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春節的來歷和習俗,簡短,50字
【春節的由來】
1949年9月27日,新中國成立,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通過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歷紀元,把公歷的元月一日定為元旦,俗稱陽歷年;農歷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農歷正月初一定為“春節”,俗稱陰歷年。
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
【習俗】
掃塵,貼春聯,貼窗花,倒貼“福”字,貼年畫,守歲,放爆竹,長輩給壓歲錢,食俗:蒸年糕,包餃子……
2.傳統春節的由來和習俗有哪些
春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那春節是如何而來的呢?春節,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
是中國最盛大、最熱鬧、最重要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也是中國人所獨有的節日。有誰了解春節的由來和習俗呢?下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下春節的來歷和習俗。
一、春節的由來:春節,是農歷的歲首,春節的另一名稱叫過年,是中國最盛大、最熱鬧、最重要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也是中國人所獨有的節日。是中華文明最集中的表現。
自西漢以來,春節的習俗一直延續到今天。春節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
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
在春節這一傳統節日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大多數少數民族都有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2006年5月20日,“春節”民俗經**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春節的來歷有一種傳說,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
“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
有一年除夕,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鄉親們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并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
老婆婆仍然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 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
它發現村里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
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栗,再不敢往前湊了。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
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里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
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里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客家人的傳說)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
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二、春節的習俗1、臘月二十三 祭灶 我國春節,一般是從祭灶揭開序幕的。祭灶,是一項在我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
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2、臘月二十四 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
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托著人們破舊立新的愿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干干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3、臘月二十五 接玉皇 舊俗認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農歷十二月二十五日親自下界,查察人間善惡,并定來年禍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稱為“接玉皇”。這一天起居、言語都要謹慎,爭取好表現,以博取玉皇歡心,降福來年。
4、臘月二十七、二十八 洗浴 傳統民俗中在這兩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氣,準備迎接來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諺語。臘月二十六洗浴為“洗福祿”。
5、臘月三十除夕 貼門神、貼春聯、守歲、爆竹、吃年夜飯、給壓歲錢、祭祖 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部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歷全年最后的一個晚上。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著除舊部新,消災祈福為中心。
我國各地過年都有貼門神的風俗。最初的門神是刻桃木為人形,掛在人的旁邊,后來是畫成門神人像張貼于門。
春聯的一個源頭是桃符。最初人們以桃木刻人形掛在門旁以避邪,后來畫門神像于桃木上,再簡化為在桃木板上題寫門神名字。
貼福字、貼窗花、貼年畫、貼掛千。這些都具有祈福、裝點居所的民俗功能。
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他反映了人民大眾的風俗和信仰,寄托著人們對未來的希望。守歲,我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俗名“熬年”。
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據宗懔《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
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爆竹,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
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
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3.春節的來歷和習俗短一點
一、春節的來歷: 春節,是農歷的歲首,春節的另一名稱叫過年,是中國最盛大、最熱鬧、最重要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也是中國人所獨有的節日。
是中華文明最集中的表現。自西漢以來,春節的習俗一直延續到今天。
春節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
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 在春節這一傳統節日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大多數少數民族都有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
活動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2006年5月20日,“春節”民俗經**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春節的來歷有一種傳說,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
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 有一年除夕,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
鄉親們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并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把‘年’獸攆走。”老婆婆仍然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
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現村里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
“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栗,再不敢往前湊了。
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
“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里安然無恙十分驚奇。
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里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
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
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二、春節的習俗1、臘月二十三 祭灶 我國春節,一般是從祭灶揭開序幕的。
祭灶,是一項在我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
2、臘月二十四 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
這一習俗寄托著人們破舊立新的愿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
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干干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3、臘月二十五 接玉皇 舊俗認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農歷十二月二十五日親自下界,查察人間善惡,并定來年禍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稱為“接玉皇”。
這一天起居、言語都要謹慎,爭取好表現,以博取玉皇歡心,降福來年。 4、臘月二十七、二十八 洗浴 傳統民俗中在這兩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氣,準備迎接來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諺語。
臘月二十六洗浴為“洗福祿”。 5、臘月三十除夕 貼門神、貼春聯、守歲、爆竹、吃年夜飯、給壓歲錢、祭祖 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部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歷全年最后的一個晚上。
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著除舊部新,消災祈福為中心。
4.春節的習俗和春節的來歷
中國農歷年的歲首稱為春節。
是中國人民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也象征團結、興旺,對未來寄托新的希望的佳節。據記載,中國人民過春節已有4千多年的歷史,它是由虞舜興起的。
公元前兩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帶領著部下人員,祭拜天地。從此,人們就把這一天當作歲首,算是正月初一。
據說這就是農歷新年的由來,后來叫春節。春節過去也叫元旦。
春節所在的這一月叫元月。 還有一種說法: 俗稱過年,是民間一年中慶賀時間最長、最隆重的傳統節目。
春節,古時叫“元旦”。《爾雅》對“年”的注解是“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
自殷商起,把月圓缺一次為一月,初一為朔,十五為望。每年開始從正月朔日子夜標起,叫“元旦”或“元月”。
到了漢武帝時,由于“觀象授時”的經驗越來越豐富,司馬遷創造了《太初歷》確定了正月為歲首,正月初一為新年。此后,農歷年的習俗就一直流傳下來。
辛亥革命時,為“行夏歷,所以順農時,從西歷,所以便統計”。各省都督府代表在南京召開會議,決定使用公歷。
這樣就把農歷正月初一定為“春節”。至今,人們仍沿用春節這一習慣稱呼。
據傳說,“春節”最早是有祖乙天子定名的。在很久以前,有個以打柴為生的青年叫“萬年”,他見當時節令很亂,決定把節令定準。
一天,他上山砍柴,休息時看見樹影移動,從中得到啟發,回到家里便設置了一個專門測日影計天時長短的“日儀”。但陰雨天無法測量。
后來他在山泉邊喝水,見泉水很有節奏的從崖上往下滴,引起了他的聯想,又制作了五層漏壺,用漏水的方法計時,慢慢的發現,每隔三百六十五天,天時的長短就會重復一次。最短的一天在冬至,從而制作了草歷:“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復始從頭來。
草木枯榮分四時,一歲約有十二圓。”一次,祖乙天子去看望萬年,適逢天象重復。
萬年對天子說:“子時夜交,舊歲已完,時又時春,請天子定個節吧。”祖乙天子即說:“春為歲首,就叫春節吧”。
但是,中國歷代元旦的日期并不一致:夏朝用孟春的元月為正月,商朝用臘月(十二月)為正月,秦始皇統一六國后以十月為正月,漢朝初期沿用秦歷。流武帝劉徹感到歷紀太亂,就命令大臣公孫卿和司馬遷造“太陽歷”,規定以農歷正月為一歲之首,以正月初一為一年的第一天,就是元旦。
此后中國一直沿用夏歷(陰歷,又稱農歷)紀年,直到清朝未年,長達2080年。 1912年孫中山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時,宣布中國改用世界通用公歷,也叫陽歷、新歷。
并決定以公元1912年1月1日為民國元年1月1日。一月一日叫新年,但不稱元旦。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定在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同時,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紀年。為了區分陽歷和陰歷兩個“年”,又因一年24節氣的“立春”恰在農歷年的前后,故把陽歷一月一日稱為“元旦”,農歷正月初一正式改稱“春節”。
地球繞太陽一周,歷法上叫一年,循環往復,永無止境。但是,人們根據春、夏、秋、冬四季節氣的不同,就以夏歷正月初一為一年的歲首。
每年農歷十二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半夜子時(十二點)過后,春節就算正式來到了。 臨近春節,人們采辦年貨,除夕時,全家團聚在一起吃年夜飯。
貼年畫、春聯;迎接新的一年來臨。 隨著新中國的建立,春節慶祝活動更為豐富多彩。
不僅保留了過去民間習俗,剔除了一些帶有封建迷信的活動,而且增加了不少新的內容。使春節具有新的時代氣息。
1949年12月2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政府規定每年春節放假三天。 中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各民族過新年的形式各有不同。
漢族、滿族和朝鮮族過春節的風俗習慣差不多,全家團圓,人們吃年糕、水餃以及各種豐盛的飯菜、張燈結彩,燃放鞭炮,并互相祝福。春節期間的慶祝活動極為豐富多樣,有舞獅、耍龍的,也有踩高蹺、跑旱船的。
在有些地區人們沿襲過去祭祖敬神活動,祈求新的一年風調雨順,平安、豐收。古代的蒙古族,把春節叫做“白節”,正月叫白月,是吉祥如意的意思。
藏族是過藏歷年。回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等,是過“古爾邦節”。
春節也是苗族、僮族、瑤族等的盛大節日。 春去秋來,萬年經過長期觀察,精心推算,太陽歷定準了,他也滿頭白發,祖乙天子深為感動,就把太陽歷命名為“萬年歷”,并封萬年為日月壽星。
今天,人們稱春節為年,過年掛壽星圖,據說是為了紀念功高德望的萬年。 圍繞著春節,幾千年形成了許許多多的風俗習慣。
日照境內,從“忙年”到過年,歷時一個月,而且過年其間做每一件事情,都具有特別濃郁的節日氣氛。 進入臘月,年味漸濃。
有“喝了臘八粥,就把年來數”之說。過了臘月初八,家家開始忙年,做新衣、辦年貨。
集市百貨從集,售貨額較平日增加數倍。購置器用,務必添新碗筷,寓意增添人口,人丁興旺;羹肴必備雞魚,意求年年大吉,連年有余。
必蒸年糕,做豆腐,以借“年高”“都福”諧音,祈求“年年高”,全家幸福;家家蒸餑餑(饃饃)餑餑上蒸大紅棗,名曰棗山,戶戶備足煎餅,要足夠全家人一個正月吃的。自臘月十六日始,家家擇晴日進行衛生大掃除,俗稱“。
5.春節的由來,簡短
春節是中國民間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傳統節日,也是最熱鬧的一個古老節日。
一般指除夕和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
春節的由來也就是過年的由來。 有一種傳說,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
“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
有一年除夕,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鄉親們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并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把胡子撩起來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趕走。”
老婆婆仍然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 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
它發現村里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
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栗,再不敢往前湊了。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
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里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
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里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
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6.春節的來歷和習俗簡單介紹
春節,是農歷正月初一,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
它起源于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按照我國農歷,正月初一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稱年初一,到了民國時期,改用公歷,公歷的一月一日稱為元旦,把農歷的一月一日叫春節。
春節的習俗:掃塵、貼春聯、貼窗花和倒貼“福”字、爆竹、拜年等等。貼窗花和倒貼“福”字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
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于一體。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
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托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
7.春節的來歷及習俗【簡要的】
春節的由來春節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來自農業,古時人們把谷的生長周期稱為“年”,《說文。
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時代產生了夏歷,以月亮圓缺的周期為月,一年劃分為十二個月,每月以不見月亮的那天為朔,正月朔日的子時稱為歲首,即一年的開始,也叫年,年的名稱是從周朝開始的,至了西漢才正式固定下來,一直延續到今天。
但古時的正月初一被稱為“元旦”,直到中國近代辛亥革命勝利后,南京臨時政府為了順應農時和便于統計,規定在民間使用夏歷,在政府機關、廠礦、學校和團體中實行公歷,以公歷的元月一日為元旦,農歷的正月初一稱春節。 1949年9月27日,新中國成立,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通過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歷紀元,把公歷的元月一日定為元旦,俗稱陽歷年;農歷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農歷正月初一定為“春節”,俗稱陰歷年。
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在春節這一傳統節日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大多數少數民族都有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
活動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春節的來歷和習俗簡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