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關**的故事
從小愛勞動**從小熱愛勞動,4歲就幫媽媽干活,5歲時,他就學著割草、拾柴,幫家里干些雜活。
朱家附近沒有井,要到山坡下去挑水。一天晚上,忙了一天的媽媽再也沒有力氣去挑水。
可是到了第二天早上,媽媽卻發現缸里的水滿滿的。媽媽感到很奇怪,于是連著幾天都不打水,可是水缸每天都是滿滿的。
為了揭開這個秘密,媽媽起了個大早,這才發現是自己的兒子在悄悄地挑水。媽媽又驚又喜,緊緊地把**摟在懷里許久說不出一句話。
以身作則**有個侄孫,不太安心在農村工作,曾幾次寫信給**,請求**把他調到北京工作,**都拒絕了。后來這個侄孫參了軍。
一次從東北回老家探親,途經北京時去看望了**。**對他說:“你參軍了,咱們是革命同志關系,而后才是其他關系,你要遵守部隊紀律,好好學習,嚴格訓練,努力進步。”
幾年后,這個侄孫臨近復員時到北京請求**幫他在城里找個工作,**說:“使不得,回原籍安置是政府的政策,我要帶頭執行,不能有半點特殊。你在部隊入了黨,**員更應該服從組織紀律。
儀隴縣天地廣闊,需要你,你要愉快地回老家去,由地方組織安排,無論干啥都要干好。”這個侄孫聽從了爺爺的教誨,愉快地回到了家鄉,當地政府安排他當了公社的放映員。
爸爸我錯了**對自己的子女教育特別嚴格。抗日戰爭時期,有一天,**、**以及中央其他九位首長一道去看戲。
他的兒子朱琦也跟著去了。當時,**只有一輛汽車。
戲散場后,朱琦走得快,先上了汽車。這時**走過來對他說:“你下來,步行回去!”回到楊家嶺時,**詫異地發現朱琦也在門口站著,便問:“你怎么這么快就回來了?”朱琦答道:“我是站在駕駛室外的踏板上回來的。”
**生氣了,嚴厲地說道:“警衛戰士的職責,就是要保衛首長的安全。你站了人家的位置,萬一路上有情況怎么辦?你妨礙了戰士執行公務,知道嗎?”“是我錯了,爸爸!”朱琦羞赧地低下了頭。
給老師敬禮1959年春的一天,**同志在云南政治學校禮堂看戲。開演前,**同志正和身邊觀眾談話。
這時,一位耄耋的老人由服務員引了進來,**一眼便認出這位老人原是自己早年在云南陸軍講武堂學習時的教官葉成林,急忙起身上前,立正敬禮。禮畢又緊緊握住老人的雙手,親切地呼喚:“葉老師!”,然后請葉老入座,待老人坐定后他才坐下。
2.**除了扁擔的故事,還有哪些其他簡短故事
一塊銀元 三千多名戰士駐扎一個村,吃飯吃菜成了一件大事。
剛開始,由于地主老財造謠惑眾,加上村民對紅軍并不了解,許多人棄家躲避,來不及逃的人關門閉戶,籌集糧菜一時陷入了困境。**軍長嚴明紀律,讓戰士挨家挨戶做思想工作。
一天,兩名戰士到村南一戶人家,大門緊鎖,聽說已逃到外村親戚家中。只見其家門口有一個南瓜大架棚,十分旺盛,棚上掛著兩個黃艷艷的大南瓜,小戰士心想:人家又不在,怎么個買呢?太個子戰士說:“把兩個南瓜割下,我寫一張紙條,錢以后送來。”
說完割下南瓜,寫了一張字條“買兩個南瓜,以后付錢。一~紅軍”.放在架上回去了。
有一天晚飯,**吃到香酥的南瓜飯后,詢問誰買的瓜真是好吃時,他才知道南瓜沒有付錢。他讓人叫來那二位戰士,從背包里帶出一塊銀元,語氣嚴肅地說:“人不在,也不能白吃呀。”
說完要二位戰士去還錢,兩位戰士原以為辦了一件好事,卻受到首長的批評,頓時面面相覷,等他們回過神來時,早已站在身旁的排長對他們耳語了一番,這時他倆才興沖沖地走了。 再說紅軍進村后,幫助村民打掃庭院、挑水劈柴。
一位大爺病了,還派醫生為他診治……一樁樁軍愛民的好事在村里傳頌著。村民們消除了誤解,事實戳穿了地主們造謠中傷的陰謀,外逃的村民回來了,村子里家家戶戶敞開大門,爭相幫紅軍做事,有送糧送菜的,有送兒子來幫丁當兵的,真是軍民魚水一家親啊。
又說村南那戶種南瓜的村民叫陳亮,他攜妻帶兒回到家里,一切依然如故,十分高興。只是棚上兩個南瓜不見,他心里想:家在就好,兩個南瓜算是讓賊偷了罷,也不把它當回事,在村民會上他無意說了這事,沒想到那二個戰士又狠狠挨了一頓批,可他們心里不服氣哪。
一天,陳亮的妻子上棚割南瓜葉準備煮了喂豬,不經意間看見被割走的一個南瓜蒂上用紅布扎著一個小包,他拿下來一看,里面包著一個金閃閃的銀元,還有一張小紙條,可他不識字,急忙拿到村里給丈夫看,只見字條寫著:“老鄉:買2個瓜送上一塊銀元。一一紅軍''村里人頓時都聚攏過來,有的竊竊私語。
陳亮頓時面紅耳赤,捶胸頓足,大聲說:“我好糊涂啊,原以為南瓜被賊偷了,沒想到紅軍大哥紀律嚴明,買東西付錢,一銀元可買好多南瓜呀。”說完他拉著郭夫爺一起找朱軍長,一是把銀元還了,二是要向兩位戰士賠罪。
**軍長激動地對他們說:“這是紅軍應該做的。銀元你留著,至于賠罪由我來吧。”
回到家里,陳亮傾其所有,把雞蛋、鴨蛋和雞鴨裝滿籮筐,上面用紅紙寫著“擁軍愛民”,一家三口人高高興興擔著慰問品走向美魁堂,聽說紅軍走的前一天,他還特地屠殺大肥豬前去慰勞。 一石激起千層浪。
陳亮的“銀元故事”在村里傳遍了,擁軍愛民在福鼎在橫口成了時尚,蔚然成風。后來,一位詩人以此為題材寫了一首《南瓜蒂上長白銀》的詩還在省里獲獎,而一位畫家以此為題材的國畫也得了獎。
從此,擁軍愛民的優良風尚在福鼎在橫口在永春代代相傳,永遠相傳。
3.有關**的小故事
1、以身作則
**有個侄孫,不太安心在農村工作,曾幾次寫信給**,請求**把他調到北京工作,**都拒絕了。
后來這個侄孫參了軍。一次從東北回老家探親,途經北京時去看望了**。**對他說:“你參軍了,咱們是革命同志關系,而后才是其他關系,你要遵守部隊紀律,好好學習,嚴格訓練,努力進步。”
幾年后,這個侄孫臨近復員時到北京請求**幫他在城里找個工作,**說:“使不得,回原籍安置是政府的政策,我要帶頭執行,不能有半點特殊。你在部隊入了黨,**員更應該服從組織紀律。
儀隴縣天地廣闊,需要你,你要愉快地回老家去,由地方組織安排,無論干啥都要干好。”這個侄孫聽從了爺爺的教誨,愉快地回到了家鄉,當地政府安排他當了公社的放映員。
2、普通一兵
1929年的一天,**的通訊員在行軍路上病倒了。**硬要通訊員騎上他的大黑馬,自己挑擔子。當部隊要到松源的消息傳開后,當地群眾比過年還高興,都巴不得立刻見到朱軍長,但是因為誰也沒見過朱軍長,不知道哪個是他。黨代表告訴大家,朱軍長騎的是大黑馬。
于是,隊伍出現在面前時,大家都把目光集中到那個騎大黑馬的人身上。只見黑馬背上坐著一個約莫二十來歲的青年,面色也不太好,而且顯得有點疲勞;前面走著一位挑擔牽馬的人,是一個濃眉大眼的壯漢。他正是**,他身穿一套黃灰色舊軍裝,腳踏草鞋,腿打綁帶,肩上彎彎的扁擔挑著四五盞船燈。
在鄉親們疑惑的目光中,只聽朱軍長洪亮的嗓門沖著大家說道:“鄉親們好啊!”鄉親們這才明白,敬愛的朱軍長原來已經來到了他們中間。
4.**的故事
1886年12月1日生,字玉階。
四川儀隴人。1909年考入云南陸軍講武堂,同年加入中國同盟會。
參加了辛亥革命。1913年后在滇軍任營長、副團長、團長、旅長。
曾參加護國、護法戰爭。1922年赴德國留學,同年加入中國**。
1925年到蘇聯學習軍事,次年回國。1927年在南昌創辦國民革命軍第三軍軍官教育團,參加領導八一南昌起義,任起義軍第九軍副軍長。
1928年參與領導湘南起義,建立工農民主政權,同年4月,率起義軍上井岡山,同**領導的部隊會師,成立了中國工農革命軍(后改稱紅軍)第四軍。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四軍軍長。
1930年起,任中國工農紅軍第一軍團軍團長,第一方面軍總司令,中國工農紅軍總司令,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和**一起指揮紅軍取得了第一、二、三次反“圍剿”的勝利。
1933年春和**一起指揮紅軍取得了第四次反“圍剿”的勝利。1934年10月參加長征。
1935年1月,在**召開的遵義會議上,嚴正批判了“**冒險主義”的錯誤,堅決擁護和支持**在全黨的領導地位。在長征途中,對張國燾的分裂紅軍和叛黨活動,進行了堅決的斗爭。
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央軍委副主席,八路軍總指揮(后改稱第十八集團軍,任總司令)。轉戰晉察冀魯豫等省,建立和擴大抗日根據地。
1940年冬緝暢光堆叱瞪癸缺含畫,提出“南泥灣政策”,對發展大生產運動,粉碎國民黨反動派對陜甘寧邊區的封鎖,作出了重大貢獻。
5.**、有關,故事
**的扁擔 這是一根不平常的扁擔,這是一個家喻戶曉的故事。
幾十年來,一直被人們傳頌著,教育和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 1928年4月,**、陳毅帶領湘南起義的隊伍,到達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礱市,同**帶領的工農革命軍會師,組成工農革命軍第4軍(不久改稱中國工農紅軍第4軍),**任黨代表,**任軍長。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地處羅霄山脈中段,是湘贛兩省的交界。周圍五百里都是崇山峻嶺,地勢十分險要。
1928年11月中 **的扁擔(3張)旬,紅軍集合在寧岡、新城、古城一帶,進行冬季訓練。由于湘贛兩省敵軍的嚴密封鎖,井岡山根據地同國民黨統治區幾乎斷絕了一切貿易往來,根據地軍民生活十分困難,所需要的食鹽、棉花、布匹、藥材以及糧食奇缺,籌款也遇到很多困難。
紅軍官兵除糧食外,每人每天5分錢的伙食費也難以為繼。一日三餐大多是糙米飯、南瓜湯,有時還吃野菜,嚴冬已到,戰士們仍然穿著單衣。
為了解決眼前的吃飯和儲備糧食問題,紅4軍司令部發起下山挑糧運動。這些糧食大部分從寧岡的大隴運來。
大隴的糧食是礱市、古城等地集中起來存在那里的。**也常隨著隊伍去挑糧,一天往返50公里。
他的兩只籮筐裝得滿滿的,走起路來十分穩健利落,年青力壯的小伙子也常被他甩得老遠。戰士們從心眼里敬佩朱軍長,但又心疼他。
四十開外的人了,為革命日理萬機,還要翻山越嶺去挑糧,累壞了怎么辦?大家一商量,就把他的扁擔藏了起來。**沒了扁擔,心里很著急,他讓警衛員到老鄉那兒買了一根碗口粗的毛竹,自己動手,連夜做起了扁擔。
月光下,他破開竹子,熟練地削、刮、鋸,一會兒就把一面黃一面白的半片竹子,做成了一根扁擔。為防止戰士們再藏他的扁擔,就在上面刻了“**記”3個大字。
第二天,三星未落,挑糧的隊伍又出發了,**仍然走在戰士們中間,大家看見他又有了一根新扁擔,感到十分驚奇,崇敬之外更增添了幾分干勁。從此,**的扁擔的故事傳開了。
井岡山軍民為了永遠紀念**這種身先士卒、艱苦奮斗的精神,專門編了一首歌贊頌他:“**挑谷上坳,糧食絕對可靠,大家齊心協力,粉碎敵人‘圍剿’”。
6.描寫**的詩詞
撫育部曲知親如子,接遇工農藹如風。
席間談笑胸襟闊,最從平淡見英雄。這首詩是詩人楊朔于1939年12月1日在太行前線為朱老總賀壽時即席而作的,它十分逼真十分形象地刻畫出了朱老總的博**懷和寬厚長者的風范,深得八路軍眾將士贊許。
《六言詩·給彭德懷同志》中,**這樣贊道揚彭德懷:“山高路遠坑深,大軍縱橫馳奔。版誰敢橫刀立馬?唯我彭大將軍!”人物權介紹:****(1886年-1976),字玉階,原名朱代珍,曾用名朱建德,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和軍事家,中國**、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之一。
中華人民共和國十大元帥之首。
7.**的故事
1886年12月1日生,字玉階。
四川儀隴人。1909年考入云南陸軍講武堂,同年加入中國同盟會。
參加了辛亥革命。1913年后在滇軍任營長、副團長、團長、旅長。
曾參加護國、護法戰爭。1922年赴德國留學,同年加入中國**。
1925年到蘇聯學習軍事,次年回國。1927年在南昌創辦國民革命軍第三軍軍官教育團,參加領導八一南昌起義,任起義軍第九軍副軍長。
1928年參與領導湘南起義,建立工農民主政權,同年4月,率起義軍上井岡山,同**領導的部隊會師,成立了中國工農革命軍(后改稱紅軍)第四軍。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四軍軍長。
1930年起,任中國工農紅軍第一軍團軍團長,第一方面軍總司令,中國工農紅軍總司令,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和**一起指揮紅軍取得了第一、二、三次反“圍剿”的勝利。
1933年春和**一起指揮紅軍取得了第四次反“圍剿”的勝利。1934年10月參加長征。
1935年1月,在**召開的遵義會議上,嚴正批判了“**冒險主義”的錯誤,堅決擁護和支持**在全黨的領導地位。在長征途中,對張國燾的分裂紅軍和叛黨活動,進行了堅決的斗爭。
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央軍委副主席,八路軍總指揮(后改稱第十八集團軍,任總司令)。轉戰晉察冀魯豫等省,建立和擴大抗日根據地。
1940年冬,提出“南泥灣政策”,對發展大生產運動,粉碎國民黨反動派對陜甘寧邊區的封鎖,作出了重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