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王選的人物生平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二月五日,王選出生在上海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4歲進入上海南洋模范中小學附屬幼稚園,5歲入一年級,直到1954年高三畢業,一直在當時的上海南洋模范學校上學。
1954年秋,王選考入北京大學數學力學系。前兩年以學習基礎課為主,師從江澤涵、程民德、丁石孫等一批著名學者,打下了扎實的數學基礎。
1956年,分專業,大多數成績好的同學選擇了數學專業,王選卻有不同想法,他對當時還是新興學科的計算數學專業情有獨鐘。他看到1956年1月制定的國家“十二年科學發展遠景規劃”中,未來重點發展學科就包括計算技術;又從報刊上了解到計算機在未來將對人類產生巨大神奇的作用。
他認為,一個人必須把自己的事業和前途同國家的前途命運聯系在一起,才有可能創造出更大的價值奉獻于社會,因此王選下決心選擇了計算數學專業。 1954年至1958年,北京大學數學力學系計算數學專業學習。
1958年9月參加工作,北京大學數學力學系計算數學專業畢業,大學學歷,北京大學計算機研究所所長,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全國政協副主席。1958年至1978年北京大學無線電系教師。
1958年,王選大學畢業,留校在無線電系當助教,主持電子管計算機邏輯設計和整機調試工作,也參與過部分電路設計,一直在硬件第一線摸爬滾打,每天工作都在14個小時以上。通過閱讀國外文獻,他逐步領悟到只有同時掌握硬件設計和程序與應用,才能產生創新。
1961年,王選從硬件轉向軟件,但不放棄硬件,從事軟硬件相結合的研究,以探討軟件對未來計算機體系結構的影響。 1963年,王選在研究過程中養成了每做一個項目先要了解國外現狀的習慣,為了加快英文閱讀速度,他開始鍛煉英語聽力,連續兩年多每天半小時的收聽使他的反應速度明顯加快。
當時這樣做的理科教師很少,所以“收聽敵臺廣播”后來在“**”中成了王選的一條“罪行”,但這對他了解外國的先進技術起了很好作用,并使他打下了扎實的英語基礎。 1964年,王選承擔了當時正在進行硬件設計的DJS21機的ALGOL60編譯系統,同時探討適合高級語言的計算機體系結構。
由于王選有硬件實踐經驗,所以很容易想出硬件上的方法來克服程序運行中的瓶頸。經過幾年努力,該系統研制成功,在幾十個用戶中推廣,成為國內較早的高級語言編譯系統,被列入計算機工業發展史大事記中。
這種軟硬件兩方面的知識和實踐成為王選后來能夠承擔激光照排系統研制的決定性因素。 1974年8月,中國制定了國家重點項目“漢字信息處理工程”(簡稱“748工程”)。
北京大學從1975年開始從事其子項目“漢字精密照排系統”的研究工作,王選作為技術負責人領導這一科研項目。他在調研了國際技術發展方向后于1976年做出決策:跨過日本流行的第二代光學機械式照排系統、歐美流行的第三代陰極射線管式照排系統,直接研制國外尚無商品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統,采取跨越式發展的技術路線。
1975年,王選聽說國家有一個“748工程”,即漢字信息處理系統工程,其中“精密照排系統”這一項目的價值和難度吸引了王選。王選當時正病休在家,他義無反顧地投入到研制工作中。
為了解國外研究現狀和發展動向,王選常擠公共汽車到中國科技情報研究所查閱外文資料。為節約5分錢,他總是提前一站下車走去,并常常靠手抄節省復印費。
當時國內已有5家單位在從事漢字照排系統研制,但選擇的都是模擬存儲方式。1975年開始,他作為技術總負責人,領導中國計算機漢字激光照排系統和后來的電子出版系統的研制工作,這一系統處于國內外領先地位,使中國沿用了上百年的鉛字印刷得到了徹底改造,占領了國內報業99%和書刊(黑白)出版業90%的市場,以及80%的海外華文報業市場,并打入日本和韓國,累計利潤15億元,取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極大地促進了印刷行業生產力的提高。
研究成果兩度被評為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及中國十大科技成就。王選教授被譽為“當代畢升”。
1975年到1993年這18年中,幾乎放棄了所有節假日,每天上、下午和晚上三段工作,身心極為緊張勞累。 1976年夏,王選在做了調查研究后決定采取數字存儲方式,跳過當時日本流行的光學機械式二代照排機、歐美流行的陰極射線管式三代照排機,直接研制國外尚無商品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統。
他利用數學知識和軟、硬件的實踐經驗,針對漢字字數多、印刷用漢字字體多、精密照排要求分辨率很高所帶來的技術困難,發明了高分辨率字形的高倍率信息壓縮技術(壓縮倍數達到500∶1)和高速復原方法,率先設計了提高字形復原速度的專用芯片,使漢字字形復原速度達到700字/秒的領先水平,在世界上首次使用控制信息(或參數)描述筆畫寬度、拐角形狀等特征,以保證字形變小后的筆畫勻稱和寬度一致。西方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才開始采用“輪廓加參數”的描述方式(即稱為提示信息或控制信息的HINT技術),而王選早8年提出并實現了這一方法,成為世界上使用這一方法的第一人,這一發明成為華光和方正激光照排系統。
2.八年抗戰的王選的事跡
她是一個弱女子,同日本政府進行了8年“嘴戰”,她的背后是一群七老八十的日本細菌戰受害者。
美國歷史學家謝爾頓說,“只要有兩個王選這樣的中國女人,就可以讓日本沉沒。”
她,就是731部隊細菌戰訴訟原告團團長,王選女士!
【生平】
王 選
1952年生,祖籍浙江省義烏市崇山村
1977年畢業于杭州大學
1987年,赴日本留學
1995年,開始從事日軍侵華戰爭細菌戰受害者調查和對日民間索賠工作
1997年,成為細菌戰中國受害者訴訟原告團團長
2002年底,被多家國內媒體及讀者評為“年度人物”,如央視“‘感動中國’十大人物”
【巾幗戰士】
自1995年始,王選放棄了在日執教生涯和優厚待遇,執著地走上了對日訴訟索賠之路,決心為無數中國受害者鳴冤昭雪。為調查取證,王選風塵仆仆,常年奔波于中日之間。
在國內受害各地留下了她無數足印,收集的那一幅幅圖片,那一本本資料,那一盤盤調查錄音帶,堆集成侵華日軍細菌戰罪行鐵證如山。
在日本,為了取得更多更有說服力的證詞,王選費盡千辛萬苦,找到了當時731部隊的官兵出庭作證。為了向世人揭露731部隊罪行,王選從中國到日本、到美國、到加拿大、到英國,舉辦展覽,做演講,開研討會,努力贏得國際支持,貢獻了她所有的時間精力,把整個生命投入到這個行動當中……
新浪讀書頻道——感動中國:王選的八年抗戰
3.八年抗戰的王選的事跡
她是一個弱女子,同日本政府進行了8年“嘴戰”,她的背后是一群七老八十的日本細菌戰受害者。
美國歷史學家謝爾頓說,“只要有兩個王選這樣的中國女人,就可以讓日本沉沒。” 她,就是731部隊細菌戰訴訟原告團團長,王選女士! 【生平】 王 選 1952年生,祖籍浙江省義烏市崇山村 1977年畢業于杭州大學 1987年,赴日本留學 1995年,開始從事日軍侵華戰爭細菌戰受害者調查和對日民間索賠工作 1997年,成為細菌戰中國受害者訴訟原告團團長 2002年底,被多家國內媒體及讀者評為“年度人物”,如央視“‘感動中國’十大人物” 【巾幗戰士】 自1995年始,王選放棄了在日執教生涯和優厚待遇,執著地走上了對日訴訟索賠之路,決心為無數中國受害者鳴冤昭雪。
為調查取證,王選風塵仆仆,常年奔波于中日之間。 在國內受害各地留下了她無數足印,收集的那一幅幅圖片,那一本本資料,那一盤盤調查錄音帶,堆集成侵華日軍細菌戰罪行鐵證如山。
在日本,為了取得更多更有說服力的證詞,王選費盡千辛萬苦,找到了當時731部隊的官兵出庭作證。為了向世人揭露731部隊罪行,王選從中國到日本、到美國、到加拿大、到英國,舉辦展覽,做演講,開研討會,努力贏得國際支持,貢獻了她所有的時間精力,把整個生命投入到這個行動當中…… 新浪讀書頻道——感動中國:王選的八年抗戰。
4.大家誰知道王選的資料
王選院士生平: 王選,生于1937年,江蘇無錫人。
我國漢字激光照排系統創始人和技術負責人。他所領導的科研集體研制出的漢字激光照排系統為新聞、出版全過程的計算機化奠定了基礎,被譽為“漢字印刷術的第二次發明”。
1992年,王選研制成功世界首套中文彩色照排系統,先后獲日內瓦國際發明展覽金牌,中國專利發明金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科學獎,國家重大技術裝備研制特等獎等眾多獎項,1987年和1995年兩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985年和1995年兩度列入國家十大科技成就,是國內唯一四度獲國家級獎勵的項目。 他本人被授予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專家稱號,并多次獲全國及北京市勞模、先進工作者、首都楷模等稱號,1987年獲得中國印刷業最高榮譽獎――畢升獎及森澤信夫獎,1995年獲何梁何利基金獎,2001年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王選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曾任九三學社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副主席,是第十屆全國政協副主席,北京大學計算機科學技術研究所所長,文字信息處理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電子出版新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北大方正集團董事、方正控股有限公司首席科技顧問。王選簡歷。
5.王選的事跡給我們什么啟示
王選是科學工作者的杰出代表,人民教師的優秀典范。他一生獻身科學,淡泊名利,始終孜孜不倦地埋頭于艱苦的科研工作,即使患病期間也沒有停止過。他勤奮嚴謹、求實創新、努力拼搏、勇攀高峰的作風贏得了大家的尊重和好評。在科研成果和崇高榮譽面前,他始終強調是集體智慧的結晶。他把科研事業當作畢生的追求,以提攜后學為己任,甘為人梯,為培養和造就出一批批年輕的學術骨干嘔心瀝血。作為一名計算機應用專業的碩士生、博士生導師和北京大學計算機研究所所長,他十分注重培養學生和年輕技術骨干嚴謹勤奮的科研作風,經常鼓勵和幫助他們選擇具有挑戰性且應用前景光明的課題,激發他們的創造性和積極性。
王選院士生平:
王選,生于1937年,江蘇無錫人。我國漢字激光照排系統創始人和技術負責人。他所領導的科研集體研制出的漢字激光照排系統為新聞、出版全過程的計算機化奠定了基礎,被譽為“漢字印刷術的第二次發明”。
1992年,王選研制成功世界首套中文彩色照排系統,先后獲日內瓦國際發明展覽金牌,中國專利發明金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科學獎,國家重大技術裝備研制特等獎等眾多獎項,1987年和1995年兩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985年和1995年兩度列入國家十大科技成就,是國內唯一四度獲國家級獎勵的項目。
他本人被授予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專家稱號,并多次獲全國及北京市勞模、先進工作者、首都楷模等稱號,1987年獲得中國印刷業最高榮譽獎――畢升獎及森澤信夫獎,1995年獲何梁何利基金獎,2001年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王選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曾任九三學社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副主席,是第十屆全國政協副主席,北京大學計算機科學技術研究所所長,文字信息處理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電子出版新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北大方正集團董事、方正控股有限公司首席科技顧問。
6.王選 怎么死的
生病 長期生病 貌似腫瘤之類的!王選院士生平: 王選,生于1937年,江蘇無錫人。
我國漢字激光照排系統創始人和技術負責人。他所領導的科研集體研制出的漢字激光照排系統為新聞、出版全過程的計算機化奠定了基礎,被譽為“漢字印刷術的第二次發明”。
1992年,王選研制成功世界首套中文彩色照排系統,先后獲日內瓦國際發明展覽金牌,中國專利發明金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科學獎,國家重大技術裝備研制特等獎等眾多獎項,1987年和1995年兩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985年和1995年兩度列入國家十大科技成就,是國內唯一四度獲國家級獎勵的項目。 他本人被授予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專家稱號,并多次獲全國及北京市勞模、先進工作者、首都楷模等稱號,1987年獲得中國印刷業最高榮譽獎――畢升獎及森澤信夫獎,1995年獲何梁何利基金獎,2001年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王選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曾任九三學社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副主席,是第十屆全國政協副主席,北京大學計算機科學技術研究所所長,文字信息處理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電子出版新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北大方正集團董事、方正控股有限公司首席科技顧問。
7.求王選課文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擇500字讀后感,謝謝
今天讀了王選先生的《我一生中的重要扶擇》.王選在文中提到“扶植年輕人”讓我深有感觸。
在王選的演講中, 他提出了關于權威問題的表達。他認為年輕才是權威的體現,人一過了60歲就相當于失去了黃金時期,60歲之后,人的思想會更慢,但人們卻當這些人為權威,世界一些著名的企業家往往成功于年輕時。他說:“我覺得人們把我者成權威的錯誤在什么地方呢?是把時態弄錯了,明明是一個過去時態,大家誤以為是現在時態,甚至于以為是能主導將來的方向的一個將來時態。
8.有關孟子生平簡短的小故事
孟母三遷 孟子,名柯。
戰國時期魯國人(現在的山東省境內)。三歲時父親去世,由母親一手撫養長大。
孟子小時候很貪玩,模仿性很強。他家原來住在墳地附近,他常常玩筑墳墓或學別人哭拜的游戲。
母親認為這樣不好,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子又模仿別人做生意和殺豬的游戲。孟母認為這個環境也不好,就把家搬到學堂旁邊。
孟子就跟著學生們學習禮節和知識。孟母認為這才是孩子應該學習的,心里很高興,就不再搬家了。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孟母三遷”的故事。 對于孟子的教育,孟母更是重視。
除了送他上學外,還督促他學習。有一天,孟子從老師子思那里逃學回家,孟母正在織布,看見孟子逃學,非常生氣,拿起一把剪刀,就把織布機上的布匹割斷了。
孟子看了很惶恐,跪在地上請問原因。孟母責備他說:“你讀書就像我織布一樣。
織布要一線一線地連成一寸,再連成一尺,再連成一丈、一匹,織完后才是有用的東西。學問也必須靠日積月累,不分晝夜勤求而來的。
你如果偷懶,不好好讀書,半途而廢,就像這段被割斷的布匹一樣變成了沒有用的東西。” 孟子聽了母親的教誨,深感慚愧。
從此以后專心讀書,發憤用功,身體力行、實踐圣人的教誨,終于成為一代大儒,被后人稱為“亞圣”。
9.
慈云桂 姚期智 王選 慈云桂(1917-1990),計算機專家、教育家。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的開拓者之一。
長期致力于計算機研究和教學工作,主持研制了我國第一臺億次級巨型計算機系統。在我國計算機從電子管、晶體管、集成電路到大規模集成電路的研制開發歷程中,作出了重要貢獻。
簡歷 1917年4月5日 出生于安慶市樅陽縣。 1943年 湖南大學電機系畢業后入清華大學無線電研究所當研究生。
1946—1950年 任清華大學物理系助教、講師。 1950—1953年 任大連高等海軍學校指揮系副教授。
1953—1954年 任大連高等海軍學校雷達通信系副主任、副教授。 1954—1955年 任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海軍系雷達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1955—1966年 任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電子工程系副主任,副教授、教授。 1966—1970年 任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電子計算機系主任、教授。
1970—1978年 任長沙工學院電子計算機系主任兼計算機研究所所長、教授。 1978—1984年 任國防科技大學電子計算機系主任兼計算機研究所所長,1979年 升任國防科技大學副校長、教授。
1985—1990年 任國科工委科技委常委、顧問、教授。 1990年7月21日 病故于北京市。
1961年9月,慈云桂發明了高可靠、高穩定的隔離阻塞式推拉觸發器技術,有效地解決了電路上的問題。1964年末,用國產半導體元器件研制成功我國第一臺晶體管通用電子計算機:441B/I。
1965年2月該機通過國家鑒定,連續運行268小時未發生任何故障,穩定性達到當時的國際先進水平。1965年末又研制成功441B/Ⅱ型機。
441B系列機在天津電子儀器廠共生產了100余臺,及時裝備到重點大專院校和科研院所,平均使用10年以上,是我國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的主流系列機型之一。某基地的441B/Ⅲ型機總運行時間達48000小時,出色地完成了許多重要任務。
慈云桂他們研制的計算機因而以技術先進和穩定可靠著稱。早在70年代初期,巨型計算機在國外初露其重要價值與鋒芒之時,就吸引了慈云桂的注意力。
1972年夏天,他應邀參加國防科委專門討論研制億次巨型機的會議,并受托起草向中央申請盡快開展億次機研制的報告。從此,他開始了研制每秒上億次的巨型計算機的技術準備。
為了確保億次機各項技術指標的全面實現,并立足于我國經努力后能夠達到的條件,在慈云桂的主持下,從元器件的選取,體系結構的確立,部件的設計,工藝的實施,到軟件的開發,他們經過充分的科學論證與反復的實驗,作出了一系列符合中國國情的決斷,并先后攻克了100多道技術難關。 為積極跟蹤國際最新水平,他們不惜拋棄了辛苦好幾個月才完成的工作成果,重新設計了更為先進的總體方案;為彌補機器主頻的不足,他們創造性地提出了雙向量陣列的全流水化體系結構;為提高存儲器實際存取速度,在增加存儲通道的同時,提出了使訪問沖突大為減少的主存素數模方案;他們還選用高速動態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集成器件(MOS)做主存,使億次機容量遠遠大于當時國外主流巨型機的容量(國外兩年后才使用MOS做主存);為避開液冷技術的困難,他們改用風冷,并為之設計了鍥形柱狀管道結構,進行等壓短風道送風;在印制底板的組裝中,他們采用先進的繞接技術;為使軟件系統充分發揮巨型機硬件的性能,他們提出了與國外主流巨型機軟件兼容的指導思想,并開創了并行操作系統、向量化編譯、多級診斷和并行算法等研究,進而在我國首先采用軟件工程方法,研制了多種軟件工具,完成了近200萬行結構化的程序設計任務。
其中在理論上、技術上和工藝上達到國際水平者就有十來項。1983年11月,由張愛萍將軍命名為“銀河”的億次計算機系統在長沙國防科技大學順利通過國家鑒定,主機平均無故障時間長達441小時,遠遠超過鑒定大綱的要求,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銀河億次機的研制成功,打破了西方大國在超高性能計算機上對我國的封鎖,使我國躋身于世界巨型機的研制行列。它標志著我國計算機技術已經發展到了一個新階段。
慈云桂是我國計算機界一位杰出的科學家。姚期智(Prof. Yao Qizhi, Tsinghua University),著名物理學家,計算機學家。
姚期智先生1946年12月生于上海,祖籍湖北省,1967年獲得臺灣大學物理學士學位,1972年獲得美國哈佛大學物理博士學位,1975年獲得美國伊利諾依大學計算機科學博士學位;1975年至1986年先后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數學系、斯坦福大學計算機系、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計算機系任助教授、教授;1998年被選為美國科學院院士,2000年被選為美國科學與藝術學院院士。 多年來,姚期智先生以其敏銳的科學思維,不斷向新的學術領域發起沖擊,在數據組織、基于復雜性的偽隨機數生成理論、密碼學、通信復雜性乃至量子通信和計算等多個尖端科研領域,都做出了巨大而獨到的貢獻。
他所發表的近百篇學術論文,幾乎覆蓋了計算復雜性的所有方面,并在獲圖靈獎之前,就已經在不同的科研領域屢獲殊榮,曾獲美國工業與應用數學學會喬治·波利亞獎和以算法設計大師克努特命名的首屆克努特獎,是計算機理論方面國際上最拔尖的學者。 2007年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