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潭印月的傳說 簡短
三潭印月園地是明萬歷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以湖泥堆積而成,周圍環形堤埂筑于萬歷三十九年。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南北連以曲橋,東西系以柳堤。面積7公頃,俯視呈田字形,素以“湖中有島,島中有湖”的水上園林而著稱。洲上有“開網”、“亭亭”、“迎翠”、“閑放”、“我心相印”等亭、榭、樓、臺,石橋曲折有致,漏窗空靈深遠,花木扶疏,倒影迷離,置身其間,有一步一景,步移景異之趣。
在中秋月明之夜,到杭州西湖泛舟,您可領略“煙籠秋水月籠紗”的美境。是西湖上的三潭印月,是自古以來的賞月勝地。三個石塔,亭亭玉立在碧波蕩漾的湖面上。中秋月夜,在塔里點上燈燭,洞口蒙上薄紙,燈光從紙中透出,宛如一輪輪明月,倒影在湖中。等到皓月當空時,月光、燈光和湖光交相 輝映,月影、塔影、云影相互映襯,畫出一幅“一湖金水欲溶秋”的美景,讓人流連往返。
三潭印月,花木扶疏,步移景異。以其地處湖中,是領略西湖山光水色的絕妙處,更是觀賞蘇軾詩中所說的“水光瀲滟睛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中的“晴光”與“雨色”的最佳處。
湖中三座石塔最初為宋代蘇軾所建,蘇軾疏浚西湖后,為了不使湖泥再度淤積,在堤外湖水深處立了三座瓶形。 三潭印月園地是明萬歷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以湖泥堆積而成,周圍環形堤埂筑于萬歷三十九年。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南北連以曲橋,東西系以柳堤。面積7公頃,俯視呈田字形,素以“湖中有島,島中有湖”的水上園林而著稱。洲上有“開網”、“亭亭”、“迎翠”、“閑放”、“我心相印”等亭、榭、樓、臺,石橋曲折有致,漏窗空靈深遠,花木扶疏,倒影迷離,置身其間,有一步一景,步移景異之趣。
在中秋月明之夜,到杭州西湖泛舟,您可領略“煙籠秋水月籠紗”的美境。是西湖上的三潭印月,是自古以來的賞月勝地。三個石塔,亭亭玉立在碧波蕩漾的湖面上。中秋月夜,在塔里點上燈燭,洞口蒙上薄紙,燈光從紙中透出,宛如一輪輪明月,倒影在湖中。等到皓月當空時,月光、燈光和湖光交相 輝映,月影、塔影、云影相互映襯,畫出一幅“一湖金水欲溶秋”的美景,讓人流連往返。
三潭印月,花木扶疏,步移景異。以其地處湖中,是領略西湖山光水色的絕妙處,更是觀賞蘇軾詩中所說的“水光瀲滟睛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中的“晴光”與“雨色”的最佳處。
湖中三座石塔最初為宋代蘇軾所建,蘇軾疏浚西湖后,為了不使湖泥再度淤積,在堤外湖水深處立了三座瓶形石塔,名之為“三潭”。
在三潭印月南堤之上,臨湖而立。
據說三潭印月在中秋之夜可看到三十三個月亮,每個石塔有五個洞,總共可印出三十個,還有天上一個,倒影一個,據說最后一個是“月亮代表我的心”。
2.“三潭印月”的傳說
據說三潭印月在中秋之夜可看到三十三個月亮,每個石塔有五個洞,總共可印出三十個,還有天上一個,倒影一個,據說最后一個是“月亮代表我的心”。
傳說,是個故事,蠻長的。西湖里有三座石塔,象三個寶葫蘆一樣,長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
每到中秋之夜,明月當空,人們喜歡在石塔的圓洞里點上燈燭,把洞口糊上薄紙,水里就會映出好多小月亮,月照塔,塔映月,景色十分綺麗。那就是有名的“三潭印月”。
這三個塔傳說是魯班造的。魯班帶著自己的小妹在杭州收徒開店,恰逢一個黑魚精作怪,把城給淹了。
這條魚精想娶魯班的小妹,為了救老百姓,小妹先答應,然后要求魯班造石香爐作陪嫁。香爐造好后由魚精搬到湖里,香爐倒扣,把魚精壓入湖底,最后悶死了,石香爐也陷在湖底的爛泥里,只在湖面上露出三只葫蘆形的腳。
就是今天看到的三座石塔。
3.三潭印月的傳說
傳說,是個故事,蠻長的。
西湖里有三座石塔,象三個寶葫蘆一樣,長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每到中秋之夜,明月當空,人們喜歡在石塔的圓洞里點上燈燭,把洞口糊上薄紙,水里就會映出好多小月亮,月照塔,塔映月,景色十分綺麗。
那就是有名的“三潭印月”。這三個塔傳說是魯班造的。
魯班帶著自己的小妹在杭州收徒開店,恰逢一個黑魚精作怪,把城給淹了。這條魚精想娶魯班的小妹,為了救老百姓,小妹先答應,然后要求魯班造石香爐作陪嫁。
香爐造好后由魚精搬到湖里,香爐倒扣,把魚精壓入湖底,最后悶死了,石香爐也陷在湖底的爛泥里,只在湖面上露出三只葫蘆形的腳。就是今天看到的三座石塔 。
希望嫩幫到你。
4.三潭印月”的傳說
蘇軾疏浚西湖后,為了顯示湖泥再度淤積情況,在堤外湖水三個最深處立了三座瓶形石塔以示標記,形成“湖中有深潭,明月印水淵,石塔來相照,一十八月圓”的奇異景致。
中秋之夜,園中的工人會乘船到達三個塔,并在每個塔中心點上一支蠟燭,圓形的洞放出了蠟燭的光芒,遠看像月亮一樣,而每個石塔有五個洞。而三個石塔總共可映印出十五個月亮,加上倒影三十個,加上還有天上一個,倒影一個,最后一個嘛,是游人的心中月。
三十三個月亮這一奇異景致,只有在月朗天清的中秋之夜才能觀賞到。在中秋月明之夜,到西湖泛舟,領略“煙籠寒水月籠紗”的美境是最愜意的事。
三個石塔,亭亭玉立在碧波蕩漾的湖面上。燈光從塔中透出,宛如一輪輪明月,倒影在湖中。
皓月當空時,月光、燈光和湖光交相輝映,月影、塔影、云影相互映襯,畫出一幅“一湖金水欲溶秋”的美景,讓人流連往返。此時的空中月、水中月、塔中月與賞月人的心中月相輝映,神思遄飛,一向為游客所心儀,三潭印月因此得名。
擴展資料:三潭印月是西湖十景之一,被譽為“西湖第一勝境”,三潭印月是西湖中最大的島嶼,風景秀麗、景色清幽,尤三潭印明月的景觀享譽中外。主要景點“開網亭”“閑放臺”“先賢祠”“迎翠軒”“花鳥廳”“我心相印亭”“曲橋”“九獅石”等。
岸上金桂婆娑,柳綠花明,與雕欄畫棟的建筑相映成趣。具有湖中有島,島中有湖,園中有園,曲回多變,步移景新的江南水上庭園的藝術特色。
人民幣一元紙幣的背面采用三潭印月的盛景,可見三潭印月在我國風景名勝中也占據極其重要的標志作用。由于三潭印月的美麗景色,我國將它的形象放在了錢幣上。
最先是七十年代末的外匯兌換券1元,正面就是翠綠色的三潭印月圖案;然后第五套人民幣的一元紙幣的背面風景也采用了幾乎一樣的圖案——水中的三座石塔。因此,三潭印月的名氣大增。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三潭印月。
5.三潭印月的來歷
很早以前,一條千年黑魚精逃出龍宮,闖到錢塘江里,興妖作怪。從此以后,錢塘江兩岸常常鬧水災,堤岸被沖倒,稻田被淹沒,害得老百姓叫苦連天。
一天,黑魚精變成一個黑大漢,到杭州城隍廟來玩耍。他走到望江橋邊,忽然聞到一股香氣,回頭一看,橋邊有個點心攤,一個老太婆身穿白衣白裙,在賣餛飩面,熱氣騰騰,香氣撲鼻。黑魚精趕路趕得吃力了,一口氣吃了五碗餛飩面。一霎時,黑魚精肚皮癰得大喊大叫,趴在地上打了十八個滾,“嘩”地一聲,吃下去的餛飩面都吐了出來。老太婆拿起拂塵朝地上一拂,餛飩面變成了一根鐵鎖鏈,把黑魚精鎖牢了。原來,這個老太婆是觀音娘娘的化身。
觀音娘娘把黑魚精帶到大井巷里,將它鎮在大井底下。黑魚精向菩薩求情,觀音娘娘說:“你為非作歹,禍害百姓,若要出來,除非井頭現天光。”原來這大井與別的露天井不同,是圍在房子里的內井,終年見不到陽光。誰知有一年,杭州來了個新知府,夜里巡視街坊,提燈在大井巷里走,燈光照到了大井上。只聽井底下“轟隆”一聲聞響,黑魚精掙脫了鐵鎖鏈,逃出大井,竄到了西湖里。
黑魚精怕觀音娘娘再來收拾它,就在西湖中央鉆了個三百六十丈的深潭,平時躲在深潭里睡懶覺,只有到了午時三刻,肚皮俄了,才從深潭里翻身出來找東西吃。這時候,湖面掀起層層波浪,湖心旋渦滾滾,漁船、游船躲避不及,有的被浪頭打翻,有的被旋渦卷沉,船里的人被黑魚精吞進肚里,當了點心。從此,那些捕魚的漁民、劃船的船民,都嚇得不敢下湖了。
一天,觀音娘娘從蓬萊仙島回南海,路過西湖上空,見湖面上突然升起一片烏云,湖水翻滾,波浪洶涌。按下云頭一看,才知道是黑魚精逃出了大井,在西湖里興風作浪。觀音娘娘便來到上天竺寺,向如來佛借來供桌前的一只香爐。這時候,黑魚精正好竄出湖面,張開巨嘴,口噴白沫,尋找食物。觀音娘娘隨手地起香爐,對準黑魚精頭上壓去。黑魚精見頭頂上落下個東西來,抬頭一看,見是白衣白裙的觀音菩薩,嚇得連忙鉆入潭底。香爐在空中射出萬道金光,越變越大,只聽得一聲巨響,香爐口朝下罩住了潭口,把黑魚精鎮壓在西湖底下,永遠出不來了。只有三只香爐腳露出在湖面上。
據說,三潭印月的三座石塔,就是香爐的三只腳。又因為香爐里的一爐香灰倒翻在西湖里,從此,西湖泥都成了香灰泥。
6.三潭印月的來歷(長一點
三潭印月的來歷如下: 蘇軾疏浚西湖后,為了顯示湖泥再度淤積情況,在堤外湖水三個最深處立了三座瓶形石塔以示標記,形成“湖中有深潭,明月印水淵,石塔來相照,一十八月圓”的奇異景致。
中秋之夜,園中的工人會乘船到達三個塔,并在每個塔中心點上一支蠟燭,圓形的洞放出了蠟燭的光芒,遠看像月亮一樣,而每個石塔有五個洞,而三個石塔總共可映印出十五個月和影,加上還有天上一個,倒影一個,最后一個嘛,是游人的心中月。 十八個月亮這一奇異景致,只有在月朗天青的中秋之夜才能觀賞到。
在中秋月明之夜,到西湖泛舟,領略“煙籠寒水月籠紗”的美境是最愜意的事。三個石塔,亭亭玉立在碧波蕩漾的湖面上。
燈光從塔中透出,宛如一輪輪明月,倒影在湖中。皓月當空時,月光、燈光和湖光交相輝映,月影、塔影、云影相互映襯,畫出一幅“一湖金水欲溶秋”的美景,讓人流連往返。
此時的空中月、水中月、塔中月與賞月人的心中月相輝映,神思遄飛,一向為游客所心儀,三潭印月因此得名。 歷代香客有雜談 三潭印月 關于三潭印月的“印月”幾種說法: 一種是《西湖志》所說:“月光映潭,分塔為三,故有三潭印月之目。”
另一種是畫家所繪,畫3個小石塔,各懸一月影于中,基本上跟上說相同。 再一種認為因每塔有5個小圓孔,若在每個小孔中點上燈燭,洞口蒙一層薄紙,共得15個月亮,再加上天空一輪皓月,湖中一個月影,可看到17個月亮,若是加上心中之月,總共是18個月亮。
還有一種是清代陸次云在《湖壖雜記》中所載: 順治壬辰(公元1652年)春,偶同王子古直登教場山絕頂,下盼湖中有三大圓暈見于放生池之左側。詢之山僧,僧曰:“此所謂三潭印月也。”
因悟印月之說,謂其似月而非真月,向之畫工大誤矣。 前面四種說法可分兩類: 一類是說所印者乃真月; 一類是說所印者乃假月。
究竟誰是誰非,這里的確不下斷語。不過,三潭在湖中呈犄角之勢,宛如三分鼎足,卻是真景真情。
許承祖在《西湖漁唱》中寫出了這種景象: 離立湖心鼎足然,水天合璧影團圓。 月前雨后憑誰寫?雪色波光卵色天。
元代尹廷高也有詩,以冰壺喻三潭,意境倒也清新: 坡仙立塔據平湖,天影清涵水墨圖。 夜靜老龍鱗甲冷,冰壺深處浴明珠。
實際上,三塔聳立,潭水幽深,塔中間嵌印著天上的朗月才是‘三潭印月’最簡潔和完整的解釋。 《三潭印月》 三潭印月波光漣,石塔生暉霧屏山, 揚眉眺望雷峰塔,秋夢清幽伴客船。
三潭印月中三塔的由來: 概述 傳說三潭印月是一只大香爐的三只腳,而這只大香爐則倒扣著一條黑魚精,香爐的三只腳伸出水面就成了三潭印月。但這一傳說卻有兩個版本。
三潭印月 魯小妹智斗黑魚精 西湖里有三座石塔,象三個寶葫蘆一樣,長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每到中秋之夜,明月當空,人們喜歡在石塔的圓洞里點上燈燭,把洞口糊上薄紙,水里就會映出好多小月亮,月照塔,塔映月,景色十分綺麗。
那就是有名的“三潭印月”。 那么,這三座石塔是哪里來的呢? 有一年,山東的能工巧匠魯班帶著他的小妹,到杭州來。
他們在錢塘門邊租了兩間鋪面,掛出“山東魯氏,鐵木石作”的招牌。招牌剛剛掛出,上門拜師的人就絡繹不絕。
魯班挑挑揀揀,把一百八十個心靈手巧的年輕后生收下作為徒弟。 魯班兄妹的手藝好極了,真是鬼斧神工:鑿成的石狗會看門,雕出的木貓會捕鼠。
一百八十個徒弟經他們一指點,個個都成了高手。一天,魯班兄妹正在細心給徒弟們教手藝,忽然刮來一陣大風,頓時天上烏云翻滾,原來有一只黑魚精到人間來作祟。
黑魚精一頭鉆進西湖中央,鉆出一個三百六十丈的深潭。它在潭里吹吹氣,杭州城里就滿城的魚腥臭;它在潭里噴噴水,北山南山下暴雨。
就在這一天,湖邊的楊柳折斷了,花朵凋謝了,大水不斷往上漲。 魯班兄妹帶著一百八十個徒弟,一起爬上寶石山。
他們朝山下望望,只見一片汪洋,全城的房屋都浸泡在臭水里,男女老少四散奔逃。湖中央,有一個好大好大的漩渦,漩渦當中翹起一只很闊很闊的魚嘴巴,魚嘴巴越翹越高,慢慢地露出整個魚頭,魚頭往上一挺,飛起一片烏云,烏云飄飄搖搖落到寶石山頂上,云頭落下一個又黑又丑的后生。
黑后生轉動著圓鼓鼓的斗雞眼珠,朝魯妹瞟瞟:“哈哈,漂亮的大姑娘,你做的啥行當?”魯妹說:“姑娘我是能工巧匠。”黑后生把魯妹從頭看到腳:“對了,我看你亮亮的眼睛彎彎的眉,想必會綾羅綢緞巧裁剪。
走,跟我去做新衣裳。”魯妹理也不理他。
黑后生把魯妹從頭看到腳:“對了,我看你苗條身材纖巧的手,想必有描龍繡風的好針線。走,跟我去繡棉被。”
魯妹厭惡地別轉頭。 黑后生猜來猜去猜不著,心里想了想,瞇起眼睛說:“漂亮的大姑娘,不會裁剪不要緊,不會刺繡沒關系,你嫁到我家去,山珍海味吃不完,樂得享清福。”
說著,伸手拉魯妹。魯班一榔頭隔開他的手,喝道:“滾開!”黑后生仍舊咧著大嘴,嬉皮笑臉:“我的皮有三尺厚,不怕你的榔頭!大姑娘嫁給了我,什么都好說,要是不嫁,再漲大水漫山岡。”
魯妹心里想,倘若再漲水,全城百姓的性命都保不住。她眼珠兒一轉,有辦法了。
對黑后生說。
7.三潭印月的來歷100字
三潭印月來歷: 每逢中秋佳節,皓月當空,人們在中空的塔內點上蠟燭,洞口蒙上薄紙,燭光外透,這時塔影,云影,月影融成一片,燭光,月光,湖光交相輝映,呈現出“天上月一輪,湖中影成三”的綺麗景色,湖中的石塔是三潭印月的主景,三潭印月因此得名。
詳解: 三潭印月島與湖心亭、阮公墩鼎足而立合稱“湖中三島”,猶如我國古代傳說中的蓬萊三島,故又稱小瀛洲。俯瞰整個小瀛洲猶如一個碩大的“田”字。
小瀛洲上有開網亭、亭亭亭、九獅石、閑放臺、迎翠軒、我心相印亭等園林建筑點綴其間。綠樹掩映、花木扶疏。
湖岸垂柳拂波,水面亭榭倒影;園林富于空間層次變化,造成“湖中湖”、“島中島”、“園中園”的境界。 島南湖中建成有三座石塔,相傳為蘇東坡在杭疏浚西湖時所創設(現有石塔為明代重建)。
而有趣的是塔腹中空,球面體上排列著五個等距離圓洞,若在月明之夜,洞口糊上薄紙,塔中點燃燈光,洞形印入湖面,呈現許多月亮,真月和假月其影確實難分,夜景十分迷人,故得名“三潭印月”。 關于三潭印月的“印月”幾種說法: 一種是《西湖志》所說:“月光映潭,分塔為三,故有三潭印月之目。”
另一種是畫家所繪,畫3個小石塔,各懸一月影于中,基本上跟上說相同。 再一種認為因每塔有5個小圓孔,若在每個小孔中點上燈燭,洞口蒙一層薄紙,共得15個月亮,湖中倒影15個,再加上天空一輪皓月和倒映在湖面的一輪圓月,可看到32個月亮,若是加上心中之月,總共是33個月亮。
還有一種是清代陸次云在《湖壖雜記》中所載: 順治壬辰(公元1652年)春,偶同王子古直登教場山絕頂,下盼湖中有三大圓暈見于放生池之左側。詢之山僧,僧曰:“此所謂三潭印月也。”
因悟印月之說,謂其似月而非真月,向之畫工大誤矣。
8.三潭印月的簡單介紹
三潭印月是西湖十景之一,被譽為“西湖第一勝境”,三潭印月是西湖中最大的島嶼,風景秀麗、景色清幽,尤三潭印明月的景觀享譽中外。
主要景點“開網亭”“閑放臺”“先賢祠”“迎翠軒”“花鳥廳”“我心相印亭”“曲橋”“九獅石”等。三潭印月島與湖心亭、阮公墩鼎足而立合稱“湖中三島”,猶如我國古代傳說中的蓬萊三島,故又稱小瀛洲。
俯瞰整個小瀛洲猶如一個碩大的“田”字。小瀛洲上有開網亭、亭亭亭、九獅石、閑放臺、迎翠軒、我心相印亭等園林建筑點綴其間。
綠樹掩映、花木扶疏。湖岸垂柳拂波,水面亭榭倒影;園林富于空間層次變化,造成“湖中湖”、“島中島”、“園中園”的境界。
島南湖中建成有三座石塔,相傳為蘇東坡在杭疏浚西湖時所創設(現有石塔為明代重建)。而有趣的是塔腹中空,球面體上排列著五個等距離圓洞,若在月明之夜,洞口糊上薄紙,塔中點燃燈光,洞形印入湖面,呈現許多月亮,真月和假月其影確實難分,夜景十分迷人,故得名“三潭印月”。
擴展資料:“三潭映月”歷史背景明萬歷三十五年(1607年),錢塘縣令聶心湯取湖中葑泥在島周圍筑堤壩,初成湖中湖,作為放生之所。又在島南湖中,原蘇軾立塔處重新建造三座較大的瓶形石塔,清初島上又加營建筑曲橋,堂軒,沿內湖環植木芙蓉,復經清光緒間退休將領彭玉麟在此營造別墅,小瀛洲初具風貌。
素以“湖中有島,島中有湖”的水上園林而著稱。洲上有遙碧廊、九曲橋、九獅石、竹徑通幽、萬字亭,島中有東郎亭、迎翠軒、花鳥廳、御碑亭、我心相印亭,亦仙也、閑放臺、先賢祠。
漏窗空靈深遠,花木扶疏,倒影迷離,置身其間,有一步一景,步移景異之趣。清朝雍正五年(1727年),當時的浙江總督李衛在此苦心經營,大興土木,建亭臺樓閣,植奇花異草,使小瀛洲成為一處多姿多彩的江南水上園林。
當時的西湖十八景之一“魚沼秋蓉”就在此地。湖濱信步,花木扶疏,步移景異。
此地地處西湖水域之中,是領略西湖山光水色的絕妙處,更是觀賞蘇軾詩中所說的“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中的西湖新十景之四“湖濱晴雨”的最佳處。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三潭映月。
9.三潭印月的由來
三潭印月為中國杭州西湖十景之一,三潭印月島是西湖三島中最大的一個島,面積6萬平方米,又稱為小瀛洲。
島南湖上有三座石塔,塔高2.5米,露出水面2米,由基座、圓形塔身、寶蓋、六邊小亭、葫蘆頂組成,塔身球形中空,周身開有五個小圓孔,孔邊飾浮雕花紋。石塔最初為宋代蘇軾所建的界塔,明代重建,演變為景觀塔。
晴夜塔中點燃的燈燭與月色映照,景色尤美,即“三潭塔分一月印,一波影中一圓暈”。三潭印月島與湖心亭、阮公墩鼎足而立合稱“湖中三島”,猶如我國古代傳說中的蓬萊三島,故又稱小瀛洲。
俯瞰整個小瀛洲猶如一個碩大的“田”字。小瀛洲上有開網亭、亭亭亭、九獅石、閑放臺、迎翠軒、我心相印亭等園林建筑點綴其間。
綠樹掩映、花木扶疏。湖岸垂柳拂波,水面亭榭倒影;園林富于空間層次變化,造成“湖中湖”、“島中島”、“園中園”的境界。
島南湖中建成有三座石塔,相傳為蘇東坡在杭疏浚西湖時所創設(現有石塔為明代重建)。而有趣的是塔腹中空,球面體上排列著五個等距離圓洞,若在月明之夜,洞口糊上薄紙,塔中點燃燈光,洞形印入湖面,呈現許多月亮,真月和假月其影確實難分,夜景十分迷人,故得名“三潭印月”。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三潭印月的傳說要簡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