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朱自清的生平經歷
朱自清生平1898年11月22日,朱自清生于江蘇省東海縣,原籍為浙江紹興,因其世代居住于揚州,自稱揚州人,本名自華,后改名自清。
1916年,考入國立北京大學預科,翌年,升大學部哲學系,積極參加五四運動,奉父母之命與揚州名醫武威三的女兒武鍾謙結婚。1917年,家庭經濟困頓,為惕勵自己不隨流俗合污,改名自清。
“自清”出自《楚辭·卜居》:”意思為廉潔正直使自己保持清白。字佩弦,因朱自清自感性情遲緩,感于《韓非子》中“董安于之性緩,故佩弦以自急”之語,乃字“佩弦”以自警策。
1919年,開始寫作新詩,處女作為《睡吧,小小的人》而后收錄于《雪朝》。1920年,畢業于國立北京大學哲學系,后任教于杭州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十一月,文學研究會正式成立,其為早期會員之一。
1922年,與俞平伯,葉圣陶,劉延陵創辦《詩》月刊,為新詩運動以來最早的詩刊,辦七期即停刊。1923年,開始寫作散文,處女作《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一發表及獲好評,周作人曾贊譽為“白話美術文的模范”。
1923年2月,朱自清來溫州,在浙江省立第十中學(今溫州中學)任教。他所撰的《十中校歌》,至今傳唱不絕,其中的名句“英奇匡國,作圣啟蒙”已成為溫州中學幾十年來的校訓。
在溫期間,朱自清還寫有《溫州的蹤跡》散文四篇,其中的名篇《綠》描寫仙巖梅雨潭迷人景致,長期作為范文收入中學語文教科書。1924年,出版詩和散文集《蹤跡》。
在思想和藝術上呈現出一種純正樸實的新鮮作風。其中《光明》《新年》《煤》《送韓伯畫往俄國》《羊群》《小艙中的現代》等,熱切地追求光明,憧憬未來,有力地抨擊黑暗的世界,揭露血淚的人生,描述著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精神,為初期新詩中難得的作品。
1925年,主編《我們的六月》出版,不久,便到清華學校任教(后改名國立清華大學),開始從事文學研究,創作方面則轉以散文為主,這是他一生服務清華大學暨學習研究中國古典文學的開始。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集中所作,為個人真切的見聞和獨到的感受,以平淡樸素而又清新秀麗的優美文筆獨樹一幟。
1931年,留學英國,進修語言學和英國文學。1932年,與陳竹隱女士結婚。
1934年,《文學季刊》散文雜志《太白》創刊,其為兩者之編輯人之一。1935年,編輯《〈中國新文學大系〉詩集》并撰寫《導言》。
出版散文集《你我》,這一時期,朱自清散文情致雖稍遜于早期,但構思的精巧、態度的誠懇仍一如既往,文學的口語化則更為自然、洗練。1938年,到昆明,任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私立南開大學合并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中國文學系主任,當選為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理事。
在抗日戰爭中,不顧生活清貧,以認真嚴謹的態度從事教學和文學研究,曾與葉圣陶合著《國文教學》等書。 1946年,主編新生報《語言與文學》副刊。
1948年7月18日,他在《抗議美國扶日政策并拒絕領取美援面粉宣言》上簽字。8月12日因嚴重的十二指腸潰瘍死于北平醫院,終年49歲。
朱自清被譽為有骨氣的愛國文化人,**稱贊他“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擴展資料: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華,號秋實,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中國近代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原籍浙江紹興,出生于江蘇省東海縣(今連云港市東海縣平明鎮),后隨祖父、父親定居揚州,自稱“我是揚州人”。
1916年中學畢業并成功考入北京大學預科。1919年開始發表詩歌。
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 1932年7月,任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主任。
1934年,出版《歐游雜記》和《倫敦雜記》。1935年,出版散文集《你我》。
1948年8月12日因胃穿孔病逝于北平,年僅50歲。人物影響朱自清的作品《比興》篇對“比”和“興”的涵義,尤其“興”的內涵進行了追根溯源的推與探尋,并得出了鮮明的結論,指出“興”為發端和譬喻。
朱自清的研究成果對“興”的研究規劃了研究方向,奠定了理論基礎,對后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縱觀中國現代散文的發展史,“五四”時期的散文成就對現當代散文的創作影響最大。
而這一時期散文成就最高的作家則要首推朱自清。朱自清散文中備受推崇的是那些寫景打情的篇章,其中描繪自然風光的部分,以真摯的情意、細致的觀察、豐富的想象構成了濃郁詩情及漂亮繽密的藝術風格。
秦淮河的燈月交輝,畫舫凌波,與游覽者的快意、渴慕之情相諧調,而山歌妓賣唱引起的悵惘、矛盾、幻滅等情思,意使“清艷的夜景也為之減色”。寫景則融情于景,敘事則化意入事,這正是朱自清散文的動人之所在。
他在深厚的古典文學的基礎上融合中西方文化,創造了具有中國民族特性的散文體制與風格。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朱自清。
2.朱自清的生平
1916年中學畢業后,朱自清考入北京大學預科。
1919年2月寫的《睡罷,小小的人》是他的新詩處女作。他是五四愛國運動的參加者,受五四浪潮的影響走上文學道路。
**曾贊揚過朱自清的骨氣,說他“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不領美國‘救濟糧’”。 1920年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后,在江蘇、浙江一帶教中學,積極參加新文學運動。
1922年和俞平伯等人創辦《詩》月刊,是新詩誕生時期最早的詩刊。他是早期文學研究會會員。
1923年發表的長詩《毀滅》,這時還寫過《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等優美散文。 1925年8月到清華大學任教,開始研究中國古典文學;創作則以散文為主。
1927年寫的《背影》、《荷塘月色》都是膾炙人口的名篇。1931年留學英國,漫游歐洲,回國后寫成《歐游雜記》。
1932年9月任清華大學中文系主任。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隨校南遷至昆明,任西南聯大教授,講授《宋詩》、《文辭研究》等課程。
這一時期曾寫過散文《語義影》。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華大學中文系主任。
1947年,朱自清在《十三教授宣言》上簽名。抗議當局任意逮捕群眾。
朱自清晚年身患嚴重的胃病,他每月的薪水僅夠買3袋面粉,全家12口人吃都不夠,更無錢治病。當時,國民黨勾結美國,發動內戰,美國又執行扶助日本的政策。
一天,吳晗請朱自清在《抗議美國扶日政策并拒絕領美援面粉》的宣言書上簽字,他毅然簽了名并說:“寧可貧病而死,也不接受這種侮辱性的施舍。”這年(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貧困交加,在北京逝世。
臨終前,他囑咐夫人:“我是在拒絕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簽過名的,我們家以后不買國民黨配給的美國面粉。”朱自清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也不領美國的“救濟糧”,表現了中國人的骨氣。
朱自清病逝后,安葬在香山附近的萬安公墓,墓碑上鐫刻著“清華大學教授朱自清先生之墓”。1990年,其夫人陳竹隱去世,與先生合葬在一起。
朱自清走上文學道路,最初以詩出名,發表過長詩《毀滅》和一些短詩,收入《雪朝》和《蹤跡》。從20世紀20年代中期起,致力于散文創作,著有散文集《背影》、《歐游雜記》、《你我》、《倫敦雜記》和雜文集《標準與尺度》、《論雅俗共賞》等。
他的散文,有寫景文、旅行記、抒情文和雜文隨筆諸類。先以縝密流麗的《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寫景美文,顯示了白話文學的實績;繼以《背影》、《兒女》、《給亡婦》等至情之作,樹立了文質并茂、自然親切的“談話風”散文的一種典范;最后以談言微中、理趣盎然的雜感文,實現了詩人、學者、斗士的統一。
他對建設平易、抒情、本色的現代語體散文作出了貢獻。 作為學者,朱自清在詩歌理論、古典文學、新文學史和語文教育諸方面研究上都有實績。
論著有《新詩雜話》、《詩言志辨》、《經典常談》、《國文教學》(與葉圣陶合著)和講義《中國新文學研究綱要》等。著述收入《朱自清全集》(江蘇教育出版社)。
朱自清一生勤奮,共有詩歌、散文、評論、學術研究著作26種,約二百多萬言。遺著編入《朱自清集》、《朱自清詩文選集》等。
3.朱自清的生平事跡
朱自清,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生于光緒二十四年十月初九( 1898年11月22日),逝于1948年8月12日,現代著名散文家、詩人、學者、戰士。
原籍浙江紹興。因三代人定居揚州,自己又畢業于當時設在揚州的江蘇第八中學高中,且在揚州做過教師,故自稱“揚州人”。
他是現代著名的作家和學者。朱自清祖父朱則余,號菊坡,本姓余,因承繼朱氏,遂改姓。
為人謹慎,清光緒年間在江蘇東海縣任承審官10多年。父親名鴻鈞,字小坡,娶妻周氏,是個讀書人。
光緒二十七年(1901)朱鴻鈞由東海赴揚州府屬邵伯鎮上任。兩年后,全家遷移揚州城,從此定居揚州。
朱自清的名、字的由來 據說,朱自清出生后,由于其父朱鴻鈞,十分喜歡蘇東坡,就從東坡的詩句“腹有詩書氣自華”,給兒子取名“自華”。而朱自清外號“實秋”,除了因為算命先生說他“五行缺火”,以“秋”字取“火”外,還包含了“春華秋實”的寓意。
“朱自清”一名則是他自己在上大學前改的,取其“清”者“清賬”、“清償”、“清楚”之意,他要以“清”字自勵。而這個名字,又的確反映了朱自清一生凜然不屈的氣節。
朱自清,原名朱自華,自清這個名是1917年改的。1916年他考入北京大學預科,按照正常學歷,他需要讀兩年預科,升入本科后還要讀四年,由于家境的漸近窘迫,他已經不能按部就班地學滿這漫長的六年時光,便在上預科的第二年跳級報考本科,并且被錄取。
此時他為了激勵自己,便取《楚辭·卜居》“寧廉潔正直以自清嚴”中“自華”二字就改名為自清,表明自己甘于清貧。這就是朱自清名的由來。
他的字為佩弦,也是有典故的。《韓非子?觀行》:“西門豹性急,故佩韋以自緩;董安于之性緩,故佩弦以自急。”
弦,繃緊,性剛勁。朱自清取字佩弦,有明顯的勉勵意義 函請接濟家父 蘆溝橋事變發生之后,朱自清先生轉往大后方,他寫信給當時在上海教書的李健吾,請他就近接濟自己住在揚州的老父親,李健吾自然不會讓老師失望。
那么,朱自清先生何以有信心如此重托他人呢?原來,這二人之間早已建立了深厚的師生情誼。——1925年暑假過后,朱自清先生應聘來到清華大學擔任了中國文學系的教授。
李健吾這時剛好從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畢業,考取了清華大學中文系。上第一堂課,朱自清先生點名,點到李健吾時,問道:“李健吾,這個名字怪熟的,是不是常在報紙上寫文章的那個李健吾?”李健吾回答:“不敢瞞老師,是我。”
確實是在師大附中讀書時,李健吾就和蹇先艾等組織了爝火社,從事新文學活動了。“那我早認識你啦!”朱先生高興地說。
下課后,朱自清先生勸李健吾:“你是要學創作的,念中文系不相宜,還是轉到外文系去吧。”當時中文系只念古書,所以朱自清先生這么說。
李健吾聽了朱自清先生的話,第二年就轉到外文系去了。師生雖不在一個系,但李健吾寫了作品,都先送給朱先生看,始終把朱自清先生當作導師。
朱自清先生也每次都字斟句酌地幫李健吾定稿。多年互動,使他們真摯的師生情篤定終生。
寧餓死拒受美援面粉 四十年代的中國,百業蕭條,物價飛漲,民不聊生。連高等法院的教授也難以維生。
貧病交加的清華大學中文系主任朱自清,一家老少只是以稀粥餬口,食不飽腹。當局為緩和教授們的不滿,給他們發了“面粉配給證”,憑證可購買美國援助的平價面粉。
美國的駐華大使司徒雷登、駐滬總領事卡德寶大放厥詞,攻擊中國人民不識好歹,恩將仇報。據此,張奚若、吳等著名學者,于一九四八年六月十七日起草了《百十師長嚴正聲明》,反擊美國政府的誣蔑與侮辱。
聲明最后說:“為表示中國人民的尊嚴和氣節,我們斷然拒絕美國具有收買靈魂性質的一切施舍物資,無論是購買的或給予的。下列同人同意拒絕購買美援平價面粉,一致退還配給證,特此聲明。”
六月十八日,吳先生拿了聲明書來了朱自清家中征求簽名。由于長期的困苦生活和工作勞累,朱自清正胃病嚴重復發臥床不起,此時的朱自清先生,已經重病纏身而且無錢醫治,吳先生對朱自清說:“朱先生家老少九口,日子過得特別艱難,若在聲明上簽字,經濟損失都比別的教授都大。
但我還是來了,是為尊重你的意見,總之是不要勉強。” “我的秉性,吳先生是知道的。
春秋時氣節之士堅持不吃嗟來之食活活餓死,傲骨可嘉,足可為人師表。故我寧可餓死,也不要帶有侮辱性施舍的美援面粉。”
朱自清說罷,支撐著坐起來,毫不遲疑地拿起筆,在聲明上工工整整寫了“朱自清”三個字。 當天晚上,朱自清在日記里寫了下面一段話: 在拒絕美援和美國面粉的宣言上簽名,這意味著每月的生活費要減少六百萬法幣。
下午認真思索了一陣,堅信我的簽名之舉是正確的,因為我們反對美國扶植日本的政策,要采取直接的行動,就不應逃避個人的責任。 六月二十一日,朱自清囑夫人陳竹隱退還了“面粉配給證”。
次日他瞥見書架上存有幾張當月的面粉票,馬上對妻子說:“快去退了,還有小半袋面粉一并帶走,干凈徹底。” 8月上旬,朱自清先生病情惡化,入院治療無效,不幸于12日逝世,延至八月十二日,朱自清因藥石罔效不治逝。
4.朱自清的生平事跡
一、生平事跡 抗日戰爭爆發后,朱自清隨清華大學南下長沙,1938年3月到昆明,并當選為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理事。
抗日戰爭的艱苦歲月里,他以認真嚴謹的態度從事教學和文學研究,曾與葉圣陶合著《國文教學》等書。 1946年10月,經過漫長曲折的道路,在黑暗現實的教育和愛國民主運動的推動下,他成為革命民主主義戰士。
簽名于《抗議美國扶日政策并拒絕領取美援面粉宣言》,并囑告家人不買配售面粉,始終保持著一個正直的愛國知識分子的氣節和情操。 二、人物簡介 1898年11月22日,出生于江蘇省東海縣(今連云港市東海縣平明鎮)。
六歲隨家人遷居揚州。在那里度過了童年和少年時代。
他自幼繼承父輩的家學淵源,受到士大夫家庭的影響,逐漸養成“整飭而溫和、莊重而矜持”的文人氣質。 1916年中學畢業并成功考入北京大學預科,1917年升入本科哲學系。
在北大期間,朱自清積極參加五四愛國運動,嗣后又參加北大學生為傳播新思想而組織的平民教育講演團。并與武仲謙結婚。
擴展資料朱自清的故事 縱觀中國現代散文的發展史,“五四”時期的散文成就對現當代散文的創作影響最大。而這一時期散文成就最高的作家則要首推朱自清。
朱自清散文中備受推崇的是那些寫景打情的篇章,其中描繪自然風光的部分。 以真摯的情意、細致的觀察、豐富的想象構成了濃郁詩情及漂亮繽密的藝術風格。
秦淮河的燈月交輝,畫舫凌波,與游覽者的快意、渴慕之情相諧調。 寫景則融情于景,敘事則化意入事,這正是朱自清散文的動人之所在。
他在深厚的古典文學的基礎上融合中西方文化,創造了具有中國民族特性的散文體制與風格。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朱自清。
5.朱自清詳細的生平事跡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華,號秋實,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紹興,出生于江蘇省東海縣(今連云港市東海縣平明鎮)。現代杰出的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
1916年中學畢業并成功考入北京大學預科。1919年開始發表詩歌。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3-4] 1932年7月,任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主任。1934年,出版《歐游雜記》和《倫敦雜記》。1935年,出版散文集《你我》。
1948年8月12日病逝于北平,年僅50歲。
1916年,他考入北京大學預科,同年底與武鐘謙女士完婚。1917年夏,迫于家庭經濟狀況惡化,為減輕家庭負擔,乃改名“自清”,因自感性情遲緩,感于《韓非子》中“董安于之性緩,故佩弦以自急”之語,乃字“佩弦”以自警策,提前一年投考北京大學本科,被哲學門錄取。
1919年,他加入《新潮》詩社,開始創作新詩,其新詩處女作《睡罷,小小的人》于同年2月問世。他積極五四愛國運動和新文化運動,并就此走上文學道路。在三年內,他修完四年的課程,于1920年提前畢業。此后,他曾在杭州、揚州、上海、臺州、溫州、寧波和上虞等處中學任教,同時從事新詩和散文創作。1922年,和俞平伯等人共同創辦《詩》月刊(該刊是現代文學史上第一個詩刊)。他的詩呈現出一種純正樸實的新風,或熱切地追求光明,憧憬未來,或有力地抨擊黑暗的世界,揭露血淚的人生,洋溢著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精神。
1925年夏,赴北京任清華大學教授。1928年8月,出版散文集《背影》,在文壇引起強烈反響,并以平淡樸素而又清新秀麗的優美文筆獨樹一幟。同年11月26日,其夫人武鐘謙在揚州病逝,對他打擊很大。
1931年4月,結識陳竹隱女士,同年8月赴歐洲進修和游歷。1932年7月回國后寫成《歐游雜記》,仍任清華大學教授,同年8月與陳竹隱結為伉儷。1934年后參與《文學季刊》雜志編輯工作。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隨校南遷至長沙、昆明、蒙自、成都,任長沙臨時大學、西南聯大教授。這一時期曾寫過散文《語文影》,與葉圣陶合著《國文教學》等書。
抗日戰勝利后,積極支持昆明學生反對國民黨發動內戰。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華大學中文系主任。7月,著名的民主戰士李公樸、聞一多被國民黨特務暗殺,他不顧個人安危,出席成都各界舉行的李、聞慘案追悼大會,并報告聞一多生平事跡。1946年10月,他從四川回到北平,11月擔任“整理聞一多先生遺著委員會”召集人。
1948年6月18日,他身患重病,仍簽名《抗議美國扶日政策并拒絕領取美援面粉宣言》,并囑告家人不買配售面粉,始終保持著一個正直的愛國知識分子的高尚氣節和可貴情操。8月12日11時40分,病逝于北平,享年51歲。**曾稱贊他“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不領美國的‘救濟糧’的‘骨氣’,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
朱自清一生勤奮,共有詩歌、散文、評論、學術研究著作26種,約二百多萬言。遺著編入《朱自清集》、《朱自清詩文選集》等。
6.朱自清的生平經典小故事
朱自清先生雖然以散文名世,但他后來長時間在大學任教,講授“詩選”(以《古詩源》為教本)、“歌謠”、“陶淵明詩”、“新文學研究”等課程;出版有《新詩雜話》、《標準與尺度》、《詩言志辨》、《論雅俗共賞》、《經典常談》等文藝批評。其學術研究著作,有著很深的學術造詣。這種厚實的為文積淀,似乎是那一代學人所共有。這種積淀的得來,自然與他們讀書、愛書有大關聯。
朱自清在上中學時,就極喜歡讀書。當時家里每月給他一元零花錢,他大部分都交給家鄉一家廣益書局了,而且還常常欠賬。引發他對哲學興趣的一部《佛學易解》,就是從這家書局得到的。
后來到北京大學讀書,專業就是哲學,朱自清就更喜歡佛學書了。當時佛經一類書多在西城臥佛寺鷲峰寺一帶,他曾到寺里面買了《因明入正理論疏》、《百法明門論疏》、《翻譯名義集》等書。當時是一個陰沉的秋天的下午,街上就朱自清一人,后來他在文章中回憶時還說:“這股傻勁回味起來頗有意思。”
1920年,是朱自清在大學最后一年。一次,他到琉璃廠去逛書店,在華洋書莊見到一部新版的《韋伯斯特大字典》,定價要14元。這錢對這部大書說來雖不算太貴,可對一個念書的學生卻實在不是個小數目。自己手頭沒這么多錢,可書又實在舍不得,思來想去,就自己的一件皮大氅還值點錢了。
這件大氅,是父親在朱自清結婚時為他做的,水獺領,紫貂皮。大氅雖是布面,樣式有點土氣,領子還是用兩副“馬蹄袖”拼湊起來,可畢竟是皮衣,在制作的時候,父親還很費了些心力。可當時實在舍不得那本“大字典”,又想到將來準能將大氅贖出,便在躊躇許久后,毅然將它拿到了當鋪。
當鋪在學校后門,轉身就到。朱自清并沒有過多考慮。因為想到將來贖回,便以書價作當價:14塊。大氅當然不止這個價,所以當鋪柜上的人一點不為難,即刻付款。
拿上錢,朱自清馬上去把那本《韋伯斯特大字典》抱了回來。不料那件費了父親許多心力的大氅,卻終于沒有贖回來。
大學畢業后,朱自清在江浙一帶中學教書,后來被聘為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有一年冬天特別冷,朱自清沒有力量縫制棉袍,便到街上去買了一件馬夫用的氈披風。這種披風有兩種,一種式樣較好且細毛柔軟,但價貴,朱自清買不起,便買了一種粗糙但便宜點的。
這件氈披風由于太過顯眼,成了教授生活清貧的標志,以致后來多次出現在回憶朱自清的朋友的筆下。但它卻為朱自清進城上課攔擋了風寒,晚間又鋪下當褥子,雖然說起來頗叫人心酸。此時,再想想那件當出而不能贖回的皮大氅,叫人更感到讀書人癡迷于書的程度。
7.有關朱自清的事跡和生平
朱自清(1898.11.22—1948.8.12)原名自華,號秋實,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原籍浙江紹興,生于江蘇東海,后隨祖父、父親定居揚州。幼年在私塾讀書,受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
1898~1948現代著名詩人、散文家、學者、民主戰士。六歲時隨全家定居揚州。
少年時即不茍言笑、學習認真、沉著倔犟、潔身自尊,品行與學業俱優,喜歡看小說,頗有志向,曾自命“文學家”。在揚州十三年的生活和那里的湖光山色,使他的情懷里永遠洋溢著詩情和畫意。
1916年,他考入北京大學預科,同年底與武鐘謙女士完婚。 1917年夏,迫于家庭經濟狀況惡化,為減輕家庭負擔,乃改名“自清”,提前一年投考北京大學本科,被哲學門錄取。
1919年,加入《新潮》詩社。 1922年,和俞平伯等人共同創辦《詩》月刊。
1925年夏,赴北京任清華大學教授。 1928年8月,出版散文集《背影》,在文壇引起強烈反響。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隨校南遷至長沙、昆明、蒙自、成都,任長沙臨時大學、西南聯大教授。這一時期曾寫過散文《語文影》,與葉圣陶合著《國文教學》等書。
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華大學中文系主任。7月,著名的民主戰士李公樸、聞一多被國民黨特務暗殺,他不顧個人安危,出席成都各界舉行的李、聞慘案追悼大會,并報告聞一多生平事跡。
1948年6月18日,他身患重病,仍簽名《抗議美國扶日政策并拒絕領取美援面粉宣言》,并囑告家人不買配售面粉,始終保持著一個正直的愛國知識分子的高尚氣節和可貴情操。8月12日11時40分,病逝于北平,享年51歲。
主要作品: 《雪朝》(詩集)1922,商務。《蹤跡》(詩與散文)1924,亞東圖書館。
《背影》(散文集)1928,開明。《歐游雜記》(散文集)1934,開明。
《你我》(散文集)1936,商務 。《倫敦雜記》(散文集)1943,開明。
《國文教學》(論文集)1945,開明。《經典常談》(論文集)1946,文光。
《詩言志辨》(詩論) 1947,開明。《新詩雜話》(詩論)1947,作家書屋。
《標準與尺度》(雜文集)1948,文光。《語文拾零》(論文集)1948,名山書屋。
《論雅俗共賞》(雜文集)1948,觀察社。《朱自清文集》(1—4卷)1953,開明。
《朱自清古典文學論文集》(上下冊)1981,古籍。《朱自清序跋書評集》(論文集)1983,三聯。
《朱自清散文選集》1986,百花。《朱自清全集》(1-3卷)1988,江蘇教育朱自清是中國著名的詩人和杰出的散文家。
他不是第一個用白話寫詩的人,但是他的創作是十分有特色的,影響很大。 朱自清的創作大體可分為三個時期,一九二五年以前是詩,以后是散文,抗戰勝利后是雜文,朱自清的詩流落出消沈悲哀的情緒,反應了五四運動旁徨悵惘的心情,但是朱自清不如此,他用詩歌積極表現人生, 抒發時代心聲,在藝術上也刻意創新,反對出超主張精粹的藝術品,他的詩歌格式豐富,是表達哲理思索所的散文詩,是成就卓然的年輕詩人。
散文是創作總體中最主要的部份,有抒情、敘事、游記、特寫、隨筆,也有對社會片段的描寫,對人生無情的揭露,總之寫實是他創作的法則,也就是對事物客觀觀察深入的體味。 朱自清從事雜文創作絕非偶然,是抗戰勝利后嚴酷現實對他教育的結果,使他向魯迅學習,選擇雜文為武器,向黑暗挑戰,此時他的創作視野最為開闊,因此雜文是他創作道路上的里程碑。
朱自清一生是向往光明、追求進步的一生,他勇於破舊創新,為我國開啟文學的道路。
8.朱自清生平簡介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華,號秋實,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原籍浙江紹興,出生于江蘇省東海縣(今連云港市東海縣平明鎮)。現代杰出的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
1916年中學畢業并成功考入北京大學預科。1919年開始發表詩歌。
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3-4] 1932年7月,任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主任。
1934年,出版《歐游雜記》和《倫敦雜記》。1935年,出版散文集《你我》。
1948年8月12日病逝于北平,年僅50歲。1916年,他考入北京大學預科,同年底與武鐘謙女士完婚。
1917年夏,迫于家庭經濟狀況惡化,為減輕家庭負擔,乃改名“自清”,因自感性情遲緩,感于《韓非子》中“董安于之性緩,故佩弦以自急”之語,乃字“佩弦”以自警策,提前一年投考北京大學本科,被哲學門錄取。 1919年,他加入《新潮》詩社,開始創作新詩,其新詩處女作《睡罷,小小的人》于同年2月問世。
他積極五四愛國運動和新文化運動,并就此走上文學道路。在三年內,他修完四年的課程,于1920年提前畢業。
此后,他曾在杭州、揚州、上海、臺州、溫州、寧波和上虞等處中學任教,同時從事新詩和散文創作。1922年,和俞平伯等人共同創辦《詩》月刊(該刊是現代文學史上第一個詩刊)。
他的詩呈現出一種純正樸實的新風,或熱切地追求光明,憧憬未來,或有力地抨擊黑暗的世界,揭露血淚的人生,洋溢著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精神。 1925年夏,赴北京任清華大學教授。
1928年8月,出版散文集《背影》,在文壇引起強烈反響,并以平淡樸素而又清新秀麗的優美文筆獨樹一幟。同年11月26日,其夫人武鐘謙在揚州病逝,對他打擊很大。
1931年4月,結識陳竹隱女士,同年8月赴歐洲進修和游歷。1932年7月回國后寫成《歐游雜記》,仍任清華大學教授,同年8月與陳竹隱結為伉儷。
1934年后參與《文學季刊》雜志編輯工作。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隨校南遷至長沙、昆明、蒙自、成都,任長沙臨時大學、西南聯大教授。
這一時期曾寫過散文《語文影》,與葉圣陶合著《國文教學》等書。 抗日戰勝利后,積極支持昆明學生反對國民黨發動內戰。
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華大學中文系主任。7月,著名的民主戰士李公樸、聞一多被國民黨特務暗殺,他不顧個人安危,出席成都各界舉行的李、聞慘案追悼大會,并報告聞一多生平事跡。
1946年10月,他從四川回到北平,11月擔任“整理聞一多先生遺著委員會”召集人。 1948年6月18日,他身患重病,仍簽名《抗議美國扶日政策并拒絕領取美援面粉宣言》,并囑告家人不買配售面粉,始終保持著一個正直的愛國知識分子的高尚氣節和可貴情操。
8月12日11時40分,病逝于北平,享年51歲。**曾稱贊他“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不領美國的‘救濟糧’的‘骨氣’,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
朱自清一生勤奮,共有詩歌、散文、評論、學術研究著作26種,約二百多萬言。遺著編入《朱自清集》、《朱自清詩文選集》等。
9.朱自清的生平簡介
朱自清生平簡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原籍浙江紹興,生于江蘇東海。
1916年考進北京大學預科學習,參加五四運動。 1925年起任清華大學教授,致力古典文學研究,從事散文創作。
1931至1932年留學英國。抗戰期間任西南聯大教授,對抗戰前途充滿勝利信心。
抗戰勝利后,反對國民黨打內戰。 1948年6月,在拒絕“美援加面粉”的宣言上簽字。
臨終前囑夫人:“有件事要記住,……我們家以后不買國民黨配給的美國面粉!” 8月12日,在貧病交加中逝世于北平。**高度評價他說:“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
……朱自清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不領美國的‘救濟糧’。……我們應當寫聞一多頌,寫朱自清頌,他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
10.朱自清的生平簡介
朱自清(1898·11·21~1948·8·12)生于光緒年間,原名朱自華,字佩弦,號秋實。原籍浙江紹興。1920年畢業于北京大學,后來到清華大學任教。現代著名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
因三代人定居揚州,自己又畢業于當時設在揚州的江蘇第八中學高中,且在揚州做過教師,故自稱“揚州人”。
朱自清祖父朱則余,號菊坡,本姓余,因承繼朱氏,遂改姓。為人謹慎,清光緒年間在江蘇東海縣任承審官10多年。
父親名鴻鈞,字小坡,娶妻周氏,是個讀書人。光緒二十七年(1901)朱鴻鈞由東海赴揚州府屬邵伯鎮上任。兩年后,全家遷移揚州城,從此定居揚州。
1948年,朱自清因為反對美國政府的扶日政策,參加了拒絕接受美國救濟糧的運動,本已身患肺病的他更是虛弱不堪,終于在貧病之中逝世,年僅50歲。
朱自清和陳竹隱。朱自清在揚州生活了13年,在這里度過了他的童年時期和少年時期。對古城這段生活,他的感受是微妙、復雜的。大概是生活過于單調,所以他后來曾說,兒時的記憶只剩下“薄薄的影子”,“像被大水洗了一般,寂寞到可驚程度!”但是,在漫長曲折的人生旅途上,兒時畢竟是首發的“驛站”。
朱自清有著作27種,共約190萬字,包括詩歌、散文、文藝批評、學術研究等。大多收入1953年開明書店出版的4卷《朱自清文集》。1988年,江蘇教育出版社對朱自清著作又一次全面的搜集、整理、出版了6冊《朱自清全集》。朱自清雖在“五四”運動后開始新詩創作,但是,1923年發表的《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卻顯示出他的散文創作方面的才能。從此以后他致力于散文創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1928年出版的散文集《背影》,使朱自清成為當時負有盛名的散文作家。
朱自清的散文主要是敘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其作品的題材可分為三個系列:一是以寫社會生活抨擊黑暗現實為主要內容的一組散文,代表作品有《生命價格──七毛錢》、《白種人──上帝的驕子》和《執政府大屠殺記》。二是以《背影》、《兒女》、《悼亡婦》為代表的一組散文,主要描寫個人和家庭生活,表現父子、夫妻、朋友間的人倫之情,具有濃厚的人情味。第三,以寫自然景物為主的一組借景抒情的小品,《綠》、《春》、《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是其代表佳作。后兩類散文,是朱自清寫得最出色的,其中《背影》、《荷塘月色》更是膾炙人口的名篇。其散文素樸縝密、清雋沉郁,以語言洗煉,文筆清麗著稱,極富有真情實感,是令人贊美的優秀作品。《春》被選入人教版初一上學期課本,為11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