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蘇軾《江城子》翻譯成白話文
蘇軾十九歲與同郡王弗結婚,嗣后出蜀入仕,夫妻琴瑟調和,甘苦與共。十年后王弗亡故,歸葬于家鄉的祖瑩。這首詞是蘇軾在密州一次夢見王弗后寫的,距王弗之卒又是十年了。生者與死者雖然幽明永隔,感情的紐帶卻結而不解,始終存在。“不思量,自難忘”兩句,看來平常,卻出自肺腑,十分誠摯。
“不思量”極似無情,“自難亡”則死生契闊而不嘗一日去懷。這種感情深深地埋在心底,怎么也難以消除。讀慣了詞中常見的那種“一日不思量,也攢眉千度”(柳永)的愛情濃烈的詞句,再來讀蘇軾此詞,可以感受到它們寫出不同人生階段的情感類型。前者是青年時代的感情,熱烈浪漫,然而容易消退。后者是進入中年后一起擔受著一生憂患的正常的夫妻感情,它象日常生活一樣,平淡無奇,然而淡而彌永,久而彌篤。蘇軾本來欣賞“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實美”的藝術風格,這首詞表達的感情就是如此,因此才能生死不渝。
此詞還有一個值得注意之處,即這次夢中的夫妻相會,清楚地打上了生死之別的烙櫻夢中的王弗“小軒窗,正梳妝”,猶如結縭未久的少婦,形象很美,帶出蘇軾當年的閨房之樂。但是十年來的人世變故尤其是心理上的創傷在雙方都很顯然。
蘇軾由于宦海浮沉,南北奔走,“塵滿面,鬢如霜”,心情十分蒼老。王弗見了蘇軾,也是“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似乎在傾訴生離死別后的無限哀痛。生活的磨難,對于無意識的夢境,同樣起著潛在而深該的影響。末了三句設想亡妻長眠于地下的孤獨與哀傷,實際上兩心相通,生者對死者的思念更是惓惓不已。
2.江城子的翻譯
江城子 密州出獵 宋 蘇軾
選自《東坡樂府箋》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 (qíng) 蒼,錦帽貂裘 (diāoqiú),千騎 (jì) 卷 (juǎn) 平岡。為(wèi)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我雖年老卻興起少年打獵的狂熱,左手牽著黃犬,右手舉起蒼鷹。隨從將士們戴著華美鮮艷的帽子,穿著貂皮做的衣服,千騎席卷平展的山岡。為了報答全城的人跟隨我出獵的盛意,看我親自射殺猛虎猶如昔日的孫郎。
我雖沉醉但胸懷開闊膽略興張,鬢邊白發有如微霜,這又有何妨?什么時候皇帝派遣人拿著符節去邊地云中,像漢文帝派遣馮唐。我將使盡力氣拉滿雕弓,朝著西北瞄望,奮勇射殺西夏軍隊
3.江城子的翻譯
翻譯一下蘇軾的“江城子 密州出獵
(1)《江城子》:詞牌名。《密州出獵》:詞的的題目。密州:在今山東省諸城縣。出獵:到郊外打獵。
(2)左牽黃:左手牽著黃狗。右擎(qíng情)蒼:右臂托著蒼鷹。古人出獵時常臂鷹牽狗。《太平御覽》卷九二六引《史記》:“李斯臨刑,思牽黃犬,臂蒼鷹,出上蔡東門,不可得矣。”《梁書·張克傳》也說:張克少時出獵,“左手臂鷹,右手牽狗”。
(3)錦帽貂裘:戴著華美鮮艷的帽子,穿著貂皮做的衣服。貂是一種鼠類動物,皮黃色或紫黑色,為珍貴的皮料。
(4)千騎:一般用來形容州郡長官出行時隨從眾多。騎是一人一馬的合稱。這句說,大批的人馬在比較平坦的山岡上奔馳而過。
(5)報:告知。傾城:這里是全城的意思。太守:指作者自己。太守本為戰國時對郡守的尊稱,漢景帝時改郡守為太守,是一郡的最高行政官員。作者當時擔任密州知州,其職位相當于漢代的太守。
(6)孫郎:指孫權。這里是作者自喻。《三國志·吳書·孫權傳》載:建安二十三年(218)十月,“權將如吳,親乘馬,射虎于亭(在今江蘇丹陽東)”。
(7)胸膽尚開張:膽氣很壯,還有豪興。
(8)霜;白。又,一作“有”。
(9)節:符節,古代使者所執,以作憑證。云中:郡名,治所在今內蒙古托克托東北。馮唐:漢文帝劉恒時的一個年老的郎官。當時,云中太守魏尚打敗匈奴后,上書報功,因殺敵數字與實際情況稍有出入,獲罪削職。馮唐向劉恒直言勸諫,劉恒便遣他持節赦魏尚,使復任云中守。事見《史記·馮唐列傳》。以上兩句,作者以魏尚自比,希望朝廷能夠起用他。
(10)會:將要。雕弓:飾有彩繪的弓。如滿月:形容拉弓如滿月一樣圓。
(11)天狼:星名,即狼星。古代傳說,狼星出現,必有外來的侵掠。見《晉書·天文志》。這里用天狼隱指當時的西夏。
[譯文]
讓老夫也暫且抒發一回少年狂,左手牽扯著黃犬,右臂托著蒼鷹。頭上戴著錦緞做的帽子,身上穿著貂皮做的大衣,帶領千余膘馬席卷過小山岡,威武雄壯。為了酬報太守,人們傾城出動,緊隨身后。我要親自搭弓射虎,看!咱多像當年的孫權,英姿勃發,意氣豪放。
酒意正濃時,胸懷更開闊,膽氣更豪壯。兩鬢已生出白發,這又算得了什么!遙想當年,馮唐手持文帝的符節去解救戰將魏尚,使其免罪復職,什么時候朝廷能派遣馮唐式的義士來為我請命,讓我像魏尚一樣受到重用,戍邊衛國呢?我也能拉開雕弓圓如滿月,隨時警惕地注視著西北方,勇敢地將利箭射向入侵之敵。
[講析]
這首詞作于熙寧八年(1075)冬。
作者在《與鮮于子駿書》中曾說:“數日前,獵于郊外,所獲頗多,作得一闋,令東州壯士抵掌頓足而歌之,吹笛擊鼓以為節,頗壯觀也!”指的就是這首詞。
這首詞通過出獵場面的描寫,表現了作者渴望親臨戰場、衛國殺敵、建立功業的豪情壯志。全詞感情奔放,氣概豪邁
4.蘇軾《江城子》翻譯白話文
[譯文]
我雖年老卻興起少年打獵的熱狂,左手牽著犬黃,右手舉起鷹蒼。戴上錦蒙帽穿好貂皮裘,率領隨從千騎席卷平展的山岡。為了報答全城的人跟隨我出獵的盛意,看我親自射殺猛虎猶如昔日的孫郎。
我雖沉醉但胸懷開闊膽略興張,鬢邊白發有如微霜,這又有何妨!什么時候派遣人拿著符節去邊地云中,像漢文帝派遣馮唐。我將使盡力氣拉滿雕弓,朝著西北瞄望,奮勇射殺敵人天狼。
江 城 子
兩人一生一死,隔絕十年,音訊渺茫。不思念吧,但本來難忘。妻子的孤墳遠在千里,沒有地方與她交談凄涼的景況。即使相逢也料想不會認識,因為我四處奔波,灰塵滿面,鬢發如霜。
晚上忽然在隱約的夢境中回到了家鄉,只見妻子正在小窗前梳妝。兩人互相望著,沒有言語,只有淚千行。料想年年斷腸的地方,晚上明月照耀著長著小松樹的墳山。
5.江城子的翻譯
讓老夫也暫且抒發一回少年狂,左手牽扯著黃犬,右臂托著蒼鷹。頭上戴著錦緞做的帽子,身上穿著貂皮做的大衣,帶領千余膘馬席卷過小山岡,威武雄壯。為了酬報太守,人們傾城出動,緊隨身后。我要親自搭弓射虎,看!咱多像當年的孫權,英姿勃發,意氣豪放。
酒意正濃時,胸懷更開闊,膽氣更豪壯。兩鬢已生出白發,這又算得了什么!遙想當年,馮唐手持文帝的符節去解救戰將魏尚,使其免罪復職,什么時候朝廷能派遣馮唐式的義士來為我請命,讓我像魏尚一樣受到重用,戍邊衛國呢?我也能拉開雕弓圓如滿月,隨時警惕地注視著西北方,勇敢地將利箭射向入侵之敵。
6.蘇軾江城子的翻譯
蘇軾 江城子 翻譯 賞析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翻譯:十年來我們人鬼殊途,縱然不去刻意想念,亦是難以相忘。你的墳墓孤單地立在千里之外,又有誰能同你聊起那凄涼的日子。即使我們現在能夠相見,你大概也認不出我了吧,我已然塵土滿面,鬢如寒霜。
昨夜清冷的夢境中我突然回到了故鄉,而你還坐在小窗前梳妝打扮。你我(縱有千言萬語),相對時卻只是默默無言,唯有涕淚千行。想來那年年讓我肝腸寸斷的地方,也就是你那明月映照,松樹相陪的墳墓所在的小山崗吧。
賞析:這首詞是蘇軾為懷念亡妻王弗而作,時熙寧八年(1075年)正月二十日,蘇軾剛到密州任知州。王弗,四川青神縣鄉貢進士王方之女,年方十六,與十九歲的蘇軾成婚。王弗聰明沉靜,知書達禮,剛嫁給蘇軾時,未曾說自己讀過書。婚后,每當蘇軾讀書時,她便陪伴在側,終日不去;蘇軾偶有遺忘,她便從旁提醒。蘇軾問她其它書,她都約略知道。王弗對蘇軾關懷備至,二人情深意篤,恩愛有加。蘇軾與朝中權貴不和,外任多年,悒郁不得志,夜中夢見亡妻,凄楚哀惋,于是寫下這篇著名的悼亡詞。
王弗卒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四川眉山故里柳溝山,又名老翁山,距蘇洵夫婦墓西北八步。蘇軾兄弟曾在父母墓旁遍植松樹,“老翁山下玉淵回,手植青松三萬栽”。雖十年過去,他對王弗依舊一往情深,哀思深摯。詞的上片寫自己對亡妻的無限懷念和人世滄桑的悲戚。起句寫十年里,雙方生死隔絕,即使不特意思量,往昔的深情仍難以忘懷。“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對亡妻的哀思,對仕途波折的愁苦,相距千里,無處訴說,道出了內心深處的悲愴之情。十年來,顛沛流離,歷經憂患,自己已是“塵滿面,鬢如霜”。想象著即使相逢,妻子也認不出自己了。明明是作者對亡妻思念深切,偏偏說自己變化太大,妻子已認不出自己,把現實中對妻子的懷念和個人遭遇的哀傷交融,既寫出了千里孤墳的凄涼,也寫出了生者人世的辛酸。
下片以“夜來幽夢忽還鄉”句過渡,寫夢境相逢的情景。作者選取妻子生前閨房生活的細節來描寫。凸現妻子臨窗而坐,對鏡梳妝的場境,表現了昔日夫妻和睦幸福的生活,也反襯出如今“無處話凄涼”的悲傷。驀然相逢,“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酸甜苦辣霎時涌上心頭,相互在這默默無言中傾訴十年的痛苦。夢中醒來,作者仍抑制不住內心的哀痛。清冷的明月,短短的山岡,幽幽的松林,相象著那里就是妻子思念自己而痛斷柔腸的地方。作者巧妙地推己及人,以想象妻子在那凄清冷落的地方想念自己,襯托出自己對亡妻永不能忘的深摯感情。
這首詞將夢境與現實交融而為一體,濃郁的情思與率直的筆法相互映襯,既是悼亡,也是傷時,把哀思與自嘆融和,情真意切,哀惋欲絕,讀之催人淚下。
7.江城子的翻譯
江城子密州出獵 蘇軾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譯文
我雖年老卻興起少年打獵的狂熱,左手牽著黃犬,右手舉起蒼鷹。隨從將士們戴著華美鮮艷的帽子,穿著貂皮做的衣服,千騎席卷平展的山岡。為了報答全城的人跟隨我出獵的盛意,看我親自射殺猛虎猶如昔日的孫郎。 我雖沉醉但胸懷開闊膽略興張,鬢邊白發有如微霜,這又有何妨?什么時候皇帝派遣人拿著符節去邊地云中,像漢文帝派遣馮唐。我將使盡力氣拉滿雕弓,朝著西北瞄望,奮勇射殺西夏軍隊
8.蘇軾江城子的翻譯
譯文:
我姑且抒發一下少年的豪情壯志,左手牽著黃犬,右臂擎著蒼鷹,戴著華美鮮艷的帽子,穿著貂皮做的衣服,帶著上千騎的隨從疾風般席卷平坦的山岡。為了報答滿城的人跟隨我出獵的盛情厚意,我要像孫權一樣,親自射殺猛虎。
我痛飲美酒,心胸開闊,膽氣更為豪壯,(雖然)兩鬢微微發白,(但)這又有何妨?什么時候皇帝會派人下來,就像漢文帝派遣馮唐去云中赦免魏尚的罪(一樣信任我)呢?我將使盡力氣拉滿雕弓就像滿月一樣,朝著西北瞄望,射向西夏軍隊。
原文:
《江城子·密州出獵》
宋代:蘇軾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擴展資料:
《江城子·密州出獵》是宋代文學家蘇軾于密州知州任上所作的一首詞。此詞表達了強國抗敵的政治主張,抒寫了渴望報效朝廷的壯志豪情。
首三句直出會獵題意,次寫圍獵時的裝束和盛況,然后轉寫自己的感想:決心親自射殺猛虎,答謝全城軍民的深情厚意。下片敘述獵后的開懷暢飲,并以魏尚自比,希望能夠承擔衛國守邊的重任。
結尾直抒胸臆,抒發殺敵報國的豪情。全詞“狂”態畢露,雖不乏慷慨激憤之情,但氣象恢弘,一反詞作柔弱的格調,充滿陽剛之美。
創作背景:
這首詞作于公元1075年(神宗熙寧八年),作者在密州(今山東諸城)任知州。這是宋人較早抒發愛國情懷的一首豪放詞,在題材和意境方面都具有開拓意義。
詞的上闕敘事,下闕抒情,氣勢雄豪,淋淳酣暢,一洗綺羅香澤之態,讀之令人耳目一新。首三句直出會獵題意,次寫圍獵時的裝束和盛況,然后轉寫自己的感想:決心親自射殺猛虎,答謝全城軍民的深情厚意。過片以后,敘述獵后開懷暢飲,并以魏尚自比,希望能夠承擔起衛國守邊的重任。
結尾直抒胸臆,抒發殺敵報國的豪情:總有一天,要把弓弦拉得像滿月一樣,射掉那貪殘成性的“天狼星”,將西北邊境上的敵人統統一掃而光。
這首詞在偎紅倚翠、淺斟低唱之風盛行的北宋詞壇可謂別具一格,自成一體,對南宋愛國詞有直接影響。
作者對此闋也頗感自豪,在《與鮮于子駿書》中,他曾說此詞“令東州壯士抵掌頓足而歌之,吹笛擊鼓以為節,頗壯觀也”“自是一家”。可見這首詞可能是作者第一次作豪放詞的嘗試,可見作者青出于藍而勝于藍,頗具文學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