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安”字的來源是什么
安,定也。
——《爾雅》 共給之為安。——《莊子·天地》 好和不爭曰安。
——《周書·謚法》 心皆安下切上。——《儀禮·少牢禮》 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
——《易·系辭下》 居安思危。——《左傳·襄公十一年》 風雨不動安如山。
——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然后得一夕安寢。——宋· 蘇洵《六國論》 謝莊遂安。
—— 清· 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
——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君子食無求飽,居主安。——《論語·學而》。
安步以當車。——《戰國策·齊策四》。
與魏質以安其心。——《韓非子·存韓》 可以為富安天下。
——漢· 賈誼《論積貯疏》 安身立命。——明· 李漁《閑情偶寄·種植部》。
若備與彼協心,上下齊同,則宜撫安。—— 司馬光《資治通鑒》。
離山十里有王平安營。——《三國演義》。
2.與"安"字的有關的人、"安"字的來歷、關于"安"字的故事,
最有名的是安史之亂中的安祿山及其兄弟兒子等。
安,會意。本義:家屬有穩定住處。
居安思危的故事:宋、齊等國聯合攻打鄭國,弱小的鄭國知道自己兵力不足,于是請晉國做中間人,希望宋、齊等國家能夠打消攻打的念頭。其它國家因為害怕強大的晉國,并不想得罪晉國,于是紛紛決定退兵。
為了答謝晉國,于是鄭國國君就派人獻給晉國許多美女與貴重的珠寶作為賀禮。收到這份禮物之后,晉悼公十分高興,就將一半的美女賞給這件事的大功臣魏絳。
沒想到正直的魏絳一口拒絕,并且勸晉悼公說:“現在晉國雖然很強大,但是我們絕對不能因此而大意,因為人在安全的時候,一定要想到未來可能會發生的危險,這樣才會先做準備,以避免失敗和災禍的發生。”晉悼公聽完魏絳的話之后,知道他時時刻刻都牽掛國家與百姓的安危,從此對他更加敬重。
3.安字,是什么來歷
安是會意字,從女在冖(miáo)下。
古人穴居野外,經常受到野獸和惡劣氣候的威脅。后來有了房屋(冖)居住,自然就安全多了。
(二)北京的天安門馳名海內外,它的北邊是地安門、東邊是東安門、西邊是西安門,都有一個安字。它們起名于清代,寓意為“安邦治國,國泰民安”。
天安門始建于明代永樂十八年(1420年),叫承天門,清順治八年(1651年)重建,改為今名——天安門。“安”字在古、今漢語中多用來表示“安定平穩”之義,字義變化不大。
從上列甲骨文形體也反映出了這個意思。甲骨文字形的上面是個房屋,下面是個“女”字,表示女子住在房子里閑散無事的意思。
他是個會意字。我們的先人在遠古的時候是穴居野處,經常受到野獸或惡劣氣候的威脅,尤其是女人,后來人們發明了修造房屋,才平穩安定下來。
所以“安”的本義就是“安居”、“安寧”。定居生活是人類發展史上的一大進步。
金文、小篆、楷體的形體結構基本一致,幾千年來沒有大的變化。“安”的本義是“安居”、“安定”,如《爾雅·釋詁下》說:“安,定也。”
《荀子·王霸》中說“國安則民無憂”,意思是說國家安定了,百姓就會無憂無慮。再如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說“風雨不動安如山”,這里的“安”字時“安穩”、“安定”之義。
有時也用作使動用法,如“安民告示”,就是使民心安定的告示,由“安穩”又引申出“習慣于”之義,如《漢書·藝文志》里說“安于所習”就是說習慣于他所熟習的。后來由“安穩”又引申出“安放”、“安置”之義,后來又由“安放”引申出“安裝”之義。
如“安電燈”。但有時“安”字還當疑問代詞用,如《史記·陳涉世家》里說“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意思是說小小的燕雀怎么能知道鴻鵠的大志呢?又如“皮之不存,毛將安傅(附)?”當“安”字作疑問代詞講時,它與“安”的本義毫無關系,這是個假借字的問題。
4.安在的來歷啊
一、姓氏來源 1、遠古黃帝有兒子叫昌意,昌意的長子叫顓頊,繼承帝位。
次子叫安,封于西戎,后來建立了安息國(在今伊朗高),到古代漢武帝時開始派使者至安息國以后,中國與安息國始有往來。安息國王傳位到太子安清時,他不愿當國王,出家為僧,于東漢桓帝建和二年(148年),回到中國河南洛陽,宣傳佛教,隨后定居,子孫世代姓安。
2、出自他姓或賜姓。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北魏時有鮮卑安遲氏改為安姓者;唐時安祿山由康姓改為安姓;明朝時有元人孟格、達色等被賜姓安;另有唐時回鶻人、奚人,明清彝族沙罵氏、村密氏、吉巴氏及其它少數民族中安佳氏、阿爾丹氏、德力根氏、安帳氏等眾多別姓改為安姓者。
3、以國名為氏。唐代有“昭武九姓”之一,以其原“安國”國名首字為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