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春秋時期的歷史典故
完璧歸趙 戰國的時候,趙惠文王有一塊叫做「楚和氏璧」的寶玉,被秦昭襄王知道了,昭王便派了位使臣到趙國來跟惠文王商量:“惠文王,我們秦國愿意以十五個城池,和趙國換取這塊「楚和氏璧」的寶玉。”
惠文王一聽:“這該如何是好呀?秦國這么強大,如果把寶玉交給秦昭王,他要是耍賴,不把十五個城池給我們;如果不給,秦昭王會不會一氣之下派兵來打我們,到底該怎么辦才好?”大家看到惠文王這么煩惱,就有人提議:“我們去請智勇雙全的藺相如來,他一定會想到好辦法的。” 退避三舍 〖解釋〗舍:古時行軍計程以三十里為一舍。
主動退讓九十里。比喻退讓和回避,避免沖突。
〖出處〗《左傳·僖公二十三年》:“晉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春秋時候,晉國國君獻公宏愛妃子驪姬。
驪姬借機讓晉獻公封自己為夫人,還要立自己的兒子做太子。但獻公原來的夫人生有申生和重耳二子,申生早被封為太子了,驪姬便害死了申生,追殺重耳。
重耳在楚國國君幫助下,在外躲避十二年,幸保不死。楚王問重耳說:“你將來若能回國當了國君,怎樣報答我呢?”重耳說:“你什么貴重東西、奴隸、美好都有了,我能給你什么稀罕物呢?我若做了晉國君王,萬一日后同你在戰場上遭遇,就退避三舍作為回報吧。”
后來重耳果然做了晉國國君,而且真同楚王在戰場相遇了,重耳沒食言,確實退避三會以報楚王! 多行不義必自斃 〖解釋〗壞事干多了,結果是自己找死。 〖出處〗《左傳·隱公元年》:“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
春秋時,鄭武公死,長子莊公繼位。其弟共叔段圖謀篡位,在封地內招兵買馬,修整軍備。
鄭大夫祭仲深表不安。諫莊公早除共叔段,以絕后患。
莊公答曰:“‘多行不義必自斃’,汝可拭目以待。”不久,果如其言,共叔段狂妄自大,蠶食邊邑,且欲攻鄭都。
莊公見時機成熟,便出兵攻共叔段,逐出鄭國。 知音 : 相傳伯牙善彈琴,鐘子期善聽琴。
伯牙彈到志在高山的曲調時,鐘子期就說“峨峨兮若泰山”;彈到志在流水的曲調時,鐘子期又說“洋洋兮若江河”。鐘子期死后,伯牙不再彈琴,以為沒有人能像鐘子期那樣懂得自己的音志。
后遂以“知音”比喻對自己非常了解的人. 苛政猛于虎 〖解釋〗政:政治。指殘酷壓迫剝削人民的政治比老虎還要可怕。
〖出處〗《禮記·檀弓下》:“小子識之,苛政猛于虎也。” 孔子路過泰山的一側,有一個在墳墓前哭的婦人看上去十分憂傷。
孔子立起身來靠在橫木上,派遣子路去問訊那個婦人。孔子說:“你哭得那么傷心,好像有很傷心的事。”
那個婦人說:“我的公公被老虎吃了,我的丈夫也被老虎吃了,現在我的兒子也被老虎吃了。”孔子問:“那為什么不離開這里呢?”婦人回答說:“這里沒有苛刻的暴政。”
孔子說:“學生們記住,苛刻的暴政比老虎還要兇猛可怕。 一鳴驚人 〖釋義〗鳴:鳥叫。
一叫就使人震驚。比喻平時沒有突出的表現,一下子做出驚人的成績。
〖出處〗《韓非子·喻老》:“雖無飛,飛必沖天;雖無鳴,鳴必驚人。”《史記·滑稽列傳》:“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相傳楚莊王(另一說為齊威王)臨政三年終日作樂,不理朝政。一臣下對莊王說:“聽說國中有一只大鳥,三年不飛,三年不鳴,是怎么回事?”莊王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然后整頓朝政,富國強兵,短短數年形成大治局面。 臥薪嘗膽 〖解釋〗薪:柴草。
睡覺睡在柴草上,吃飯睡覺都嘗一嘗苦膽。形容人刻苦自勵,發奮圖強。
〖出處〗《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越王勾路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于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 春秋時期,吳王夫差打敗并俘虜了越王勾踐。
勾踐給夫差喂了三年的馬,受盡折磨,回國后立志報仇復國,請范蠡幫助訓練軍隊,任用有賢能的人,自己親自參加勞動并堅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飯前均要嘗一個苦膽,后來終于滅掉吳國。 老馬識途 〖解釋〗老馬認識路。
比喻有經驗的人對事情比較熟悉。 〖出處〗《韓非子·說林上》:“管仲、隰朋從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
管仲曰:‘老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馬而隨之。
遂得道。” 春秋時期,齊桓公應燕國請求,帶兵打敗了山戎國的侵犯;山戎國國王密盧逃到孤竹國請求救兵,管仲跟隨齊桓公打敗了孤竹國的援兵。
在回國途中,因假向導引入迷谷,使齊軍受困。管仲建議用一匹老馬帶路而化險為夷。
藺相如來了之后,惠文王第一句話就問他:“秦國要用十五個城來交換我的楚和氏璧,你看我應不應該答應他呢?”藺相如毫不遲疑的說:“秦國強,趙國弱,我認為您不答應也不行呀!”“可是,假如秦國拿了我的璧玉,卻不把城池給我,那我該怎么辦?”惠文王憂心地問。藺相如馬上接口說:“秦國要拿十五個城池來交換趙國的楚和氏璧,假如趙國不答應,那當然是趙國的錯;反過來,若秦國得到了璧玉,卻不把城池給趙國,那錯就在于秦國了。
因此,照我的看法,還是派人將璧玉送到秦國去比較好。” 趙惠文王覺得藺相如說的很有道理:“依你看,派什么人去好呢?”藺相如自告奮勇的說:“假如大王實在找不出。
2.一個春秋時期的歷史典故,要短的,謝謝,求教
退避三舍:春秋時期,晉國內亂,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逃到楚國。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許諾如晉楚發生戰爭晉軍將退避三舍(一舍為三十里)。后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回晉國執政。晉國支持宋國與楚國發生矛盾,兩軍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誘敵深入而大勝。
一鳴驚人:相傳楚莊王(另一說為齊威王)臨政三年終日作樂,不理朝政。一臣下對莊王說:“聽說國中有一只大鳥,三年不飛,三年不鳴,是怎么回事?”莊王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然后整頓朝政,富國強兵,短短數年形成大治局面。
臥薪嘗膽:春秋時期,吳王夫差打敗并俘虜了越王勾踐。勾踐給夫差喂了三年的馬,受盡折磨,回國后立志報仇復國,請范蠡幫助訓練軍隊,任用有賢能的人,自己親自參加勞動并堅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飯前均要嘗一個苦膽,后來終于滅掉吳國。
老馬識途:春秋時期,齊桓公應燕國請求,帶兵打敗了山戎國的侵犯;山戎國國王密盧逃到孤竹國請求救兵,管仲跟隨齊桓公打敗了孤竹國的援兵。在回國途中,因假向導引入迷谷,使齊軍受困。管仲建議用一匹老馬帶路而化險為夷。
負荊請罪:戰國時,趙國有兩位重臣廉頗與藺相如,因藺相如多次立功,趙王封他為相國,廉頗不服氣,認為自己的武功蓋過他的嘴。藺相如為了國家,對廉頗多次避讓,廉頗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慚愧不已,便背著荊條,到藺相如家門請罪,從此兩人和好,成為同生共死的交情。
3.春秋戰國時期的成語典故,要簡潔一些
1、退避三舍 晉公子重耳逃亡到楚國,楚成王在接待他時問,你如果回到晉國的話,將怎樣報答我?重耳說,楚國遍地是人杰,到處物產豐饒,比晉國富多了,我拿什么報答您呢?楚成王又說,那你還是報答一下我吧。
重耳說,若以您的賢明,讓我回國,以后如果晉楚會師中原,交起戰來,我將率兵后退九十里地,如果您認為這樣還不足以報答,我將只好與您戰斗下去!聽了重耳的話,楚成王認為重耳很了不起,老天一定會讓他復興晉國,違反天意是要闖大禍的。于是以禮相待,并把重耳送到了秦國。
后來重耳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在晉楚城濮之戰中他果然率兵退避了九十里。2、負荊請罪 澠池會結束以后,由于藺相如勞苦功高,為趙國作出了卓越的貢獻,被封為上卿,位在廉頗之上。
廉頗說:“我是趙國將軍,有攻城野戰的大功,而藺相如只不過靠能說會道立了點功,可是他的地位卻在我之上,況且相如本來是個平民,我感到羞恥,在他下面我難以忍受。” 并且揚言說:“我遇見相如,一定要羞辱他。”
相如聽到后,不肯和他相會。相如每到上朝時,常常推說有病,不愿和廉頗去爭位次的先后。
沒過多久,相如外出,在邯鄲城回車巷遠遠看到廉頗,他命車夫把車駕到路中,絲毫不給藺相如空隙,藺相如卻掉轉車子回避。于是藺相如的門客就一起來直言進諫地說:“我們所以離開親人來侍奉您,就是仰慕您高尚的節義呀。
如今您與廉頗官位相同,廉老先生口出惡言,而您卻害怕躲避他,您怕得也太過分了,平庸的人尚且感到羞恥,何況是身為將相的人呢!我們這些人沒出息,請讓我們告辭吧!” 藺相如堅決地挽留他們,說:“諸位認為廉將軍和秦王相比誰厲害?”回答說:“廉將軍比不了秦王。” 相如說:以秦王的威勢,而我卻敢在朝廷上呵斥他,羞辱他的群臣,我藺相如雖然無能,難道會怕廉將軍嗎?但是我想到,強大的秦國之所以不敢攻打趙國邯鄲城,就是因為有我和廉將軍在呀,如今兩虎相斗,勢必不能共存。
我所以這樣忍讓,就是為了要把國家的急難擺在前面,而把個人的私怨放在后面。藺相如的話傳到了廉頗的耳朵里。
廉頗靜下心來想了想,覺得自己為了爭一口氣,就不顧國家的利益,真不應該。于是,他脫下戰袍,背上荊條,到藺相如府門上請罪。
藺相如見廉頗來負荊請罪,連忙熱情地出來迎接。從此以后,他們倆成了好朋友,同心協力保衛趙國。
3、圍魏救趙 公元前354年,魏國軍隊圍趙國都城邯鄲,雙方戰守年余,趙衰魏疲。這時,齊國應趙國的求救,派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率兵八萬救趙。
攻擊方向選在哪里?起初,田忌準備直趨邯鄲。孫臏認為,要解開紛亂的絲線,不能用手強拉硬扯,要排解別人打架,不能直接參與去打。
派兵解圍,要避實就虛,擊中要害。他向田忌建議說:“此時魏國精銳部隊都集中在邯鄲,內部空虛,我們如帶兵向魏國都城大梁猛攻進去,占據它的交通要道,襲擊它空虛的地方,向魏國的國都大梁進軍,它必然放下趙國回師自救。
“ 齊軍乘其疲憊,在預先選好的作戰地區桂陵迎敵于歸途,魏軍大敗,邯鄲之圍遂解。4、一鳴驚人 楚莊王熊旅統治朝政三年,不發布政令,不治理朝政。
右司馬伍舉來到君王座駕旁,對楚莊王講了一段微妙的謎語,說:“有一只鳥停駐在南方的阜山上,三年不展翅,不飛翔,也不鳴叫,沉默無聲,這是什么鳥呢?” 楚莊王說:“三年不展翅,是為了生長羽翼;不飛翔、不鳴叫,是為了觀察民眾的態度。雖然還沒飛,一飛必將沖天;雖然還沒鳴,一鳴必會驚人。
你放心,我知道了。” 經過半年,楚莊王就親自聽取朝政,被廢除的有十項政令,被啟用的有九項政令,誅殺大奸臣五人,提拔隱士六人,因而國家能被大力整治。
帶兵討伐齊國,在徐州大敗了齊軍,在河雍戰勝了晉軍,在宋國匯合諸侯,終于使楚國稱霸天下。5、紙上談兵 趙括從年輕的時候起就學習兵法,談論用兵打仗的事,認為天下沒有人能夠抵擋他。
曾經跟他的父親趙奢議論過用兵打仗的事,趙奢不能駁倒,但是不承認他有軍事才能。趙括的母親問趙奢其中的原因,趙奢說:“打仗是要以命相搏的事,但是趙括把它說得輕而易舉。
假使趙國不讓趙括做將軍也就算了,如果一定要他擔任將軍,那么毀掉趙國軍隊的一定是趙括。” 等到趙括將要起程的時候,他母親上書給趙王說:“趙括不可以做將軍。”
趙王說:“為什么?”回答說:“當初我開始侍奉他的父親時,當時做大將,親自捧著飯把食物送給的有幾十次,所交的朋友有幾百個。大王和宗室賞賜給他的東西全都把它送給軍中將士和士大夫,從接受任命的那一天起,就不再過問家里的事。
現在趙括剛當上大將,就面朝東方接受朝拜,軍中將士沒有敢抬起頭來看他的,大王所賞賜的金銀財寶,都拿回來藏在家里,而且每天看到有便宜的田地住宅可以買下來的就買下來。大王認為跟他的父親相比如何呢?他們父子的心地不同,希望大王不要派他出兵。”
趙王說:“老太太你的意見還是先放在一邊吧,我已經打定主意了。”趙括的母親于是說:“大王最終決定要派他出兵,那么如果有不順利的情況發生,我能夠不受到連累嗎?”趙王答應了她。
趙括代替了廉頗后,全部更。
4.春秋時期的歷史小故事
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派兵攻打越國,但被越國擊敗,闔閭也傷重身亡。兩年后闔閭的兒子夫差率兵擊敗越國,越王勾踐被押送到吳國做奴隸,勾踐忍辱負重伺候吳王三年后,夫差才對他消除戒心并把他送回越國。
其實勾踐并沒有放棄復仇之心,他表面上對吳王服從,但暗中訓練精兵,強政勵治并等待時機反擊吳國。艱苦能鍛煉意志,安逸反而會消磨意志。勾踐害怕自己會貪圖眼前的安逸,消磨報仇雪恥的意志,所以他為自己安排艱苦的生活環境。他晚上睡覺不用褥,只鋪些柴草(古時叫薪),又在屋里掛了一只苦膽,他不時會嘗嘗苦膽的味道,為的就是不忘過去的恥辱。
勾踐為鼓勵民眾就和王后與人民一起參與勞動,在越人同心協力之下把越國強大起來,最后并找到時機,滅亡吳國。
5.春秋時期的歷史故事
齊國的大將田忌,很喜歡賽馬,有一回,他和齊威王約定,要進行一場比賽。
他們商量好,把各自的馬分成上,中,下三等。比賽的時候,要上馬對上馬,中馬對中 馬,下馬對下馬。
由于齊威王每個等級的馬都比田忌的馬強得多,所以比賽了幾次,田忌都 失敗了。 田忌覺得很掃興,比賽還沒有結束,就垂頭喪氣地離開賽馬場,這時,田忌抬頭一看, 人群中有個人,原來是自己的好朋友孫臏。
孫臏招呼田忌過來,拍著他的肩膀說: “我剛才看了賽馬,威王的馬比你的馬快不了多少呀。” 孫臏還沒有說完,田忌瞪了他一眼: “想不到你也來挖苦我!” 孫臏說:“我不是挖苦你,我是說你再同他賽一次,我有辦法準能讓你贏了他。”
田忌疑惑地看著孫臏: “你是說另換一匹馬來?” 孫臏搖搖頭說: “連一匹馬也不需要更換。” 田忌毫無信心地說: “那還不是照樣得輸!”孫臏胸有成竹地說: “你就按照我的安排辦事吧。”
齊威王屢戰屢勝,正在得意洋洋地夸耀自己馬匹的時候,看見田忌陪著孫臏迎面走來, 便站起來譏諷地說: “怎么,莫非你還不服氣?” 田忌說:“當然不服氣,咱們再賽一次!”說著,“嘩啦”一聲,把一大堆銀錢倒在桌 子上,作為他下的賭錢。 齊威王一看,心里暗暗好笑,于是吩咐手下,把前幾次贏得的銀錢全部抬來,另外又加 了一千兩黃金,也放在桌子上。
齊威王輕蔑地說: “那就開始吧!” 一聲鑼響,比賽開始了。 孫臏先以下等馬對齊威王的上等馬,第一局輸了。
齊威王站起來說: “想不到赫赫有名的孫臏先生,竟然想出這樣拙劣的對策。” 孫臏不去理他。
接著進行第二場比賽。孫臏拿上等馬對齊威王的中等馬,獲勝了一局。
齊威王有點心慌意亂了。 第三局比賽,孫臏拿中等馬對齊威王的下等馬,又戰勝了一局。
這下,齊威王目瞪口呆 了。 比賽的結果是三局兩勝,當然是田忌贏了齊威王。
還是同樣的馬匹,由于調換一下比賽的出場順序,就得到轉敗為勝的結果。 春秋時期,晉國想吞并鄰近的兩個小國:虞和虢。
這兩個國家之間關系不錯。 晉如襲虞,虢會出兵救援;晉若攻虢,虞也會出兵相助。
大臣荀息向晉獻公獻上一計。他說,要想攻占這兩個國家,必須要離間他們,使他們互不支持。
虞國的國君 貪得無厭,我們正可以投其所好。他建立晉獻公拿出心愛的兩件寶物,屈產良馬和垂棘之壁,送給虞公。
獻公哪里舍得?荀息說:大王放心,只不過讓他暫時保管罷 了,等滅了虞國,一切不都又回到你的手中了吧?獻公依計而行。虞公得到良馬美壁,高興得嘴都合不擾。
晉國故意在晉、虢邊境制造事端,找到了伐虢的借口。晉國要求虞國借道讓晉國伐虢,虞公得到了晉國的好處,只得答應。
虞國大臣宮子奇再三勸說虞公,這件 事辦不得的。虞虢兩國,唇齒相依,虢國一亡,唇亡齒寒,晉國是不會放過虞國的,虞公卻說,交一個弱朋友去得罪一個強有力的朋友,那才是傻瓜哩! 晉大軍通過虞國道路,攻打虢國,很快就取得了勝利。
班師回國時,把劫奪的財產分了許多送給虞公。虞公更是大喜過望。
晉軍大將里克,這時裝病,稱不能帶 兵回國,暫時把部隊駐扎在虞國京城附近。虞公毫不懷疑。
幾天之后,晉獻公親率大軍前去,虞公出城相迎。獻公約虞公前去打獵。
不一會兒,只見京城中起火,虞 公趕到城外時,京城已被晉軍里應外合強占了。就這樣,晉國又輕而易舉地滅了虞 對處在夾縫中的小國,只用甜言蜜語是不會取得它的信任的,一方往往以“保護”為名,迅速進軍,控制其局勢,使其喪失自主權。
再 乘機突然襲擊,就可輕而易舉地取得勝利。 圍魏救趙 』 見于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戰國時,魏將龐涓率軍圍攻趙國都城邯鄲。
趙求救于齊,齊王命田忌、孫臏率軍往救。孫臏魏軍主力在趙國,內部空虛,就帶兵攻打魏國都城大梁,因而,魏軍不得不從邯鄲撤軍,回救本國,路經桂陵要隘,又遭齊兵截擊,幾乎全軍覆沒。
這個典故是指采用包抄敵人的后方來迫使它撤兵的戰術。 公元前354年,魏國軍隊圍趙國都城邯鄲,雙方戰守年余,趙衰魏疲。
這時,齊國應趙國的求救,派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率兵八萬救趙。攻擊方向選在哪里?起初,田忌準備直趨邯鄲。
孫臏認為,要解開紛亂的絲線,不能用手強拉硬扯,要排解別人打架,不能直接參與去打。派兵解圍,要避實就虛,擊中要害。
他向田忌建議說,現在魏國精銳部隊都集中在趙國,內部空虛,我們如帶兵向魏國折都城大梁猛插進去,占據它的交通要道,襲擊它空虛的地方,它必然放下趙國回師自救,齊軍乘其疲憊,在預先選好的作戰地區桂陵迎敵于歸途,魏軍大敗,趙國之圍遂解。孫臏用圍攻魏國的辦法來解救趙國的危困,這在我國歷史上是一個很有名折戰例,被后來的軍事家們列為 叁十六計中的重要一計。
圍魏救趙這一避實就虛的戰法為歷代軍事家所欣賞,至今仍有其生命力. 圍魏救趙 是孫臏指揮齊軍打敗龐涓率領的魏軍,援救趙國的著名戰役。自此,孫臏便聞名天下了。
一鼓作氣 春秋時,齊國發兵攻打魯國(兩國都在今山東省境)。當時齊國強大,魯國弱小,雙方實力懸殊。
可是結果魯國卻以弱勝強,把齊軍打得大敗。據《左傳》載,這次魯國的勝利,與曹。
6.春秋時期的歷史故事概括
1、三家分晉 前438年,晉哀公死,晉幽公即位。
韓、趙、魏瓜分晉國剩余土地,只有絳與曲沃兩地留給晉幽公。從此韓、趙、魏稱為三晉。
趙桓子一年后去世,趙氏之人殺了他的兒子,迎趙浣即位,是為趙獻子。獻子之子趙籍后來繼位,即是趙烈侯。
魏桓子之后由其孫魏斯繼位,韓康子之后由其子武子繼位,韓武子之后由其子韓虔繼位,是為。此即資治通鑒中春秋和戰國的分界點。
前375年,韓趙魏三家瓜分晉侯剩余土地,晉國徹底滅亡。2、曲沃代翼 前745年,晉昭侯把曲沃(在今中國山西省曲沃縣)封給其叔成師,是為曲沃桓叔。
前731年,桓叔去世,其子曲沃莊伯繼位。前716年,曲沃莊伯去世,其子曲沃武公繼位 。
前705年冬天 , (史記記載為前706年 ),當時曲沃日益強大,曲沃武公誘殺了晉小子侯。周桓王派虢仲率兵討伐曲沃武公,武公只好退回曲沃,周桓王立晉哀侯之弟公子緡為晉的國君,曲沃未能吞并晉國。
前678年(晉侯緡二十八年),曲沃武公又伐晉侯緡,并滅之。用搶掠來的珍寶器物賄賂新立的周厘王,周厘王任命曲沃武公為晉君,列為諸侯。
曲沃桓叔姬成師一系徹底打敗姬仇一系,奪得晉國正統地位。3、管仲相齊 齊襄公政治殘暴,鮑叔牙護送公子小白逃到莒地(今山東莒南縣)。
公孫無知謀殺了齊襄公,管夷吾、召忽護送公子糾逃到魯地(今山東西南部)。魯國人派兵接納了公子糾。
魯國人護送公子糾回齊國即位還沒有到達,公子小白先回到了齊國即位,就是齊桓公。讓魯國在生竇(地名)殺掉公子糾。
召忽為公子糾而死(公子糾也死了),桓公即位以后,任命鮑叔牙為宰相。鮑叔牙推辭說:“如果一定要治理好國家,一定要任用管夷吾做宰相。
我有五個地方比不上管夷吾。” 齊桓公于是派使者請求魯莊公說:“我們國君有叛逆的大臣,現在在您的國家,我們國君打算處死他來告誡大臣們,特此請求把管夷吾交還給齊國。”
魯莊公派人把管夷吾捆起來,交給了齊國的使者。齊國使者接收了管夷吾回到齊國。
快到齊國的時候,齊桓公齋戒三天沐浴三天。齊桓公親自到郊外迎接管夷吾,和他坐在一個車上并詢問他治理國家的方法。
于是任命他為宰相。4、假道伐虢 春秋時期,晉國想吞并鄰近的兩個小國:虞和虢,這兩個國家之間關系不錯。
晉如襲虞,虢會出兵救援;晉若攻虢,虞也會出兵相助。大臣荀息向晉獻公獻上一計。
他說,要想攻占這兩個國家,必須要離間他們,使他們互不支持。虞國的國君貪得無厭,我們正可以投其所好。
他建議晉獻公拿出心愛的兩件寶物,屈產良馬和垂棘之壁,送給虞公。獻公哪里舍得?荀息說:大王放心,只不過讓他暫時保管罷了,等滅了虞國,一切不都又回到你的手中了嗎?獻公依計而行。
虞公得到良馬美璧,高興得嘴都合不攏。晉國故意在晉、虢邊境制造事端,找到了伐虢的借口。
晉國要求虞國借道讓晉國伐虢,虞公得了晉國的好處,只得答應。虞國大臣宮之奇再三勸說虞公,這件事辦不得的。
虞虢兩國,唇齒相依,虢國一亡,唇亡齒寒,晉國是不會放過虞國的。虞公卻說,交一個弱朋友去得罪一個強有力的朋友,那才是傻瓜哩!晉大軍通過虞國道路,攻打虢國,經過四個月取得了勝利。
班師回國時,把劫奪的財產分了許多送給虞公。虞公更是大喜過望。
晉軍大將里克,這時裝病,稱不能帶兵回國,暫時把部隊駐扎在虞國京城附近。虞公毫不懷疑。
幾天之后,晉獻公親率大軍前去,虞公出城相迎。獻公約虞公前去打獵。
不一會兒,只見京城中起火。虞公趕到城外時,京城已被晉軍里應外合強占了。
就這樣,晉國又輕而易舉地滅了虞國。5、問鼎中原 公元前607年,楚莊王熊侶借伐陸渾之戎(今河南嵩縣東北)之機,把楚國大軍開至東周首都洛陽南郊,舉行盛大的閱兵儀式。
即位不久的周定王忐忑不安,派善于應對的王孫滿去慰勞。莊王見了王孫滿,劈頭就問道:“周天子的鼎有多大?有多重?”言外之意,要與周天子比權量力。
王孫滿委婉地說:“一個國家的興亡在德義的有無,不在乎鼎的大小輕重。” 莊王見王孫滿拿話擋他,就直接說道:“你不要自持有九鼎,楚國折下戟鉤的鋒刃,足以鑄成九鼎。”
面對雄視北方的莊王,善辯的王孫滿先繞開莊王的話鋒,大談九鼎制作的年代和傳承的經過,最后才說:“周室雖然衰微,但是天命未改。寶鼎的輕重,還不能過問啊。”
莊王不再強求,揮師伐鄭,以問鄭背叛楚國投靠晉國之罪。“問鼎中原”這個典故,就是這樣得來的。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三家分晉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曲沃代翼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管仲相齊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假道伐虢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問鼎中原。
7.春秋戰國時期歷史故事50字
“紙上談兵”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戰國時期,趙國大將趙奢曾以少勝多,大敗入侵的秦軍,被趙惠文王提拔為上卿。他有一個兒子叫趙括,從小熟讀兵書,張口愛談軍事,別人往往說不過他。
因此很驕做,自以為天下無敵。然而趙奢卻很替他擔憂,認為他不過是紙上談兵,并且說:“將來趙國不用他為將罷、如果用他為將,他一定會使趙軍遭受失敗。”
果然,公元前259年,秦軍又來犯,趙軍在長平(今山西高平縣附近)堅持抗敵。那時趙奢已經去世。
廉頗負責指揮全軍,他年紀雖高,打仗仍然很有辦法,使得秦軍無法取勝。秦國知道拖下去于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間計,派人到趙國散布“秦軍最害怕趙奢的兒子趙括將軍”的話。
趙王上當受騙,派趙括替代了廉頗。趙括自認為很會打仗,死搬兵書上的條文,到長平后完全改變了廉頗的作戰方案,結果四十多萬趙軍盡被殲滅,他自己也被秦軍箭射身亡。
8.列舉春秋時期四個歷史典故
1、烽火戲諸侯 在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為博得王妃褒姒一笑,竟不惜在城中演出以烽火向諸侯求教的鬧劇。
結果,少數民族犬戎進攻西周,再起烽火時,諸侯無人來援,幽王被殺,西周結束。從此周天子的權威一落千丈,出現了春秋戰國時期群雄并起,諸侯紛爭的局面。
2、尊王攘夷 齊桓公在成就霸業時,曾得到管仲輔佐。此人在齊桓公繼位前曾侍從齊桓公的政敵,為與齊桓公爭奪王位,曾射過齊桓公一箭。
但齊桓公上臺后,看重管仲的才于,不計這一箭之仇,而是拜其為相,實施改革,終于國富兵強。春秋時期,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諸侯王不再聽命于周王,一些強大的諸侯趁機發動兼并戰爭,強迫其他各國承認其霸主地位。
管仲輔佐齊桓公打著“尊王攘夷”旗號,使齊國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 3、問鼎中原 據說楚莊王在推行霸業的過程,曾率軍在周王室所在的洛邑郊外耀武揚威,并遣使問九鼎的大小輕重。
鼎象征王權,莊王問鼎,表明奪權之心。 4、退避三舍 春秋時期,晉國內亂,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逃到楚國。
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許諾如晉楚發生戰爭晉軍將退避三舍(一舍為三十里)。后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回晉國執政。
晉國支持宋國與楚國發生矛盾,兩軍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誘敵深入而大勝。 5、一鳴驚人 相傳楚莊王(另一說為齊威王)臨政三年終日作樂,不理朝政。
一臣下對莊王說:“聽說國中有一只大鳥,三年不飛,三年不鳴,是怎么回事?”莊王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然后整頓朝政,富國強兵,短短數年形成大治局面。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春秋時期歷史典故簡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