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熊貓名稱的由來
大熊貓的歷史淵遠流長,它們自晚中新世起,經歷了7--8百萬年的滄桑。它們的直系祖先是始熊貓,發現於云南祿豐和元謀,生活在晚中新世至上新世,炎熱潮濕的森林里,與它們同時代的動物有森林古猿,而此時人類尚處於起源的初始階段,演化出了小型大熊貓,其軀體略為現在的1/2大,發現於廣西、四川、秸西、湖北、湖南、貴州、云南等地,與它們同時代的動物有猩猩、巨猿和斑狗鬣等動物。
到了中更新世,它們已處於鼎盛時期,其分布北起北京周囗店,南及江南廣大地區直抵越南和緬甸的北部,構成每四紀劍齒象----大熊貓動物群,北京猿人也與它們生活於同一時期。到了晚更新世,氣候因素,原始農業的發展以及它們自身結構的缺陷和生活領域的狹窄,促使它們走向衰敗期,分布范圍逐漸縮小。歷史變遷迤今,它們僅分布於秸西秦嶺,甘肅的四川岷山,以及四川盆地西緣山。大小相嶺和大小涼山的高山深谷之中,面積約一萬平方公里。目前已處於極為瀕危的處境之中。
中國古代的古籍和地方志中,一直把大熊貓當作神奇異獸,并將其視為勇猛、正義、和平的象徵。甚至在日本曾有大書字於帆上,以圖保證航船安全之事的記載(高耀亭1973)。《尚書》是一部古書,是中國上古歷史文獻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跡的著作匯編,它保存了商、周,特別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尚書》中有“如虎如”的記載,說像老虎一樣威武,并把古代勇猛作戰的勇士比喻為像一樣地英勇,以后甚至將作為旗號,以象徵是一支戰無不勝的軍隊。
在3000多年前西周初年,有一部記載周代民間歌謠及祭神宴會的歌辭的詩歌總集《詩經》,它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反映了從西周到春秋中葉的歷史。《詩經》中談到動物名稱有100多個。在《詩經
2.熊貓這個名字的來源
熊貓屬于熊科不屬貓科,但為什么叫熊貓不叫貓熊呢?
據《央視·東方時空》報道,對于大熊貓,臺灣人都叫貓熊,大陸人叫熊貓,為什么兩岸會有不同的稱呼?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負責人王鵬彥解釋說物種它的稱呼在歷史上也許有很多種,過去叫貔貅,后來叫貓熊,現在大陸叫大熊貓,實際上在它的棲息地老百姓叫它“花熊”。
王鵬彥說,據說這是當時在一個展出的時候,當時叫貓熊,但是在念的時候念誤了,就念成熊貓了,后來就約定俗成了,形成了“熊貓”這個概念。
在民國時代,政府在重慶的一個展覽會上采取了國際通用準則,使用中英文按照從左向右列出每一件展品的名字,但由于國內的閱讀順序還是從右至左,另外當時的大熊貓還不像現在這樣作為國寶世人皆知。只有極少人知道它。所以大家都認為它的名字是“熊貓”。以繆傳繆,約定成俗,最終它在華人世界的名字就被永久的改變了。
另一個說法是,早在1949年前的時候念“貓熊”,后來大陸人從左往右念成了“熊貓”了,而臺灣人則還是念貓熊,兩岸的不同表達其實是一個物種,
對于大熊貓到底屬于什么科?很多人關心說叫“貓熊”是因為它是屬于貓科,王鵬彥表示,熊貓的分類地位一直有爭議,目前來說更傾向于把熊貓叫做大熊貓科,是單獨的一個科,但是有的學者認為它接近熊,應該是熊科,有的學者認為它是浣熊,是浣熊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