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個探索的小故事(短小)
1871年,盧瑟福誕生在新西蘭的一個農村。
他家人口很多,盧瑟福從小一邊上學一 邊幫著家里干農活。 少年時的盧瑟福是個很愛動腦筋的孩子,尤其喜歡自己動手做些小玩意。
他曾經“發 明”了一種可以發射“遠射程炮彈”的玩具火炮,還巧妙地設計出增加炮擊距離的方法。有 一次,家里的大鐘壞了,盧瑟福便動手把鐘拆開來,他的兄弟姐妹都認為一定會受到父母的 責罰,但盧瑟福竟把鐘修好了,而且以后還走得很準。
后來,他還自制了一架照相機,自己 拍攝,自己沖洗,成了個攝影迷。 24歲時,盧瑟福獲得一筆獎學金,來到英國劍橋大學凱文迪許實驗室進行深造。
從 此,他開始了在英國的科學研究生活。37歲那年,由于他對于放射性現象研究的杰出成 就,他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
但他并沒有滿足,決心對原子進行更深入的探索。 早在古希臘時代,就有人提出,自然界天地萬物是由原子構成的。
長期以來,人們一直 認為原子是物質最小的單位,是不可分割的,它的形狀像個實心小球。而此時隨著科學的發 展,一些科學家認識到原子內部還有著更小的單位,盧瑟福的老師湯姆遜就持這一種觀點。
文章來源:61童話網,網址: 他們認為,原子的模樣像西瓜,瓜瓣就像是原子內均勻分布的正電荷,而瓜子就是電子。“原子果真像老師所說的那樣嗎?“盧瑟福想通過實驗來探究一下自己一直思索的這個問題。
他想,如果原子果真像個西瓜,那么,如果用比原子更小的粒子作“炮彈”來轟擊它,就一定很容易地穿過它而筆直地前進。于是,他決定用一種叫做“a“的粒子做“炮彈”,來轟擊原子,看看會發生什么情況。
然而,要做這個實驗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除了要設計一套專門儀器外,實驗本身就像 是用機關槍掃射幾個散落在茫茫草原中的小核桃一樣的困難。
在年輕的助手和幾個學生幫助下,盧瑟福終于設計出了一個試驗裝置: 一個“a”射線的放射源,就像一挺機關槍,一個金屬箔作靶子,就像放核桃的草地,在它的旁邊放一個硫化鋅的熒光屏,屏后安裝一架顯微鏡,來觀察實驗的情況。 實驗開始了,發射源發射出的“a”粒子“炮彈”,以每秒2000米的速度穿過金屬 箔,在漆黑的實驗室里,熒光屏上出現了點點閃光。
文章來源:61童話網,網址: “這是怎么會事呢?”學生們問道。 “這說明絕大多數a粒子穿過金屬靶子飛走了,只有個別a粒子被彈了回來。”
盧瑟福說。 可這意味著什么呢?盧瑟福陷入了沉思。
實驗使盧瑟福感到驚嘆,他開始了連續不停的實驗和思考,像著了魔一樣整日整夜地呆 在實驗室里。管理實驗大樓的工友搞不清他是否離開過,他的妻子兒女也難得見他一面。
一 天清晨,盧瑟福興沖沖地沖進了辦公室,對著正在整理東西的助手,大聲地說道: “我知道了,我知道了。原子到底是什么樣子我知道了。”
略一停頓,他又說:“它大 致可以設想為一個小的太陽系。”助手怔怔地看著他,聳了聳肩說: “什么?您是說我們在一個看不見的世界里當了普羅米修斯嗎?——普羅米修斯是希臘 神話中為人類送來火種的神。
“是的,就像是太陽系。”盧瑟福繼續解釋到,“原子既不是 像小實心球,也不像西瓜,它的中心有個小的、帶陽電的核,而帶陰電的電子在圍繞著這個 核飛轉。
這就如同:原子核是太陽,電子就像行星,繞著太陽轉…… “那么,a粒子被彈回來的現象怎么解釋呢?”助手問他。“這是因為原子內部大部分 是空隙,所以比原子更小的粒子能很容易穿過;又因為當中有個核,a粒子碰上這個堅硬的 核就會被彈了回來。
盧瑟福終于打開了原子神秘之宮的大門!他的這一嶄新的原子結構理論,具有劃時代的 意義。從此,原子學和原子核物理學便誕生并發展起來。
1919年,盧瑟福用人為的方法第一次分裂了原子,他用a粒子轟擊氮原子,使它變 成了一個氧原子和一個氫原子。1926年,在他的指導下,兩個年輕研究人員瓦耳順和科 克拉夫特設計出了一架巨型原子搗碎機,用這架儀器,他們把輕金屬鋰轉變為氦。
一時間,報紙新聞把這一消息迅速傳遍了全球。 一些人們驚慌地說:“原子分裂了,世界是否已經到了末日?”“人工可以制造黃金 了,貨幣就要貶值!” 但是,科學家們清醒地預感到:世界迎來了一個新的時代——原子時代。
1933年,62歲的盧瑟福仍在不知疲倦地進行著研究工作。就在這一年,他又發現 和命名了質子——氫原子核,并預言核內存在著中子。
由于他卓越的成就和影響,多種榮譽和獎賞不斷向他涌來。英國皇家學會授予他最高獎 章——科柏萊獎章。
幾十所大學和科學團體爭相授予他榮譽學位和學籍。在巨大的榮譽面 前,盧瑟福仍然保持著謙虛的態度,從不夸耀自己的成績。
1937年10月,盧瑟福由于 長期緊張地工作,積勞成疾,在英國劍橋醫院與世長辭。 為紀念這位杰出的科學家,英國皇家學會在一所實驗室門前,為他雕塑了一座半身銅 像。
每年都有很多人來到他的墓碑前,向這位揭開原子秘密的先驅者表示深深的懷念與敬意。
2.關于“探索”的小事例
英國著名科學家焦耳從小就很喜愛物理學,他常常自己動手做一些關于電、熱之類的實驗。
有一年放假,焦耳和哥哥一起到郊外旅游。聰明好學的焦耳就是在玩耍的時候,也沒有忘記做他的物理實驗。
他找了一匹瘸腿的馬,由他哥哥牽著,自己悄悄躲在后面,用伏達電池將電流通到馬身上,想試 一試動物在受到電流刺激后的反應。結果,他想看到的反應出現了,馬收到電擊后狂跳起來,差一點把哥哥踢傷。
盡管已經出現了危險,但這絲毫沒有影響到愛做實驗的小焦耳的情緒。他和咯咯又劃著船來到群山環繞的湖上,焦耳想在這里試一試回聲有多大。他們在火槍里塞滿了火藥,然后扣動扳機。誰知“砰”的一聲,從槍口里噴出一條長長的火苗,燒光了焦耳的眉毛,還險些把哥哥嚇得掉進湖里。
這時,天空濃云密布,電閃雷鳴,剛想上岸躲雨的焦耳發現,每次閃電過后好一會兒才能聽見轟隆的雷聲,這是怎么回事?
焦耳顧不得躲雨,拉著哥哥爬上一個山頭,用懷表認真記錄下去每次閃電到雷鳴之間相隔的時間。
開學后焦耳幾乎是迫不及待地把自己做的實驗都告訴了老師,并向老師請教。
老師望著勤學好問的焦耳笑了,耐心地為他講解:“光和聲的傳播速度是不一樣的,光速快而聲速慢,所以人們總是想見閃電再聽到雷聲,而實際上閃電雷鳴是同時發生的。”
焦耳聽了恍然大悟。從此,他對學習科學知識更加入迷。通過不斷地學習和認真地觀察計算,他終于發現了熱功當量和能量守恒定律,成為一名出色的科學家。
3.名人通過探索取得的成功事例
1、焦耳
英國著名科學家焦耳從小就很喜愛物理學,他常常自己動手做一些關于電、熱之類的實驗。通過不斷地學習和認真地觀察計算,他終于發現了熱功當量和能量守恒定律,成為一名出色的科學家。
焦耳在研究熱的本質時,發現了熱和功之間的轉換關系,并由此得到了能量守恒定律,最終發展出熱力學第一定律。國際單位制導出單位中,能量的單位——焦耳,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
他和開爾文合作發展了溫度的絕對尺度。他還觀測過磁致伸縮效應,發現了導體電阻、通過導體電流及其產生熱能之間的關系,也就是常稱的焦耳定律。
2、布拉格
英國物理學家布拉格,小時侯家里很窮,憑借著自己對夢想的不懈追求,通過頑強的努力,終于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而他曾經歷的那段貧窮的歲月,成為了日后激勵他前進的動力。
他早年在劍橋三一學院學習數學,曾任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及英國利茲大學、倫敦大學教授,1940年出任皇家學會會長。由于在使用X射線衍射研究晶體原子和分子結構方面所作出的開創性貢獻,他與兒子W.L.布拉格分享了191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父子兩代同獲一個諾貝爾獎,這在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同時,他還作為一名杰出的社會活動家,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是英國公共事務中的風云人物。
3、呂蒙
呂蒙是三國時吳國的大將,他曾多次立下大功,卻不愛讀書。于是孫權對呂蒙說:“你現在是大將軍了,肩上擔子很重,一定要多讀讀書,長點見識。”呂蒙便開始讀書。慢慢地,他發現書中有很多以前他根本不知道的東西。
一次,他讀到孫臏用“減灶計”誘使龐涓輕敵,最后打敗龐涓的故事,感到眼界大開。于是,呂蒙逐漸愛上了讀書。在軍務繁忙之余,他便一頭鉆進書堆里,如饑似渴地閱讀古代的兵法和史書。幾年下來,呂蒙的軍事才能大有長進。孫權大為高興,就讓呂蒙擔任了大都督,統領全國兵馬。
4、詹天佑
詹天佑(1861年4月26日-1919年4月24日,英文名:Jeme Tien Yow),漢族,字眷誠,號達朝。祖籍徽州婺源,生于廣東省廣州府南海縣,故居位于廣州市荔灣區恩寧路十二甫西街芽菜巷42號。12歲留學美國,1878年考入耶魯大學土木工程系,主修鐵路工程。
他是中國近代鐵路工程專家,被譽為中國首位鐵路總工程師。其負責修建了京張鐵路等工程,有“中國鐵路之父”、“中國近代工程之父”之稱。
1905—1909年主持修建中國自主設計并建造的第一條鐵路—京張鐵路;創設“豎井開鑿法”和“人”字形線路,震驚中外;在籌劃修建滬嘉、洛潼、津蘆、錦州、萍醴、新易、潮汕、粵漢等鐵路中,成績斐然。著有《鐵路名詞表》《京張鐵路工程紀略》等。
5、張衡
張衡一直對天文地理非常感興趣,在長大之后,就被皇帝任命為“太史令”,主要是管天文地理。那時候中國經常發地震,皇帝和一般老百姓都把地震當做是不吉利的象征。
張衡他相信這是大自然的作用,于是下定決定做一個能測定地震方位的裝置。從那以后,張衡用心研究,到處調查,經過一些年,他終于發明了世界上第一臺,測定地震方位的科學儀器——候風地動儀。
這個地動儀是用青銅鑄成的,形狀像個大酒壇子,四周的八條龍,向八個方位伸展著。每條龍口中都含了一顆小銅球,每龍頭的下面,都有一個銅做的蹲坐的蛤蟆。這就是它的內部結構模擬圖。
據張衡說,只要哪個方向有地震發生,哪個方向的龍頭就會張開嘴,吐出銅球,銅球就正好掉落在它下面的蛤蟆嘴里,發出響聲作為警報。
4.簡潔概括人類關于探索宇宙的事例
1.“新地平線”將飛向冥王星探索太陽系最遙遠行星
去幾十年來,人類一直在發射各種探測器探索太陽系內的行星,現在,該是拜訪最遙遠的行星冥王星的時候了。美國“新地平線”號探測器定于美國東部時間17日13時(北京時間18日1時)借助“宇宙神-5”火箭從肯尼迪航天中心發射升空,開始長達9年的太空之旅。
2.引力論和宇宙論
量子理論與相對論是二十世紀物理學兩大支柱,也是二十世紀物理學所取得的最輝煌的成果。然而,對于愛因斯坦本人最為看重的廣義相對論研究,其進展不能令人滿意。
3.“勇氣”號和“機遇”號火星車登陸火星并發現有水的證據
其它:
a.美超音速飛機創飛行時速超萬公里新紀錄;
b.“卡西尼”號飛船成功進入土星軌道;
c.韓、美科學家首次利用克隆技術獲得人類胚胎干細胞;
d.美科學家首次利用核磁共振技術觀測到單個電子;
e.美研發利用核反應堆大規模制氫技術;
f.日開發出世界最快光通信技術;
g.美天文學家發現太陽系最遙遠的大天體;
h.法艾滋病病毒抗體研究獲得重要進展;
i.以、美科學家制成能夠停止或暫停的分子馬達。
5.簡短的探險故事
1911年12月14日,挪威人羅爾德-亞孟森征服了南極,從而兩極的探索活動開始了一個偉大的紀元。
一個月之后,他的英國對手,羅伯特-斯科特也在一個月后到達南極點。然而不幸的是,在回程的路上,斯科特和他同行的四人全部因為饑餓和嚴寒而犧牲,當時,他們離下一個供給站僅僅幾英里的距離。
從此,斯科特成了一個傳奇,一個英國人心目中的英雄象征;而真正的勝利者,亞孟森卻為人們輕蔑、不屑。同樣的經歷,卻帶來如此強烈的反差。
或許,這個現實的故事也暗合了大多數故事中英雄必死的結局規律。 回答者:不吃人的狼 - 經理 五級 5-17 21:04 1911年12月14日,挪威人羅爾德-亞孟森征服了南極,從而兩極的探索活動開始了一個偉大的紀元。
一個月之后,他的英國對手,羅伯特-斯科特也在一個月后到達南極點。然而不幸的是,在回程的路上,斯科特和他同行的四人全部因為饑餓和嚴寒而犧牲,當時,他們離下一個供給站僅僅幾英里的距離。
從此,斯科特成了一個傳奇,一個英國人心目中的英雄象征;而真正的勝利者,亞孟森卻為人們輕蔑、不屑。同樣的經歷,卻帶來如此強烈的反差。
或許,這個現實的故事也暗合了大多數故事中英雄必死的結局規律。 回答者:meiyoutianli - 試用期 一級 5-18 09:33 在人類的歷史長河中,有6位神奇的探險家,他們的探險行動,也許改變了整個世界! 在今天看來,這些小故事和那些可怕的經歷更像一部系列劇(其中的一些,確實被拍成了電影或電視):無論是在波濤洶涌的大海上,還是在干旱炎熱的沙漠里,這6位無畏的探險家,勇敢地面對一切,最終發現了地球上那些原來沒有人知道的地方。
如果你認為他們沒什么了不起——只不過是有人與獅子搏斗,有人吞下老鼠……那么,如果有膽量的話,你也去探險吧! …… 龐斯·德·利昂:發現“陽光國度” 探險成果:發現佛羅里達 時 間:1513年 …… 曾經有一個傳說,有一眼泉水叫做不老泉,第一個嘗到不老泉的人,將得到財富、名譽和再次年輕的機會。但問題是,沒有人知道這傳說中的泉水到底在哪里。
西班牙探險家龐斯·德·利昂從南美洲啟航,一直走到土耳其島和圣·薩瓦多島,也沒有找到。雖然龐斯沒有找到不老泉,但是,作為第一個踏上這片土地、并將它命名為“Pascua Florida”(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佛羅里達)的歐洲人,他的確獲得了財富和名譽。
馬克·波羅:走進中國 探險成果:最早考察中國的歐洲人之一 時 間:始于1271年 在中世紀,當其他小伙伴還沉迷于彈子游戲時,馬可·波羅的父親和叔叔問他:要不要同他們一起騎馬從意大利旅行到中國。現在,讓我們看看真正不可思議的事吧:這個熱愛冒險的17歲男孩,竟然毫不猶豫答應了! 馬可說,在旅行中,他在沙漠里仿佛聽到了死神的召喚。
但是,當他到達龐大而輝煌的元大都(元朝首都)時,他覺得這一切都是值得的。因為一切都那么神奇:可以買東西的紙(幣)、色彩艷麗的紋身,像神話中獨角獸一樣的犀牛… 馬可把這次旅行寫成了一本很受歡迎的書《馬可·波羅游記》。
后來,就是這本書喚起了另一名意大利青年的冒險精神,他就是:克里斯多福·哥倫布。 佛迪南·麥哲倫:環球旅行 ??探險成果:進行了第一次環球航行 ??時 間:始于1519年 在佛迪南·麥哲倫的時代,人們相信地球是圓的,但是,卻沒有一個人通過環球旅行來證明這個事實。
于是,證明地球形狀這件事,就成了麥哲倫義不容辭的責任。 可怕的暴風雨幾乎使他的船隊覆沒。
由于食品短缺,他和他的隊員們不得不拿船上的老鼠充饑。3年過去了,只有5艘船勝利到達終點,就是這些船帶回了第一批環球航行的勇士們。
??大衛·立文斯頓:“闖”入非洲 探險成果:第一次考察了中部非洲 時 間:1841年至1873年 對于蘇格蘭博士、傳教士大衛·立文斯頓來說,穿越非洲的沙漠、雨林和荒山,意味著實現了他自己的夢想。他曾與獅子搏斗并差點失去一條手臂;他發現了世界上最大的瀑布之一,并以英國女王的名字將它命名為“維多利亞”。
他在尋找尼羅河源頭的路上失明了。5年后,新聞記者亨利·斯丹在一個小茅屋前找到了立文斯頓博士,并提出了著名的口號:“立文斯頓博士,我想我做!”這句口號,激勵了無數后來的探險家。
??羅伯特·皮爾瑞:到達北極 探險成果:最早到達北極 時 間:1909年 羅伯特·皮爾瑞和他信賴的伙伴馬瑟·漢森(另一個天才探險家),以及其他4名隊員一起向北前進。前往北極的途中,他們鏟除了15米高的冰峰,忍受著極其寒冷的天氣,遭遇過漫無邊際的大霧——那大霧仿佛是整個北美大草原燃燒冒出的黑煙。
當他們最終到達北極時,衣衫破爛的皮爾瑞激動萬分,他揮舞著妻子親手縫制的美國國旗,真實地感覺到自己正站在世界的頂端。 ??羅德·阿蒙森:到達南極 ??探險成果:最早到達南極 ??時 間:1911年 在向北極航行的途中,羅德·阿蒙森突然決定前往南極。
因為他認為,比起考察已經被開發的土地,成為首先到達南極的人更“酷”。“我將在那里戰勝你!”阿蒙森把這個消息傳給了他的競爭者——正在前往南極途中的探險家羅伯特·斯科特。
在世界上最冷的地方。
6.不斷探索的例子
愛迪生的故事 愛迪生 一生只上過三個月的小學,他的學問是靠母親的教導和自修得來的。
他的成功,應該歸功于母親自小對他的諒解與耐心的教導,才使原來被人認為是低能兒的愛迪生,長大后成為舉世聞名的“發明大王”。 愛迪生從小就對很多事物感到好奇,而且喜歡親自去試驗一下,直到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為止。
長大以后,他就根據自己這方面的興趣,一心一意做研究和發明的工作。他在新澤西州建立了一個實驗室,一生共發明了電燈、電報機、留聲機、電影機、磁力析礦機、壓碎機等等總計兩千余種東西。
愛迪生的強烈研究精神,使他對改進人類的生活方式,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浪費,最大的浪費莫過于浪費時間了。”
愛迪生常對助手說。“人生太短暫了,要多想辦法,用極少的時間辦更多的事情。”
一天,愛迪生在實驗室里工作,他遞給助手一個沒上燈口的空玻璃燈泡,說:“你量量燈泡的容量。”他又低頭工作了。
過了好半天,他問:“容量多少? ”他沒聽見回答,轉頭看見助手拿著軟尺在測量燈泡的周長、斜度,并拿了測得的數字伏在桌上計算。他說:“時間,時間,怎么費那么多的時間呢?”愛迪生走過來,拿起那個空燈泡,向里面斟滿了水,交給助手,說:“里面的水倒在量杯里,馬上告訴我它的容量。”
助手立刻讀出了數字。 愛迪生 說:“這是多么容易的測量方法啊,它又準確,又節省時間,你怎么想不到呢?還去算,那豈不是白白地浪費時間嗎?” 助手的臉紅了。
愛迪生喃喃地說:“人生太短暫了,太短暫了,要節省時間,多做事情啊!” 愛迪生未成名前是個窮工人。一次,他的老朋友在街上遇見他,關心地說:“看你身上這件大衣破得不象樣了,你應該換一件新的。”
“用得著嗎?在紐約沒人認識我。” 愛迪生毫不在乎地回答。
幾年過去了,愛迪生成了大發明家。 有一天,愛迪生又在紐約街頭碰上了那個朋友。
“哎呀”,那位朋友驚叫起來,“你怎么還穿這件破大衣呀?這回,你無論如何要換一件新的了!” “用得著嗎?這兒已經是人人都認識我了。” 愛迪生仍然毫不在乎地回答。
愛迪生的故事 一個大雪天的夜晚,愛迪生的媽媽突然生病了,爸爸急忙找來醫生。醫生說:“你媽媽得了急性闌尾炎,需要開刀做手術”。
那時候只有油燈沒有電燈,油燈的光線很暗,一不小心就會開錯刀。愛迪生突然想起一個好辦法,他把家里所有的油燈全都端了出來,再把一面鏡子放在油燈的后面,讓醫生順利的做完了手術。
醫生說:“孩子你是用你的智慧和聰明救了你的媽媽。”愛迪生拉著媽媽的手說:“媽媽我要制造一個晚上的太陽。”
“魔力”之所在 一八七七年秋天的一個早晨,愛迪生從美國一個叫梅羅國的地方,來到紐約一家雜志編輯部辦公室。他小心翼翼地捧著一個 奇形怪狀的小東西。
這小東西上面有一根長長的金屬杠,一端有一個大點的輪子,另一端有個小把手。愛迪生把搖手搖轉,然后 把一小張錫紙裹上圓筒,再裝上一根小針,對著圓筒唱了一句嬰兒催眠歌。
動作完畢,機器又重新轉動起來,它竟一字不漏地把 催眠歌重新唱了出來。形容當時在場的人的第一個感想,僅僅說驚異是不夠的了。
人們大樂不支,所有編輯部的人都互相大聲傳 告,說愛迪生帶來了一架會說話的怪物。在短時間內,市內各家報館的新聞記者象潮水般地涌來,都爭著要看一看這個在世界上 最新奇的機器,一時把報館擠得水泄不通。
這一發明一經傳出,激起當時社會急速而巨大的狂熱達數月之久。鐵路特開專車去參 觀。
許多人開始不相信這個發明,疑心他是先在里面藏個什么會說話的東西騙人的。有個教堂的主教用最高速度對著收音盤背誦 圣經中的一串專門名詞,當這些名詞一字不漏地從機器中重復發出來時,他們才相信這東西沒有半點虛假。
這就是世界上第一架留聲機問世時的情景。人們在贊嘆之余,都稱發明者愛迪生是個“妖魔”。
其實,“妖魔”這個雅號遠 不是從留聲機這一件發明才有的,而是伴隨他的整個一生的。因為他的發明創造實在太多了。
電燈、電話、電影、電報機、發電 機、蓄電池、打字機、磁鐵礦分離機、壓力表等等,都是他的發明。據不完全統計,自從他發明第一臺自動數票機的一八六九年 至一九一0年,他一共領得一千三百二十八種發明專利權,約計在此時期,每十一天他就有一個發明。
正因為這樣,他被人們稱 為“妖魔”是理所當然的了。 可是,這個“妖魔”人物的真正魔力究竟出自哪里呢?他自己這樣說:“一分靈感,九十九分血汗。”
頑強的毅力、驚人的 勤奮,正是他真正的“魔力”所在。 發端于少年 湯姆斯·愛迪生,生于一八四七年美國的渥海渥州。
他只念過三個月的小學。學校老師說他“愚呆”,親友們也都這樣稱呼 他。
而他的母親并不相信這一點,親自做他的教師,引導他去讀一些書。不到十二歲,他就讀完了不少難讀的書,他的父親還引 導他攻讀過牛頓原理。
家庭的教育和影響,使他從小就養成了勤奮的精神和驚人的毅力。 愛迪生很喜歡科學。
他很小就在自己家的地窖里,儲存了幾百個各種試驗用的瓶子,建起了一個小實驗室。他把平時省吃儉 用的錢,全部花在購買化學用品和化學儀器上。
但。
7.要簡短的探險故事
探險家的故事
(一)魏格納的故事
魏格納于1880年11月l日出生在德國柏林,從小就喜歡幻想和冒險,童年時就喜愛讀探險家的故事,英國著名探險家約翰·富蘭克林成為他心目中崇拜的偶像。
為了給將來探險做準備。他攻讀氣象學。1905年,25歲的魏格納獲得了氣象學博士學位。
1906年,他終于實現了少年時代的遠大理想,加人了著名的丹麥探險隊,來到了格陵蘭島,從事氣象和冰川調查。
為了找到更多的證據,1930年4月,魏格納率領一支探險隊,迎著北極的暴風雪,第4次登上格陵蘭島進行考察,在零下65℃的酷寒下,大多數人失去了勇氣,只有他和另外兩個追隨者繼續前進,終于勝利地到達了中部的愛斯密特基地。
11月1 日,他在慶祝自己50歲的生日后冒險返回西海岸基地。在白茫茫的冰天雪地里,他失去了蹤跡。直至第二年4月才發現他的尸體。他凍得像石頭一樣與冰河渾然一體了。
(二)馬可·波羅的故事
馬可·波羅出身于旅行世家。他的父親尼科洛和叔叔馬泰奧都是威尼斯商人。他倆于13世紀60年代因經商到了中國。1271年,兩人再度出訪,并帶年輕的馬可一起前往。他們到了中國,進宮覲見蒙古族統治者----元世祖忽必烈。他們在中國逗留了24年,經商發了大財。馬可·波羅贏得了忽必烈的信任,多次受派遣遠行中國各地,并到過印度、緬甸、錫蘭(今斯里蘭卡)以及東南亞等地。
(三)麥哲倫的故事
死亡剝奪了麥哲倫成為世界上第一位完成環球航行探險家的榮譽。1519年奉西班牙國王之命,率領探險隊尋找到通往東印度群島的香料群島這一西行路線,西行橫渡大西洋至巴西的一路上風平浪靜,但后來情形開始惡化。船隊中有一艘船遇風暴失事。接著幾名船長密謀反對他。有一艘船調頭返航。麥哲倫將謀 反者中的一名處死,將兩名棄留在荒涼的海灘上后,又揚帆啟航。 當船隊抵達馬里亞納群島時,當地居民向他們發起了攻擊。在一次與菲律賓麥克坦島上部落的交戰中,麥哲倫陣亡。
(四)哥倫布的故事
克里斯托弗·哥倫布于1451年出生在意大利的熱那亞港,14歲時就到海上生活。他通過對地圖和書本的學習和研究后確信,向西橫越大西洋航行能到達亞洲。
(五)阿蒙森的故事
阿蒙森在探險史上獲得了兩個“第一”:第一個航行于西北航道;第一個到達南極。
1903年6月,阿蒙森的探險隊開始遠航尋找西北航道。整隊人馬在深入北極圈的威廉王島上安營扎寨,度過了兩個冬季,并在馬更些島上又度過了一個冬季。他們于1906年9月完成了到達太平洋的航行。
1910年11月,阿蒙森乘坐另一位探險家弗里喬夫·南森的“弗拉姆號”船離開挪威,前往南極。1911年10月20 日,他趕在他的英國競爭對手斯科特船長前,從羅斯冰架東端的基地出發,于1911年12月14抵達南極。
F.D.G
May.10th
8.科學家的探究故事(簡短)
那是1875年6月2日,貝爾和他的助手華生分別在兩個房間里試驗多工電報機,一個偶然發生的事故啟發了貝爾。華生房間里的電報機上有一個彈簧粘到磁鐵上了,華生拉開彈簧時,彈簧發生了振動。與此同時,貝爾驚奇地發現自己房間里電報機上的彈簧顫動起來,還發出了聲音,是電流把振動從一個房間傳到另一個房間。貝爾的思路頓時大開,他由此想到:如果人對著一塊鐵片說話,聲音將引起鐵片振動;若在鐵片后面放上一塊電磁鐵的話,鐵片的振動勢必在電磁鐵線圈中產生 時大時小的電流。這個波動電流沿電線傳向遠處,遠處的類似裝置上不就會發生同樣的振動,發出同樣的聲音嗎?貝爾和華生按新的設想制成了電話機。在一次實驗中,一滴硫酸濺到貝爾的腿上,疼得他直叫喊:“華生先生,我需要你,請到我這里來!” 這句話由電話機經電線傳到華生的耳朵里,電話成功了!
意大利著名的物理、天文學家伽利略是一個勤于思考的人。伽利略是個天主教徒,有一天,他到比薩教堂去做禮拜,突然,一陣風吹來,使吊燈不停地在半空擺動,這時伽利略發現,不論吊燈擺動的副度是大還是小,它們擺動的時間總是相等的。又一陣風吹來,伽利略驚奇的發現:吊燈的擺動與擺動的幅度大小無關。伽利略回到家找來一根繩子,吊上重物,變換著方式,讓它擺動。于是,他再次發現:擺動一次所用的時間,跟所物體的重量沒有關系,而和擺長有關系。
在細菌學說占統治地位的年代,巴斯德并不知道狂犬病是一種病毒病,但從科學實踐中他知道有侵染性的物質經過反復傳代和干燥,會減少其毒性。他將含有病原的狂犬病的延髓提取液多次注射兔子后,再將這些減毒的液體注射狗,以后狗就能抵抗正常強度的狂犬病毒的侵染。1885年人們把一個被瘋狗咬得很厲害的9歲男孩送到巴斯德那里請求搶救,巴斯德猶豫了一會后,就給這個孩子注射了毒性減到很低的上述提取液,然后再逐漸用毒性較強的提取液注射。巴斯德的想法是希望在狂犬病的潛伏期過去之前,使他產生抵抗力。結果巴斯德成功了,孩子得救了。
荷蘭有位名叫楊瑞恩的眼鏡匠,每天都忙著磨鏡片。有一天,調皮的孩子們把磨好的鏡片帶到二樓去玩。有個孩子把兩片鏡片疊起來看東西,驚奇地大叫著: “多奇怪呀,那么遠的鐘樓怎么跑到眼前來了?”孩子們輪流看著,一個個都驚奇地叫起來。楊瑞恩聽到孩子們的叫嚷,跑到樓上來,拿過重疊的鏡片一看,頓時驚呆了:明明是在遠處的鐘樓,怎么會一下子跑過來了呢?孩子們的意外發現,引起了楊瑞恩的研究興趣。經過不斷的鉆研和改進,他終于發明了望遠鏡。
9.探索的名人事跡
英國博物學家、進化論的奠基人達爾文,隨“貝格爾”號考察船環球考察,他環游海外,研究生物遺骸、記錄了50萬字的珍貴資料,最后寫出了轟動世界的《物種起源》一書,創立了進化論。
俄國偉大作家契訶夫十分注意積累生活素材,隨時把聽到、看到或想到的一些事情記在一個本子上,稱之為“生活手冊”。有一次,契訶夫聽一位朋友講了一個笑話,他笑出了眼淚。
他一邊笑著,一邊拿出“生活手冊”,懇求說:“你再講一遍吧,讓我把它記下來。” 美國作家杰克·倫敦的房間里,不論是窗簾上、衣架上、櫥柜上、床頭上、鏡子上,到處都掛著一串串小紙片,走近一看,原來紙片上都寫著美妙的詞語、生動的比喻,有用的資料。
他把紙片掛在房間的各個部位。是為了在睡覺、穿衣、刮臉、踱步時,隨時隨地都能看到,都能記誦。
外出時他也在衣袋里裝著不少紙片。他這樣刻苦學習,積累資料,終于寫出了《熱愛生命》、《鐵蹄》、《海浪》等引人入勝的作品。
愛迪生一生有1000多項發明。這無數次試驗的時間從哪里來?就是緊緊抓住每個“今天”,每天都工作十幾個小時,除 了吃飯、睡覺、活動,幾乎沒有閑過。
每天延長工作時間就等于延長了生命。當地79歲生日時,便稱自己是135歲的人了。
愛迪生生活了85歲,僅在美國專利局登 記的發明專利就有1328項,平均15天就有一項發明。 我國國畫大師齊白石,堅持每日作畫,除身體不適外,從不間斷。
85歲那 年,一天他一連作畫四幅后,又特為昨天補畫一幅,并題字道:“昨日大風雨,心緒 不寧,不曾作畫,今朝制此補之,不教一日閑也。” 魯迅先生從小認真學習。
少年時,在江南水師學堂讀書,第一學期成績優異,學校獎給他一枚金質獎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樓街頭賣掉,然后買了幾本書,又買了一串紅辣椒。
每當晚上寒冷時,夜讀難耐,他便摘下一顆辣椒,放在嘴里嚼著,直辣得額頭冒汗。他就用這種辦法驅寒堅持讀書。
由于苦讀書,后來終于成為我國著名的文學家。 王亞南小時候胸有大志,酷愛讀書。
他在讀中學時,為了爭取更多的時間讀書,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條腳鋸短半尺,成為三腳床。每天讀到深夜,疲勞時上床去睡一覺后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腳方向傾斜過去,他一下子被驚醒過來,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讀。
天天如此,從未間斷。結果他年年都取得優異的成績,被譽為班內的“三杰”之一。
他由于少年時勤奮刻苦讀書,后來,終于成為我國杰出的經濟學家 愛因斯坦的“總、分、合”三步讀書法 所謂總,就是先對全書形成總體印象。在瀏覽前言、后記、編后等總述性東西的基礎上,認真地閱讀目錄,概括了解全書的結構、體系、線索內容和要點等。
所謂分,就是在“總”體了解基礎上,逐頁卻不是逐字地掠讀全文。在掠讀中,要特別注意書中的重點、要點以及與自己需要密切相關的內容。
所謂合,就是在掠讀全書后,把已經獲得的印象條理化、系統化,使觀點與材料有機結合。經過認真思考、綜合,弄清全書的內在聯系,以達到總結、深化、提高的目的。
余秋雨的“畏友”讀書法 散文家余秋雨提出:“應該著力尋找高于自己的‘畏友’,使閱讀成為一種既親切又需花費不少腦力的進取性活動。盡量減少與自己已有水平基本相同的閱讀層面,樂于接受好書對自己的塑造。
我們的書架里可能有各種不同等級的書,適于選作精讀對象的,不應是那些我們可以俯視、平視的書,而應該是我們需要仰視的書。” 張海迪,1955年秋天出生于濟南。
5歲患脊髓病導致高位截癱。從那時起,張海迪開始了她獨特的人生。
她無法上學,便在家中自學完成中學課程。15歲時,張海迪跟隨父母,下放(山東)聊城農村,給孩子當起了老師。
她還自學針灸醫術,為鄉親們無償治療。后來,張海迪還當過無線電修理工。
她雖然沒有機會走進校園,卻發奮學習,學完了小學、中學的全部課程,自學了大學英語、日語和德語,并攻讀了大學和碩士研究生的課程。 1983年張海迪開始從事文學創作,先后翻譯了數十萬字的英語小說,編著了《生命的追問》、《輪椅上的夢》等書籍。
其中《輪椅上的夢》在日本和韓國出版,而《生命的追問》出版不到半年,已重印4次,獲得了全國“五個一工程”圖書獎。2002年,一部長達30萬字的長篇小說《絕頂》問世。
1983年中國**決定將張海迪樹立為宣傳偶像。張海迪得到了兩個贊譽:一個是“八十年代新雷鋒”,一個是“當代保爾”。
張海迪歷任第九、十屆全國政協委員。2008年11月當選中國殘聯第五屆主席團主席。
海倫·凱勒,(1880—1968)美國女作家及教育家。她又盲又聾,是教育在條件如此不利的人身上取得非凡成就的實例。
由于重病,出生19個月就失去視力、聽力,不久又變啞。1887年安妮·曼斯菲爾德·沙利文開始教她。
當時沙利文20歲,原也盲目,經治療后恢復部分視力,是波士頓柏金斯盲人學校畢業生。其教授方法是將手語字母按入凱勒掌心,教她各種物件的名稱;將凱勒手指放在自己 (沙利文)的喉頭,“聽”其振動學習說話。
又經過在聾人學校學習及口語學校學習,凱勒學會用盲文讀寫。1904年畢業于馬薩諸塞州劍橋拉德克利夫學。
10.2個簡短的探險故事
探險家的故事(一)魏格納的故事魏格納于1880年11月l日出生在德國柏林,從小就喜歡幻想和冒險,童年時就喜愛讀探險家的故事,英國著名探險家約翰·富蘭克林成為他心目中崇拜的偶像。
為了給將來探險做準備。他攻讀氣象學。
1905年,25歲的魏格納獲得了氣象學博士學位。1906年,他終于實現了少年時代的遠大理想,加人了著名的丹麥探險隊,來到了格陵蘭島,從事氣象和冰川調查。
為了找到更多的證據,1930年4月,魏格納率領一支探險隊,迎著北極的暴風雪,第4次登上格陵蘭島進行考察,在零下65℃的酷寒下,大多數人失去了勇氣,只有他和另外兩個追隨者繼續前進,終于勝利地到達了中部的愛斯密特基地。11月1 日,他在慶祝自己50歲的生日后冒險返回西海岸基地。
在白茫茫的冰天雪地里,他失去了蹤跡。直至第二年4月才發現他的尸體。
他凍得像石頭一樣與冰河渾然一體了。(二)馬可·波羅的故事馬可·波羅出身于旅行世家。
他的父親尼科洛和叔叔馬泰奧都是威尼斯商人。他倆于13世紀60年代因經商到了中國。
1271年,兩人再度出訪,并帶年輕的馬可一起前往。他們到了中國,進宮覲見蒙古族統治者----元世祖忽必烈。
他們在中國逗留了24年,經商發了大財。馬可·波羅贏得了忽必烈的信任,多次受派遣遠行中國各地,并到過印度、緬甸、錫蘭(今斯里蘭卡)以及東南亞等地。
附:馬可·波羅的故事馬可·波羅歷險記(第一集):魔幣被竊故事發生在七百多年前,意大利航海家馬可·波羅即將卸任回國,中國古城香都國王忽必烈汗召見宰相福林,命他去寶庫取一枚魔力金幣,準備贈予馬可,不料早有叛意的福林竊走了那枚金幣,逃之夭夭。忽必烈汗遂將胸前的另一枚金幣一掰為二,將半枚交給馬可馬可·波羅歷險記(第二集):家族秘密若干年后的一個夜晚,爺爺發現東方出現了一顆耀眼的新星,便決意將家族的秘密告訴年輕的馬可,交給他珍藏的半枚金幣,囑咐他準備遠航去中國香都,探索那半枚魔力金幣的奧秘。
馬可·波羅歷險記(第三集):叛臣逼婚福林篡奪了香都的王位,狂喜不已。他濫施淫威,逼迫荷花公主與他成婚,這樣他才能成為合法的君王。
然而公主堅貞不屈。她仰望星空,盼望救星的到來。
馬可·波羅歷險記(第四集):海上風暴福林惱羞成怒將荷花公主關進了塔樓。又借助火神的威力在海上掀起了狂風巨浪,把馬可的帆船沉入海底。
海鷗瑞杰憤怒呵斥:“你以大欺小算什么本事!”馬可·波羅歷險記(第五集):身陷海盜爺爺的囑咐喚醒了馬可,他頑強地與海浪搏斗,被一艘大船救起。不料這是一艘被海盜侵占的戰艦,馬可在船上淪為苦力,而海盜船長垂涎的卻是馬可脖子上掛著的半枚金幣。
(三)麥哲倫的故事死亡剝奪了麥哲倫成為世界上第一位完成環球航行探險家的榮譽。1519年奉西班牙國王之命,率領探險隊尋找到通往東印度群島的香料群島這一西行路線,西行橫渡大西洋至巴西的一路上風平浪靜,但后來情形開始惡化。
船隊中有一艘船遇風暴失事。接著幾名船長密謀反對他。
有一艘船調頭返航。麥哲倫將謀 反者中的一名處死,將兩名棄留在荒涼的海灘上后,又揚帆啟航。
當船隊抵達馬里亞納群島時,當地居民向他們發起了攻擊。在一次與菲律賓麥克坦島上部落的交戰中,麥哲倫陣亡。
(四)哥倫布的故事克里斯托弗·哥倫布于1451年出生在意大利的熱那亞港,14歲時就到海上生活。他通過對地圖和書本的學習和研究后確信,向西橫越大西洋航行能到達亞洲。
(五)阿蒙森的故事阿蒙森在探險史上獲得了兩個“第一”:第一個航行于西北航道;第一個到達南極。1903年6月,阿蒙森的探險隊開始遠航尋找西北航道。
整隊人馬在深入北極圈的威廉王島上安營扎寨,度過了兩個冬季,并在馬更些島上又度過了一個冬季。他們于1906年9月完成了到達太平洋的航行。
1910年11月,阿蒙森乘坐另一位探險家弗里喬夫·南森的“弗拉姆號”船離開挪威,前往南極。1911年10月20 日,他趕在他的英國競爭對手斯科特船長前,從羅斯冰架東端的基地出發,于1911年12月14抵達南極。
作者: eali 2007-1-13 23:16 回復此發言--------------------------------------------------------------------------------2 探險家的故事羅阿爾德·阿蒙森是最早飛越北極的兩位探險家之一。1926年,他和意大利探險家烏姆伯托·諾畢爾乘飛艇繞行北極兩圈。
在兩年后另一次北極上空的飛行中,諾畢爾的飛艇與另一飛行物相撞失事,阿蒙森則在尋找諾畢爾的過程中失蹤。(六)張騫的故事公元前139年,漢武帝派張騫前往大月氏國。
他的使 命是幫助該地區人民起來抵抗侵略者。張騫被匈奴族捉去囚禁了11年,但他獲釋后再度前往中國以西的地方探險。
他的旅行路線經過阿富汗。當時尚無人到過中國以西這么遠的地方。
因此,張騫給皇帝帶回了中國第一次聽到的關于印度、中東以及歐洲諸國的消息。張騫是第一位橫穿阿富汗旅行的中國人,后來是中國商人帶著絲綢和玉石,沿張騫所經過的路線,翻山越嶺來到中國西北并穿過了戈壁沙漠。
這條路線后來被稱為“絲綢之路”。(七)玄奘的故事玄奘是一位前往佛教發源地印度取經的和尚。
他從中國出發,旅途歷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