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儒林外史》匡超人故事情節概括是什么
1、匡超人年少是心地善良,事親孝順,是個淳樸可愛之人。
書中描述:他在馬二先生資助下回到家見到娘親就“放下行李,整一整衣服,替娘作揖磕頭。”父親臥病在床,他晚上拿個被單,睡在父親腳跟頭。
他白天里殺豬,賣豆腐,晚上便服侍父親。他父親夜里睡不著,要吐痰,吃茶水,一直到四更鼓,匡超人就讀書陪到四更鼓,每夜只睡一個更頭。
2、匡超人初到杭州后,就卷一幫無法取得功名的假名士之中,年少時那樸實敦厚的人品開始受到這些假托無意功名富貴自命清高,卻意圖投機取巧僥幸名利雙收的理論污染,思想開始蛻變,被這些人同化。書中寫到:雖然馬二先生教他懂得了讀書人應以文章舉業為主,但這條路終究是難走的,況且此時的恩師李本瑛已被人誣告摘了印,無人提攜,于是匡超人轉身投入到西湖斗方名士們所吹捧的“終南捷徑”之中了。
3、匡超人漸漸在這個污濁社會的學有所成,習得一身暴寡情薄義、虛偽、撒謊的嘴臉。書中敘述:他本已娶妻鄭氏,卻在李“恩師”問及可曾婚娶時,“暗想,老師是位大人,在他面前說出丈人是撫院的差,恐惹他看輕了笑,只得答道:‘還不曾’。”
只這三個字的謊言使他又得娶李“恩師”有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的外甥女,又得了極其可觀的數百金的裝奩,享了好幾個月的天福。匡超人對著景蘭江和蔣書辦攻訐曾經給他許多幫助的潘三說:“潘三哥所做的這些事,便是我做地方官,我也是要訪拿他的。”
潘三固然作了許多壞事,現身陷縲紲是罪有應得,但匡超人卻不應棄之不理。想當初潘三待匡超人也不薄,被捕后也未將匡超人供出來,此時匡超人不念半點舊日情分,其心如蛇蟲螫毒。
擴展資料:《儒林外史》,是清代吳敬梓創作的長篇小說,成書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或稍前,先以抄本傳世,初刻于嘉慶八年(1803年)。全書五十六回,以寫實主義描繪各類人士對于“功名富貴”的不同表現,一方面真實的揭示人性被腐蝕的過程和原因,從而對當時吏治的腐敗、科舉的弊端禮教的虛偽等進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諷;一方面熱情地歌頌了少數人物以堅持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對于人性的守護,從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
小說白話的運用已趨純熟自如,人物性格的刻畫也頗為深入細膩,尤其是采用高超的諷刺手法,使該書成為中國古典諷刺文學的佳作。這部小說代表著中國古代諷刺小說的高峰,它開創了以小說直接評價現實生活的范例。
2.求一篇儒林外史中匡超人的簡介
匡超人,原名匡迥,號超人,是《儒林外史》中一個角色鮮明,性格極其豐富的文學形象。
《儒林外史》是我國古典小說中一部杰出的諷刺作品,吳敬梓用他敏銳的洞察力,豐富的個人生活體驗與鮮明的愛憎情感,寫出了這部現實主義的杰出著作。小說圍繞著功名富貴這根主軸,窮盡儒林世相,體現世態人心,反映了在科舉制藝制度下文人士子個體良知的泯滅。
匡超人就是其中一個極為典型的例子。 匡超人是溫州府樂清縣人,他原本是一個農村少年,自小上過幾年學,因家貧無力讀不成了,跟一個買柴的客人到省城幫忙記帳。
不料客人折本倒閉,匡超人不得不靠給人拆字混日子,這時他才二十二歲。匡超人本是一個事親孝順,勤勞好學的農村青年,吳敬梓在小說中細致的描寫了他一步一步走向人格淪喪,靈魂墮落的過程。
匡超人思想的發展,大體上可以分為少年時期,轉折時期,變質時期三個階段。 匡超人少年時期手腳勤快,心地善良,事親孝順。
他在馬二先生的資助下回到家中見到娘親就“放下行李,整一整衣服,替娘作揖磕頭。”父親臥病在床,他回到家就買了一只豬蹄來家煨著,等爛熟,和飯拿到父親面前。
晚上拿個被單,睡在父親腳跟頭。他白天里殺豬,賣豆腐,晚上便服侍父親。
他父親夜里睡不著,要吐痰,吃茶水,一直到四更鼓,匡超人就讀書陪到四更鼓,每夜只睡一個更頭。哥哥買了個雞子來給他接風,叫他不要告訴父親。
他那里肯依,把雞肉先盛了一碗送給父母,然后才肯吃。對父母真是體貼入微。
晚上村里失火,累及自家,他首先背出父親,然后扶出母親。在他看來,這是頭等重要的,其他行李家什都不在話下。
可見孝順父母是他最高的道德標準,這時的匡超人是極為淳樸可愛的。 因為匡超人事親孝順,而且勤學上進,一日被路過的知縣李本瑛發現,感其嘉行,提攜他中了秀才,豈料李知縣被人誣告,可能累及匡超人。
于是他來到杭州躲避風頭。匡超人到了杭州,要投奔的潘三外出未歸,便與一班假名士交往,這段時期是他一生中的轉折時期。
這些斗方名士或因科舉敗北或因自身條件的限制無法取得功名進入仕途。于是這些人就想找一條“終南捷徑”:刻詩集,結詩社,寫斗方,詩酒風流,充當名士。
這些人表面上瀟灑風流,但骨子里忘不了功名富貴。他們假托無意功名富貴自以為清高,意圖僥幸能夠名利雙收。
正如景蘭江所言,“可知道趙爺雖不曾中進士,外邊詩選上刻著他的詩幾十處,行遍天下,那個不曉得有趙雪齋先生?只怕比進士享名多著哩!”而匡超人初到杭州后,就卷進了這幫“名士”之中,“才知道天下還有這一種道理”。受到他們的影響與熏陶,年少時那樸實敦厚的人品開始受到污染,思想開始蛻變。
于是匡超人主動地加入到這群名士中,參加了“西湖詩會”,也想從中獲取些好處。可見此時的匡超人已是被名士群所同化。
雖然馬二先生教他懂得了讀書人應以文章舉業為主,但這條路終究是難走的,況且此時的恩師李本瑛已被人誣告摘了印,無人提攜,于是匡超人轉身投入到西湖斗方名士們所吹捧的“終南捷徑”之中了。 匡超人思想的第三個時期即質變時期是在認識了潘三以后。
潘三是一個把持官府,包攬詞訟,拐帶人口,買囑槍手的市井惡棍。他勸匡超人不要與那幫名士來往,只有像他那樣才能做一些有想頭的事情,才能發跡。
他看中匡超人知書識字,能寫會算,而且聰明伶俐,他要利用匡超人為自己服務。如勾結差人黃球,拐賣樂清縣大戶人家逃出來的一個使女給姓胡的財主,偽造的朱簽就是匡超人所擬,而潘三也很豪爽的給了他二十兩銀子。
匡超人從中嘗到甜頭,為非作歹的膽子也就越發大了起來。接下來在潘三的安排下,他又頂替金躍上考場,并中了秀才,又賺了二百兩銀子。
潘三確實沒有虧待匡超人,不但幫他在城里買了房子,還給他取了親。從私人的關系來看,潘三是有恩于匡超人的。
但是,在潘三被捕后,匡超人展示出他在這個污濁社會的“學習成果”——暴露出他那寡情薄義、虛偽、撒謊的嘴臉:逼妻子回大柳莊鄉下,導致其妻郁悶憂慮而死;潘三入獄后的翻臉無情;考取教習后的自命不凡,吹自己為讀書人所供奉的“先儒”而貽笑大方。這個昔日的純樸少年已經變成一個毫無廉恥的吹牛家,虛偽透頂,狡詐至極。
在小說所展示的匡超人的歷程中,我們清楚的看到他從純樸善良到人格淪喪,一步一步地走向墮落。作者通過這樣一個農家子弟墮落的全過程,揭露了惡濁勢利的社會、牢籠士子的八股取士的罪惡本質。
3.儒林外史的故事梗概
《儒林外史》讀后感 《儒林外史》是我國清代一部杰出的現實主義的長篇諷刺小說,主要描寫封建社會后期知識分子及官紳的活動和精神面貌。
“功名富貴無憑據,費盡心情,總把流光誤。濁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謝知何處。”
這是《儒林外史》開頭的幾句。可以說,這也是整本書的靈魂所在。
這些話雖然已是老生常談,可真正能明白人的又有幾個?“學而優則仕”,正是這句話害了一批又一批的讀書人。為了金錢,為了財富,他們可以廢寢忘食地讀書,可以從黑發垂髫考到白發蒼蒼:花白胡子還是“小友”的周進,考了幾十年一朝中榜,歡喜瘋了的范進……儒林中為了功名利祿,消得人憔悴,衣帶漸寬終不悔的又何止這幾個? 讀書,其實強調的是一個漫長的求知過程。
而儒林中的那些一心只為功名者,第一步——立志,就走錯了。但讀書對這些人來說,只是一個敲開榮華富貴之門的工具。
一旦達到目的,這個工具也就毫無價值了。 當然,“世人皆醉我獨醒,舉世渾濁我獨清”的人在儒林中也不是沒有。
王冕就是其中的一個。他從小就因為家境貧寒而為鄰人放牛。
在牛背上,他仍舊博覽群書,更自學成為了畫荷花的名筆。但王冕性情不同,不求官爵。
朝廷行文到浙江政司,要征聘王冕出來做官,他卻隱居在會稽山。能在功名面前,心如止水,不為所動,也只有王冕這些儒林中的鳳毛鱗角了。
幾百年后的今天,捧起《儒林外史》細細品讀。時而為當時士人名流的庸俗可笑而嘆息,時而又為貪官污吏的卑鄙丑惡而憤怒。
吳敬梓以其幽默詼諧的語言,把封建社會科舉制度的腐朽黑暗面刻畫的入木三分。“功名富貴無憑據,費盡心情,總把流光誤。
濁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謝知何處。”這是《儒林外史》開頭的幾句。
可以說,這也是整本書的靈魂所在。 這些話雖然已是老生常談,可真正能明白人的又有幾個?“學而優則仕”,正是這句話害了一批又一批的讀書人。
他們把讀書當成敲門磚——“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圓如意,書中自有美嬌娘……”。為了金錢,為了財富,他們可以廢寢忘食地讀書,可以從黑發垂髫考到白發蒼蒼:八十歲才中了狀元的梁灝,花白胡子還是“小友”的周進,考了幾十年一朝中榜,歡喜瘋了的范進……儒林中為了功名利祿,消得人憔悴,衣帶漸寬終不悔的又何止這幾個?魯迅先生稱封建禮教為吃人的禮教,那么稱封建科舉制度為害人的制度也不為過了。
讀書,其實強調的是一個漫長的求知過程。王國維說得很好,讀書分為三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西樓,望盡天涯路”這是立志。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這是奮斗。“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才是最后的成功。
而儒林中的那些一心只為功名者,第一步——立志,就走錯了。在我看來,讀書就是人在不斷汲取精神食糧的過程。
其中最關鍵的在于吸收,然后再轉化為自身的力量。這與一日三餐的功效是一致的:吃飯,吸收營養,再促進自身生長。
只可惜,儒林中的某些學子們只注重“食”,即數十年如一日地讀書,卻忽視了吸收。讀書對他們來說,只是一個敲開榮華富貴之門的工具。
一旦達到目的,這個工具也就毫無價值了。這些人,即使讀一輩子書,也不會有半點知識吸收轉化成自身力量。
這些書,除了造成他們的“營養不良”,別無他用。 當然,“世人皆醉我獨醒,舉世渾濁我獨清”的人在儒林中也不是沒有。
王冕就是其中的一個。他從小就因為家境貧寒而為鄰人放牛。
在牛背上,他仍舊博覽群書,更自學成為了畫沒骨花卉的名筆。此后,下到平民百姓,上到知縣財主都來索畫。
但王冕性情不同,不求官爵。朝廷行文到浙江政司,要征聘王冕出來做官,他卻隱居在會稽山。
后人提到王冕時,常常稱其為王參軍。但王冕何曾做過一日官?能在功名面前,心如止水,不為所動,也只有王冕這些儒林中的鳳毛鱗角了。
幾百年后的今天,捧起《儒林外史》細細品讀。時而為當時士人名流的庸俗可笑而嘆息,時而又為貪官污吏的卑鄙丑惡而憤怒。
吳敬梓以其幽默詼諧的語言,把封建社會科舉制度的腐朽黑暗面刻畫的入木三分。難怪后人有“慎勿讀《儒林外史》,讀竟乃覺日用酬酢之間,無往而非《儒林外史》”之嘆。
儒林外史》這部小說任用詼諧幽默而又筆觸尖銳的文字描述元末明初的一段考場官場趣事。故事的主人公多為民間士林人士。
通過對許多民間正直儒士的傾贊和對腐朽政客的鞭棘表達了作者對現實生活的不滿,和對改變如此灰暗世界的期望。小說開篇描寫了浙江諸暨縣的一個村子里有一個少年叫王冕,因家境貧寒,他從小替人放牛,聰明穎悟,勤奮好學,他畫的荷花惟妙惟肖,呼之欲出,并且他博覽群書,才華橫溢。
他不愿意接交朋友,更不愿意求取功名利祿。縣令登門拜訪,他躲避不見;朱元璋授他“咨議參軍”的職務,他也不接受,心甘情愿的逃往會稽山中,去過隱姓埋名的生活。
本書中更生動地批判了科舉制度造就了一批社會蛀蟲,他們毒害著整個社會。如溫州府的樂清縣有一農家子弟叫匡超人,他本來樸實敦厚。
為了贍養父母,他外出做小買賣,流落杭州。后來遇上了選印八股文的馬二先生。
馬二先生贈給他。
4.儒林外史第17回梗概
儒林外史第17回梗概: 匡超人送過親師回來,大伙都來奉承他。
他同太公商量,準備不做生意了,租兩間房開個雜貨店,把嫂子接回來,一塊吃住。潘保正來告訴匡超人知縣出了事,讓他出去躲避幾日 。
匡超人在外結識了景蘭江、趙雪齋等人一班“名士”,互相做詩吹捧。大家感慨寧波黃知縣雖中了進士,但是非常孤獨,景蘭江提議眾人以“樓”字為韻各寫一首詩,請匡超人評議。
擴展資料 該回中人物介紹: 匡超人是溫州府樂清縣人,他原本是一個農村少年,自小上過幾年學,因家貧無力讀不成了,跟一個買柴的客人到省城幫忙記帳。不料客人折本倒閉,匡超人不得不靠給人拆字混日子,這時他才二十二歲。
匡超人本是一個事親孝順,勤勞好學的農村青年,吳敬梓在小說中細致的描寫了他一步一步走向人格淪喪,靈魂墮落的過程。匡超人思想的發展,大體上可以分為少年時期,轉折時期,變質時期三個階段。
匡超人少年時期手腳勤快,心地善良,事親孝順。他在馬二先生的資助下回到家中見到娘親就“放下行李,整一整衣服,替娘作揖磕頭。”
父親臥病在床,他回到家就買了一只豬蹄來家煨著,等爛熟,和飯拿到父親面前。 晚上拿個被單,睡在父親腳跟頭。
他白天里殺豬,賣豆腐,晚上便服侍父親。他父親夜里睡不著,要吐痰,吃茶水,一直到四更鼓,匡超人就讀書陪到四更鼓,每夜只睡一個更頭。
哥哥買了個雞子來給他接風,叫他不要告訴父親。 他那里肯依,把雞肉先盛了一碗送給父母,然后才肯吃。
對父母真是體貼入微。晚上村里失火,累及自家,他首先背出父親,然后扶出母親。
在他看來,這是頭等重要的,其他行李家什都不在話下。可見孝順父母是他最高的道德標準,這時的匡超人是極為淳樸可愛的。
因為匡超人事親孝順,而且勤學上進,一日被路過的知縣李本瑛發現,感其嘉行,提攜他中了秀才,豈料李知縣被人誣告,可能累及匡超人。于是他來到杭州躲避風頭。
匡超人到了杭州,要投奔的潘三外出未歸,便與一班假名士交往,這段時期是他一生中的轉折時期。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匡超人。
5.《儒林外史》的故事梗概
元朝末年,諸暨縣的一個村子里有一個少年叫王冕,因家境貧寒,他從小替人放牛,聰明穎悟,勤奮好學,他畫的荷花惟妙惟肖,呼之欲出,并且他博覽群書,才華橫溢。
他不愿意接交朋友,更不愿意求取功名利祿。縣令登門拜訪,他躲避不見;朱元璋授他“咨議參軍”的職務,他也不接受,心甘情愿的逃往會稽山中,去過隱姓埋名的生活。
明朝立國,推行八股取士制度,王冕不禁感嘆:這種以八股文形式取士的制度不僅不會為國家選到真正的人才而且將來的讀書人恐怕也只有這一條榮身之路了,他們因此會把學問、道德、做官、退隱的準則都看得輕了。這是一代文人碰上了厄運!王冕是反對八股取士、自甘清貧的隱士,然而在當時的社會里,像王冕這樣的人實在太少了。
在王冕死后百年的明朝成化年間,文人們所走的是一條醉心于科舉功名的歧路。 明憲宗成化末年,山東兗州府汶上縣有一位教書先生,名叫周進,他為了能夠出人頭地,榮耀鄉里,屢次參加科舉考試,可是60多歲了,卻連秀才也未考上。
一天,他與姐夫來到省城,走進了貢院。他觸景生情,悲痛不已,一頭撞在了號板上,不省人事,被救醒后,滿地打滾,哭得口中鮮血直流。
幾個商人見他很是堪憐,于是湊了二百兩銀子替他捐了個監生。他馬上就向眾人磕頭,說:“我周進變驢變馬也要報效!” 不久,周進憑著監生的資格竟考中了舉人。
頃刻之間,不是親的也來認親,不是朋友的也來認做朋友,連他教過書的學堂居然也供奉起了“周太老爺”的“長生牌”。過了幾年,他又中了進士,升為御史,被指派為廣東學道。
在廣州,周進發現了范進。為了照顧這個54歲的老童生,他把范進的卷子反復看了三遍,終于發現那是一字一珠的天地間最好的文章,于是將范進取為秀才。
過后不久,范進又去應考,中了舉人。 當時,范進因為和周進當初相似的境遇,在家里倍受冷眼,妻子對他呼西喚東,老丈人對他更是百般呵斥。
當范進一家正在為揭不開鍋,等著賣雞換米而發愁時,傳來范進中舉的喜報,范進從集上被找了回來,知道喜訊后,他高興得發了瘋。好在他的老丈人胡屠戶給了他一耳光,才打醒了他,治好了這場瘋病。
轉眼功夫,范進時來運轉,不僅有了錢、米、房子,而且奴仆、丫環也有了。范進母親見此歡喜得一下子胸口接不上氣,竟一命歸了西天。
胡屠戶也一反常態,到處說他早就知道他的女婿是文曲星下凡,不會與常人一樣的,對范進更是畢恭畢敬。后來,范進入京拜見周進,由周進薦引而中了進士,被任為山東學道。
范進雖然憑著八股文發達了,但他所熟知的不過是四書五經。當別人提起北宋文豪蘇軾的時候,他卻以為是明朝的秀才,鬧出了天大的笑話。
科舉制度不僅培養了一批庸才,同時也豢養了一批含官污吏。進士王惠被任命為南昌知府,他上任的第一件事,不是詢問當地的治安,不是詢問黎民生計,不是詢問案件冤情而是查詢地方人情,了解當地有什么特產,各種案件中有什么地方可以通融;接著定做了一把頭號的庫戥,將衙門中的六房書辦統統傳齊,問明了各項差事的余利,讓大家將錢財歸公。
從此,衙門內整天是一片戥子聲、算盤聲、板子聲。衙役和百姓一個個被打得魂飛魄散,睡夢中都戰戰兢兢。
而他本人的信條卻是“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朝廷考察他的政績時,竟一致認為他是“江西的第一能員”。
高要縣知縣湯奉,為了表示自己為政清廉,對朝廷各項法令嚴加執行。朝廷有禁殺耕牛的禁令,湯奉不問因由,竟然將做牛肉生意的回民老師父活活枷死,鬧得群眾義憤填膺,鳴鑼罷市。
事發后。按察司不僅沒有處罰湯奉,反而將受害的回民問成“奸發挾制官府,依律枷責”之罪。
如此“清廉”的知縣,一年下來居然也搜刮了八千兩銀子。 官吏們貪贓枉法,而在八股科舉之下,土豪劣紳也恣意橫行。
舉人出身的張靜齋,是南海一霸。他勾通官府,巧取豪奪。
為了霸占寺廟的田產,他唆使七八個流氓,誣陷和尚與婦女通奸,讓和尚不明不白地吃了官司。 高要縣的監生嚴致和是一個把錢財看作是一切的財主,家財萬貫。
他病得飲食不進,臥床不起,奄奄一息,還念念不忘田里要收早稻,打發管莊的仆人下鄉,又不放心,心里只是急躁。他吝嗇成性,家中米爛糧倉,牛馬成行,可在平時豬肉也舍不得買一斤,臨死時還因為燈盞里多點了一根燈草,遲遲不肯斷氣。
他的哥哥貢生嚴致中,更是橫行鄉里的惡棍。他強圈了鄰居王小二的豬,別人來討,他竟行兇,打斷了王小二哥哥的腿。
他四處訛詐,沒有借給別人銀子,卻硬要人家償付利息;他把云片糕說成是貴重藥物,恐嚇船家,賴掉了幾文船錢。嚴監生死后,他以哥哥身份,逼著弟媳過繼他的二兒子為兒子,謀奪兄弟家產,還聲稱這是“禮義名分,我們鄉紳人家,這些大禮,卻是差錯不得的”。
科舉制度造就了一批社會蛀蟲,同時也毒害著整個社會。溫州府的樂清縣有一農家子弟叫匡超人,他本來樸實敦厚。
為了贍養父母,他外出做小買賣,流落杭州。后來遇上了選印八股文的馬二先生。
馬二先生贈給他十兩銀子,勸他讀書上進。匡超人回家后,一面做小買賣,一面用功讀八股文,很快他就得到了李知縣的賞識。
6.《儒林外史》第十八回梗概
《儒林外史》第十八回梗概:文翰樓店主與匡超人商量批考卷事,匡超人見有利可圖,欣然應允。
六天之內,匡超人批了三百多篇文章,送到書店,店主稱其批的又快又好,送了他二兩銀子,并備了酒在樓上吃。小廝送來帖子,是邀請匡超人于本月十五在西湖游宴作詩的帖子。
為了不失體面,他在書店借了本《詩法入門》去讀。匡超人與胡三公子、支劍峰等 游西湖作詩,大伙將寫好的詩帖在墻上。
作品介紹:《儒史林外》作者吳敬梓。《儒林外史》是我國清代一部杰出的現實主義的長篇諷刺小說,主要描寫封建社會后期知識分子及官紳的活動和精神面貌。
由于時代的局限,作者在書中雖然批判了黑暗的現實,卻把理想寄托在“品學兼優”的士大夫身上,宣揚古禮古樂,看不到改變儒林和社會的真正出路,這是應該加以批判的。作者介紹:吳敬梓(1701—1754年),字敏軒,一字文木,號粒民,清代小說家,漢族,安徽全椒人。
著有《文木山房詩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文木山房詩說》七卷(今存四十三則)、小說《儒林外史》。
7.《儒林外史》故事梗概和主要情節
從莘莘學子到滿腹八股,《儒林外史》諷刺科舉有多狠?《儒林外史》是一部以辛辣的筆觸對社會現狀和儒士命運進行批判揭露的諷刺小說。
原本僅五十五回,今本第五十六回,為后人所加。此書創作于清初,當時的八股文取士制度對社會的毒害愈來愈深。
此書是中國古典小說中最著名的長篇諷刺小說,其思想價值有二: 首先,再現封建科舉制度下各類被諷刺的文士面貌,深刻抨擊這個制度的弊害、罪惡。如貪官污吏湯知縣、王惠和土豪劣紳,便是醉心科舉、裝滿八股的皮囊。
斗方名士牛玉圃、景蘭江等,趨炎附勢,也是這種制度下產生的怪物。通過上述 的人物,反映出封建社會后期吏治腐敗,道德敗壞,和封建禮教的虛偽、殘酷。
其次,通過一批正面人物,表現作者的理想。書中有反對科舉、蔑視功名的清高正直的知識分子,如王冕、杜少卿、沈瓊枝(新型女性)等。
又有四個市井奇人季遐中、王太、蓋寬、荊元,靠自己的手藝自食其力,以琴棋詩畫自娛,過著頗有藝術風味的獨立生活。在上述人物身上,雖反映了時代思潮中新的先進因素,但終究越不出傳統儒家的思想范圍。
《儒林外史》諷刺科舉有多狠?除了以上兩點,小說還形象地刻畫了在科舉制度下,知識階層精神道德和文化教育腐朽糜爛的現狀。它透過人生百態揭示了士人功名利祿的觀念、官僚制度、人倫關系和整個社會風氣。
作者從揭露科舉制度以及在這個制度奴役下的士人丑惡的靈魂入手,進而諷刺了封建官吏的昏聵無能、地主豪紳的貪吝刻薄、附庸風雅的名士的虛偽卑劣,以及整個封建禮教制度的腐朽和人民靈魂的扭曲。吳敬梓的諷刺顯然給了封建社會有力的一擊,宣泄了大多數心有同感的讀書人對人性卑劣、社會黑暗的控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