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分析李白《將進酒》的藝術特色
這首詩意在表達人壽幾何,及時行樂,圣者寂寞,飲者留名的虛無消沉思想,愿在長醉中了卻一切。
詩的開頭六句,寫人生壽命如黃河之水奔流入海,一去不復重 返,如此,應及時行樂,莫負光陰。“天生”十六句,寫人生富貴不能長保,因而“千金散盡”“且為樂”。
同時指出“自古圣賢皆寂寞”,只有“飲者留名”千古,并以陳王曹植為例,抒發了詩人內心的不平。“主人”六句結局,寫詩人酒興大作,“五花馬”、“千金裘”都不足惜,只圖一醉方休。
表達了詩人曠達的胸懷。“天生我材必有用”句,是詩人自信為人的自我價值,也流露懷才不遇和渴望用世的積極思 想感情。
??詩深沉渾厚,氣象不凡。情極悲憤狂放,語極豪縱沉著,大起大落,奔放跌宕。
詩句長短不一,參差錯綜;節奏快慢多變,一瀉千里 李白的人生,可謂是悲劇的人生。《將進酒》一詩,是其悲劇人生的寫照。
有人稱《將進酒》是李白詩歌藝術的顛峰之作,也有人稱那不過是他醉酒后的胡言亂語。其人,其詩,其酒,三位一體,方是真正的李白。
《將進啤肥導噬鮮搶畎椎淖暈葉臘祝?撬?姆胃??裕??幣彩撬?木???琛? 李白深知生命有限,價值無限的道理,把人生從頭到尾看了個通透。黃河之水、鏡中白發,都引起他對生命對人生的深刻思考。
而其思考,并非停留在一般意義上的對時光匆匆流逝及人生短暫的哀嘆惋惜,而是在更高層面關注著自我存在的價值。“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如果說曹操把其感嘆和憂思濃縮在一滴朝露上,那么李白則是將之寄托于江海。任何個人都不過是歷史長河中一粒微不足道的塵土,區別只在于你在這條道路上留下的足跡的深淺。
人既然存在,他就不得不存在。既然活著,他不得不活著。
既然存在,既然活著,就應當做點什么。在李白看來,這正是其自我存在的價值所在。
因此,可以說李白一個具有歷史情懷的人。他的思考和憂慮,不僅僅是針對個人,還針對個體。
他所高唱的“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并非如某些人所指責的消極的享樂主義的人生態度,相反,李白是在鼓吹人應當積極把握現實人生,努力創造自我價值。如果僅僅從詩句字面上作出負面的解讀,則顯得十分膚淺,也難得詩旨,違背了“詩仙”本意。
強烈的自信以及狂傲不羈的處世態度是李白極具個性的一面。“天生我才必有用”,我才天生也,天授我才,必定對國家對社會有價值。
敢自許“天生我才”,放眼古今,恐怕惟李白一人而已。這種狂傲不羈源自強烈的自信,而這種自信乃是大唐帝國的文化心理,是華夏子孫的民族性格。
李白對自己充滿信心,絲毫也不懷疑,甚至于認為獲得表現自己施展才華的機會是理所當然后的事,是天命所歸。因此他敢在天子面前撒狂,敢叫高力士提鞋,更不在乎鐘鼓饌玉,千金散盡。
他始終把自己看成是一個具有獨立人格的獨立個體,才華故然天授,也是其安身立命之本,是其狂放不羈的憑靠。實質上,這也是李白的一個悲劇性格因素。
當自我實現的強烈需求沒有得到及時滿足或是根本就未能得到滿足時,矛盾和痛苦也就產生。需求越強烈,矛盾越深,痛苦愈盛。
李白不可能走得出自設的性格陷阱。 李白希望在政治上有所作為,盡管才高八斗才難以如愿。
上層官僚的排擠和打壓使得他不得不遠離政治。面對這種施不開手腳的窘境,李白也許感到很意外,“惟才是用”的政策之外,原來還有另一股力量左右著。
這讓他頗覺郁悶,心理上承受著來自現實的厚重的壓抑感,這迫使他作出了強烈的反彈,即承襲魏晉之風,以一種獨特方式來表達對現實的憤嫉和不滿。“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以喝酒來排遣內心的壓抑和苦悶,暫時的忘卻政治人生的失敗,在醉眼朦朧中縱聲放歌,恢復本真性情,獲得精神上的愉悅和超脫。李白與酒結下不解之緣,自然與當時的酒文化有關,但他嗜酒如命甚至不要命,則是因為個人遭遇。
所謂“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澆愁愁更愁”,喝酒本為排憂,卻反如火上加油,李白一頭栽進了酒壇子。在他看來,也許真的是“何以解憂,惟有杜康”了。
李白的任性放縱,李白的自我麻醉,實際上乃是由于他對現實的絕望。他選擇的是一條慢性自殺之路。
盡管如此,絕望的李白并不是消沉墮落的李白。當酒成為他的人格的一個部分,李白尋找到了生活的另一面,尋找到源源不斷的創作靈感。
就是這個時候,李白根本不可能離得開酒了。然而他終究是血肉之軀,常期浸泡在酒精中其健康狀況迅速惡化。
“酒中仙”最終也難逃“酒中鬼”的宿命。李白一生與酒相隨,借酒澆愁,恃才放狂,笑傲江湖,深得魏晉風度;他縱酒任性,揮灑文字,慷慨豪邁,是對現實政治的強有力的嘲弄與諷刺。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一杯復一杯,到“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側耳聽”,李白醉矣! 后面皆為“酒話”,卻是李白心聲。俗語說:酒后吐真言。
李白趁醉將滿腹真言和盤吐出。“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愿醒”,李白追求高級層面的精神生活,藐視庸俗的物欲和感觀刺激。
寧可長醉而不愿清醒,因為所見皆俗物,不堪入目:權奸當道,能才委屈,宮廷聲色犬馬,歌舞升。
2.《將進酒》的藝術特色
全詩圍繞一個“酒”字,感情跌宕起伏:悲傷—歡樂—憤激—狂放,而這所有的情感又都是基于一個“愁”字,作者因愁而悲嘆時光易逝,因愁而縱酒作樂,因愁而慷慨憤激,也因愁而狂放失態,表現了一種懷才不遇又渴望用世的矛盾復雜的情感。
豪放是它的外殼,憤激才是它的內核
他的詩歌,不僅具有最強烈的浪漫主義精神,而且還創造性地運用了一切浪漫主義的手法,使內容和形式得到高度的統一。直抒胸臆,大膽的夸張與新奇的比喻,通俗而又精煉,明朗而又含蓄,清新而又明麗的語言風格特色。
3.請簡述李白《將進酒》的藝術特點
全篇大起大落,詩情忽翕忽張,由悲轉喜、轉狂放、轉激憤、再轉狂放,最后歸結于「萬古愁」,回應篇首,如大河奔流,縱橫捭闔,力能扛鼎。全詩五音繁會,句式長短參差,氣象不凡。此篇如鬼斧神工,足以驚天地、泣鬼神,是詩仙李白的巔峰之作。
《將進酒》篇幅不算長,卻大開大闔,非如椽巨筆不辦。它筆酣墨飽,情極悲憤而狂放,語極豪縱而又沉著,深沉渾厚,氣象不凡,具有震動古今的氣勢與力量。這誠然與夸張手法不無關系,比如詩中屢用巨額數詞(“千金”、“三百杯”、“斗酒十千”、“千金裘”、“萬古愁”等等)表現豪邁詩情,同時,又不給人空洞浮夸的感覺,其根源就在于它那充實深厚的內在感情。此外,全篇大起大落,如大河奔流,氣勢壯闊而又曲折多姿。尤其是歌中有歌的包蘊寫法,有鬼斧神工、妙合無痕之妙。通篇以七言為主,而以三、五、十言句參差錯綜布其間,劫走疾徐多變,與始終奔放雄勁的感情相配合,恰當地表現了作者坦蕩飄逸的人格風采。
4.急求李白的《將進酒》的美學風格和藝術特色
將進酒》屬漢樂府《鼓吹曲·鐃歌》舊題,內容多寫宴飲游樂。詩中表達了對懷才不遇的感嘆,又抱著樂觀、通達的情懷,也流露了人生幾何當及時行樂的消極情緒。但全詩洋溢著豪情逸興,取得出色的藝術成就。
詩深沉渾厚,氣象不凡。情極悲憤狂放,語極豪縱沉著,大起大落,奔放跌宕。詩句長短不一,參差錯綜;節奏快慢多變,一瀉千里
將進酒》篇幅不算長,卻五音繁會,氣象不凡。它筆酣墨飽,情極悲憤而作狂放,語極豪縱而又沉著。詩篇具有震動古今的氣勢與力量,這誠然與夸張手法不無關系,比如詩中屢用巨額數目字(“千金”、“三百杯”、“斗酒十千”、“千金裘”、“萬古愁”等等)表現豪邁詩情,同時,又不給人空洞浮夸感,其根源就在于它那充實深厚的內在感情,那潛在酒話底下如波濤洶涌的郁怒情緒。此外,全篇大起大落,詩情忽翕忽張,由悲轉樂、轉狂放、轉憤激、再轉狂放、最后結穴于“萬古愁”,回應篇首,如大河奔流,有氣勢,亦有曲折,縱橫捭闔,力能扛鼎。其歌中有歌的包孕寫法,又有鬼斧神工、“絕去筆墨畦徑”之妙,既非刻能學,又非率爾可到。通篇以七言為主,而以三、五十言句“破”之,極參差錯綜之致;詩句以散行為主,又以短小的對仗語點染(如“岑夫子,丹丘生”,“五花馬,千金裘”),節奏疾徐盡變,奔放而不流易。《唐詩別裁》謂“讀李詩者于雄快之中,得其深遠宕逸之神,才是謫仙人面目”,此篇足以當之。
樓上的太長了 看得人頭暈 我就把問題簡單化 更加符合提問者的需求
5.將進酒的藝術表現手法
1.夸張“黃河之水天上來”——極言黃河源頭之高、“朝如青絲暮如雪” ——極言人生短促、“一飲三百杯” ——表現豪飲、“斗酒千金” ——表現酒價的昂貴、“萬古愁” ——表現愁的深廣
2.比興黃河之水天上來,東流到海不復回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如雪
這首詩具有震撼古今的氣勢和力量,與夸張手法的運用不無關系詩中有些夸張是憑數字表現的,有些屬于感覺的夸大“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作者似乎一下子就把讀者指引到波濤洶涌的黃河岸邊,觀賞水從天來,東流入海的壯觀景象,讀者在領略詩句內含的同時,也感受到其中的藝術魅力總結:今天我們通過從《將進酒》當中,我們看到了一個悲的李白,樂的李白,憤慨的李白,懷才不遇的李白,同時也看到了一個自信的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這就是李白下面請全班再次帶有感情的朗讀一遍詩歌
6.簡述《將進酒》寫作特點
《將進酒》原是漢樂府短簫鐃歌的曲調,題目意繹即“勸酒歌”,故古詞有“將進酒,乘大白”云。
作者這首“填之以申己意”(蕭士赟《分類補注李太白詩》)的名篇,約作于天寶十一載(752),他當時與友人岑勛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潁陽山居為客,三人嘗登高飲宴(《酬岑勛見尋就元丹丘對酒相待以詩見招》:“不以千里遙,命駕來相招。中逢元丹丘,登嶺宴碧霄。
對酒忽思我,長嘯臨清飆。”)。
人生快事莫若置酒會友,作者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蕭士赟)之際,于是滿腔不合時宜借酒興詩情,來了一次淋漓盡致的發抒。 詩篇發端就是兩組排比長句,如挾天風海雨向讀者迎面撲來。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潁陽去黃河不遠,登高縱目,故借以起興。黃河源遠流長,落差極大,如從天而降,一瀉千里,東走大海。
如此壯浪景象,定非肉眼可以窮極,作者是想落天外,“自道所得”,語帶夸張。上句寫大河之來,勢不可擋;下句寫大河之去,勢不可回。
一漲一消,形成舒卷往復的詠嘆味,是短促的單句(如“黃河落天走東海”)所沒有的。緊接著,“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恰似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如果說前二句為空間范疇的夸張,這二句則是時間范疇的夸張。悲嘆人生短促,而不直言自傷老大,卻說“高堂明鏡悲白發”,一種搔首顧影、徒呼奈何的情態宛如畫出。
將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過程說成“朝”“暮”間事,把本來短暫的說得更短暫,與前兩句把本來壯浪的說得更壯浪,是“反向”的夸張。于是,開篇的這組排比長句既有比意——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有反襯作用——以黃河的偉大永恒形出生命的渺小脆弱。
這個開端可謂悲感已極,卻不墮纖弱,可說是巨人式的感傷,具有驚心動魄的藝術力量,同時也是由長句排比開篇的氣勢感造成的。這種開篇的手法作者常用,他如“棄我去者,咋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宣城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沈德潛說:“此種格調,太白從心化出”,可見其頗具創造性。
此詩兩作“君不見”的呼告(一般樂府詩只于篇首或篇末偶一用之),又使詩句感情色彩大大增強。詩有所謂大開大闔者,此可謂大開。
謝謝請采納。
7.急
這首詩意在表達人壽幾何,及時行樂,圣者寂寞,飲者留名的虛無消沉思想,愿在長醉中了卻一切。
詩的開頭六句,寫人生壽命如黃河之水奔流入海,一去不復重 返,如此,應及時行樂,莫負光陰。“天生”十六句,寫人生富貴不能長保,因而“千金散盡”“且為樂”。
同時指出“自古圣賢皆寂寞”,只有“飲者留名”千古,并以陳王曹植為例,抒發了詩人內心的不平。“主人”六句結局,寫詩人酒興大作,“五花馬”、“千金裘”都不足惜,只圖一醉方休。
表達了詩人曠達的胸懷。“天生我材必有用”句,是詩人自信為人的自我價值,也流露懷才不遇和渴望用世的積極思 想感情。
詩深沉渾厚,氣象不凡。情極悲憤狂放,語極豪縱沉著,大起大落,奔放跌宕。
詩句長短不一,參差錯綜;節奏快慢多變,一瀉千里李白的人生,可謂是悲劇的人生。《將進酒》一詩,是其悲劇人生的寫照。
有人稱《將進酒》是李白詩歌藝術的顛峰之作,也有人稱那不過是他醉酒后的胡言亂語。 其人,其詩,其酒,三位一體,方是真正的李白。
《將進啤肥導噬鮮搶畎椎淖暈葉臘祝撬姆胃裕幣彩撬木琛? 李白深知生命有限,價值無限的道理,把人生從頭到尾看了個通透。黃河之水、鏡中白發,都引起他對生命對人生的深刻思考。
而其思考,并非停留在一般意義上的對時光匆匆流逝及人生短暫的哀嘆惋惜,而是在更高層面關注著自我存在的價值。“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如果說曹操把其感嘆和憂思濃縮在一滴朝露上,那么李白則是將之寄托于江海。任何個人都不過是歷史長河中一粒微不足道的塵土,區別只在于你在這條道路上留下的足跡的深淺。
人既然存在,他就不得不存在。既然活著,他不得不活著。
既然存在,既然活著,就應當做點什么。在李白看來,這正是其自我存在的價值所在。
因此,可以說李白一個具有歷史情懷的人。他的思考和憂慮,不僅僅是針對個人,還針對個體。
他所高唱的“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并非如某些人所指責的消極的享樂主義的人生態度,相反,李白是在鼓吹人應當積極把握現實人生,努力創造自我價值。 如果僅僅從詩句字面上作出負面的解讀,則顯得十分膚淺,也難得詩旨,違背了“詩仙”本意。
強烈的自信以及狂傲不羈的處世態度是李白極具個性的一面。“天生我才必有用”,我才天生也,天授我才,必定對國家對社會有價值。
敢自許“天生我才”,放眼古今,恐怕惟李白一人而已。 這種狂傲不羈源自強烈的自信,而這種自信乃是大唐帝國的文化心理,是華夏子孫的民族性格。
李白對自己充滿信心,絲毫也不懷疑,甚至于認為獲得表現自己施展才華的機會是理所當然后的事,是天命所歸。因此他敢在天子面前撒狂,敢叫高力士提鞋,更不在乎鐘鼓饌玉,千金散盡。
他始終把自己看成是一個具有獨立人格的獨立個體,才華故然天授,也是其安身立命之本,是其狂放不羈的憑靠。實質上,這也是李白的一個悲劇性格因素。
當自我實現的強烈需求沒有得到及時滿足或是根本就未能得到滿足時,矛盾和痛苦也就產生。需求越強烈,矛盾越深,痛苦愈盛。
李白不可能走得出自設的性格陷阱。 李白希望在政治上有所作為,盡管才高八斗才難以如愿。
上層官僚的排擠和打壓使得他不得不遠離政治。面對這種施不開手腳的窘境,李白也許感到很意外,“惟才是用”的政策之外,原來還有另一股力量左右著。
這讓他頗覺郁悶,心理上承受著來自現實的厚重的壓抑感,這迫使他作出了強烈的反彈,即承襲魏晉之風,以一種獨特方式來表達對現實的憤嫉和不滿。“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以喝酒來排遣內心的壓抑和苦悶,暫時的忘卻政治人生的失敗,在醉眼朦朧中縱聲放歌,恢復本真性情,獲得精神上的愉悅和超脫。 李白與酒結下不解之緣,自然與當時的酒文化有關,但他嗜酒如命甚至不要命,則是因為個人遭遇。
所謂“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澆愁愁更愁”,喝酒本為排憂,卻反如火上加油,李白一頭栽進了酒壇子。在他看來,也許真的是“何以解憂,惟有杜康”了。
李白的任性放縱,李白的自我麻醉,實際上乃是由于他對現實的絕望。 他選擇的是一條慢性自殺之路。
盡管如此,絕望的李白并不是消沉墮落的李白。當酒成為他的人格的一個部分,李白尋找到了生活的另一面,尋找到源源不斷的創作靈感。
就是這個時候,李白根本不可能離得開酒了。然而他終究是血肉之軀,常期浸泡在酒精中其健康狀況迅速惡化。
“酒中仙”最終也難逃“酒中鬼”的宿命。李白一生與酒相隨,借酒澆愁,恃才放狂,笑傲江湖,深得魏晉風度;他縱酒任性,揮灑文字,慷慨豪邁,是對現實政治的強有力的嘲弄與諷刺。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一杯復一杯,到“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側耳聽”,李白醉矣! 后面皆為“酒話”,卻是李白心聲。 俗語說:酒后吐真言。
李白趁醉將滿腹真言和盤吐出。“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愿醒”,李白追求高級層面的精神生活,藐視庸俗的物欲和感觀刺激。
寧可長醉而不愿清醒,因為所見皆俗物,不堪入目:權奸當道,能才委屈,宮廷聲色犬馬,歌舞升平,只。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將進酒簡短的藝術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