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荔縣城寶塔的來歷
文殊新塔位于大荔縣城北大街北端與環城北路相交之十字路口屬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文殊新塔,原名"文殊塔",又因"文殊閣"而得名。 "文殊閣"為"同州長興萬壽禪院"的主體建筑。
北宋淳化五年(公元994年)別駕楊公所建,高三層,高百余尺,因塑文殊菩薩像得名。文殊閣因年久,早已倒塌。
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在閣基建塔立碑,故命名"文殊塔"。塔共4層,光緒四年(公元1878年)冬,拆上層又續增3層。
民國戰亂,摧毀塔頂及塔身半壁。民國廿五年(1936年)駐軍馮欽哉倡議,在"長興萬壽禪院"故址,興建"方山公園",又在"文殊塔"基礎上重建文殊新塔。
該塔系磚質閣樓式空心塔,六角七層,從第二層起,每層各開六個堅式長方形窗,底層南北各開塔門,另開四個圓窗。層檐為外疊澀五層,塔頂各角為象鼻挑角,并可懸鈴。
內置螺形木梯和欄桿,可攀沿旋轉而上。1986年縣政府又增固塔基,修建鐵柵、花池、形成了街心花園。
在周圍進行參觀,足以看出古代大荔不僅是戰略要地,對佛教的宣傳也絲毫沒有放松,也從側面反映了當時的佛教的快速發展。
2.大荔縣的文化
文化館大荔縣文化館前身為通俗圖書館,始建于民國十六年(1927),民國二十一年(1932)改名民眾教育館。
民國三十二年(1943),省在大荔設民眾教育館(習稱省民教館)。1949年5月,兩館合并改為陜甘寧邊區大荔縣人民教育館,1950年8月更名縣人民教育館,1959年改為縣中心文化館,1972年復為大荔縣文化館。
朝邑文化館前身為朝邑縣圖書館,設于民國十六年(1927),民國二十一年(1932)改名民眾教育館。新中國成立后,1950年改名朝邑縣人民教育館,1953年更名文化館,1958年并縣后定名大荔縣文化館朝邑分館,1961年更名朝邑文化館。
平民文化館前身為1949年3月建立的平民縣文化館。1950年5月平、朝合縣后改名為朝邑縣平民文化館。
1958年冬,因修建三門峽水庫,館址遷至兩宜鎮,更名兩宜文化館,1961年11月機構撤銷。文化站文化站是鄉(鎮)政府管理文化事業的職能部門,文化活動的中心場所。
大荔縣文化站建設起步早,發展快,1971年試點建成兩宜文化站。1980年陜西省建設農村集鎮(公社)文化中心工作會議在大荔縣召開,1982年全縣27個公社均建立了文化站。
1989年,朝邑、羌白、許莊、兩宜、西寨、蘇村、沙底、漢村等16個鄉(鎮)文化站相繼發展成文、教、科、衛、體五位一體的文化大院。同年底,平民等6個三門峽庫區移民返遷的鄉(鎮)亦先后建起了文化站。
圖書館唐代,大荔縣藏書機構名曰“書院”,宋代尤盛,并成為讀書講學之所。清末,朝邑有西河、華原、友仁、文介、鐮陽五所書院,大荔有豐登、馮翊兩所。
民國三十三年(1944),馮超如等人在郗家巷東口“清和觀”籌建“大荔縣創化圖書館”,收藏有《萬有文庫》及中外名著、報刊雜志萬余冊,設管理員2人,對外開放。同時,大荔、朝邑民眾教育館以及新中國成立后的各文化館均設有圖書閱覽室,購置圖書,供群眾外借內閱。
輔氏城遺址輔氏城為春秋時晉邑。公元前594年,秦桓公伐晉,晉將魏顆敗秦師于輔氏,獲杜回,即在此地。
據《統志〈明〉》記載:“輔氏城在朝邑縣西北。”《朝邑縣志》載:“輔氏城在縣西北13里”。
(指原朝邑縣城)《朝邑新志稿》稱:“輔氏在小伏坡村”。民國時期,小伏坡西城門上仍有石刻“古輔氏城”四個大字。
小伏坡村現屬步昌鄉,距縣城東北18.5公里。王城遺址周平王末年,一支少數民族大荔戎入侵國,筑王城,建立大荔戎國。
王城就是大荔戎國戎王之城。據《元和志》記載:“大荔戎國今朝邑縣東三十步故王城是也。”
《寰宇記》載:“朝邑縣東□里有王城,蓋大荔戎王之城”。《朝邑縣后志》稱:“大荔戎據縣東地,稱王筑城而居,故名王城。”
大荔縣多數縣志均有記述,屬重要城址,但具體地址不詳,待考。魏長城遺址位于大荔縣段家鄉東高垣村西,與村緊鄰,距縣城西北16.2公里。
戰國時期魏惠王十八年(前352)筑,南起華縣,越渭河,沿洛河東岸到今洛川西北。東高垣殘存的城墻遺跡長300余米,高8米,寬約7米,夯層明顯,層厚6厘米。
是大荔縣境內南至黨川、北至段家鄉長城村,斷斷續續的城墻遺跡中保存最長的一段。沙苑城遺址據《朝邑縣志》稱:“沙苑城,舊志在縣南12里,沿洛南岸,東入朝邑縣境,南至渭水,城廣80里。
內有鵝鸛池、李公池,今皆沒于沙。隋置羊牧,唐置沙苑監,牧馬及上供牛羊,宋初置牧龍坊,又復改沙苑監。
今城坊俱湮,惟故址存焉”。馬坊頭、馬坊渡、石槽等村名的來歷,傳說都與沙苑城有關。
杜甫《沙苑行》中的“繚以周垣百余里”,“王有虎臣司苑門”詩句,可以窺見沙苑城的局部規模。朝邑縣城遺址朝邑縣城先在原上,后移原下。
明景泰二年(1451)知縣申閏創建城垣,成化三年(1467)、十七年(1481),嘉靖二十年(1541),時圮時葺。清康熙十九年(1680)重修,三十七年(1698),坡水大發,東、南、北三面沖崩幾盡,四十六年(1707)重建:“城周四里,城墻高一丈五尺,池深廣各一丈,城門五:東一曰臨河,西二曰鎮羌、曰金湯,南一曰望岳,北一曰迎恩。”
1959年,三門峽庫區移民后,原城全部拆除,現今的朝邑農場場部就建在遺址的西半部。距今縣城正東17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