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個簡短成語故事
很多啊比如:呆若木雞 老馬識途 三令五申 上下其手 不可救藥 我把故事找給你吧!
呆若木雞
紀渻子是春秋時訓練斗雞的行家,由于他的名聲太響亮了,于是齊王也把他找來訓練斗雞。
十天之后,齊王問他:斗雞現在訓練得怎樣了?紀渻子回答說:雞的性情高傲,時候還不到。十天后齊王又來問他:這回斗雞該訓練好了吧?紀渻子回答說:「還沒有,它現在還不能沉住氣呢。」一個月后齊王已經等得不耐煩了,可是紀渻子還是搖頭說不行。又過了十天后,紀渻子告訴齊王斗雞訓練好了,那只斗雞非常厲害,別的雞一見到它就嚇得像木頭一樣呆住,可見它真是天下無敵的斗雞!
老馬識途
春秋時期,齊桓公應燕國請求,帶兵打敗了山戎國的侵犯;山戎國國王密盧逃到孤竹國請求救兵,管仲跟隨齊桓公打敗了孤竹國的援兵。在回國途中,因假向導引入迷谷,使齊軍受困。管仲建議用一匹老馬帶路而化險為夷。
三令五申
孫武流寓于吳,吳王想試試孫武的軍事才能,就將180名年輕宮女交給孫武操練。孫武將宮女分作兩隊,讓吳王的寵姬當隊長。孫武向宮女們交代了口令之后擊鼓傳令,宮女們一陣哄笑,隊伍亂成一片。孫武再一次下達命令,宮女們只覺得好玩,根本不聽命令。孫武說號令既然已經明白又不聽令,這是頭領之罪,下令將兩名隊長處死。吳王急忙叫人傳令不能斬殺王妃,孫武仍然殺了兩個王妃。然后,孫武重新操練宮女,這回沒人敢不聽號令
上下其手
春秋楚襄王二十六年。楚國出兵侵略鄭國。以當時楚國那么強大,弱小的鄭國,實在沒 有能力抵抗的,結果,鄭國遭遇到戰敗的厄運,連鄭王頡也被楚將穿封戌俘虜了。戰事結束后,楚軍中有楚王弟公子圍,想冒認俘獲鄭頡的功勞,說鄭王頡是由他俘獲的,于是穿封戌和公子圍二人便發生爭執,彼此都不肯讓步,一時沒有辦法解決得來。后來,他們便請伯犁作公正人,判定這是誰的功勞。
伯州犁的解紛辦法本是很公正的,他主張要知道這是誰的功勞 最好是問問被俘的鄭王。于是命人帶了鄭王頡來,伯州犁便向他說明原委接著手伸二指,用上手指代表楚王弟公子圍,用下手指代表楚將穿封戌,然后問他是被誰俘獲的。鄭王頡因被穿封戌俘虜,很是恨他,便指著上手指,表示是被公子圍所俘虜。伯州犁便判定這是公子圍的功勞。
不可救藥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詩才,而且善于治理國事。后來,他在周厲王身邊輔佐朝政。可是,周厲王飛橫跋扈,枉法斷事。奸臣則百般謅媚討好。凡伯直言相勸,列數朝政弊端,奸臣卻在周厲王耳邊說他的壞話。周厲王對凡伯十分厭煩, 奸臣出入宮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凡伯十分憤慨,寫了一首詩,后來收入《詩經》。詩中抨擊奸臣說:“作惡多端,不可救藥!”
2.50個簡短成語故事..
拔苗助長【拼音】bá miáo zhù zhǎng 【典故】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茫茫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
’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 《孟子·公孫丑上》 【釋義】比喻違反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急于求成,反而壞事。
【成語故事】從前宋國一個農夫擔心自己田里的禾苗長不高,就天天到田邊去看。三天過去了,禾苗沒見動靜。
他想出一個辦法,就急忙奔到田里,把禾苗一棵棵拔高一些。回去對兒子說禾苗長高了一大截,兒子跑到田里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一衣帶水【拼音】yī yī dài shuǐ 【典故】我為百姓父母,豈可一衣帶水不拯之乎? 《南史·陳后主紀》 【釋義】一條衣帶那樣狹窄的水。指雖有江河湖海相隔,但距離不遠,不足以成為交往的阻礙。
【成語故事】公元581年,楊堅取代北周稱帝,建立了隋朝,稱隋文帝,統一北方后,面對長江以南的陳朝就想統一全國,他經常對手下人說:“我是老百姓的父母,難道因為像衣帶似的長江就能擋住我去拯救那里的老百姓嗎?”于是出兵渡江滅掉陳朝。 乘風破浪 古代南北朝的時候,宋國有位將軍姓宗名愨,他從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負。
有一天,宗愨的叔父問他有什么志向,宗愨回答道:“愿乘長風,破萬里浪。”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礙,勇往直前,干一番事業。
宗愨經過勤學苦練,努力奮斗,終于成為一位能征善戰的將軍。 后來,人們就用“乘風破浪”來形容不怕困難,奮勇前進的精神。
3.十個簡短的成語故事,20~30字的有哪些
1、刻舟求劍 戰國時,楚國有個人坐船渡江。
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隨身攜帶的一把寶劍掉落江中。船上的人對此感到非常惋惜,但那楚國人似乎胸有成竹,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個記號,并向大家說:“這是我寶劍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個記號。”
大家雖然都不理解他為什么這樣做,但也不再去問他。 船靠岸后那楚國人立即在船上刻記號的地方下水,去撈取掉落的寶劍。
撈了半天,不見寶劍的影子。他覺得很奇怪,自言自語說:“我的寶劍不就是在這里掉下去嗎?我還在這里刻了記號呢,怎么會找不到的呢?” 至此,船上的人紛紛大笑起來,說:“船一直在行進,而你的寶劍卻沉入了水底不動,你怎么找得到你的劍呢?” 其實,劍掉落在江中后,船繼續行駛,而寶劍卻不會再移動。
像他這樣去找劍,真是太愚蠢可笑了。2、鑿壁偷光 西漢時期,有個農民的孩子,叫匡衡。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讀過的書。背著背著,突然看到東邊的墻壁上透過來一線亮光。
他嚯地站起來,走到墻壁邊一看,原來從壁縫里透過來的是鄰居的燈光。于是,匡衡拿了一把小刀,把墻縫挖大了一些。
這樣,透過來的光亮也大了,他就湊著透進來的燈光,讀起書來。匡衡就這樣刻苦地學習,后來成了一個大學問家。
3、手不釋卷 三國時期吳國大將呂蒙沒有文化知識,孫權鼓勵他學習史書與兵法。呂蒙總是推說軍隊事多沒有時間學習,孫權說:“時間嘛,要自己去擠出來。
從前漢光武帝在 行軍作戰的緊張關頭,手里還總是拿著一本書不肯放下來呢!為什么你就沒有時間呢?” 停了停, 孫權又說:“你的事情總沒有我多吧?我并不是要你去研究學問, 而只是要你翻閱一些古書,從中得到一些啟發罷了。”呂蒙問:“可我不知道應該去讀哪些書?” 孫權聽了,微笑著說:“你可以先讀些《孫子》、《六韜》等兵法書, 再讀些《左傳》、《史記》等一些歷史書,這些書對于以后帶兵打仗很有好處。”
呂蒙聽了孫權的話,回去便開始讀書學習,從此手不釋卷,并堅持不懈。最后做了吳國的主將,有勇有謀,屢建奇功。
4、揠苗助長 有個擔憂他的禾苗長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宋國人,一天下來十分疲勞但很滿足,回到家對他的家人說:“可把我累壞了,我幫助禾苗長高了!”他兒子聽說后急忙到地里去看苗(的情況),然而苗都枯萎了。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長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為禾苗長大沒有用處而放棄的人,就像是不給禾苗鋤草的懶漢。
妄自幫助它生長的人,就像這個拔苗助長的人,不但沒有好處,反而害了它。5、掩耳盜鈴 春秋時候,晉國世家趙氏滅掉了范氏。
有人趁機跑到范氏家里想偷點東西,看見院子里吊著一口大鐘。鐘是用上等青銅鑄成的,造型和圖案都很精美。
小偷心里高興極了,想把這口精美的大鐘背回自己家去。可是鐘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動。
他想來想去,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把鐘敲碎,然后再分別搬回家。小偷找來一把大錘子,拼命朝鐘砸去,咣的一聲巨響,把他嚇了一大跳。
小偷著慌,心想這下糟了,這鐘聲不就等于是告訴人們我正在這里偷鐘嗎?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撲到了鐘上,張開雙臂想捂住鐘聲,可鐘聲又怎么捂得住呢!鐘聲依然悠悠地傳向遠方。他越聽越害怕,不由自主地抽回雙手,使勁捂住自已的耳朵。
“咦,鐘聲變小了,聽不見了!”小偷高興起來,“妙極了!把耳朵捂住不就聽不進鐘聲了嗎!”他立刻找來兩個布團,把耳朵塞住,心想,這下誰也聽不見鐘聲了。于是就放手砸起鐘來,一下一下,鐘聲響亮地傳到很遠的地方。
人們聽到鐘聲蜂擁而至把小偷捉住了。6、背水一戰 韓信,淮陰(今江蘇清江西南)人。
他是漢王劉邦手下的大將。為了打敗項羽,奪取天下,他為劉邦定計,先攻取了關中,然后東渡黃河,打敗并俘虜了背叛劉邦、聽命于項羽的魏王豹,接著往東攻打趙王歇。
韓信的部隊要通過一道極狹的山口,叫井陘口。趙王手下的謀士李左軍主張一面堵住井陘口,一面派兵抄小路切斷漢軍的輜重糧草,韓信的遠征部隊沒有后援,就一定會敗走;但大將陳余不聽,仗著兵力優勢,堅持要與漢軍正面作戰。
韓信了解到這一情況,非常高興。他命令部隊在離井陘三十里的地方安營,到了半夜,讓將士們吃些點心,告訴他們打了勝仗再吃飽飯。
隨后,他派出兩千輕騎從小路隱蔽前進,要他們在趙軍離開營地后迅速沖入趙軍營地,換上漢軍旗號;又派一萬軍隊故意背靠河水排列陣勢來引誘趙軍。到了天明,韓信率軍發動進攻,雙方展開激戰。
不一會,漢軍假意敗回水邊陣地,趙軍全部離開營地,前來追擊。這時,韓信命令主力部隊出擊,背水結陣的士兵因為沒有退路,也回身猛撲敵軍。
趙軍無法取勝,正要回營,忽然營中已插遍了漢軍旗幟,于是四散奔逃。漢軍乘勝追擊,打了一個大勝仗。
在慶祝勝利的時候,將領們問韓信:兵法上說,列陣可以背靠山,前面可以臨水澤,現在您讓我們背靠水排陣,還說打敗趙軍再飽飽地吃一頓,我們當時不相信,然而竟然取勝了,這是一種什么策略呢?韓信笑著說:這也是兵法上有的,只是你們沒有注意到罷了。兵法上不是說‘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
4.簡短的成語故事20字
1、自相矛盾
有個人賣矛和盾。他說盾最堅固,又說矛最銳利。有個人問他用矛來戳盾會怎樣?他答不出來,古人稱其為自相矛盾。
2、樂不思蜀
劉備 建立蜀國。后兒子劉禪繼位,。劉禪昏庸無能,蜀國就被魏所滅。劉禪投降后,在一次宴會上,司馬昭當著劉禪的面故意部署表演蜀地的歌舞。劉禪隨從人員想到滅亡的故國,都非常難過,劉禪卻對司馬昭說:“此間樂,不思蜀。”他一點兒也不想念蜀國。
3、臥薪嘗膽
話說吳國與越國打仗,吳王夫差戰敗,其后他每天睡在干柴上,天天吃苦膽,最終以弱勝強,打敗了越王勾踐,這就是有名的臥薪嘗膽
4、望梅止渴
曹操在征討張繡時軍隊饑渴難耐,這時曹操登上高山觀望聲稱前邊有梅林,度過軍隊嘩變的危機,后人稱這次事件為望梅止渴
5、
聞雞起舞
晉代的祖逖在睡夢中聽到公雞的鳴叫聲,每天雞叫后就起床練劍,劍光飛舞,劍聲鏗鏘。春去冬來,寒來暑往,從不間斷。工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長期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們終于成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寫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帶兵打勝仗。
6、一言九鼎
戰國時,秦國的軍隊團團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毛遂對楚王說:“我們今天來請你派援兵,你一言不發,可你別忘了,楚國雖然兵多地大,卻連連吃敗仗,連國都也丟掉了,依我看,楚國比趙國更需要聯合起來抗秦呀!”毛遂的一席話說得楚王口服心服,立即答應出兵援趙。
平原君回到趙國后感慨地說:“毛先生一至楚,而使楚重于九鼎大呂。”
7、舌戰群儒
東漢末年,劉表去世,劉琮投降曹操,形勢對劉備與孫權極為不利。劉備派諸葛亮隨魯肅一起前往東吳去說服孫權聯合抗曹。諸葛亮在孫權的殿前先后把張昭,虞翻、步陟、陸績的投降主義駁得體無完膚,孫權終于同意聯劉抗曹
5.求30個簡短成語故事
1.不可救藥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
凡伯不但有詩才,而且善于治理國事。后來,他在周厲王身邊輔佐朝政。
可是,周厲王飛橫跋扈,枉法斷事。奸臣則百般謅媚討好。
凡伯直言相勸,列數朝政弊端,奸臣卻在周厲王耳邊說他的壞話。周厲王對凡伯十分厭煩,從此,奸臣出入宮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
凡伯十分憤慨,寫了一首詩,后來收入《詩經》。詩中抨擊奸臣說:“作惡多端,不可救藥!” 2.一衣帶水 南北朝的時候,北方的北周和南方的陳國以長江為界。
北周的宰相楊堅,廢了周靜帝,自己當皇帝,建立了隋朝。 他決心要滅掉陳國,曾說:“我是全國老百姓的父母,難道能因為有一條像衣帶那樣窄的長江隔著,就看著南方百姓受苦而不拯救他們嗎? 后來人們就用“一衣帶水”來比喻只隔了一條狹窄水域的,靠得非常近的兩地。
3.專心致志 從前有一個下棋能手名叫秋,他的棋藝非常高超。 秋有兩個學生,一起跟他學習下棋,其中一個學生非常專心集中精力跟老師學習。
另一個卻不這樣,他認為學下棋很容易,用不著認真。老師講解的時候,他雖然坐在那里,眼睛也好像在看著棋子可心里卻想著:“要是現在到野外射下一只鴻雁,美餐一頓該多好。”
因為他總是胡思亂想心不在焉,老師的講解一點也沒聽進去。 結果,雖然兩個學生同是一個名師傳授,但是,一個進步很快,成了棋藝高強的名手,另一個卻沒學到一點本事。
4、疑鄰盜斧 從前有個鄉下人,丟了一把斧子。他以為是鄰居家的兒子偷去了,于是處處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越看越覺得那人像是盜斧的賊。
后來,丟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來是前幾天他上山砍柴時,一時疏忽失落在山谷里。找到斧子后,他又碰見了鄰居的兒子,再留心看看他,怎么也不像賊了。
疑鄰盜斧:不注重事實根據,對人、對事胡亂猜疑。 5.揠苗助長 春秋時期,宋國有一個農夫,他總是嫌田里的莊稼長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覺得禾苗好像總沒有長高。
他心想:有什么辦法能使它們長得高些快些呢? 有一天,他來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費了不少的力氣,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經累得筋疲力盡了,可是他心里卻很高興。
回到家里還夸口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我幫助禾苗長高了好幾寸!”他兒子聽了,趕忙跑到田里去看,發現田里的禾苗全都已經枯死了6.勞苦功高 秦朝末年,劉邦率軍攻占秦都咸陽后駐守函谷關,項羽聽說劉邦攻占咸陽,就氣急敗壞在鴻門擺宴席請劉邦。席間項莊舞劍助興想借機殺劉邦。
樊噲趕緊拔劍上前對項羽說:“沛公恭候大王的到來,沒有封侯,你卻要殺如此勞苦功高的人?” 7.退避三舍:春秋時期,晉國內亂,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逃到楚國。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許諾如晉楚發生戰爭晉軍將退避三舍(一舍為三十里)。
后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回晉國執政。晉國支持宋國與楚國發生矛盾,兩軍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誘敵深入而大勝。
.8.一鳴驚人:相傳楚莊王(另一說為齊威王)臨政三年終日作樂,不理朝政。一臣下對莊王說:“聽說國中有一只大鳥,三年不飛,三年不鳴,是怎么回事?”莊王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然后整頓朝政,富國強兵,短短數年形成大治局面。 9.臥薪嘗膽:春秋時期,吳王夫差打敗并俘虜了越王勾踐。
勾踐給夫差喂了三年的馬,受盡折磨,回國后立志報仇復國,請范蠡幫助訓練軍隊,任用有賢能的人,自己親自參加勞動并堅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飯前均要嘗一個苦膽,后來終于滅掉吳國。 10.老馬識途:春秋時期,齊桓公應燕國請求,帶兵打敗了山戎國的侵犯;山戎國國王密盧逃到孤竹國請求救兵,管仲跟隨齊桓公打敗了孤竹國的援兵。
在回國途中,因假向導引入迷谷,使齊軍受困。管仲建議用一匹老馬帶路而化險為夷。
11.負荊請罪:戰國時,趙國有兩位重臣廉頗與藺相如,因藺相如多次立功,趙王封他為相國,廉頗不服氣,認為自己的武功蓋過他的嘴。藺相如為了國家,對廉頗多次避讓,廉頗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慚愧不已,便背著荊條,到藺相如家門請罪,從此兩人和好,成為同生共死的交情。
12.三令五申:孫武流寓于吳,吳王想試試孫武的軍事才能,就將180名年輕宮女交給孫武操練。孫武將宮女分作兩隊,讓吳王的寵姬當隊長。
孫武向宮女們交代了口令之后擊鼓傳令,宮女們一陣哄笑,隊伍亂成一片。孫武再一次下達命令,宮女們只覺得好玩,根本不聽命令。
孫武說號令既然已經明白又不聽令,這是頭領之罪,下令將兩名隊長處死。吳王急忙叫人傳令不能斬殺王妃,孫武仍然殺了兩個王妃。
然后,孫武重新操練宮女,這回沒人敢不聽號令了。 13.圍魏救趙:戰國時,魏軍圍困趙國京城邯鄲。
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威王命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出兵救趙。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趙國的邯鄲,孫臏主張引兵去圍攻魏國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這樣,不但能解除趙國的圍困,還能使魏軍疲勞不堪。
田忌采納了孫臏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魏軍聞訊急忙撤回圍攻邯鄲的部隊,星夜回軍援救大梁。
走到桂陵,齊軍以逸待勞迎擊魏軍。魏軍大敗,幾乎全軍覆沒。
6.20個成語故事短點的
1、拔苗助長【拼音】bá miáo zhù zhǎng 【典故】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茫茫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
’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 《孟子·公孫丑上》【釋義】比喻違反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急于求成,反而壞事。
【成語故事】從前宋國一個農夫擔心自己田里的禾苗長不高,就天天到田邊去看。三天過去了,禾苗沒見動靜。
他想出一個辦法,就急忙奔到田里,把禾苗一棵棵拔高一些。回去對兒子說禾苗長高了一大截,兒子跑到田里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2、不共戴天【拼音】bù gòng dài tiān 【典故】父之仇,弗與共戴天。 《禮記·曲禮上》【釋義】戴:加在頭上或用頭頂著。
不愿和仇敵在一個天底下并存。形容仇恨極深。
【成語故事】公元1138年,金國派使者要挾南宋皇帝遞降書順表,宋高宗、秦檜貪生怕死,準備降金。大臣胡銓寫《戊午上高宗封事》表示反對:“誓與秦檜等人不共戴天,希望斬下他的人頭懸掛城門示眾,然后誅殺金國使者。
否則自己將蹈東海而死。”3、一衣帶水【拼音】yī yī dài shuǐ 【典故】我為百姓父母,豈可一衣帶水不拯之乎? 《南史·陳后主紀》【釋義】一條衣帶那樣狹窄的水。
指雖有江河湖海相隔,但距離不遠,不足以成為交往的阻礙。【成語故事】公元581年,楊堅取代北周稱帝,建立了隋朝,稱隋文帝,統一北方后,面對長江以南的陳朝就想統一全國,他經常對手下人說:“我是老百姓的父母,難道因為像衣帶似的長江就能擋住我去拯救那里的老百姓嗎?”于是出兵渡江滅掉陳朝。
4、解衣衣人【注音】jiè yī yī rén 【典故】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 西漢·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解釋】脫下衣服給別人穿。
【成語故事】楚漢相爭時期,項羽手下的韓信因得不到重用就投靠劉邦。劉邦認為韓信是一個很好的人才,就把他的衣服送給韓信,還給韓信送去精美的食物、兵馬。
韓信帶兵滅掉齊國。項羽派武涉去勸韓信自立為王,被韓信拒絕。
5、天衣無縫【拼音】tiān yī wú fèng 【出處】徐視其衣并無縫,翰問之,曰:‘天衣本非針線為也。’ 前蜀·牛嶠《靈怪錄·郭翰》【釋義】神話傳說,仙女的衣服沒有衣縫。
比喻事物周密完善,找不出什么毛病。【成語故事】傳說古代太原人郭翰在夏夜里乘涼,見一個仙女從天上下來,她身穿白衣,美麗絕倫。
她告訴他她名叫織女。郭翰仔細欣賞織女的衣裳渾然一體,竟看不出一絲線縫,好奇問織女。
織女答道:“天衣本非針線為也。” 6、老淚縱橫(老淚縱橫) 【出處】請為父老歌,艱難愧深情。
歌罷仰天嘆,四座淚縱橫。 唐·杜甫《羌村三首》【解釋】縱橫:交錯。
老人淚流滿面,形容極度悲傷或激動。【成語故事】公元757年,杜甫得到唐肅宗的許可回家探親,在回家途中親眼看到安史之亂所造成的種種慘境。
鄰居問他戰爭何時才能結束,并訴說家鄉的苦難:地沒有耕種,孩子們被逼去打仗……說到傷心處,鄉親們老淚縱橫,杜甫只好仰天長嘆7、無中生有(無中生有) 【出處】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老子》【釋義】道家認為,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把沒有的說成有。比喻毫無事實,憑空捏造。
【成語故事】春秋時期,大哲學家老子提出他的宇宙論。他認為宇宙的形成過程是道生天地,天地生萬物,循環往復是道的運動,柔弱是道的運用,天下萬物生于有形體的天地,有形體的天地生于無形體的道8、近水樓臺(近水樓臺) 【典故】范文正公鎮錢塘,兵官皆被薦,獨巡檢蘇麟不見錄,乃獻詩云:‘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易逢春。
’ 宋·俞文豹《清夜錄》【釋義】水邊的樓臺先得到月光。比喻能優先得到利益或便利的某種地位或關系。
【成語故事】宋仁宗時期,杭州知府范仲淹脾氣溫和,與手下人同甘共苦,很多人得到他的關心與推薦提拔,有一個外地巡檢蘇麟到杭州辦事,送范仲淹一首詩:“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范仲淹明白他的意思就給了他想要的東西9、雞鳴狗盜(雞鳴狗盜) 【出處】《史記·孟嘗君列傳》載:齊孟嘗君出使秦被昭王扣留,孟一食客裝狗鉆入秦營偷出狐白裘獻給昭王妾以說情放孟。孟逃至函谷關時昭王又令追捕。
另一食客裝雞叫引眾雞齊鳴騙開城門,孟得以逃回齊。【解釋】鳴:叫;盜:偷東西。
指微不足道的本領。也指偷偷摸摸的行為。
【成語故事】戰國時期齊國相國孟嘗君出訪秦國,秦國的相國出于嫉妒勸秦昭王殺死他,秦昭王把他關了起來。孟嘗君的門客晚上裝成一條狗混進秦宮偷白狐袍子送給燕姬,燕姬求情放走了孟嘗君。
孟嘗君一行深夜逃到函谷關,門客學雞叫騙開城門逃跑10、破釜沉舟 【典故】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 《史記·項羽本紀》【釋義】比喻下決心不顧一切地干到底。
【成語故事】秦朝末年,秦王派大將章邯帶20萬大軍進攻諸侯國趙國,趙王派人向楚王求援,楚王讓宋義掛帥,項羽輔佐率軍救援,宋義故意拖延時機,項羽殺了宋義并率軍渡過漳水去援趙,他們把鍋砸了,把船沉入江底,作生死決戰,終于擊敗秦軍11、堅貞不屈(堅貞不屈) 【出處】堅強而不。
7.50個成語故事
一、東坡畫扇 蘇東坡很有同情心。
他在杭州作官時,有一次一位綾絹商人告一個制扇匠人欠他兩萬綾絹錢不還。匠人說:“前不久他父親死了,花了一筆錢。
今年杭州連日陰雨,天氣寒冷,沒有人買扇子,我一時拿不出錢來還帳。”蘇軾想了半天,讓那匠人回家把扇子抱來,挑出二十把折扇,拿起公堂上的毛筆,在扇面上題字、作畫,然后命匠人快拿到外面去賣。
匠人剛出衙門,扇子就被搶購一空,每把一千錢,正好夠還帳的。 四十五歲時蘇東坡在監獄被關了一百天,幸好皇帝特赦才被放出。
后來他在一片雜記中說:“我從小就不喜歡殺生,可是也沒有完全斷絕過。近年來開始不殺豬羊了,可是生性喜歡吃蟹蛤,免不了有時要殺。
去年得罪被關進監獄,開始以為不能脫身了,不想后來獲得幸免,于是從此不再殺一物。有時買來蟹蛤,都放進江中。
雖然知道蛤在江里活不了,可也許有個萬一吧。即使活不了,也比在鍋里受煎熬要好得多。
我并沒有什么別的想法,只是因為自己也經歷過了患難,和在廚房中的雞鴨沒有區別,不想再因為口腹之故,使生命受到這無窮無盡的恐懼。只是恨自己不能忘記美味,有時買死的蟹蛤來吃。”
“東坡畫扇”比喻關心百姓疾苦。 (出自何遠《春渚紀聞》和蘇軾《書南史盧度傳》)東坡畫扇的意思是:“東坡畫扇”比喻關心百姓疾苦。
二、巧詐不如拙誠樂羊作為魏國的將領攻打中山國。當時他的兒子就在中山國內,中山國國君把他的兒子煮成人肉羹送給他。
樂羊就坐在軍帳內端著肉羹喝了起來,一杯全喝完了。樂羊攻占中山國之后,魏文侯雖然獎賞了他的戰功,卻懷疑起他的心地來。
魯國國君孟孫打獵時活捉了一只小鹿,讓秦西巴帶回去,秦西巴發現一只大鹿跟在后面不停的哀號,秦西巴不忍心,就把小鹿放了,孟孫氣得將秦西巴趕走了,一年后又把他找回來當太子的老師,左右的人說:“秦西巴對您是有罪的,請他來做太子的老師,不妥當吧?”孟孫說:“秦西巴有一顆仁慈的心。他對一只鹿都生憐憫之心,請他做太子的老師,我最放心了。”
所以漢代劉向說“巧詐不如拙誠”。樂羊因為有功而被懷疑,秦巴西雖然有罪卻得到了信任,這是個仁義不仁義的問題。
(出自《劉向說苑?貴德》)三、帶經而鋤 古人讀書是很刻苦的。漢朝的倪寬跟著孔安國學習五經,缺乏學習費用,倪寬要為弟子們做飯,有時還要下地干活。
他下地時總要帶著經書,休息時便抓緊學習。 漢朝的朱買臣家里比較貧困,買不起什么東西,他又很喜歡讀書,而他家里的生計要靠砍柴來維持。
因此,朱買臣背著柴草邊走邊讀書。 “帶經而鋤”形容生活貧苦依堅持學習。
(出自《漢書?卷五十八?倪寬傳》和《漢書?卷六十四?朱買臣傳》) 帶經而鋤的意思是:“帶經而鋤”形容生活貧苦依堅持學習。四、暮夜無知 楊震是東漢時華陰人,以教授學生為生,由于正直、博學,人稱“關西孔子”。
五十多歲楊震被逼不過,只得出來做官。他去東萊出任太守,路過山東昌邑時,他以前推薦的秀才王密,正好擔任昌邑縣令。
王密夜晚抱著十斤的黃金來要送給楊震。楊震說:“我深知你的為人,為何你對我卻一無所知?” 王密說:“放心吧,三更半夜的,沒人知道這件事。”
楊震說:“天知、地知、我知、你知,怎么能說沒有人知?”王密很羞愧。 他在太尉任內,中常侍李閏為了他哥哥升職,通過漢安帝的舅舅耿室和后兄閻顯先后向楊震說情,都被楊震謝絕了。
原來李閏又請國舅耿寶向楊震推薦,耿寶對楊震說:“李常侍現在是皇上眼前紅人,希望對他哥哥能從優提拔,而且這也是皇上的意思”。楊震說:“既然是圣旨,請出示尚書府的文書,這樣才有根據。”
耿寶被駁得啞口無言。 楊震雖然坐了高官,可是他的子女還吃著家常飯菜、出門沒有車坐。
有人勸他要為子孫后代考慮考慮。楊震說:“讓后世知道他們都是清白人家的子孫,這個遺產不是很豐厚嗎?” “暮夜無知”原指夜里做的事情,沒有人知道。
后人用來比喻暗中賄賂。 五、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出自《孟子·離婁上》。
原文是:“不孝有三,無后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后也,君子以為猶告也”。《十三經注疏》中在“無后為大”下面有注云:“于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
三者之中無后為大。” 用白話文來解釋就是: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這是第一種不孝;家境貧窮,父母年老,自己卻不去當官吃俸祿來供養父母,這是第二種不孝;不娶妻生子,斷絕后代,這是第三種不孝。
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的意思是:不孝的事有三件,以不娶妻而無子嗣最重大。常用來勸告已過適婚年齡而還未結婚的人。
今多用以指未生男孩,斷了祭祀祖宗的香火。 六、的盧馬三國時,劉備得到一匹好馬。
有人對劉備說:“快別騎它了!這種馬眼下有淚槽,額上有白點,名字叫的盧,騎它會妨主。”劉備說:“謝謝你的好意。
不過人的生死是由上天來定的,豈是馬能阻礙的了的嗎?” 后來有人想暗害劉備,被劉備發現,急忙逃出,可是卻被一條幾丈寬水流湍急的大溪擋住,這時追兵到了。
8.50個典故成語 要有出處、解釋、簡短故事
解釋: 形容朋友交誼深厚。
故事: 管仲和鮑叔牙是春秋時代的人,兩人互相照顧,親如手足。 鮑叔牙與管仲合伙做生意,叔牙出三分之二的本錢,賺了錢卻只要三分之一。
鮑叔牙的家人表示不滿,叔牙卻說:“管仲家里窮嘛!” 后來,管仲當了大官,帶兵打仗,可是不敢身先士卒,打敗仗的時候,他總是第一個逃走。人們譏笑管仲膽小如鼠,是個沒有勇氣的人。
這時,叔牙卻出來說:“管仲家里有年老的母親需要他奉養,其實,他并不是個怕死的人。” 管仲和鮑叔牙都是齊國人。
齊王有兩個(轉載自第一范文網 ,請保留此標記。)兒子,糾和小白。
管仲是公子糾的老師,鮑叔牙是公子小白的老師。后來兩個公子為爭奪王位互相殘殺,公子糾被殺,小白即位,叔牙立刻向齊王小白推薦管仲,說:“管仲是一位有才干的人,請大王聘請他做宰相。”
齊王說:“你是我的老師,我愿拜你為相。”鮑叔牙語氣堅定地說:“多謝大王的信任。
以前管仲是公子糾的老師,難得他對公子糾的一片忠心。主公如果要干一番大事業,管仲可是個用得著的人。”
齊王終于采納了鮑叔牙的建議,任命管仲為相。管仲整頓內政、開發資源、發展農業,很快就使齊國強盛起來,當上了盟主。
您可以訪問第一范文網()查看更多與本文《管鮑之交的故事》相關的文章。
9.成語故事簡短梗概20個
買櫝還珠 春秋時代,楚國有一個商人,專門賣珠寶的,有一次他到齊國去兜售珠寶,為了生意 好,珠寶暢銷起見,特地用名貴的木料,造成許多小盒子,把盒子雕刻裝飾得非常精致美 觀,使盒子會發出一種香味,然后把珠寶裝在盒子里面。
有一個鄭國人,看見裝寶珠的盒子既精致又美觀,問明了價錢后,就買了一個,打開盒 子,把里面的寶物拿出來,退還給珠寶商。 一鳴驚人 戰國時代,齊國有一個名叫淳于髡的人。
他的口才很好,也很會說話。他常常用一些有 趣的隱語,來規勸君主,使君王不但不生氣,而且樂于接受。
當時齊國的威王,本來是一個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在他即位以后,卻沈迷于酒色, 不管國家大事,每日只知飲酒作樂,而把宜切正事都交給大臣去辦理,自己則不聞不問。因 此,政治不上軌道,官吏們貪污失職,再加上各國的諸侯也都趁機來侵犯,使得齊國瀕臨滅 亡的邊緣。
雖然,齊國的一些愛國之人都很擔心,但是,卻都因為畏懼齊王,所以沒有人趕出來勸 諫。 其實齊威王室一個很聰明的人他很喜歡說些隱語,來表現自己的智慧,雖然他不喜歡聽 別人的勸告,但如果勸告得法的話,他還是會接受的。
淳于髡知道這點后,便想了一個計 策,準備找個機會來勸告齊威王。 有一天,淳于髡見到了齊威王,就對他說:“大王,為陳有一個謎語想請您猜一猜:其 國有汁大鳥,住在大王的宮廷中,已經整整三年了,可是他既不振翅飛翔,也不發生名叫, 只是毫無目的的蜷夫著,大王您猜,這是一只什么鳥呢?” 齊威王本是一個聰明人,亦聽就知道淳于髡是在諷刺自己,向那只大鳥一樣,身為一國 之尊,卻毫無作為,只知道享樂。
而他時再也不是一個昏庸的君王,于是沈吟了一會兒之后 便毅然的決定要改過,振作起來,做一番轟轟烈烈的是,因此他對淳于髡說: “嗯,這一只大鳥,你不知道,它不飛則已,亦非就會沖到天上去,它不鳴則已,一鳴 就會驚動眾人,你慢慢等著瞧吧!” 從此齊威王不在沈迷于飲酒作樂,而開始整頓國正。首先他召見全國的官吏,盡忠負責 的,就給予獎勵;而那些腐敗無能的,則加以懲罰。
結果全國上下,很快就振作起來,到處 充滿蓬勃的朝氣。 另一方面他也著手整頓軍事,強大武力,奠定國家的威望。
各國諸侯聽到這個消息以后 都很震驚,不但不敢再來侵犯,甚至還把原先侵占的土地,都歸還給齊國。 齊威王的這一番作為,真可謂是“一鳴驚人”呀! 所以后來的人便把“一鳴驚人”這句成語用來比喻一個人如有不平凡的才能,只要他能 好好的運用,一旦發揮出來,往往有驚人的作為。
狐假虎威 戰國時代,當楚國最強盛的時候,楚宣王曾為了當時北方各國,都懼怕他的手下大將昭 奚恤,而感到奇怪。因此他便問朝中大臣,這究竟是為什么。
當時,有一位名叫江乙的大臣,便向他敘述了下面這段故事: “從前在某個山洞中有一只老虎,因為肚子餓了,便跑到外面尋覓食物。當他走到一片 茂密的森林時,忽然看到前面有只狐貍正在散步。
他覺得這正是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于 是,便一躍身撲過去,毫不費力的將他擒過來。 可是當它張開嘴巴,正準備把那只狐貍吃進肚子里的時候,狡黠的狐貍突然說話了: ‘哼!你不要以為自己是百獸之王,便敢將我吞食掉;你要知道,天地已經命令我為王中之 王,無論誰吃了我,都將遭到天地極嚴厲的制裁與懲罰。
’老虎聽了狐貍的話,半信半疑, 可是,當它斜過頭去,看到狐貍那副傲慢鎮定的樣子,心里不覺一驚。原先那股囂張的氣焰 和盛氣凌人的態勢,竟不知何時已經消失了大半。
雖然如此,他心中仍然在想:我因為是百 獸之王,所以天底下任何野獸見了我都會害怕。而他,竟然是奉天帝之命來統治我們的! 這時,狐貍見老虎遲疑著不敢吃它,知道他對自己的那一番說詞已經有幾分相信了,于 是便更加神氣十足的挺起胸膛,然后指著老虎的鼻子說:‘怎么,難道你不相信我說的話 嗎?那么你現在就跟我來,走在我后面,看看所有野獸見了我,是不是都嚇的魂不附體,抱 頭鼠竄。
’老虎覺得這個主意不錯,便照著去做了。 于是,狐貍就大模大樣的在前面開路,而老虎則小心翼翼的在后面跟著。
他們走沒多 久,就隱約看見森林的深處,有許多小動物正在那兒爭相覓食,但是當它們發現走在狐貍后 面的老虎時,不禁大驚失色,狂奔四散。 這時,狐貍很得意的掉過頭去看看老虎。
老虎目睹這種情形,不禁也有一些心驚膽戰, 但他并不知到野獸怕的是自己,而以為他們真是怕狐貍呢! 狡狐之計是得逞了,可是他的威勢完全是因為假借老虎,才能平著一時有利的形勢去威 脅群獸而那可憐的老虎被人愚弄了,自己還不自知呢! 因此,北方人民之所以畏懼昭奚恤,完全是因為大王的兵全掌握在他的手里,那也就是 說,他們畏懼的其實是大王的權勢呀!” 從上面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知道,凡是藉著權威的勢力欺壓別人,或藉著職務上的權力 作威作福的,都可以用“狐假虎威”來形容。 上下其手 春秋楚襄王二十六年。
楚國出兵侵略鄭國。以當時楚國那么強大,弱小的鄭國,實在沒 有能力抵抗的,結果,鄭國遭遇到戰敗的厄運,連鄭王頡也被楚將穿封戌俘虜了。
戰事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