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臥薪嘗膽的故事(50字)
春秋時期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打敗后,力圖雪恥,激勵自己,在屋內懸一苦膽出人、坐臥都要嘗嘗,使不忘受辱之苦。睡覺時不用床鋪和被褥,睡在木柴上面,使不忘亡國之痛。經過這樣多年的磨礪,終于使越國強盛起來,打敗了吳國。
北宋文學家蘇軾寫過一篇《擬孫權答曹操書》。北宋的蘇軾為三國孫權虛擬一篇書信給曹操,信中,蘇軾發揮想像,戲說孫權“臥薪嘗膽”。這個無中生有的事,與勾踐并不相關。到南宋時期,呂祖謙在《左氏傳說》中,談到吳王夫差“坐薪嘗膽”。
明朝張溥在《春秋列國論》中說,夫差位,為報父仇,臥薪嘗膽激勵自己。這種說法把夫差舉出來,沒勾踐什么事兒了。
南宋的書籍卻屢屢提到越王勾踐臥薪嘗膽,明末梁魚的《浣溪沙》劇本,又極力渲染勾踐苦心志、勞筋骨臥薪嘗膽的英雄作為。明末作家馮夢龍在自己的歷史小說中,也多次提到勾踐臥薪嘗膽的故事。
擴展資料:
春秋后期,吳越兩國時常征戰,不是你打我,就是我打你。當然吳國的國力要比越國強。在一次交戰中,越王勾踐把吳王磕廬射傷,導致磕廬回到吳國就因傷重不治而死。磕廬臨終前交代自己的兒子夫差千萬不要忘記這一箭之仇。夫差繼位做了新的吳王。報仇情緒很高。
出處:北宋·蘇軾《擬孫權答曹操書》:仆受遺以來,臥薪嘗膽,悼日月之逾邁,而嘆功名之不立,上負先臣未報之忠,下忝伯符知人之明。且權先世以德顯于吳,權若效諸君有非常之志,縱不蒙顯戮,豈不墜其家聲耶?”
翻譯:我受命以來,臥薪嘗膽,感慨光陰如電,嘆息功名不立。上負先祖未報之忠,下愧兄長知人之明。而且我家世代以德行顯耀于吳地,如果效仿你們有非常之志,即使不遭殺戮,難道不也有損于家聲嗎?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臥薪嘗膽
2.臥薪嘗膽簡短成語故事
公元前493年,吳王夫差為報父仇,舉兵攻伐越國都城會稽,越王勾踐被迫投降。夫差讓勾踐夫婦一邊看墓贖罪,一邊養馬趕車。勾踐受盡凌辱,決心報仇雪恨。為此他表面上對夫差非常順從和忠誠。過了三年,夫差便將他們夫婦放回國去。
勾踐回國后,為了鍛煉自己的意志,每天睡在柴草上,又在自己座處上面,懸掛一只苦膽,每逢坐臥或吃喝,都要去嘗一嘗膽的苦味,他采取了許多措施,努力發展生產,還親自下田耕種。勾踐經過十年積聚力量,訓練百姓,使越國強大起來。最后終于報仇雪恨,打敗了吳國。
擴展資料
臥薪嘗膽
拼音:wò xīn cháng dǎn
釋義:意思是形容一個人忍辱負重,發憤圖強,最終苦盡甘來。
出處:西漢司馬光《史記》:“越王勾踐返國,乃苦身焦思,置膽于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意思是吳王既然赦免了越王,(讓他回了越國,)越王勾踐時時刻刻想著如何復國,于是就每天讓自己的身體勞累,讓自己焦慮的思索。
還把一個苦膽掛在坐位上面,每天坐下休息、躺下睡覺之前都要仰起頭嘗嘗苦膽的滋味,吃飯喝水之前也要先嘗嘗苦膽。
近義詞:奮發圖強、勵精圖治、發憤圖強、宵衣旰食。
反義詞:胸無大志、妄自菲薄。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臥薪嘗膽
3.臥薪嘗膽簡要的歷史故事
春秋時期,吳王夫差憑著自己國力強大,領兵攻打越國.結果越國戰敗,越王勾踐于是被抓到吳國.吳王為了羞辱越王,因此派他看墓與喂馬這些奴仆才做的工作.越王心里雖然很不服氣,但仍然極力裝出忠心順從的樣子.吳王出門時,他走在前面牽著馬;吳王生病時,他在床前盡力照顧,吳王看他這樣盡心伺候自己,覺得他對自己非常忠心,最后就允許他返回越國. 越王回國后,決心洗刷自己在吳國當囚徒的恥辱.為了告誡自己不要忘記復仇雪恨,他每天睡在堅硬的木柴上,還在門上吊一顆苦膽,吃飯和睡覺前都要品嘗一下,為的就是要讓自己記住教訓.除此之外,他還經常到民間視察民情,替百姓解決問題,讓人民安居樂業,同時加強軍隊的訓練. 經過十年的艱苦奮斗,越國變得國富兵強,于是越王親自率領軍隊進攻吳國,也成功取得勝利,吳王夫差羞愧得在戰敗后自殺.后來,越國又趁勝進軍中原,成為春秋末期的一大強國.。
4.《臥薪嘗膽》400字簡短的故事
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派兵攻打越國,但被越國擊敗,闔閭也傷重身亡,闔閭讓伍子胥選后繼之人,伍子胥獨愛夫差,便選其為王。
此后,勾踐聞吳國要建一水軍,不顧范蠡等人的反對,出兵要滅此水軍,結果被夫差奇兵包圍,大敗,大將軍也戰死沙場,夫差要捉拿勾踐,范蠡出策,假裝投降,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夫差也不聽老臣伍子胥的勸告,留下了勾踐等人,三年,飽受屈辱,終被放回越國,勾踐暗中訓練精兵,每日晚上睡覺不用褥,只鋪些柴草(古時叫薪),又在屋里掛了一只苦膽,他不時會嘗嘗苦膽的味道,為的就是不忘過去的恥辱。
勾踐為鼓勵民眾就和王后與人民一起參與勞動,在越人同心協力之下把越國強大起來。一次夫差帶領全國大部分兵力,去赴會,要求勾踐也帶兵助威,勾踐見時機已到,假裝赴會,領3000精兵,拿下吳國主城,殺了吳國太子,又擒了夫差,夫差悔當初未聽伍子胥言,留下了勾踐,死前,他只求,不要傷害吳國百姓。
越王勾踐亦成為春秋時期最后一個霸主。
5.臥薪嘗膽故事短一點
春秋時期,吳王夫差憑著自己國力強大,領兵攻打越國。結果越國戰敗,越王勾踐于是被抓到吳國。吳王為了羞辱越王,因此派他看墓與喂馬這些奴仆才做的工作。越王心里雖然很不服氣,但仍然極力裝出忠心順從的樣子。吳王出門時,他走在前面牽著馬;吳王生病時,他在床前盡力照顧,吳王看他這樣盡心伺候自己,覺得他對自己非常忠心,最后就允許他返回越國。
越王回國后,決心洗刷自己在吳國當囚徒的恥辱。為了告誡自己不要忘記復仇雪恨,他每天睡在堅硬的木柴上,還在門上吊一顆苦膽,吃飯和睡覺前都要品嘗一下,為的就是要讓自己記住教訓。除此之外,他還經常到民間視察民情,替百姓解決問題,讓人民安居樂業,同時加強軍隊的訓練。
經過十年的艱苦奮斗,越國變得國富兵強,于是越王親自率領軍隊進攻吳國,也成功取得勝利,吳王夫差羞愧得在戰敗后自殺。后來,越國又趁勝進軍中原,成為春秋末期的一大強國。
6.【臥薪嘗膽,負荊請罪,破釜沉舟,聞雞起舞,鑿壁偷光,三顧茅廬的
臥薪嘗膽 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派兵攻打越國,但被越國擊敗,闔閭也傷重身亡.兩年后闔閭的兒子夫差率兵擊敗越國,越王勾踐被押送到吳國做奴隸,勾踐忍辱負重伺候吳王三年后,夫差才對他消除戒心并把他送回越國. 其實勾踐并沒有放棄復仇之心,他表面上對吳王服從,但暗中訓練精兵,強政勵治并等待時機反擊吳國.艱苦能鍛煉意志,安逸反而會消磨意志.勾踐害怕自己會貪圖眼前的安逸,消磨報仇雪恥的意志,所以他為自己安排艱苦的生活環境.他晚上睡覺不用褥,只鋪些柴草(古時叫薪),又在屋里掛了一只苦膽,他不時會嘗嘗苦膽的味道,為的就是不忘過去的恥辱. 勾踐為鼓勵民眾就和王后與人民一起參與勞動,在越人同心協力之下把越國強大起來,最后并找到時機,滅亡吳國. ------------------------ “負荊請罪”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戰國時期,廉頗是趙國有名的良將,他戰功赫赫,被拜為上卿,藺相如“完璧歸”有功,被封為上大夫不久,又在澠池秦王與趙王相會的時候,維護了趙王的尊嚴,因此也被提升為上卿,且位在廉頗之上.廉頗對此不服,揚言說:“我要是見了他,一定要羞辱他一番.“藺相如知道后,就有意不與廉頗會面.別人以為藺相如害怕廉頗,廉頗為此很得意.可是商相如卻說:“我哪里會怕廉將軍?不過,現在秦國倒是有點怕我們趙國,這主要是因為有廉將軍和我兩個人在.如果我跟他互相攻擊,那只能對秦國有益.我之所以避開廉將軍,是以國事為重,把私人的恩怨丟一邊兒了!”這話傳到了廉頗耳朵里,廉頗十分感動,便光著上身,背負荊杖,來到藺相如家請罪.他羞愧地對商相如說:“我真是一個糊涂人,想不到你能這樣地寬宏大量!”兩個人終于結成誓同生死的朋友. 這個故事也稱之為“將相和”.后人利用這個故事,對主動向認錯、道歉,自情嚴厲責罰的人,就稱其為“負荊情罪”. ----------- 破釜沉舟 《史記·項羽本紀》:“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 公元前209年,我國歷史上爆發了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起義.陳勝吳廣犧牲后,劉邦和項羽率領的兩支軍隊逐漸壯大起來.公元前207年,項羽的起義軍與秦將章邯率領的秦軍主力部隊在巨鹿(今河北邢臺地區)展開大戰;項羽不畏強敵,引兵渡漳水(由巨鹿東北流向東南的一條河).渡河后,項羽命令全軍:“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巨鹿一戰,大破秦軍,項兵威震諸侯. ---------------------- 聞雞起舞 《晉書·祖逖傳》:“中夜聞荒雞鳴,蹴琨覺,曰:‘此非惡聲也.’因起舞.” 晉代的祖逖是個胸懷坦蕩、具有遠大抱負的人.可他小時候卻是個不愛讀書的淘氣孩子.進入青年時代,他意識到自己知識的貧乏,深感不讀書無以報效國家,于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從中汲取了豐富的知識,學問大有長進.他曾幾次進出京都洛陽,接觸過他的人都說,祖逖是個能輔佐帝王治理國家的人才.祖逖24歲的時候,曾有人推薦他去做官,他沒有答應,仍然不懈地努力讀書. 后來,祖逖和幼時的好友劉琨一志擔任司州主簿.他與劉琨感情深厚,不僅常常同床而臥,同被而眠,而且還有著共同的遠大理想:建功立業,復興晉國,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夢中聽到公雞的鳴叫聲,他一腳把劉琨踢醒,對他說:“別人都認為半夜聽見雞叫不吉利,我偏不這樣想,咱們干脆以后聽見雞叫就起床練劍如何?”劉琨欣然同意.于是他們每天雞叫后就起床練劍,劍光飛舞,劍聲鏗鏘.春去冬來,寒來暑往,從不間斷.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長期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們終于成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寫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帶兵打勝仗.祖逖被封為鎮西將軍,實現了他報效國家的愿望;劉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軍事,也充分發揮了他的文才武略. ------------- 鑿壁偷光 西漢時候,有個農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時候很想讀書,可是因為家里窮,沒錢上學.后來,他跟一個親戚學認字,才有了看書的能力. 匡衡買不起書,只好借書來讀.那個時候,書是非常貴重的,有書的人不肯輕易借給別人.匡衡就在農忙的時節,給有錢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錢,只求人家借書給他看. 過了幾年,匡衡長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勞動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時候,才有工夫看一點書,所以一卷書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夠讀完.匡衡很著急,心里想:白天種莊稼,沒有時間看書,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時間來看書.可是匡衡家里很窮,買不起點燈的油,怎么辦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讀過的書.背著背著,突然看到東邊的墻壁上透過來一線亮光.他嚯地站起來,走到墻壁邊一看,啊!原來從壁縫里透過來的是鄰居的燈光.于是,匡衡想了一個辦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墻縫挖大了一些.這樣,透過來的光亮也大了,他就湊著透進來的燈光,讀起書來. 匡衡就是這樣刻苦地學習,后來成了一個很有學問的人. ------------ 三顧茅廬 漢末,黃巾事起,天下大亂,曹操坐據朝廷,孫權擁兵東吳,漢宗室豫州牧劉備聽徐庶和司馬徽說諸葛亮很有學識,又有才能,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隆中(。
7.臥薪嘗膽故事,最好短一點,不要太長
越王勾踐帶著夫人和大臣范蠡去吳國服苦役。越王給闔閭看墳,給夫差喂馬,還給夫差脫鞋,服侍夫差上廁所。夫差的幾匹馬被勾踐喂得滾瓜溜圓,夫差出去游獵時,勾踐要跪伏在馬下,讓夫差踩著他的脊梁上馬。勾踐三人受盡嘲笑和羞辱。為圖復國大計,勾踐頑強地忍耐著吳國對他的精神和肉體折磨,對吳王夫差表現得恭敬馴服。?
夫差生病了,勾踐每天都去看望,夫差怕死,自己總覺得病勢不輕。有一天,勾踐又去看望夫差,偏趕上夫差心情特別沮喪,見勾踐進來,就拿他撒氣說:“出去出去!不用你假仁假義的來看我,你恨我快點兒死是不?盼我死了你好回國,休想!”嚇得勾踐站在那里不知如何是好。此時夫差要大便,揮著手讓勾踐出去。勾踐卻要觀察夫差的糞便,并當著夫差的面,用手指沾了點兒糞便放在嘴里嘗了嘗,夫差急忙說:“你這是干什么?”不料勾踐卻馬上跪在地上說:“恭喜大王賀喜大王,你的病就要好了。”夫差說:“你怎么知道?”勾踐說:“不治之癥糞便是苦的,可治之癥糞便是甜的,適才我嘗大王的糞便,就是為了察看病情,用不了幾天大王的病就會好了。”夫差將信將疑地說:“你是從哪里知道的?”勾踐說:“當年,周武王患病臥床不起,把神醫成仲子從高山上請下來,周武王問成仲子他的病是否很沉重,成仲子讓武王把他的兒子們都叫來,為武王嘗便,武王十幾個兒子,沒有一個愿意嘗,只有幼子姬誦用鼻子聞了聞,成仲子問他什么味兒?姬誦說又腥又臭。王子們退出去了,武王問成仲子,嘗便能知病情嗎?成仲子對武王說,不治癥便苦可治癥便甜,大王幼子可立呀!”夫差真的相信了,十分感動地說:“我的兒子也未必如此,你真比我的兒子還強啊!”沒過幾天,夫差的病真的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