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春節習俗簡短介紹
春節的習俗 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
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干干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愿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
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于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 貼窗花和倒貼“福”字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
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于一體。 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
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托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 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
最早記載見于西晉周處的《風土志》: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
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 春節食俗 在古代的農業社會里,大約自臘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婦們就要忙著張羅過年的食品了。
因為腌制臘味所需的時間較長,所以必須盡早準備,我國許多省份都有腌臘味的習俗,其中又以廣東省的臘味最為著名。 ' 蒸年糕,年糕因為諧音“年高”,再加上有著變化多端的口味,幾乎成了家家必備的應景食品。
年糕的式樣有方塊狀的黃、白年糕,象征著黃金、白銀,寄寓新年發財的意思。 真正過年的前一夜叫團圓夜,離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遠千里萬里趕回家來,全家人要圍坐在一起包餃子過年.。
2.春節習俗簡短介紹
1、祭灶,農歷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是日入夜后要把灶臺刷干凈,把舊的灶君取下燒掉,除至夕日晨早把新像貼上,一送一迎,都要擺置酒肉、糖果、甘蔗、米果等,燒香、點燭、放紙炮。
2、掃塵,新年前夕“臘月二十四,掃塵(亦稱掃屋)的習俗 。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
3、年夜飯,年夜飯又稱團年飯,一年一度的年夜飯對中國人是極其重要的,一家老小互敬互愛、共敘天倫,圍坐餐桌旁,倍感幸福。人們十分注重除夕的“團年飯”,除合家團圓、聚天倫之樂外,也祈求一家大小平安,在外工作的人都趕回來過新年。
4、守歲,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魏晉時已形成除夕守歲的習俗。
晉朝周處所著的《風土記》中說:除夕之夜大家各相與贈送,稱“饋歲”;長幼聚歡,祝頌完備,稱“分歲”;終歲不眠,以待天明,稱“守歲”。 5、拜年,拜年春節期間走訪拜年是春節傳統習俗之一,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愿的一種方式。
隨著時代的發展,拜年的習俗亦不斷增添新的內容和形式。拜年的意義所在是親朋好友之間走訪聯絡感情、互賀新年,表達對親朋間的情懷以及對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
6、壓歲錢,每年除夕夜長輩可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于床腳,此記載見于《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將錢裝入紅包里給小孩壓歲。
7、貼年紅(春聯),根據《玉燭寶典》、《燕京歲時記》等著作記載,春聯的原始形式就是人們所說的“桃符”。貼春聯也叫貼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愿望,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
8、貼年畫,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中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托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
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于“門神”。 9、拜歲,歲首祭祖拜神是中華民族流傳至今最悠久的傳統風俗。
在辭舊迎新之際,都要感德神靈,對祖宗先輩表示孝敬之意和懷念之情。人們深信祖先神靈可以保佑子孫后代,使子孫后代興旺發達。
這一傳統習俗代代相傳,所以人們總要舉行祭祀儀式,感恩追始,祈求祖先神靈保佑。 10、年例,是最古老的習俗之一,由上古豐收祭祀演變而來。
其主要禮俗內容是敬神、游神、擺鐘、祭禮社稷,主旨是酬謝神恩,祈禱風調雨順、百業興旺、國泰民安。大體上是從正月初二起至正月底止,尤十五、十六日為最多,也有些地方是在農歷二月份。
11、燃爆竹,爆竹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
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12、辦年貨,中國的年俗文化源遠流長,全國各地衍生出紛繁多樣的過年習俗,南北迥異,各成一派。但是,備年貨、送年禮卻是幾乎全國上下的“過年必備”。
中國的家庭過年前要購買大量的“年貨”,春聯,福字,新衣服,過年期間的食品(過年市場多不開門)。 擴展資料:民族特色: 1、壯族,壯族的春節從年三十至正月初一、初二,共三天。
除夕,家家殺雞宰鴨,蒸制扣肉、粉精肉、叉燒肉等。除夕的米飯要蒸得很多,象征富裕。
飯桌上要有白斬雞,有老人的家庭,還要燉豬腳和燉整雞。 2、藏族,據藏族學者說,在古老的年代,西藏并不是冬春之交過年,而是夏天過年,"麥熟為歲首","雪山下,麥子黃了,快樂的新年來了。
"現在,雅魯藏布江中游地區,都有秋收前過"望果"節的傳統。 3、蒙古族,蒙古族歷來崇尚白色,所以將農歷正月稱為"白月",把過年節稱為作"白節"。
蒙古族過年的準備工作從農歷臘月二十三即開始。除了掃除、沐浴、布置蒙古包外,還要人著新裝,馬佩紅纓和新鞍。
4、白族,白族從除夕開始互拜、贈送禮品。子夜過后,男女青年爭先挑水,以示勤勞。
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祝愿日子比蜜甜。早飯后,孩子們由成人帶領到親友家給長輩拜年。
耍龍燈、舞獅子、打霸王鞭是節日不可缺少的活動。 5、布依族,布依族在除夕前要準備粑粑、米酒等節日食品,除夕夜守歲至天明。
雄雞報曉,姑娘們爭先恐后到河邊擔水,誰先擔回第一擔水,就說明她最勤勞、最幸福。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春節 (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
3.春節習俗簡短介紹快快快
春節是中國民間最隆重盛大的傳統節日,是集祈福攘災、歡慶娛樂和飲食為一體的民俗大節。春節歷史悠久,由上古時代歲首祈年祭祀演變而來,在傳承發展中承載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新春賀歲活動圍繞祭祝祈年為中心,以除舊布新、拜神祭祖、驅邪攘災、祈求豐年等形式展開,內容豐富多彩,熱鬧喜慶,年味濃郁,凝聚著中華文明的傳統文化精華。在春節期間,全國各地均有舉行各種賀歲活動,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或細節上的差異,帶有濃郁的各地域特色。[
我國過年歷史悠久,在傳承發展中已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習俗,有許多還相傳至今,如辦年貨、掃塵、貼年紅、團年飯、守歲、壓歲錢、拜歲、拜年、舞龍舞獅、拜神祭祖、祈福攘災、燒炮竹、燒煙花、游神、押舟、廟會、游鑼鼓、游標旗、上燈酒、賞花燈等習俗。傳統的節日儀式與相關習俗活動,是節日元素的重要內容,承載著豐富多彩的節日文化內涵。拜祭祖先不僅涵蓋了中國所有的古老傳統節日,也是中國民俗節日永遠的主題。
4.春節的習俗簡介
臘月二十三 [祭灶] [吃灶糖]
臘月二十四 [掃房子]
臘月二十五 [接玉皇][趕亂歲][照田蠶][千燈節]
臘月二十六 [殺豬割年肉]
臘月二十七 [洗浴][宰雞趕大集]
臘月二十八 [打糕蒸饃][題寫桃符]
臘月二十九 [小除夕][上供請祖]
臘月三十——除夕 [貼門神][貼春聯][吃年夜飯][守歲][祭祖]
正月初一 [開門炮仗][拜年][占歲][聚財]
正月初二 [祭財神][財神的傳說]
正月初三 [谷子生日][小年朝][羊日]
正月初五 [送窮] [開市]
正月初七 [人日] [攤煎餅] [吃七寶羹]
正月初八 [谷日][順星節]
正月初九 [天日節]
正月初十 [石頭生日][老鼠嫁女][十日歌]
正月初十五 [元宵節]
立春風俗 [東郊迎春][春帖子][春牛][咬春]
具體參見.cn/aboutchina/zhuanti/cjxs/node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