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列舉元代雜劇中至少3位作家及其他們的代表作品
1、關漢卿,代表作:《竇娥冤》、《救風塵》、《拜月亭》等
關漢卿(1234年前 -1300年左右 ),”漢卿“是字,號已齋(一齋、已齋叟),漢族,解州(今山西省運城)人,另有籍貫大都(今北京市)和 祁州(今河北省安國市)等說。元雜劇奠基人, “元曲四大家”之首,與白樸、馬致遠、鄭光祖并稱為“元曲四大家”。
2、馬致遠,代表作:《陳摶高臥》、《天凈沙·秋思》、《漢宮秋》等
馬致遠(約1251年-約1321年至1324年間),字千里,晚號東籬,大都(今北京)人,原籍河北省東光縣馬祠堂村,著名戲曲家、雜劇家,被后人譽為“馬神仙”,還有“曲狀元”之稱,與關漢卿、鄭光祖、白樸并稱“元曲四大家”,作品《天凈沙·秋思》被稱為秋思之祖。
3、王實甫,代表作:《西廂記》、《麗春堂》、《破窯記》等
王實甫(1260年-1336年),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祖籍河北省保定市定興(今定興縣)。元代著名戲曲作家,雜劇《西廂記》的作者,生平事跡不詳。
王實甫與關漢卿齊名,其作品全面地繼承了唐詩宋詞精美的語言藝術,又吸收了元代民間生動活潑的口頭語言,創造了文采璀璨的元曲詞匯,成為中國戲曲史上“文采派”的杰出代表。
4、李潛夫,代表作:《包待制智勘灰闌記》
李潛夫,字行道,一作行甫,絳州(今山西新絳)人。生卒年不詳。當時絳州治所在今新絳縣東北,屬晉寧路(即平陽),李潛夫為元曲平陽七大家之一。賈仲明著的《錄鬼薄》中,稱他為“絳州高隱”。他一生未仕,隱居鄉間。整天掩門讀書寫作,寄情于青山綠水,過著恬淡清苦的生活。
5、鄭光祖,代表作:《迷青瑣倩女離魂》、《虎牢關三戰呂布》、《倩女離魂》 等。
鄭光祖(公元1264年~?),字德輝,漢族,元代著名的雜劇家和散曲家,平陽襄陵(今山西臨汾市襄汾縣)人。鄭光祖從小就受到戲劇藝術的熏陶,青年時期置身于雜劇活動,享有盛譽。但他做過杭州的小吏,主要活動在南方,成為南方戲劇圈中的巨擘。
所作雜劇在當時“名聞天下,聲振閨閣”。元·周德清在《中原音韻》中激賞鄭光祖的文詞,將他與關漢卿、馬致遠、白樸并列,后人合稱為“元曲四大家”。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元雜劇
2.明雜劇代表作家作品
明雜劇代表作家作品朱有燉:《沖漠子獨步大羅天》,《卓文君私奔相如》,《誠齋樂府》,《香囊怨》、《繼母大賢》楊景賢《西游記》劉東生《金童玉女嬌紅記》二本,【桃花扇】是清初作家孔尚任經十余年苦心創作,三易其稿寫出的一部傳奇劇本,歷來受到讀者的好評。
近代戲劇家歐陽予倩對《桃花扇》情有獨鐘,曾分別在話劇、京劇、電影等領域涉獵過這一題材。劇情以明代才子侯方域來江南創“復社”邂逅秦淮歌妓李香君,兩人陷入愛河并贈題詩扇為主線,揭露了魏忠賢的親信阮大鋮陷害侯方域,并強將李香君許配他人,李不從而撞頭欲自盡血濺詩扇,侯方域的朋友楊龍友利用血點在扇中畫出一樹桃花……。
3.跪求幾首元曲,短一點
1、馬致遠散曲《天凈沙·秋思》。ps:散曲為元曲的一個種類(另外一類:雜劇)。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翻譯:枯藤纏繞著老樹,樹枝上棲息著黃昏時歸巢的烏鴉。小橋下,流水潺潺,旁邊有幾戶人家。在古老荒涼的道路上,秋風蕭瑟,一匹疲憊的瘦馬馱著游子前行。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翻譯:夕陽向西緩緩落下,極度憂傷的旅人還漂泊在天涯。
2、白樸散曲《天凈沙·秋》
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一點飛鴻影下。
翻譯:太陽漸漸西下,天邊的晚霞也逐漸開始消散,只殘留了幾分黯淡的色彩,映照著遠處安靜孤寂的村莊,拖出那長長的影子。輕煙淡淡飄向空中,幾只烏鴉棲息在佝僂的老樹上,遠處的一只大雁飛掠而下,劃過天際。
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
翻譯:山清水秀;霜白的小草、火紅的楓葉、金黃的花朵,在風中一齊搖曳著,顏色十分鮮艷。
擴展資料
元曲背景
始于宋代,鼎盛于元。一般來說,元雜劇和散曲合稱為元曲,雜劇是戲曲,散曲是詩歌,屬于不同的文學體裁。但也有相同之處。兩者都采用北曲為演唱形式。
因此,散曲,劇曲又稱之為樂府。散曲是元代文學主體。不過,元雜劇的成就和影響遠遠超過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單指雜劇,元曲也即“元代戲曲”。
4.元曲四大家的代表作都有哪些
關漢卿,號“己齋叟”,“元曲四大家”之一。
生平事跡不詳,根據零碎的資料來看,他是金末元初人,活躍于約1210年至約1300年(元成宗大德)間。主要在大都(今北京)附近活動,也曾到過汴梁、臨安(今杭州)等地。
以雜劇的成就最大,一生寫了60多種,今存18種,最著名的有《竇娥冤》;散曲今在小令40多首、套數10多首。 關漢卿塑造的“我是一顆捶不扁、炒不爆、砸不碎、煮不透響當當一顆銅豌豆”的形象也廣為人稱。
水星上有一座環形山以他的名字命名。 白仁甫(1226年-約1306年),名樸,號蘭谷,字仁甫。
中國元代雜劇作家。真定人(現河北省)出身于金朝的官僚家庭,在金末混亂動蕩的年代,被元好問收養。
后移居南京。作為在野的一代名士,專注于詩酒和雜劇創作。
馬致遠(1250年?-1323年?),字東籬,中國元代初期雜劇作家,大都(今北京)人。作品以反映退隱山林的田園題材為多,風格兼有豪放、清逸的特點。
有描述王昭君傳說的《漢宮秋》以及《任風子》等。《漢宮秋》被后人稱做元曲的最佳杰作。
作品收入《東籬樂府》。 與關漢卿,白仁甫,王實甫(一說鄭光祖)等人并稱元曲四大家。
鄭光祖(?—?),字德輝,平陽襄陵(今山西襄汾縣)人,生卒年不詳。元代著名的雜劇家和散曲家,與關漢卿、馬致遠、白樸齊名。
生平甚無記載,只知他“為人方直”,不善與人交往,一生寫過18種雜劇,其中《倩女離魂》(全名《迷青瑣倩女離魂》)著名。伶人稱他為鄭老先生,死后由伶火火葬于杭州靈隱寺。
除雜劇外,鄭光祖寫曲詞,有小令六首,套數二曲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