活中最新鮮、最感人、最生動、最有趣的新聞事件。
搜集新聞素材就像奸商一樣貪得無厭,角度選擇就像稅吏百般挑剔,獨辟蹊徑,洞幽顯微,溯本求源,力爭做到采訪面廣,選擇性強,搜集到人人心中都有,人人筆下皆無的新聞素材,這樣才能使新聞報道鮮活有趣、生動感人,吸引受眾讀者。 其次,要學會觀察。
善于觀察,正確運用觀察是采訪中深挖新聞內涵的有效途徑。有時我們要采訪一件事、一個人、一個單位,或者幾件事、幾個人、幾個單位的基本材料已經很具體了,這是不是就算深入了呢?我看也未必。
觀眾、聽眾、讀者要全面準確地了解事物真相,觀察則是記者采訪活動中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環節。從感性實踐到理性認識,從量變到質變,從片面到全面,從膚淺到深入,認識深化要有一個過程,而問題的發生發展卻常常帶有偶然性。
記者通過對被采訪對象的語言、行動及周圍環境進行細致入微的觀察,不僅可以充實記者的采訪內容,促使記者去思考,而且還可以透過某一現象,發現挖掘深層次最本質的東西,從而寫出更具有針對性和說服力的新聞。如果不深入觀察了解,偏聽偏信,可能就會出現虛假新聞,誤導聽眾、觀眾和讀者。
記者要敢于沖破表面現象,學會多角度、全方位觀察,細心研究,反復思考,力求看得真切,聽得仔細,虛心傾聽多方面的不同意見,自覺運用辨證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加以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完整地反映事物的本來面目,不要人云亦云、道聽途說,以免發生失實報道。 第三,要做到宏觀采訪與微觀采訪相結合。
要達到宏觀和微觀有機統一,就要正確掌握“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采訪方法。“由此及彼”是通過事物外部聯系,在比較中探尋事物內部規律,這里是指聯想性;“由表及里”是透過事物的表面現象,在研究中把握事物的本質特征,這里是指思考的深入性。
有人說,采訪在問、聽、看、訪的基礎上,進行整體全面的宏觀采訪,就算深入了。依筆者之見,這只能算進行了一半的采訪工作。
實踐告訴我們,在宏觀采訪的基礎上,還必須有意識、多側面、多角度進行微觀采訪,進一步增強采訪工作的徹底性和完整性。從而使采訪到的素材更具體、更完善、更典型、更生動。
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樹立求真務實的態度,注重全方位進行調查研究,不當“采訪長官”,不當“天外來客”,勇于同被采訪對象交朋友,透過現象看本質,透過宏觀看微觀,從宏觀中著手,在微觀中探尋,最終使采訪活動達。
3.50篇新聞摘抄、點評格式:1、摘抄.點評.100字左右.格式寫清楚..100
趙曉:別看輕美國,公平和體制等方面中國100年都趕不上 2008華爾街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使全球的金融界受到了強烈的沖擊,迄止2009年,美國經濟仍在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的痛苦中掙扎,而中國經濟卻在全球率先復蘇,增長速度高達8.7%,名列全球之冠. 一起一落間,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出口國,最大汽車銷售國——歷史上,美國汽車銷售曾達1850萬輛,2009年中國1300萬輛的汽車銷售業績并未超于美國最高的紀錄,只是因為美國掉下來了,中國才成為全球第一的.中國也已成為世界經濟增長最大的貢獻國,而這一桂冠多年來一直是美國保持的. 在此輪的金融海嘯中,我們看到了中國崛起的新機遇,無疑,這次是對中國前所未有的大挑戰,又是百年一遇的崛起良機.我們一直都很樂觀的相信著中國最終能實現超過美國的愿望,尤其是在經濟方面.但在人均收入上,在生態上,在體制上,在文化上,在公平上等其他領域,中國要趕超美國并非易事,有些方面,可能100年都趕不上. 美國之所以能在短短200年間趕超上其他國家,尤其是擁有5000年悠久文化的中國,成為世界上超強大國,靠的是創新的精神,發展的制度.美國擁有一流的企業,一流的高校,一流的技術,一流的科技人才,這些我們不能不服啊!谷歌、蘋果、微軟這些聞名世界的公司、企業、集團,阿凡達所創造的記錄遠超于當年的泰坦尼克號的最高票房記錄,美國著名的高校,像哈佛、斯坦福、普林斯頓這些,校訓上提的是“讓自由之風吹拂”、“讓真理與你為友”,實現的是開放式教育,倡導的是創新性學習. 美國的創新還源于美國的文化.它的文化從來就鼓勵創新,從小就鼓勵創新.孩子生下來就鼓勵與眾不同、獨立思考,而不是只會背誦、千篇一律.從體制到文化再到教育,中國要想成為一個創新型國家,統統需要重新打造一遍,這談何容易?可以說,越到末了,要做的事越難,因為它需要中國人自己否定自己,包括自己的體制和文化.到末了,中國可能象日本等其他國家一樣,永遠都難以趕上美國,因為我們沒有辦法自己否定自己、超越自己. 所謂“行百里者半九十”,今天的中國一定要清醒,正在爬坡的中國面對的其實是越來越危險的后半段,前面再也沒有輕松的路,而中國想要避免前車之鑒的唯一心態就是謙卑再謙卑、冷靜再冷靜、努力再努力! “鏟除乙肝歧視”是一種人權的進步 三部委日前對取消乙肝歧視發出“最后通牒”:不僅衛生、教育、人保部門的“乙肝歧視”規定要立刻廢止,即使地方政府做出的不合理政策,也要在30日內修改或廢止.通知明確了取消入學、就業體檢中的乙肝檢測項目.與征求意見稿相比,規定乙肝歧視政策的修改期限、明確私查乙肝的處罰責任,成為通知的亮點.(2月11日《新京報》) 雖然“乙肝歧視”不能短時間能徹底清除,但是存在一個規定、一種政策是一個很重要、很關鍵的步驟. 在沒有下達此通知前,一些政策是反對“乙肝歧視”的,即便如此,在學生入學、就業前等的體檢中依然存在這“乙肝歧視”的社會現象.有相關的政策規定了,為什么還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原因何在?其實這歸根到底可以說是當時的政策沒有貫徹落實到位,政府機關監督力度不夠大,導致一些用人單位、學校歧視乙肝表面抗原攜帶者.如今,通知規定了衛生、教育、人保部門都要廢止“乙肝歧視”,30日內修改或廢止地方性的不合理政策,同時也加大對這些部門的監督力度,徹底將“乙肝歧視”這個社會毒瘤連根拔起,歸還公民權利、尊重乙肝患者. 充分尊重人權,平等對待乙肝患者,是社會的福利,也是一種人權的進步.。
4.摘錄一段新聞并寫感受或評論(不少于100字)
偉區長征街道東方路社區黨員李鐵斌: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退休老黨員李鐵斌是宏偉區長征街道東方路社區的一名普通黨員,今年64歲。
退休以來,他主動擔當了社區普法義務宣傳員。他退休不褪色,始終銘記自己是一名**員,帶頭履行"八榮八恥",用自己的余熱照亮社區居民的心田。
李鐵斌非常支持社區工作,多年來義務擔任社區法制教員。勤勤懇懇,任勞任怨,為了保證普法課質量,他情愿放棄一切家事,全身心地投入到查找材料、收集素材、編寫教案等工作中來。
他心臟不好,血壓偏高。每逢炎熱夏季,一個小時的普法講課下來,他總是滿頭大汗,氣喘吁吁。
即使這樣,他依然堅持為居民上課,從不說累,幾年如一日。為了豐富自己的法律知識,他一直堅持參加法院各種案件的陪審,并經常免費為居民提供法律咨詢、寫訴狀等法律援助,維護當事人合法權益。
平時,他自覺宣傳法律知識,告誡違法行為,平息了多起爭端。他積極參加社區組織的普法入戶活動,每當學生寒暑假期間,他專門為社區的中、小學生開辦法制教育課,幫助未成年人樹立遵紀守法的觀念。
李鐵斌用一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熱心,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彰顯了**員的風采。
5.急需 50篇 新聞摘抄、點評 格式: 1、摘抄
趙曉:別看輕美國,公平和體制等方面中國100年都趕不上 2008華爾街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使全球的金融界受到了強烈的沖擊,迄止2009年,美國經濟仍在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的痛苦中掙扎,而中國經濟卻在全球率先復蘇,增長速度高達8.7%,名列全球之冠。
一起一落間,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出口國,最大汽車銷售國——歷史上,美國汽車銷售曾達1850萬輛,2009年中國1300萬輛的汽車銷售業績并未超于美國最高的紀錄,只是因為美國掉下來了,中國才成為全球第一的。中國也已成為世界經濟增長最大的貢獻國,而這一桂冠多年來一直是美國保持的。
在此輪的金融海嘯中,我們看到了中國崛起的新機遇,無疑,這次是對中國前所未有的大挑戰,又是百年一遇的崛起良機。我們一直都很樂觀的相信著中國最終能實現超過美國的愿望,尤其是在經濟方面。
但在人均收入上,在生態上,在體制上,在文化上,在公平上等其他領域,中國要趕超美國并非易事,有些方面,可能100年都趕不上。 美國之所以能在短短200年間趕超上其他國家,尤其是擁有5000年悠久文化的中國,成為世界上超強大國,靠的是創新的精神,發展的制度。
美國擁有一流的企業,一流的高校,一流的技術,一流的科技人才,這些我們不能不服啊!谷歌、蘋果、微軟這些聞名世界的公司、企業、集團,阿凡達所創造的記錄遠超于當年的泰坦尼克號的最高票房記錄,美國著名的高校,像哈佛、斯坦福、普林斯頓這些,校訓上提的是“讓自由之風吹拂”、“讓真理與你為友”,實現的是開放式教育,倡導的是創新性學習。 美國的創新還源于美國的文化。
它的文化從來就鼓勵創新,從小就鼓勵創新。孩子生下來就鼓勵與眾不同、獨立思考,而不是只會背誦、千篇一律。
從體制到文化再到教育,中國要想成為一個創新型國家,統統需要重新打造一遍,這談何容易?可以說,越到末了,要做的事越難,因為它需要中國人自己否定自己,包括自己的體制和文化。到末了,中國可能象日本等其他國家一樣,永遠都難以趕上美國,因為我們沒有辦法自己否定自己、超越自己。
所謂“行百里者半九十”,今天的中國一定要清醒,正在爬坡的中國面對的其實是越來越危險的后半段,前面再也沒有輕松的路,而中國想要避免前車之鑒的唯一心態就是謙卑再謙卑、冷靜再冷靜、努力再努力! “鏟除乙肝歧視”是一種人權的進步 三部委日前對取消乙肝歧視發出“最后通牒”:不僅衛生、教育、人保部門的“乙肝歧視”規定要立刻廢止,即使地方政府做出的不合理政策,也要在30日內修改或廢止。通知明確了取消入學、就業體檢中的乙肝檢測項目。
與征求意見稿相比,規定乙肝歧視政策的修改期限、明確私查乙肝的處罰責任,成為通知的亮點。(2月11日《新京報》) 雖然“乙肝歧視”不能短時間能徹底清除,但是存在一個規定、一種政策是一個很重要、很關鍵的步驟。
在沒有下達此通知前,一些政策是反對“乙肝歧視”的,即便如此,在學生入學、就業前等的體檢中依然存在這“乙肝歧視”的社會現象。有相關的政策規定了,為什么還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原因何在?其實這歸根到底可以說是當時的政策沒有貫徹落實到位,政府機關監督力度不夠大,導致一些用人單位、學校歧視乙肝表面抗原攜帶者。
如今,通知規定了衛生、教育、人保部門都要廢止“乙肝歧視”,30日內修改或廢止地方性的不合理政策,,同時也加大對這些部門的監督力度,徹底將“乙肝歧視”這個社會毒瘤連根拔起,歸還公民權利、尊重乙肝患者。 充分尊重人權,平等對待乙肝患者,是社會的福利,也是一種人權的進步。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新聞素材摘抄2019簡短加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