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牛頓簡介
牛頓出生于英格蘭林肯郡的小鎮烏爾斯普。在牛頓出生之前三個月,他的父親就去世了,兩年之后他的母親改嫁他人,把牛頓留給了他的祖母。牛頓的天才很早就展現來。
牛頓最開始在鄉村學校讀書,12歲的時候離家到格蘭瑟文法學校就讀。在格蘭瑟他寄宿在當地的一個藥劑師家中并最終和這名藥劑師的繼女訂了婚。1661年,也就是19歲的時候,牛頓進入劍橋大學三一學院學習。在那里,牛頓沉靜在學習之中而疏忽了未婚妻,藥劑師的繼女就嫁給了別人。牛頓后來終身未婚。
在那個時代,大學里僅僅教授亞里士多德的理論,但是牛頓對于當代哲學家的思想更感興趣,比如,笛卡爾、伽利略、哥白尼、開普勒等等。在1665年他發現了二項式定理,同一年他獲得了文學學士學位。不久就爆發了瘟疫,學校被迫關閉,牛頓回到家鄉繼續他的研究。在接下來的兩年之內,牛頓在微積分、光學和重力問題上做出了卓越的作。
1667年牛頓重返劍橋大學。1669年10月27日牛頓被選為盧卡斯數學教授。1672年起他被接納為皇家學會會員,1703年被選為皇家學會主席直到逝世。
1696年牛頓任造幣廠監督,1699年升任廠長,1705年因改革幣制有功受封為爵士。1727年3月31日,牛頓因患腎結石癥醫治無效,在倫敦郊區肯辛頓寓中逝世,葬于倫敦威斯敏斯特教堂(westminster abbey)。
2.牛頓的故事(簡短)
牛頓與蘋果的故事 長期以來,牛頓認為,一定有一種神秘的力存在,是這種無形的力拉著太陽系中的行星圍繞太陽旋轉.但是,這到底是怎樣的一種力呢 直到有一天,當牛頓在花園的蘋果樹下思索,一個蘋果落到他的腳邊時,牛頓終于獲得了頓悟,他的問題也逐漸被解決了. 傳說1665年秋季,牛頓坐在自家院中的蘋果樹下苦思著行星繞日運動的原因.這時,一只蘋果恰巧落下來,它落在牛頓的腳邊.這是一個發現的瞬間,這次蘋果下落與以往無數次蘋果下落不同,國為它引起了牛頓的注意.牛頓從蘋果落地這一理所當然的現象中找到了蘋果下落的原因——引力的作用,這種來自地球的無形的力拉著蘋果下落,正像地球拉著月球,使月球圍繞地球運動一樣. 這個故事據說是由牛頓的外甥女巴爾頓夫人告訴法國哲學家,作家伏爾泰之后流傳起來的.伏爾泰將它寫入《牛頓哲學原理》一書中.牛頓家鄉的這棵蘋果樹后來被移植到劍橋大學中. 牛頓去世后,他被當作發現宇宙規律的英雄人物繼而被賦予傳奇色彩,牛頓與蘋果的故事更是廣為流傳.但是事實是否如此卻無從找到其他史料加以考證.。
3.關于牛頓的簡介
艾薩克·牛頓(1643年1月4日—1727年3月31日)爵士,英國皇家學會會長,英國著名的物理學家,百科全書式的“全才”,著有《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光學》。
他在1687年發表的論文《自然定律》里,對萬有引力和三大運動定律進行了描述。這些描述奠定了此后三個世紀里物理世界的科學觀點,并成為了現代工程學的基礎。他通過論證開普勒行星運動定律與他的引力理論間的一致性,展示了地面物體與天體的運動都遵循著相同的自然定律;為太陽中心說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支持,并推動了科學革命。
1、在力學上,牛頓闡明了動量和角動量守恒的原理,提出牛頓運動定律 。在光學上,他發明了反射望遠鏡,并基于對三棱鏡將白光發散成可見光譜的觀察,發展出了顏色理論。他還系統地表述了冷卻定律,并研究了音速。
2、在數學上,牛頓與戈特弗里德·威廉·萊布尼茨分享了發展出微積分學的榮譽。他也證明了廣義二項式定理,提出了“牛頓法”以趨近函數的零點,并為冪級數的研究做出了貢獻。
3、在經濟學上,牛頓提出金本位制度。
4.牛頓的介紹
牛頓,是英國偉大的數學家、物理學家、天文學家和自然哲學家。1642年12月25日生于英格蘭林肯郡格蘭瑟姆附近的沃爾索普村,1727年3月20日在倫敦病逝。
牛頓1661年入英國劍橋大學三一學院,1665年獲文學士學位。隨后兩年在家鄉躲避瘟疫。這兩年里,他制定了一生大多數重要科學創造的藍圖。1667年回劍橋后當選為三一學院院委,次年獲碩士學位。1669年任盧卡斯教授直到1701年。1696年任皇家造幣廠監督,并移居倫敦。1703年任英國皇家學會會長。1706年受女王安娜封爵。他晚年潛心于自然哲學與神學。
牛頓在科學上最卓越的貢獻是微積分和經典力學的創建。
5.哪些人有牛頓的特點
艾薩克·牛頓的生平 我不知道在別人看來,我是什么樣的人;但在我自己看來,我不過就象是一個在海濱玩耍的小孩,為不時發現比尋常更為光滑的一塊卵石或比尋常更為美麗的一片貝殼而沾沾自喜,而對于展現在我面前的浩瀚的真理的海洋,卻全然沒有發現。
——牛頓 牛頓的勤奮學習 一談到近代科學開創者牛頓,人們可能認為他小時候一定是個“神童”、“天才”、有著非凡的智力。其實不然,牛頓童年身體瘦弱,頭腦并不聰明。
在家鄉讀書的時候,很不用功,在班里的學習成績屬于次等。但他的興趣卻是廣泛的,游戲的本領也比一般兒童高。
牛頓愛好制作機械模型一類的玩藝兒,如風車、水車、日晷等等。他精心制作的一只水鐘,計時較準確,得到了人們的贊許。
有時,他玩的方法也很奇特。一天,他作了一盞燈籠掛在風箏尾巴上。
當夜幕降臨時,點燃的燈籠借風箏上升的力升入空中。發光的燈籠在空中流動,人們大驚,以為是出現了彗星。
盡管如此,因為他學習成績不好,還是經常受到歧視。 當時,封建社會的英國等級制度很嚴重,中小學里學習好的學生,可以歧視學習差的同學。
有一次課間游戲,大家正玩得興高采烈的時候,一個學習好的學生借故踢了牛頓一腳,并罵他笨蛋。牛頓的心靈受到這種刺激,憤怒極了。
他想,我倆都是學生,我為什么受他的欺侮?我一定要超過他!從此,牛頓下定決心,發奮讀書。他早起晚睡,抓緊分秒、勤學勤思。
過刻苦鉆研,牛頓的學習成績不斷提高,不久就超過了曾欺侮過他的那個同學,名列班級前茅。 時間對人是一視同仁的,給人以同等的量,但人對時間的利用不同,而所得的知識也大不一樣。
牛頓十六歲時數學知識還很膚淺,對高深的數學知識甚至可以說是不懂。“知識在于積累,聰明來自學習”。
牛頓下決心靠自己的努力攀上數學的高峰。在基礎差的不利條件下,牛頓能正確認識自己,知難而進。
他從基礎知識、基本公式重新學起,扎扎實實、步步推進。他研究完了歐幾里德幾何學后,又研究笛卡兒幾何學,對比之下覺得歐幾里德幾何學膚淺,便悉心鉆研笛氏幾何學,直到掌握要領、融會貫通。
遂之發明了代數二項式定理。傳說中牛頓“大暴風中算風力”的佳話,可為牛頓身體力學的佐證。
有一天,天刮著大風暴。風撒野地呼號著,塵土飛揚,迷迷漫漫,使人難以睜眼。
牛頓認為這是個準確地研究和計算風力的好機會。于是,便拿著用具,獨自在暴風中來回奔走。
他踉踉蹌蹌、吃力地測量著。幾次沙塵迷了眼睛,幾次風吹走了算紙,幾次風使他不得不暫停工作,但都沒有動搖他求知的欲望。
他一遍又一遍,終于求得了正確的數據。他快樂極了,急忙跑回家去,繼續進行研究。
有志者事竟成。經過勤奮學習,牛頓為自己的科學高塔打下了深厚的基礎。
不久,牛頓的數學高塔就建成了,二十二歲時發明了微分學,二十三歲時發明了積分學,為人類科學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 牛頓是個十分謙虛的人,從不自高自大。
曾經有人問牛頓:“你獲得成功的秘訣是什么?”牛頓回答說:“假如我有一點微小成就的話,沒有其它秘訣,唯有勤奮而已。” 少年牛頓 1643年1月4日,在英格蘭林肯郡小鎮沃爾索浦的一個自耕農家庭里,牛頓誕生了。
牛頓是一個早產兒,出生時只有三磅重,接生婆和他的親人都擔心他能否活下來。誰也沒有料到這個看起來微不足道的小東西會成為了一位震古爍今的科學巨人,并且竟活到了85歲的高齡。
牛頓出生前三個月父親便去世了。在他兩歲時,母親改嫁給一個牧師,把牛頓留在外祖母身邊撫養。
11歲時,母親的后夫去世,母親帶著和后夫所生的一子二女回到牛頓身邊。牛頓自幼沉默寡言,性格倔強,這種習性可能來自它的家庭處境。
大約從五歲開始,牛頓被送到公立學校讀書。少年時的牛頓并不是神童,他資質平常,成績一般,但他喜歡讀書,喜歡看一些介紹各種簡單機械模型制作方法的讀物,并從中受到啟發,自己動手制作些奇奇怪怪的小玩意,如風車、木鐘、折疊式提燈等等。
傳說小牛頓把風車的機械原理摸透后,自己制造了一架磨坊的模型,他將老鼠綁在一架有輪子的踏車上,然后在輪子的前面放上一粒玉米,剛好那地方是老鼠可望不可及的位置。老鼠想吃玉米,就不斷的跑動,于是輪子不停的轉動;又一次他放風箏時,在繩子上懸掛著小燈,夜間村人看去驚疑是彗星出現;他還制造了一個小水鐘。
每天早晨,小水鐘會自動滴水到他的臉上,催他起床。他還喜歡繪畫、雕刻,尤其喜歡刻日晷,家里墻角、窗臺上到處安放著他刻畫的日晷,用以驗看日影的移動。
牛頓12歲時進了離家不遠的格蘭瑟姆中學。牛頓的母親原希望他成為一個農民,但牛頓本人卻無意于此,而酷愛讀書。
隨著年歲的增大,牛頓越發愛好讀書,喜歡沉思,做科學小實驗。他在格蘭瑟姆中學讀書時,曾經寄宿在一位藥劑師家里,使他受到了化學試驗的熏陶。
牛頓在中學時代學習成績并不出眾,只是愛好讀書,對自然現象由好奇心,例如顏色、日影四季的移動,尤其是幾何學、哥白尼的日心說等等。他還分門別類的記讀書筆記,又喜歡別出心裁的作些小工具、小技巧、小發明、小試驗。
6.牛頓的介紹
牛頓可以指:人物艾薩克·牛頓,英國著名科學家。
(詳見艾薩克·牛頓)艾薩克·牛頓爵士,FRS(Sir Isaac Newton,1643年1月4日-1727年3月31日)是一位英格蘭物理學家、數學家、天文學家、自然哲學家和煉金術士。他在1687年發表的論文《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里,對萬有引力和三大運動定律進行了描述。
這些描述奠定了此后三個世紀里物理世界的科學觀點,并成為了現代工程學的基礎。他通過論證開普勒行星運動定律與他的引力理論間的一致性,展示了地面物體與天體的運動都遵循著相同的自然定律;從而消除了對太陽中心說的最后一絲疑慮,并推動了科學革命。
約翰·牛頓,英國牧師。約翰·牛頓(John Newton,1725年7月24日–1807年12月21日),英國牧師。
之前從事大西洋上的販奴生意,在皈依基督教并放棄其生意之后,寫出了著名的贊美詩《奇異恩典》(Amazing Grace)。1725年7月24日,約翰·牛頓出生于英國倫敦,是一個從事地中海貿易的船長的兒子。
牛頓曾和他父親共同出海6次直到1742年他父親去世。在1743年他應征進入海軍,在皇家海軍“哈維奇”號上作為海軍少尉替補軍官服役。
物理與數學牛頓 (國際單位),一種衡量受力大小的國際單位。在物理中牛頓(Newton,符號為N)是力的公制單位。
它是以發現經典力學的伊薩克·牛頓(Sir Isaac Newton)命名。牛頓是一個國際單位制導出單位,它是由kg·m·s?2的國際單位制基本單位導出。
牛頓運動定律牛頓運動定律是伊薩克·牛頓提出了物理學的三個運動定律的總稱,被譽為是經典物理學的基礎。牛頓法牛頓法(Newton's method)又稱為牛頓-拉夫遜方法(Newton-Raphson method),它是一種在實數域和復數域上近似求解方程的方法. 方法使用函數f(x)的泰勒級數的前面幾項來尋找方程f(x) = 0的根.其它Apple Newton,由蘋果電腦公司制造的掌上電腦。
Newton世界上第一款掌上電腦,由蘋果電腦公司于1993年開始制造,但是因為newton在市場上找不到其定位而需求量低而停止發展,1997年停止了生產。 艾薩克·牛頓的生平我不知道在別人看來,我是什么樣的人;但在我自己看來,我不過就象是一個在海濱玩耍的小孩,為不時發現比尋常更為光滑的一塊卵石或比尋常更為美麗的一片貝殼而沾沾自喜,而對于展現在我面前的浩瀚的真理的海洋,卻全然沒有發現。
——牛頓牛頓的勤奮學習 一談到近代科學開創者牛頓,人們可能認為他小時候一定是個“神童”、“天才”、有著非凡的智力。其實不然,牛頓童年身體瘦弱,頭腦并不聰明。
在家鄉讀書的時候,很不用功,在班里的學習成績屬于次等。但他的興趣卻是廣泛的,游戲的本領也比一般兒童高。
牛頓愛好制作機械模型一類的玩藝兒,如風車、水車、日晷等等。他精心制作的一只水鐘,計時較準確,得到了人們的贊許。
有時,他玩的方法也很奇特。一天,他作了一盞燈籠掛在風箏尾巴上。
當夜幕降臨時,點燃的燈籠借風箏上升的力升入空中。發光的燈籠在空中流動,人們大驚,以為是出現了彗星。
盡管如此,因為他學習成績不好,還是經常受到歧視。 當時,封建社會的英國等級制度很嚴重,中小學里學習好的學生,可以歧視學習差的同學。
有一次課間游戲,大家正玩得興高采烈的時候,一個學習好的學生借故踢了牛頓一腳,并罵他笨蛋。牛頓的心靈受到這種刺激,憤怒極了。
他想,我倆都是學生,我為什么受他的欺侮?我一定要超過他!從此,牛頓下定決心,發奮讀書。他早起晚睡,抓緊分秒、勤學勤思。
過刻苦鉆研,牛頓的學習成績不斷提高,不久就超過了曾欺侮過他的那個同學,名列班級前茅。 時間對人是一視同仁的,給人以同等的量,但人對時間的利用不同,而所得的知識也大不一樣。
牛頓十六歲時數學知識還很膚淺,對高深的數學知識甚至可以說是不懂。“知識在于積累,聰明來自學習”。
牛頓下決心靠自己的努力攀上數學的高峰。在基礎差的不利條件下,牛頓能正確認識自己,知難而進。
他從基礎知識、基本公式重新學起,扎扎實實、步步推進。他研究完了歐幾里德幾何學后,又研究笛卡兒幾何學,對比之下覺得歐幾里德幾何學膚淺,便悉心鉆研笛氏幾何學,直到掌握要領、融會貫通。
遂之發明了代數二項式定理。傳說中牛頓“大暴風中算風力”的佳話,可為牛頓身體力學的佐證。
有一天,天刮著大風暴。風撒野地呼號著,塵土飛揚,迷迷漫漫,使人難以睜眼。
牛頓認為這是個準確地研究和計算風力的好機會。于是,便拿著用具,獨自在暴風中來回奔走。
他踉踉蹌蹌、吃力地測量著。幾次沙塵迷了眼睛,幾次風吹走了算紙,幾次風使他不得不暫停工作,但都沒有動搖他求知的欲望。
他一遍又一遍,終于求得了正確的數據。他快樂極了,急忙跑回家去,繼續進行研究。
有志者事竟成。經過勤奮學習,牛頓為自己的科學高塔打下了深厚的基礎。
不久,牛頓的數學高塔就建成了,二十二歲時發明了微分學,二十三歲時發明了積分學,為人類科學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 牛頓是個十分謙虛的人,從不自高自大。
曾經有人問牛頓:“你獲得成功的秘訣是什么?”牛頓回答說:“假如我有一點微小成就的話,沒有其。
7.牛頓的詳細介紹
樓主您好。
艾薩克·牛頓爵士是人類歷史上出現過的最偉大、最有影響的科學家,同時也是物理學家、數學家和哲學家,晚年醉心于煉金術和神學。他在1687年7月5日發表的不朽著作《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里用數學方法闡明了宇宙中最基本的法則——萬有引力定律和三大運動定律。這四條定律構成了一個統一的體系,被認為是“人類智慧史上最偉大的一個成就”,由此奠定了之后三個世紀中物理界的科學觀點,并成為現代工程學的基礎。牛頓為人類建立起“理性主義”的旗幟,開啟工業革命的大門。牛頓逝世后被安葬于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成為在此長眠的第一個科學家。
姓名:艾薩克(ㄞˋㄙㄚˋㄎㄜˋ)·牛頓(ㄋㄧㄡˊㄉㄨㄣˋ)外文名:Isaac Newton國籍:英格蘭出生地:英格蘭 林肯郡 伍爾索普村出生日期:1643年1月4日逝世日期:1727年3月31日職業:科學家畢業院校:格蘭瑟姆中學、劍橋大學 主要成就:提出萬有引力定律、牛頓運動定律發明微積分發明反射式望遠鏡和光的色散原理代表作品:《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逝世地:英格蘭 倫敦 肯辛頓研究領域:物理學、數學、天文學、神學等所獲榮耀:皇家學會會長、法國科學院會員等晚年任職:皇家鑄幣廠廠長和督辦
這些就是牛頓的最簡單的具體介紹,如果您還想了解更多的話就看參考資料,如果您還想了解一些牛頓不為人知的事建議您買一本傳記,這樣可以更深入的去了解牛頓。 希望對您有幫助。
8.牛頓的簡單介紹,五、六句話便可(英文)
Sir Isaac Newton, was an English physicist, mathematician, astronomer, natural philosopher, alchemist, theologian and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men in human history. His Philosophi? Naturalis Principia Mathematica, published in 1687, is considered to be the most influential book i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In this work, Newton described universal gravitation and the three laws of motion, laying the groundwork for classical mechanics, which dominated the scientific view of the physical universe for the next three centuries and is the basis for modern engineering. Newton showed that the motions of objects on Earth and of celestial bodies are governed by the same set of natural laws by demonstrating the consistency between Kepler's laws of planetary motion and his theory of gravitation, thus removing the last doubts about heliocentrism and advancing 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
9.數學家牛頓簡介,簡單,易懂
懂
1. 艾薩克·牛頓爵士是人類歷史上出現過的最偉大、最有影響的科學家,同時也是物理學家、數學家和哲學家,晚年醉心于煉金術和神學。他在1687年7月5日發表的不朽著作《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里用數學方法闡明了宇宙中最基本的法則——萬有引力定律和三大運動定律。這四條定律構成了一個統一的體系,被認為是“人類智慧史上最偉大的一個成就”,由此奠定了之后三個世紀中物理界的科學觀點,并成為現代工程學的基礎。牛頓為人類建立起“理性主義”的旗幟,開啟工業革命的大門。牛頓逝世后被安葬于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成為在此長眠的第一個科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