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怎樣對患有肺炎患者進行健康指導
1疾病預防指導 向病人及家屬講解肺炎的病因和誘因。注意休息,勞逸結合,防止過度疲勞。參加體育鍛煉,增強體質。避免受涼,淋雨,吸煙,酗酒。有皮膚癰,癤,傷口感染,毛囊炎,蜂窩織炎時應及時治療,尤其是免疫功能低下者(糖尿病,血液病,HIV感染,肝硬化,營養不良,兒童等)和COPD,支氣管擴張者。慢性病,長期臥床,年老體弱者,應注意經常改變體位,翻身,拍背,咳出氣道痰液,并注射肺炎疫苗。
2·疾病知識指導 按醫囑及時服藥,了解藥物的作用,用法,療程和不良反應,定期隨訪。出現發熱,心律增快,咳嗽咳痰,胸痛等癥狀時,及時就診。
2.求助:肺炎病人的健康教育
肺炎病人的健康教育
1、疾病簡介 肺炎是指肺實質的炎癥。常見病因有感染、毒氣、化學物質、藥物、放射線,以及食物嘔吐物的吸入,過敏、風濕性疾病等。受涼、勞累可誘發。主要表現為發病急驟、突發的寒戰、發熱、胸痛、咳嗽、咳痰。兒童、年老體弱、身體抵抗能力下降易患本病。
2、心理指導 肺炎病人往往發病時出現發熱、胸痛、咳嗽、咳痰等不適感,導致因疼痛而害怕咳嗽,從而影響愈后,因而應積極鼓勵并給予幫助,并告訴病人肺炎經積極治療后,一般可徹底治愈,以減輕病人的焦慮,取得配合。
3、飲食指導 進食高熱量、高蛋白、富含維生素、易消化飲食,一般取半流飲食,如牛奶、蛋羹類,細軟面條、魚粥、肉弱等,多進食及多飲水。忌食溫熱生痰食物,如蛇肉、白果、柑、胡椒、龍眼肉,其他禁忌同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
4、作息指導 高熱時臥床休息保證充足睡眠,退熱后可在室內活動,注意初次起床防受涼。
5、用藥指導 常見藥物有抗生素如青霉素,祛痰藥如沐舒痰,應在醫生或護士指導下遵醫囑服用藥物。用藥過程中如出現皮膚瘙癢或皮疹、腹瀉、胃部不適、血痰,應立即告訴醫護人員。
6、特殊指導
(1)配合痰培養標本的留取。
(2)若痰多,難以咳出,可每1-2h進行一次有效咳痰,即先數次隨意深呼吸(腹式),吸氣終了屏氣片刻,然后進行咳嗽。也可使用**叩擊法,兩手指并攏拱成杯狀,腕部放松,迅速而有規律地叩擊**各肺葉,每一肺葉反復叩擊1-3 min,以使痰液松出,易于咳出。
(3)高熱時,可行頭部、腋窩、腹股溝處冰敷、溫水擦浴、酒精擦浴,退熱時注意保暖,及時更換濕衣服。必要時可遵醫囑服用退熱藥,同時要密切觀察有否出汗、退熱或虛脫癥狀出現。
7、病情觀察 配合監測生命體征,注意有無寒戰、胸痛及咳嗽、咳痰情況。
8、出院指導
(1)肺炎雖可治愈,但若不注意身體,易復發。
(2)故出院后應戒煙,避免淋雨、受寒、盡量避免到人多的公共場所,及時治療上呼吸道感染,1個月以后回院復查胸片。
(3)合理飲食,保持心情愉快。
(4)如有高熱、寒戰、胸痛、咳嗽、咳痰應即就診。必要時可接受流感疫苗、肺炎球菌疫苗注射。
3.肺炎健康常識
肺炎系列之二:幾種感染性肺炎簡介 由于社會人口老齡化、免疫損害宿主增加、病原體變遷和抗生素耐藥率上升,肺炎仍然是威脅當今社會人群健康的重要疾病。
引起肺炎的病原體較多,有細菌(肺炎鏈球菌、流感嗜血桿菌、軍團菌等)、支原體、衣原體、病毒(流感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等)、真菌等。美國約半數以上的臨床肺炎病例不能查明病原體。
這里收集有關肺部感染疾病的基本情況,供參考。 流感病毒性肺炎 致病原 流感病毒。
因流感后病毒自上呼吸道繼續向下呼吸道蔓延引起。 臨床表現 輕癥者發病類似單純流感,但發熱持續時間長,咳嗽、胸痛較劇,咯片塊狀淡色粘痰。
肺部體征較少。重癥者有高熱、劇咳、血痰、氣急、發紺,可并發心衰,無實變體征。
血常規 白細胞總數減少,淋巴細胞比例增加 X線胸片 炎性陰影,兩肺散在絮狀或點片狀陰影,由肺門向四周擴展。 預 后 病程可遷延3~4周。
患慢性心肺疾病及免疫功能低下者,病死率高。 流行病學 嬰幼兒、老年人發生流感肺炎的比例較高。
潛伏期 1~3d,最短者僅數小時。 傳播途徑 空氣飛沫傳播,密切接觸(手-鼻)傳播,通過病毒污染飲食、茶具、食具、毛巾等間接傳播的可能性也存在。
特異預防 針對性的疫苗。抗流感病毒藥物。
腺病毒呼吸道感染 致病原 3、4、7型腺病毒與肺炎關系密切。 臨床表現 急性呼吸道感染:發熱、咽炎、無痰性咳嗽、不適、寒戰、肌痛和頭痛。
上呼吸道感染:急性發熱、咽炎、扁桃體炎,鼻炎、發熱、咳嗽、咽壁滲出物等。下呼吸道感染:支氣管炎、肺炎。
起病緩慢,首先表現為發熱、咳嗽等,高熱(39~41℃)持續8~14天,起病后3~4天出現呼吸困難,肺部體征出現較晚。精神萎靡、嗜睡等癥狀。
可見肺外病癥如腎病、肝腫大等。 血常規 白細胞數正常。
X線胸片 廣泛的支氣管或肺實質受累,呈大片狀陰影,伴肺氣腫。 預 后 好 流行病學 呼吸道腺病毒感染多發生在冬末、春初;在嬰幼兒、家庭、醫院及新兵等群體中常可引起流行。
潛伏期 2~14d,腺病毒呼吸道感染潛伏期一般為5~6天。傳播途徑 空氣飛沫傳播,密切接觸(手-鼻)傳播,也是重要途徑。
特異預防 無人類副流感病毒 臨床表現 人類副流感病毒(HPIVs)常常引起兒童下呼吸道感染的一種病毒,其致病性僅次于呼吸道合胞病毒 (RSV)。與RSV一樣,人類副流感病毒可以造成反復發作的上呼吸道感染(如感冒和喉嚨痛)。
它也能造成嚴重的反復感染的下呼吸道疾病(如肺炎,支氣管炎和細支氣管炎),特別是在老年人中和有免疫缺陷人群中。人類副流感病毒的四種亞型各有不同的臨床和流行病學特征。
I型和II型的最典型的臨床特征是造成兒童喉氣管支氣管炎,I型是這種兒童喉氣管支氣管炎的主要原因,而II型次之。I型和II型均能造成其它的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疾病。
III型經常導致肺炎和細支氣管炎。IV型很難檢出,可能是因為它很少導致嚴重的疾病。
人類副流感病毒的潛伏期一般在1~7天左右。 病毒構造 人類副流感病毒是單鏈的RNA病毒。
病毒表面含有溶合酶和紅血球凝聚素—神經氨酸苷酶的醣蛋白刺。從血清學上人類副流感病毒可分為4型(I型到IV型),其中IV型又分a和b兩個亞型。
病毒顆粒大小不一(平均直徑大小在150納米~300納米之間),形態各異。在外環境下不穩定,在物體表面存活幾個小時,肥皂水就很容易使其失去活性。
流行病學特征 與感染者近距離密切接觸或接觸了污染物而傳播的。但具有傳染性的物質接觸了人的眼睛、口腔或鼻子里的粘膜后就會發生感染,或通過吸入由于噴嚏和咳嗽產生的呼吸道分泌物的飛沫而感染。
人類副流感病毒可以在這種懸浮狀態下存活一個小時以上。人類副流感病毒無處不在,絕大部分人在兒童時代已受感染。
血清學監測表示,5歲及以上兒童有90%~100%有抗人類副流感病毒III型的抗體,有大約75%有抗人類副流感病毒I型和II型的抗體。 診 斷 有兩種方法可以診斷人類副流感病毒的感染:1)通過組織培養:分離鑒定在細胞中的病毒或直接檢測存在于呼吸道分泌物中的病毒,使用免疫熒光試驗、PCR、酶聯免疫反應測定等方法。
2)適當時間收集的兩份血清標本中IgG特異抗體的顯著升高或檢測單一血清標本中特異抗體IgM,而得出結論。 預防措施 沒有有效的疫苗來預防人類副流感病毒的感染;然而,科研工作者們正在研制人類副流感病毒I型和III型的疫苗。
嬰兒從母體那里被動獲得的人類副流感病毒I型和II型的抗體在嬰兒生命最初的幾個月里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強調了母乳喂養的重要性。必須嚴密注意減少和阻止疾病傳播的各種控制措施。
經常洗手以及不與感染者共用器具可以減少病毒的傳播。隔離那些得了感冒和呼吸道感染,雖然還能力參加托幼機構學校活動的孩子,對減少人類副流感病毒的傳播可能沒有什么意義,因為病毒的傳播通常都在疾病的早期。
在醫院里,應該采取嚴格的措施來防止人類副流感病毒的傳播,如經常性的洗手,穿戴有防護性的工作衣和手套等避免直接接觸的方法。支原體肺炎 臨床表現 支氣管炎并伴有發熱和無痰性咳嗽。
有10%的病例可以通過放射影像。
4.肺炎要注意哪些
? 聲明:能為您提供健康服務,我們感到非常榮幸。但這些內容僅供參考,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就診醫生的指導。作者不承擔任何法律及其連帶責任!
按內科及本系統疾病的一般護理常規。
1病情觀察
1.定時測血壓、體溫、脈搏和呼吸。
2.觀察精神癥狀,是否有神志模糊、昏睡和煩躁等。
3.觀察有無休克早期癥狀,如煩躁不安、反應遲鈍、尿量減少等。
4.注意痰液的色、質、量變化。
5.密切觀察各種藥物作用和副作用。”
【對癥護理】
1.根據病情,合理氧療。
2.保證靜脈輸液通暢、無外溢,必要時置中心靜脈壓了解血容量。
3.按醫囑送痰培養2次,血培養五次(用抗生素前)。
4.高熱護理見高熱護理常規。
5.胸痛、咳嗽、咳痰可采取對癥處理。
[一般護理】
1.飲食護理,給予高營養飲食,鼓勵多飲水,病情危重高熱者可給清淡易消化半流質飲食。
2.注意保暖,盡可能臥床休息。
【健康指導】
1.鍛煉身體,增強機體抵抗力。
2.季節交換時避免受涼。
3.避免過度疲勞,感冒流行時少去公共場所。
4.盡早防治上呼吸道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