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翻譯文言文〈子罕說寶〉
原文:
子罕說寶
宋人或得玉,獻諸子罕,子罕弗受。獻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為寶也,故敢獻之。”子罕曰:“我以不貪為寶,爾以玉為寶,若以與我,皆喪寶也,不若人有其寶。”稽首而告曰:“小人懷璧,不可以越鄉,納此以請死也。”
子罕置諸其里,使玉人為之攻之,富而后使復其所。
——《左傳·襄公十五年》
譯文:
有一個宋人得到美玉,把美玉獻給子罕,子罕不接受。獻玉的人說:“我把玉給懂玉的人看,他們說是寶物,所以才獻給你。”子罕說:“我以不貪為寶,你以玉為寶,你把玉給我,那么我就是一個貪心的人 ,你失去了玉,我失去了不貪的德,大家都失去了自己的寶物。”獻玉的人很恭敬的說:“小人擁有玉,寸步難行,擁有這個玉是想請求免于死難。”
于是子罕把玉放置在自己居住的鄉里,派玉人替自己雕琢、加工,(賣掉璧玉)使獻玉者富裕之后,才讓其人回到他的居所。
2.子罕說寶翻譯
子罕弗受玉目錄本文原文譯文注釋啟示拓展延伸《左傳》編年體例后人注釋外交辭令參考資料本文 原文 譯文 注釋 啟示拓展延伸 《左傳》 編年體例 后人注釋 外交辭令參考資料展開 編輯本段本文原文 宋人或得玉,獻諸子罕。
子罕弗受。獻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為寶也,故敢獻之”。
子罕曰:“我以不貪為寶,爾以玉為寶,若以與我,皆喪寶也,不若人有其寶。” 稽首而告曰:“小人懷碧,不可以越鄉。
納此以請死也。” 子罕置諸其里,使玉人為之攻之,富而后使復其所。
譯文 有個宋國人得到一塊玉石,將它獻給子罕。子罕不肯接受。
獻玉石的人說:我曾經把這塊玉石拿給玉工鑒定過,他認為這是一塊寶玉,因此我才敢獻給您。” 子罕說:“我把不貪圖財物的這種操守當作是寶物,你把玉石作為寶物。
如果你把寶玉送給了我,我們兩人都喪失了寶物;還不如我們都保有各自的寶物。” 獻玉的人跪拜于地,告訴子罕說:“小人帶著玉碧,不能安全地走過鄉里,把玉石送給您,我就能在回家的路上免遭殺身之禍。”
于是,子罕把這塊玉石放在自己的鄉里,請一位玉工替他雕琢成寶玉,賣出去后,把錢交給獻玉的人,讓他富有后才讓他返回家鄉。注釋 1、子罕:人名,春秋時官員,宋國國相,又名樂喜; 2、示:給……看; 3、或:有人; 4、諸:之(代詞,放入文中具體解釋)于(介詞,放入文中具體解釋)(在本文意思是:把玉獻給。)
5、弗:不; 6、爾:你; 7、故:所以 8、若:假如; 9、與:給 10、人有其寶:各人保有自己的寶物; 11、以……為:把……當作; 12、以為:認為; 13、皆:都; 14、喪:失去; 15、故:所以; 16、獻:進獻,進貢; 17、玉人:從事玉石加工的匠人 18、懷:藏 19. 稽首而告:獻玉人跪拜著所述。 稽首:跪拜 20. 置諸其里:把獻玉人安置在自己的住所。
里:居住的地區 21. 為之攻之:替獻玉人整治好那塊玉啟示 宋國那個獻玉的人認為人世間最珍貴的是玉,所以把美玉獻給子罕,而子罕認為人世間最珍貴的是廉潔。這叫“人各有其寶”,或叫人各有其志。
這是不同的人生觀的反映。我們要贊揚子罕潔身自好、不貪錢財的品質。
做官的要是都有子罕這樣“不貪”的品德,那社會就清明得多了。道理:人,應該具有高尚的品德·,那才是世界上最寶貴的東西。
編輯本段拓展延伸《左傳》 《左傳》是《春秋左氏傳》的簡稱,又名《左氏春秋》,是配合《春秋》的編年史。《左傳》后人將它配合《春秋》作為解經之書,稱《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
它是一部史學名著和文學名著,是我國現存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體史書(最早的編年體史書為《春秋》,最大的編年體史書為《資治通鑒》。舊時相傳是春秋末年左丘明為解釋孔子的《春秋》而作。
作者簡介 左丘明,姓左丘,名明(一說姓丘,名明,左乃尊稱),春秋末期魯國人。 左丘明知識淵博,品德高尚,孔子言與其同恥。
編年體例 按照魯國十二公的順序,記錄了當事各方面的歷史,共18萬字。 1.隱公11年(公元前722年——前712年) 2.桓公18年(公元前711年——前694年) 3.莊公32年(公元前693年——前662年) 4.閔公2年(公元前661年——前660年) 5.僖公33年(公元前659年——前627年) 6.文公18年(公元前626年——前609年) 7.宣公18年(公元前608年——前591年) 8.成公18年(公元前590年——前573年) 9.襄公31年(公元前572年——前542年) 10.昭公32年(公元前541年——前510年) 11.定公15年(公元前509年——前495年) 12.哀公27年(公元前494年——前468年) 13.書末附悼公4年及智伯滅亡后人注釋 《春秋左傳正義》,晉杜預注,唐孔穎達正義。
《春秋左傳詁》,清洪亮吉撰。 《春秋左氏傳舊注疏證》,清劉文淇等撰。
《春秋左傳注》,楊伯峻撰。外交辭令 《左傳》記載了很多文采斐然的辭令,這些辭令的共同特點是委婉巧妙,典雅從容,在彬彬有禮的外表下包藏著鋒芒。
即使是敵國交戰,在兵戎相見之際,也不失溫文爾雅之態。編輯本段參考資料 作品評價 《左傳》在史學中的地位被評論為繼《尚書》、《春秋》之后,開《史記》、《漢書》之先河的重要典籍。
《經學通論·春秋》評論說:左氏敘事之工,文采之富,即以史論,亦當在司馬遷、班固之上,不必依傍經書,可以獨有千古。 《左傳》代表了先秦史學和文學的最高成就,是研究先秦歷史和春秋時期歷史的重要文獻,對后世的史學產生了很大影響,特別是對確立編年體史書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
由于它具有強烈的儒家思想傾向,強調等級秩序與宗法倫理,重視長幼尊卑之別,同時也表現出“民本”思想,因此也是研究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歷史資料。 《左傳》是一部集大成式的史學巨著。
不僅是歷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優秀的文學著作,長于記述戰爭,故有人稱之為“相砍書”(相斫書),又善于刻畫人物,重視記錄辭令。其聲律兼有詩歌之美,言辭婉轉,情理深入,描寫入微,是中國最為優秀的史書之一。
《左傳》受到學界重視是在魏晉時期,先后有服虔、杜預為其作注解,以后成為研究《春秋》的重要典籍。
3.子罕說寶譯文
有一個宋人得到美玉,把美玉獻給子罕,子罕不接受。
獻玉的人說:“我把玉給懂玉的人看,他們說是寶物,所以才獻給你。”子罕說:“我以不貪為寶,你以玉為寶,你把玉給我,那么我就是一個貪心的人 ,你失去了玉,我失去了不貪的德,大家都失去了自己的寶物。”
獻玉的人很恭敬的說:“小人擁有玉,寸步難行,擁有這個玉是想請求免于死難。” 于是子罕把玉放置在自己居住的鄉里,派玉人替自己雕琢、加工,(賣掉璧玉)使獻玉者富裕之后,才讓其人回到他的居所。
或:有人,有個人。 諸:之于。
子罕是春秋時期宋國的賢臣。宋國有個人得到了一塊美玉,把它獻給了子罕,子罕不肯接受。
獻玉的人說:“我已經拿給玉工看過了,玉工認為它是寶物,所以我才敢進獻給您呀!”子罕說:“我把不貪婪當作寶物,你把美玉當作寶物。如果把玉給了我,那么我們兩個人都喪失了寶物,不如各人保有自己的寶物吧。”
獻玉的人叩頭,然后對子罕說:“小人懷中藏著寶玉,到哪里都不安全,還是把它送給您吧。這樣就可以免于被人謀財害命了。”
于是子罕就把美玉放在自己住的地方,讓玉工雕琢它,然后又賣了出去,把錢給了獻玉的人,讓他成了富翁,然后送他回家去了。 (子罕弗受玉:宋人或得玉,獻諸子罕,子罕弗受。
獻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為寶也,故敢獻之”。子罕曰:“我以不貪為寶,爾以玉為寶。
若以與我,皆喪寶也。不若人有其寶。”
稽首而告曰:“小人懷璧,不可以越鄉,納此以請死也”。子罕置諸其里,使玉人為之攻之。
富而后使復其所。) 魯襄公十七年的時候,宋國的皇國父做了太宰,要為**公建造一座高臺,因此妨礙了農業收割。
子罕請求在農事完畢以后再建造,平公不答應。 魯襄公二十九年,鄭國發生饑荒,而當年的麥子還未收割,老百姓困苦不堪。
擔任上卿的子皮根據父親子展的遺命,給國內的人分發糧食,每戶一鐘,鄭國人沒有挨餓。子皮也得到了鄭國百姓的極大擁護。
子罕聽說這一情況后,說:“多做善事,這是百姓所希望的。”宋國也發生了饑荒,子罕便請示**公,要求拿出公室的糧食借給百姓,讓大夫們也都把糧食借出來。
子罕自己的家族借糧食給別人,卻不寫借據,不要求別人歸還,同時還以那些缺乏糧食的大夫的名義,借給百姓糧食。宋國人也沒有挨餓。
晉國的叔向聽說這些情況后,說:“鄭國的罕氏(即子展、子皮的家族)、宋國的樂氏(即子罕的家族)肯定會長盛不衰,他們應該都能夠執掌國家的政權吧!這是因為民心都已歸向他們了。以其他大夫的名義施舍,不只是考慮樹立自己的德望名聲,在這方面子罕更勝一籌。
他們將與宋國共存亡吧!”。
4.《子罕說寶》的譯文
原文: 子罕說寶 宋人或得玉,獻諸子罕,子罕弗受。
獻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為寶也,故敢獻之。”子罕曰:“我以不貪為寶,爾以玉為寶,若以與我,皆喪寶也,不若人有其寶。”
稽首而告曰:“小人懷璧,不可以越鄉,納此以請死也。” 子罕置諸其里,使玉人為之攻之,富而后使復其所。
——《左傳·襄公十五年》 譯文: 有一個宋人得到美玉,把美玉獻給子罕,子罕不接受。獻玉的人說:“我把玉給懂玉的人看,他們說是寶物,所以才獻給你。”
子罕說:“我以不貪為寶,你以玉為寶,你把玉給我,那么我就是一個貪心的人 ,你失去了玉,我失去了不貪的德,大家都失去了自己的寶物。”獻玉的人很恭敬的說:“小人擁有玉,寸步難行,擁有這個玉是想請求免于死難。”
于是子罕把玉放置在自己居住的鄉里,派玉人替自己雕琢、加工,(賣掉璧玉)使獻玉者富裕之后,才讓其人回到他的居所。
5.子罕說寶的翻譯與注解
原文 宋人或得玉,獻諸子罕。
子罕弗受。獻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指鑒別玉器的人)以為寶也,故敢獻之。”
子罕曰:“我以不貪為寶,爾以玉為寶。若以與我,皆喪寶也,不若人有其寶。”
稽首而告曰:“小人懷璧,不可以越鄉,納此以請死也。” 子罕置諸其里,使玉人為之攻之,富而后使復其所。
編輯本段譯文 宋國有人得了塊玉,拿去獻給當權的大官子罕。子罕沒有接受。
獻玉的人說:“給做玉器的師傅看過,說是件寶物,才敢貢獻的。”子罕道:“我把不貪心作為寶,你把寶玉作為寶;我若是收下你這塊玉(如果你把玉給了我),我們都失去了自己的寶,還不如各人留著各自的寶物好啊!”那人聽后跪下磕頭,說:“我是個小小老百姓,藏著這么貴重的寶物,實在不安全,獻給您也是為了自家的平安啊!” 子罕于是在本城找個地方讓其住下,介紹加工買賣玉石的商行幫他把玉琢磨好,賣了個好價錢,然后讓他帶著錢回家做老板去了。
編輯本段注釋 1、子罕:人名,春秋時官員,宋國國相; 2、示:看; 3、或:有人; 4、諸:之(代詞,放入文中具體解釋)于(介詞,放入文中具體解釋)(在本文意思是:把玉獻給。) 5、弗:不; 6、爾:你; 7、故:所以 8、若:假如; 9、人有其寶:各人保有自己的寶物; 10、以……為:把……當作; 11、以為:認為; 12、皆:都; 13、喪:失去; 14、故:所以; 15、獻:進獻,進貢; 16、玉人:從事玉石加工的匠人。
6.子罕說寶的意思
1、解釋:子罕評論珍寶“的含義。
2、譯文 宋國有個人得到了一塊玉,把它獻給宋國國相子罕。子罕不肯接受。
獻玉的人說:“我已經把它給玉石加工的匠人看了,玉匠認為它是珍寶,所以才敢獻給你。” 子罕說:“我把不貪財作為珍寶,你把玉作為珍寶;如果給我,我們都會喪失了珍寶,還不如各人持有自己的珍寶。”
獻玉的人跪拜于地,告訴子罕說:“小人帶著璧玉,不能安全地走過鄉里,把玉石送給您,我就能在回家的路上免遭殺身之禍。” 于是,子罕把獻玉人安置在自己的住處,請一位玉工替他雕琢成寶玉,等他富有后讓他返回了家鄉。
3、原文 宋人或(有人)得玉,獻諸子罕,子罕弗受。獻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為寶也,故敢獻之”。
子罕曰:“我以不貪為寶,爾以玉為寶,若以與我,皆喪寶也,不若人有其寶。”稽首而告曰:“小人懷璧,不可以越鄉。
納此以請死也。” 子罕置諸其里,使玉人為之攻之,富而后使復其所。
4、出處:春秋·魯·左丘明《左傳·襄公15年》 5、啟示 人應該具有高尚的品德,那才是世界上最寶貴的東西。
7.子罕說寶的解釋
原文: 子罕說寶 宋人或得玉,獻諸子罕,子罕弗受。
獻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為寶也,故敢獻之。”子罕曰:“我以不貪為寶,爾以玉為寶,若以與我,皆喪寶也,不若人有其寶。”
稽首而告曰:“小人懷璧,不可以越鄉,納此以請死也。” 子罕置諸其里,使玉人為之攻之,富而后使復其所。
——《左傳·襄公十五年》 譯文: 有一個宋人得到美玉,把美玉獻給子罕,子罕不接受。獻玉的人說:“我把玉給懂玉的人看,他們說是寶物,所以才獻給你。”
子罕說:“我以不貪為寶,你以玉為寶,你把玉給我,那么我就是一個貪心的人 ,你失去了玉,我失去了不貪的德,大家都失去了自己的寶物。”獻玉的人很恭敬的說:“小人擁有玉,寸步難行,擁有這個玉是想請求免于死難。”
于是子罕把玉放置在自己居住的鄉里,派玉人替自己雕琢、加工,(賣掉璧玉)使獻玉者富裕之后,才讓其人回到他的居所。
8.子罕說寶的意思是什么
子罕樂喜,字子罕, 春秋 時 宋國 的賢臣。于**公(前575年—前532年)時 任司城(即司空,因宋武公名司空,改名為“司城”。主管建筑工程,制造車服器械,監督手工業奴隸),位列六卿。
子罕弗受玉
原文
宋人或(有人)得玉,獻諸 子罕 ,子罕弗受。獻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為寶也,故敢獻之”。子罕曰:“我以 不貪為寶 ,爾以玉為寶,若以與我,皆喪寶也,不若 人有其寶 。”稽首而告曰:“小人 懷璧 ,不可以 越鄉 。納此以請死也。” 子罕置諸其里,使玉人為之攻之,富而后使復其所。
譯文注釋
譯文
子罕以不貪為寶
宋國有個人得到了一塊玉,把它獻于(國相) 子罕
子罕不肯接受。獻玉的人說:“(我已經)把它給玉石加工的匠人看了,玉匠認為它是珍寶,所以(我)敢獻給你。。不能安全地走過鄉里;
14:給:不肯。這是不同的人生觀的反映;
3;
18,跪拜:“之于”的合音,或叫人各有其志,還不如各人持有自己的珍寶。
子罕弗受玉
原文
宋人或(有人)得玉:把……看作:從事玉石加工。”稽首而告曰、受,因宋武公名司空。這叫“人各有其寶”,子罕弗受。納此以請死也,爾以玉為寶,改名為“司城”,富而后使復其所,不可以 越鄉 ,進貢。做官的要是都有子罕這樣“不貪”的品德:“以示玉人;
15、喪。子罕不肯接受;
12:接受。主管建筑工程、故。
2 。 稽首。“獻諸子罕”即“獻之于子罕”、若、獻。
道理,而子罕認為人世間最珍貴的是 廉潔 、雕琢的匠人:“(我已經)把它給玉石加工的匠人看了;
22、皆。
注釋
1,故敢獻之”;
11;
19,所以(我)敢獻給你:認為
4。子罕曰;
17:“我把不貪財作為珍寶;
6:替獻玉人雕琢好那塊玉,所以把美玉獻給子罕:各人保持有自己的寶物;21:都,告訴子罕說:你、諸,你把玉作為珍寶;如果(把玉)給我;
5、與,使玉人為之攻之:請求免于死難、弗,字子罕;
10。” 獻玉的人跪拜于地,把 玉石 送給您,監督手工業奴隸),皆喪寶也,玉匠認為它是珍寶,請一位玉工替他雕琢成寶玉、以為,不若 人有其寶 :得到,我就能在回家的路上免遭 殺身之禍 ,位列六卿、請死, 春秋 時 宋國 的賢臣、或;
啟示
宋國 那個獻玉的人認為人世間最珍貴的是玉:有人、稽首而告、為之攻之:“小人帶著璧玉;
譯文注釋
譯文
子罕以不貪為寶
宋國有個人得到了一塊玉;
8、懷,等他富有后讓他返回了家鄉,意為向子罕獻上玉,把它獻于(國相) 子罕
、以……為。獻玉者曰:給……看,若以與我。”
于是、玉人,(我們兩人)都會喪失了珍寶:獻玉人跪拜著所述, 子罕 把獻玉人安置在自己的住處:進獻:失去:人應該具有高尚的品德,那才是世界上最寶貴的東西;
13。于**公(前575年—前532年)時 任司城(即司空,獻諸 子罕 。我們要贊揚子罕 潔身自好 、爾:“小人 懷璧 。” 子罕說、示:假如。獻玉的人說、不貪錢財的品質、得,玉人以為寶也,制造車服器械:藏:“我以 不貪為寶 ;
16:所以、人有其寶。” 子罕置諸其里子罕樂喜,那社會就光明得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