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人名人交友故事50字內
魯迅非常珍惜時間。他在讀私塾的時候,父親正患著重病,兩個弟弟年紀尚幼,魯迅經常上當鋪,跑藥店,幫母親做家務;為免影響學業,他必須作好時間安排。 此后,魯迅幾乎每天都在擠時間。他說: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只要你擠,總是有的。魯迅讀書的興趣十分廣泛,喜歡寫作,他對于民間藝術,特別是傳說、繪畫,也深切愛好;正因為他廣泛涉獵,所以時間對他來說非常重要。他一生多病,但他每天都要工作到深夜才肯罷休。
陸羽棄佛從文。唐朝著名學者陸羽,從小是個孤兒,被智積禪師撫養長大。陸羽雖身在廟中,卻不愿終日誦經念佛,而是喜歡吟讀詩書。陸羽執意下山求學,遭到了禪師的反對。禪師為了給陸羽出難題,同時也是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學習沖茶。在鉆研茶藝的過程中,陸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僅學會了復雜的沖茶的技巧,更學會了不少讀書和做人的道理。當陸羽最終將一杯熱氣騰騰的苦丁茶端到禪師面前時,禪師終于答應了他下山讀書的要求。后來,陸羽撰寫了廣為流傳的《茶經》,把祖國的茶藝文化發揚光大!
孫中山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一生喜歡讀書。他在英國留學的時候,有一天,幾個中國留學生一起去看他,發現他的生活很艱苦,幾乎連吃飯的錢都沒有了。離開前,這幾個留學生湊了40英鎊,送給孫中山補貼生活。三天以后,這幾個留學生又一起去看孫中山。來到孫中山的宿舍門口,他們敲了半天門,都沒有人答應。 “算了,先生大概不在。我們下次再來吧。”一個姑娘說。“等一下兒,我來敲。”一個不高不矮的年輕人說。他用力敲了一會兒,孫中山才來開門。孫中山不好意思地說:“請原諒,我正在看書,沒聽見你們敲門。快請進!”他們走進孫中山的宿舍,看見桌子上擺滿了新書。大家一算,買這些書大概需要30英鎊。他們覺得很奇怪,問孫中山:“你連吃飯的錢都不夠,還有錢買書?”“這是用你們送給我的錢買的,我還剩下10英鎊呢!”“你應該多買一些好吃的,不要把身體搞壞了。”孫中山笑著說:“我覺得買書比買吃的還重要。”
2.關于名人交友的小故事
1、鑿壁偷光 漢朝元帝時的匡衡,從小喜好讀書。
可是家里很窮,連飯都吃不飽,哪有錢上學讀書呢?他只好白天干活,晚上自己學習。家里沒有錢買燈油,怎么辦呢?匡衡沒有向困難屈服,想出了一個辦法:在墻壁上鑿了個小洞,借鄰居家照射過來的微弱燈光看書學習。
他勤奮刻苦,學到了許多知識,后來做了宰相。 比喻:在艱苦的條件下設法堅持學習的精神。
2、懸梁刺股 漢朝的孫敬刻苦好學,每天一早就起來就讀書,直至深夜。因為疲勞瞌睡,常會不知不覺打起盹來。
他就把繩子的一頭懸在屋梁上,一頭系著頭發。這樣,一打盹,頭皮就會被扯痛。
后來,他終于成為儒學大師。 戰國時的蘇秦因為游說秦國失敗,家里人不理他,就發憤自學。
每當瞌睡時,就拿錐子刺自己的股(大腿),直至鮮血淋漓。后來他成為有名的學問家。
后人將兩人的事跡合在一起,用“懸梁刺股”形容刻苦自學。 3、李白的故事 李白小時候很貪玩,經常逃學。
一次,他從學堂跑出來,到河邊玩,看到一位老婆婆正拿著一根鐵棒在石頭上磨來磨去,李白很驚訝,就問老婆婆磨鐵棒做什么。老婆婆說:“我在磨針。”
李白又問“這么粗的鐵棒何時能磨成針呢?”老婆婆說:“只要有恒心,鐵棒一定能磨成針。”李白聽完很慚愧,從此刻苦學習,終于成為偉大的詩人。
4、映雪夜讀 孫康,晉代京兆(今河南洛陽)人,官至御史大夫。 孫康幼時酷愛學習,常常感到時間不夠用。
他想夜以繼日攻讀,可家中貧窮,沒錢購買燈油。一到天黑,便沒有辦法讀書。
特別到了冬天,長夜漫漫,他有時輾轉很久,難以入睡。實在沒有辦法,只好白天多看書,晚上睡在床上默誦。
一天夜里,他一覺醒來,忽然發現從窗外透進幾絲白光。開門一看,原來下了一場大雪。
屋頂白了,地上白了,樹上也白了。整個大地披上一層銀裝,閃閃發光,使他眼花繚亂。
他站在院子里欣賞銀裝素裹的雪后美景,忽然心中一動:映著雪光,可否讀書呢?他忙忙跑回到屋里,拿出書來對著雪地的反光一看,果然字跡清楚,比一盞昏黃的小油燈要亮堂得多呢! 從此孫康不再為沒有燈油而發愁。整個冬天,他夜以繼日地讀書,不怕寒冷,也不感到疲倦,常常一直讀到雞叫。
即使是北風呼號,滴水成冰,他也從來沒中斷學習。功夫不負有心人,孫康砥礪求進,學有大成,終于成為一位很有名望的學者。
5、素龍圩的創建人黃世臣 素龍圩建于明朝崇禎十五年,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了,創建人為黃世臣。 黃世臣,字起白,號覺虛,素龍鎮上池岡人。
世臣家貧嗜學,少年時養鴨為生,在田里放鴨期間,經常手不釋卷,邊放鴨,邊讀書。由于勤奮好學,明萬歷三十五年,考進“歲貢”,并被委任為江南婺源縣縣丞。
由于政績顯著,以后世臣又先后被提為云南易門縣知縣、尋攝昆陽州篆、云南通安州知州。
3.名人交友的故事
1、杵臼之交 東漢時期,有一個窮苦好學的讀書人,名叫公沙穆。
經過一段時間的刻苦讀書,總認為自己所學有限,想進入京城太學繼續深造。公沙穆家中窮困,沒有那麼多錢作為他入太學學習的費用。
於是,公沙穆到一位吳佑的富戶家做舂米工人。吳佑曾任齊相、長史等官職。
有一天,公沙穆正在舂米,吳佑來到他的身邊,吳佑見公沙穆舉止斯文有禮。根本不像做粗工的人,便和他攀談起來。
言談中,吳佑發現公沙穆學識淵博,很有見解。吳佑不顧彼此貧富懸殊,便和他在杵臼前成為朋友。
在封建社會,貧富縣殊,等級森嚴。一個富豪能夠屈尊降貴與一個窮苦讀書人交朋友,是件難得之事,因此被傳為一段佳話。
2、知音之交 有一年,俞伯牙奉晉王之命出使楚國。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來到了漢陽江口。
遇風浪,停泊在一座小山下。晚上,風浪漸漸平息了下來,云開月出,景色十分迷人。
望著空中的一輪明月,俞伯牙琴興大發,拿出隨身帶來的琴,專心致志地彈了起來。他彈了一曲又一曲,正當他完全沉醉在優美的琴聲之中的時候,猛然看到一個人在岸邊一動不動地站著。
俞伯牙吃了一驚,手下用力,“啪”的一聲,琴弦被撥斷了一根。俞伯牙正在猜測岸邊的人為何而來,就聽到那個人大聲地對他說:“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個打柴的,回家晚了。
走到這里聽到您在彈琴,覺得琴聲絕妙,不由得站在這里聽了起來。俞伯牙借著月光仔細一看,那個人身旁放著一擔干柴,果然是個打柴的人。
俞伯牙心想:一個打柴的樵夫,怎么會聽懂我的琴呢?于是他就問:“你既然懂得琴聲,那就請你說說看,我彈的是一首什么曲子?” 聽了俞伯牙的問話,那打柴的人笑著回答:“先生,您剛才彈的是孔子贊嘆弟子顏回的曲譜,只可惜,您彈到第四句的時候,琴弦斷了。” 打柴人的回答一點不錯,俞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請他上船來細談。
那打柴人看到俞伯牙彈的琴,便說:“這是瑤琴!相傳是伏羲氏造的。”接著他又把這瑤琴的來歷說了出來。
聽了打柴人的這番講述,俞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接著俞伯牙又為打柴人彈了幾曲,請他辨識其中之意。
當他彈奏的琴聲雄壯高亢的時候,打柴人說:“這琴聲,表達了高山的雄偉氣勢。” 當琴聲變得清新流暢時,打柴人說:“這后彈的琴聲,表達的是無盡的流水。”
俞伯牙聽了不禁驚喜萬分,自己用琴聲表達的心意,過去沒人能聽得懂,而眼前的這個樵夫,竟然聽得明明白白。沒想到,在這野嶺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尋覓不到的知音,于是他問明打柴人名叫鐘子期,和他喝起酒來。
倆人越談越投機,相見恨晚,結拜為兄弟。約定來年的中秋再到這里相會。
和鐘子期灑淚而別后第二年中秋,俞伯牙如約來到了漢陽江口,可是他等啊等啊,怎么也不見鐘子期來赴約,于是他便彈起琴來召喚這位知音,可是又過了好久,還是不見人來。第二天,俞伯牙向一位老人打聽鐘子期的下落,老人告訴他,鐘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
臨終前,他留下遺言,要把墳墓修在江邊,到八月十五相會時,好聽俞伯牙的琴聲。聽了老人的話,俞伯牙萬分悲痛,他來到鐘子期的墳前,凄楚地彈起了古曲《高山》。
彈罷,他挑斷了琴弦,長嘆了一聲,把心愛的瑤琴在青石上摔了個粉碎。他悲傷地說: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這琴還彈給誰聽呢?”3、舍命之交 戰國時有左伯桃與羊角哀兩人相識,結伴去楚國求見楚莊王,途中遇到了大雪天氣,而當時他們穿的衣服都很單薄,帶的糧食也不夠吃。
左伯桃為了成全朋友,把衣服和糧食全部交給了羊角哀,自己則躲進空樹中自殺。后世于是將友誼深厚的知心朋友叫做“羊左”。
4、雞黍之交 范式,字巨卿,山陽金鄉人。少年時在太學讀書,與汝南人張劭為友。
劭字元伯。二人讀書后,同歸鄉里。
范式對張劭說:“我兩年后回來,那時我將要去府上拜見尊親,再看看令郎令嬡。” 與此同時兩人還約定了拜見的日期。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不覺間約定的日期將至。張劭把這件事稟告了母親,請母親準備飯食以迎接摯友的到來。
母親說:“分別了兩年這么長的時間,你與他又相隔千里,你怎么能那么相信那約定的時間呀?”張劭說:“巨卿是守信的人,必定不會違背。” 母親說:“要是果真如此,我要為你們釀酒。”
到了約定的這一天,范式真得如期而至。他升堂拜飲,盡歡才散。
5、膠漆之交 陳重,字景公,豫章宜春人。年輕時與同郡雷義結為知交。
兩人一起研讀《魯詩》、《顏氏春秋》等經書,都是飽學之士。太守張云聞陳重之名,嘉許他的德才品行,舉薦他為孝廉,陳重要把功名讓給雷義,先后十余次向太守申請,張云不批準。
第二年,雷義也被選拔為孝廉,兩人才一起到郡府就職。同事中有一小吏家遭變故,舉債負息錢數十萬,債主天天上門索討,小吏跪求暫緩,仍無法通融,欲訴諸官府,陳重得知后,便私下替他還債。
小吏感恩戴德,登門拜謝,陳重若無其事地說:“這不是我做的,也許是與我同姓名的人代你償還的吧!”始終不談自己的恩德。有一次,一個同事告假回鄉,忙中穿錯了別人的一條褲子回去。
失主懷疑是陳重拿走,陳重也不置申辯,而去買了一條新褲賠償他。直到回鄉奔喪的同事歸。
4.有關名人交朋友的小故事
管鮑之交 管仲是春秋時齊國人,長得相貌堂堂,他博古通今,有經邦濟世的才能。
年輕時,與鮑叔牙一起做生意,賺了錢分帳時,管仲總是多拿一些。大家都很生氣,鮑叔牙說:“管仲不是一個貪小便宜的人,他多拿是因為家里窮,我是心甘情愿讓他多拿的。”
后來,管仲參了軍,每次打仗都縮在最后面,撤退時又跑在最前面,別人都罵他是個膽小鬼,只有鮑叔牙說:“管仲有老母親需要他贍養,他不是那種抓住機遇,他一定會取得很大成績的。”管仲聽了這些話,十分感動,說:“生我的是我的父母,而能真正了解我的卻是鮑叔牙!”從此以后,他們倆結成了生死之交。
卻說齊襄公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叫糾,母親是魯國人;小兒子叫小白,母親是莒國人。管仲對鮑叔牙說:“齊襄公死后,繼承王位的不是糾就是小白,我們倆現在分別去給糾和小白做老師,到時不管他倆誰做國君,咱們倆都相互推薦。”
鮑叔牙覺得這主意不錯,于是,管仲就做了公子糾的老師,鮑叔牙做了公子小白的老師。 齊襄公是個昏君,被大臣殺了。
當時公子糾在魯國,公子小白在莒國,在臣們決定迎接公子糾回國當國君。 魯國派人送公子糾回國,莒國派人送公子小白回國,管仲怕小白先回國,就追上公子小白,射了他一箭。
公子小白假裝中箭,騙過管仲,然后與鮑叔牙快馬加鞭先回到齊國,當了國君,即齊桓公。 魯莊公聽說公子小白當了國君,十分生氣,就派兵攻打齊國,結果大敗而還。
在齊國壓力之下,魯國殺了糾,把管仲送回齊國。 齊桓公要鮑叔牙當丞相,鮑叔牙說:“管仲這個人有經天緯地的才能,他比我強十倍,希望大王不要記恨他射您一箭,讓他當丞相。”
齊桓公想了想說:“好,我先見見他,看看他有什么能耐。” 齊桓公選了個日子,親自把管仲接到宮里,管仲就向齊桓公談起了自己的治國政策。
管仲講得頭頭是道,齊桓公聽得津津有味,兩人連續談了三天三夜,齊桓公十分高興,就把所有國家大小事情交給管仲去處理,稱他為“仲文”。 管仲死后,齊桓公讓鮑叔牙當丞相,鮑叔牙說:“我這人善惡分得太明,恐怕難以勝任。”
齊桓公為了讓鮑叔牙丞相,就把自己寵愛的三個小人趕出了宮門,鮑叔牙才當了丞相。 啟示:朋友相交,貴在知心。
沒有鮑叔牙的胸懷,管仲可能難以在歷史上留名,而沒有管仲的雄才大略,鮑叔牙也許永遠只是一個商人。齊桓公如果沒有管仲和鮑叔牙,也許就不會成就“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偉業,成不了春秋第一霸主。
5.古人名人交友故事20字
荀巨伯交友故事
義字當頭,方為男人本色。重溫《命典》【作者(明)高濂】一書,在其“高子交友論”中,讀得這樣一則故事:
荀巨伯遠方有個朋友病重,他去看望他。當時正遇上胡賊進攻這個地方。于是,荀巨伯病中的友人對荀巨伯說:“我已是快死的人了,你回去吧!”巨伯說:“我特意從遠方趕來探望你,如今你有難我即離你而去,巨伯豈能做出如此之想呢?”頃刻,胡賊很快就攻到巨伯的友人住地了。到來的胡賊對巨伯說:“大軍到這里來,發現這地方的人都走光了。你是什么人,竟還獨自呆在這里呢?”巨伯回答說:“友人有病在身,我不忍棄他而去。現在我寧愿用自己的身體來換取我友人的性命。”胡賊聽了巨伯這樣一說,感到很是驚異。稍一會,胡賊首領把他的所有同伴聚來,說:“我輩無義之人,反而侵入了有義之國。”于是,偃旗息鼓,退回到他們自己的國家去了。這樣一來,巨伯的友人所在的這個地方就得到了保全。
唐末有個王貞白,他曾將自己寫的諷刺詩《御溝》(皇家下水道叫御溝),送給貫休看。詩曰:一派御溝水,綠槐相陰青。此波涵帝澤,無處濯塵纓。
貫休是個和尚,詩寫的棒,畫畫的好;詩畫具佳。但為人坦誠直率。指著詩說:“你這詩雖好,但不完美,要改一字,詩才有‘味’出來”。 王貞白一聽,疑或貫休傲慢?本來嘛是想聽你夸幾句的,讓我先得意一下,而這和尚開口就說,要改字'!多自得的詩啊,還改字?腦子發熱,心里發堵,一甩袖子就走人啦。
可貫休和尚想的是,這王貞白是個人才,心胸必然很寬。剛才,只是一時沖動才走的;且才思敏捷,他琢磨過味來就會回來的。就把他想改的字,先寫在左手心里。果不其然,功夫不大王貞白回來了,一進門大聲喊到:“此中涵帝澤”。貫休舉開左手掌心:“你看,正是‘中’字”。兩人開懷大笑不止。只因皇家下水道里有皇帝的尿及其它。因此倆人成了談詩論文的好朋友。
白居易是唐代大詩人,剛漂在長安時,只有十五六歲,沒有甚么名氣。當他曾進見主管創作的大官顧況,顧初見問:“你叫白居易嗎?”“是”堂下站著白凈凈的小青年恭恭敬敬答應,顧況開玩笑說:“現下長安米正貴呢,想‘久’居,可不‘易’啊”。一邊接過白居易呈上來的詩稿翻看,當讀到《賦得古原送別》一詩時,神情變的肅穆看至‘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一聯時忍不住擊案贊嘆:“能做出這樣好的詩,來長安居住有甚么難呢。”
從此這首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這首《賦得古原送別》五言小詩就成了白居易的敲門磚兼代表作,就像流行歌曲不徑而走,滿長安大街百姓間傳來傳去的一時轟動京城。因此,白居易的‘居’成了市民戶型,生活也較‘易’了,白行簡本人也在文壇初次有了不大不小的名氣。
摘自百度網友,謝謝。
6.名人友誼小故事簡短
1.春秋時期,俞伯牙是當時最善彈琴的人,但終日彈琴,無人賞識。一日,遇到鐘子期,子期聽到伯牙的琴聲,激躍之處,便說浩浩乎志在高山;當聽到琴聲回轉千疊處,便說蕩蕩乎志在流水。二人于是成為莫逆之父。后來,子期因病而死,伯牙悲嘆沒有了知音,便摔掉他珍愛的琴,再不彈琴。
2.北宋的范仲淹因主張改革,惹怒了朝廷,被貶去穎州。當范仲淹卷起鋪蓋離京時,一些平日與他過從甚室的官員,生怕被說成是朋黨,紛紛避而遠之。有個叫王質的官員則不然,他正生病在家,聞訊后,立即抱病前去,大搖大擺地將范仲淹一直送到城門外。在那一人犯罪株連九族的封建社會里,王質能做到不計個人利害得失,真誠待友,和那些見利忘義之徒相比較,實在是難能可貴的。對范仲淹來說,誰是真朋友,誰是假朋友,此時此刻,也就一清二楚了。
3.《漢書??張馮汲鄭列傳》載:翟公曾經做過廷尉,當時,也可稱賓客盈門了,可等到被罷免,門前卻冷落到可張網捕雀。不久后,他又做了廷尉,那些賓客又想去巴結,翟公便在大門上醒目地寫上:“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貧一富,乃知交態;一貴一賤,交情乃見。”(“只有在死生之間,才知道交情的淺深;在貧窮之間,才知道朋友的真實態度;在貴賤之間,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情誼。”)
4.恩格斯與馬克思。
恩格斯為了在經濟上自主馬克思的革命活動,不惜違心地去幫助父親經營他所厭惡的商業。當時他和馬克思雖生活在同一城市,卻幾乎每天通信,在革命事業上互相鼓勵,促進。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又擔任了整理占有遺稿的眾人,編輯出版了《資本論》的第二,三卷,完成了戰友的未竟事業。可見,共同的理想和人生目標是建立友誼的基礎。
5.管仲從小就和鮑叔牙是好朋友。鮑叔牙知道管仲是個人才。管仲和鮑叔牙一起做生意時候多分紅,鮑叔牙不認為管仲貪,知道他家里窮。管仲打仗的時候進攻后進,撤退先跑,鮑叔牙也不認為管仲膽小,知道他家里有老母。
管仲臨死的時候,齊恒公讓他推薦繼任人,他沒有推薦鮑叔牙。有人告訴鮑叔牙,鮑叔牙說,我這個人疾惡如仇,當丞相會誤事,管仲了解我啊!
7.有關名人友誼的小故事,100字左右
1863年1月7日,恩格斯的妻子瑪麗·白恩士患心臟病突然去世。恩格斯以十分悲痛的心情將這件事寫信告訴馬克思。信中說:“我無法向你說出我現在的心情,這個可憐的姑娘是以她的整個心靈愛著我的。”第二天,1月8日,馬克思從倫敦給曼徹斯特的恩格斯寫回信。信中對瑪麗的噩耗只說了一句平淡的慰問的話,卻不合時宜地訴說了一大堆自己的困境:肉商、面包商即將停止賒帳給他,房租和孩子的學費又逼得他喘不過氣來,孩子上街沒有鞋子和衣服,“一句話,魔鬼找上門了……”生活的困境折磨著馬克思,使他忘卻了、忽略了對朋友不幸的關切。正在極度悲痛中的恩格斯,收到這封信,不禁有點生氣了。從前,兩位摯友之間常常隔一、兩天就通信一次,這次,一直隔了5天,即1月13日,恩格斯才給馬克思復信,并在信中毫不掩飾地說:“自然明白,這次我自己的不幸和你對此的冷冰冰的態度,使我完全不可能早些給你回信。我的一切朋友,包括相識的庸人在內,在這種使我極其悲痛的時刻對我表示的同情和友誼,都超出了我的預料。而你卻認為這個時刻正是表現你那冷靜的思維方式的卓越性的時機。那就聽便吧!”
波折既已發生,友誼經歷著考驗。這時,馬克思并沒有為自己辯護,而是作了認真的自我批評。10天以后,當雙方都平靜下來的時候,馬克思寫信給恩格斯說:“從我這方面說,給你寫那封信是個大錯,信一發出我就后悔了。然而這決不是出于冷酷無情。我的妻子和孩子們都可以作證:我收到你的那封信(清晨寄到的)時極其震驚,就像我最親近的一個人去世一樣。而到晚上給你寫信的時候,則是處于完全絕望的狀態之中。在我家里呆著房東打發來的評價員,收到了肉商的拒付期票,家里沒有煤和食品,小燕妮臥病在床……”出于對朋友的了解和信賴,收到這封信后,恩格斯立即諒解了馬克思。1月26日,他給馬克思的信中說:“對你的坦率,我表示感謝。你自己也明白,前次的來信給我造成了怎樣的印象。……我接到你的信時,她還沒有下葬。應該告訴你這封信在整整1個星期里始終在我的腦際盤旋,沒法把它忘掉。不過不要緊,你最近的這封信已經把前一封信所留下的印象消除了,而且我感到高興的是,我沒有在失去瑪麗的同時再失去自己最老的和最好的朋友。”隨信還寄去一張100英磅的期票,以幫助馬克思度過困境
8.交友的小故事
高山流水的故事
春秋時代,有個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藝高超,是當時著名的琴師。俞伯牙年輕的時候聰穎好學,曾拜高人為師,琴技達到水平,但他總覺得自己還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現對各種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師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帶他乘船到東海的蓬萊島上,讓他欣賞大自然的景色,傾聽大海的波濤聲。伯牙舉目眺望,只見波浪洶涌,浪花激濺;海鳥翻飛,鳴聲入耳;山林樹木,郁郁蔥蔥,如入仙境一般。一種奇妙的感覺油然而生,耳邊仿佛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諧動聽的音樂。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彈奏,音隨意轉,把大自然的美妙融進了琴聲,伯牙體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師告訴他:“你已經學了。”
一夜伯牙乘船游覽。面對清風明月,他思緒萬千,于是又彈起琴來,琴聲悠揚,漸入佳境。忽聽岸上有人叫絕。伯牙聞聲走出船來,只見一個樵夫站在岸邊,他知道此人是知音當即請樵夫上船,興致勃勃地為他演奏。伯牙彈起贊美高山的曲調,樵夫說道:“真好!雄偉而莊重,好像高聳入云的泰山一樣!”當他彈奏表現奔騰澎湃的波濤時,樵夫又說:“真好!寬廣浩蕩,好像看見滾滾的流水,無邊的大海一般!”伯牙興奮色了,激動地說:“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這個樵夫就是鐘子期。從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