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唐宋八大家散文一篇
墨池記 曾鞏 臨川之城東,有地隱然而高,以臨于溪,曰新城。
新城之上,有池洼然方以長,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臨川記》云也。羲之嘗慕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黑,此為其故跡,豈信然邪? 方羲之之不可強以仕,而嘗極東方,出滄海,以娛其意于山水之間,豈有徜徘肆恣,而又嘗自休于此邪?羲之之書,晚乃善;則其所能,蓋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然后世未有能及者,豈其學不如彼邪?則學固豈可以少哉!況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今為州學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書"晉王右軍墨池"之六字于楹間以揭之。又告于鞏曰:"愿有記!"推王君之心,豈愛人之善,雖不能以廢,而因以及乎其跡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學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況仁人莊士之遺風余思,被于來世者何如哉? 慶歷八年九月十二日曾鞏記。
2.唐宋八大家散文
一談到唐宋散文,多數人都會立即想到「唐宋八大家」。
韓愈、柳宗元提倡「古文運動」,以革新六朝以來駢儷雕飾、專事浮華的文弊,建立嶄新的文風為號召,在文壇上蔚為一股風潮。宋代的歐、曾、王、蘇等文家,繼承唐代古文運動的傳統,更拓展了散文創作的領域,因此可說「唐宋八大家」的古文作品,代表著唐宋散文的最高成就。
目前高中國文各家版本所選的唐宋八大家散文頗多,綜計有二十七篇,其題材廣泛,體裁多樣,且篇篇皆具特色,值得細心賞讀。以下即分別擇要說明八大家的散文風格,并一一舉例,以略明其梗概。
一、韓愈 韓愈為唐代古文運動健將,畢生以發揚儒家學說,排拒佛、老思想為己任,主張文道并重的散文。他的散文氣勢雄奇,語言精鏈,筆力遒勁,條理明暢。
如為了闡述從師問學及尊師重道之理而作的〈師說〉,文中反覆議論從師學習的必要性,提出「道之所存,師之所存」、「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等獨特的見解,其結構謹嚴、脈絡通貫,句型駢散兼用,筆法亦錯綜而變化多端,是論說文中的典范。另〈原毀〉也是韓愈極有名的論說體散文,旨在探究毀謗惡習的根源。
文章以古之君子和今之君子的修養作對比,從而析出今之君子的「怠」與「忌」,實為「毀」的根源。全篇逐層闡析,說理透徹,富於邏輯,遣詞用字雖平淺,卻頗有古勁之風。
〈送董邵南序〉是一篇為朋友送行而寫的「贈序」,但韓愈意在言外,旨在勸阻朋友遠行,因不便直說,故含蓄委婉地於文章中旁敲側擊,或以「古」「今」對比,或從「有合」之意轉折至「不合」。文雖不長,卻富於情理,極盡曲折跌宕之能事,可見得韓愈高奇的文才及風格。
〈張中丞傳后敘〉則是為了闡發和補充李翰所作的《張巡傳》而寫的史傳文章。韓愈以側面方式描寫,透過遺聞軼事,表達出張巡、許遠及南霽云等人的愛國形象與堅強性格。
全篇於敘中帶議,議論處理直氣壯,記敘處生動逼真,充分掌握了人物的精神,使原本瑣碎的材料能雜而不亂,讀來也能一氣呵成,是韓愈傳記文的力作。韓愈除了擅長於立意說理的議論文之外,寫起感懷悼亡的抒情文章,也同樣哀惻動人。
如〈祭十二郎文〉是韓愈為了自己情同手足的侄子韓老成遽逝而寫的悼亡之作。文中寫幼時孤苦相依的情景、聚少離多的感慨、生死無常的哀痛,皆屬真情至性之語,從肺腑中自然流出。
全篇造語懇摯,不假雕飾而有無限凄愴的情韻。又如〈柳子厚墓志銘〉則是為好友柳宗元所寫的墓志銘。
文章從柳宗元一生遭遇、為人、文章成就和兩人間的深厚感情著筆,對於柳宗元的坎坷命運寄予無限的惋惜與同情,對當時的世態人情,也流露出激情的感慨。全篇立意深切,情摯語真,文筆簡鏈,其中亦可見韓愈為文犀利奔放的風格。
二、柳宗元 柳宗元和韓愈同為唐代古文運動的主要倡導者,文壇常以「韓柳」并稱,都是杰出的散文作家。柳宗元文章風格雄深雅健,峻潔精奇,為文勇於創新,尤擅長於山水游記、寓言、傳記及議論體文章的寫作。
在柳宗元的手中,「古文」寫作的技巧手法更為提高,表現藝術也更顯成熟。首先,在游記方面,以貶居永州時期所寫的〈永州八記〉為最著。
這八篇游記散文,各自成篇,但又互相連續,就像一卷精美的山水畫長軸,把秀麗的奇山異水,描繪地形神畢肖。由於柳宗元此時身處懷才不遇的郁悶中,故尋幽訪勝之際,每能獲得游心物外的理趣。
如八篇之首的〈始得西山宴游記〉,是寫柳宗元登臨游賞西山的過程中,所得到前所未有的心靈感悟,而之前因長期貶謫的郁悶心情也一掃而空。作者將自己的心情與西山奇麗的山水風光結合,在情景交融的狀寫中,展露了自己「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的曠遠心境。
全篇字琢句鏈,筆調明快,而情思亦雋永遙深,讀來尤能令人回味無窮。又第三篇〈鈷鉧潭西小丘記〉,則寫鈷鉧潭西小丘景色的奇異,和它為人遺棄的遭遇,并從而寄托作者自身懷才不遇的感慨。
小丘的被棄,正像是作者自己在宦途上的挫折,其境遇相似。但在買丘、賞丘的過程中,也意外得到豁然開朗的喜悅。
這兩篇山水游記,在清麗的敘事筆觸中,也寄托了作者的感懷,情景交融間,更有千般余韻隱含其中。「悠悠乎與灝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游,而不知所窮」,予人廣闊無際的浩瀚情懷;「枕席而臥,則清冷之狀與目謀、瀯瀯之聲與耳謀,悠然而虛者與神謀,淵然而靜者與心謀」,則透顯出凄幽的情調。
將豐富的感情與奇麗的景觀融為一體,使得文章富有詩情畫意的風格和意境,這也正是柳宗元山水游記能獨步千古的原因吧!其次,在寓言方面,柳宗元關心時政,為文常以「寓言」方式來揭露世態人情的流弊與病態,從而發揮諷諭或鑒戒的功能。篇幅雖多屬簡短,但含意卻深長。
如〈三戒〉即為公認的名篇。〈三戒〉是以「臨江之麋」、「黔之驢」、「永某氏之鼠」三則組成,皆以動物作為故事的主角。
主旨是要諷刺那些「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或依勢以干非其類」的人物,寓言中麋、驢、鼠三種動物都是作者刻意創造出來的,其構思巧妙、形象鮮明,文筆犀利,極具警世意義。另如〈蝜蝂傳〉則是一篇借用傳記方式來寄托諷意的寓言。
3.寫一些古代大文豪的散文
1.【按】公元1082年,被貶黃州的蘇軾來到赤壁磯頭,望著滾滾東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業的報負也付之東流,不禁仰古思今,浮想聯翩,寫下了名作《念奴嬌·赤壁懷古》。
是年七月十六日和十月十五日,又兩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長江,寫下著名的《前赤壁賦》和《后赤壁賦》。之外,蘇軾還有文《赤壁記》。
永恒的赤壁,永遠的蘇軾赤壁,是不可一世的曹操的傷心地; 赤壁,是智勇雙全的孫劉的轉折點; 赤壁,同樣記載了蘇軾的豪邁與不屈。“蘇軾選擇了赤壁,赤壁也成就了蘇軾”(余秋雨《東坡突圍》)赤壁的靈秀撫慰著蘇軾那顆傷痕累累的心,也孕育了他偉大的思想和靈魂。
在靈魂和自然融合的一剎那,我們理解了蘇軾的幸福和不幸。 赤壁因蘇軾而留下千古華章,蘇軾因赤壁而屹立千古。
感謝蘇軾給我們帶來的精神食糧。蘇軾若有知也應感謝我們對他的理解。
蘇軾的詩文才氣貫天,蘇軾的思想博大精深,蘇軾的人格光芒萬丈。 蘇軾一生想著天下,心系蒼生,讓他豪情萬丈;在失意時,寄情山水,灑脫飄逸;在悲觀時又以佛家道家思想寬慰自己,而變得豁達開朗。
正是因為有了這三種思想,才成就了一位偉大的文學家,赤壁也因蘇軾的介入才得以完成它的美麗,赤壁詩文也將和這個偉大的文學家一起流芳千古。 赤壁,記載了蘇東坡的崛起;赤壁,沉淀了蘇東坡的不屈;赤壁,訴說著蘇東坡的豪邁;赤壁,鐫刻著蘇東坡詩情不朽; 赤壁,只為蘇軾而光芒四射;赤壁,只屬于蘇軾; 永恒的赤壁!永遠的蘇軾!2.風飄飄,水飏飏,撣撣這一路素衣風塵,駕一葉扁舟,于清秋的黃昏,殘陽如血,蒼海如幕,來到這古戰場——赤壁。
心中沉浸著如此的哀悶漫想:那“烏臺詩案”的苦楚,那皇帝謫貶的敕令,那洛陽親友的牽念。于是黃州成為蘇軾的落腳,赤壁成了蘇軾的赤壁。
他想起了周瑜。“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他問自己難道自己不正是那東吳的督都嗎?自己滿腹經綸,胸中有的是治國平天下的筆墨,而此時?面對這一片漫漫江水,他陷入沉思。 他的思緒像長了翅膀似的,繼續飛揚,斟一杯酒,臨江而釃,是祭奠那死去的英雄,也是祭奠自己的往昔。
是啊!他清醒了:哀吾生之須臾倒不如托遺響于悲風,取山間之色,聽江上清風之歌唱。他不再悲觀,不再耿耿于懷。
后來,他用自己的行動證實自己的頓悟。他在黃州興修水利,獎勵耕織,清廉從政。
黃州的百姓感念這一位父母官。后來修了一祠廟來緬懷這一偉大的文人,知心的父母官。
文學的殿堂里永遠可以聽見那《赤壁賦》華美的樂章。 余秋雨先生在《東坡突圍》中呼“蘇軾選擇了赤壁,赤壁也成全了蘇軾。”
是啊!這一路艱辛,這一路坎坷,這一路無奈。蘇軾沒有消沉,沒有失落。
他永遠也不會去吟唱那軟綿綿的情詩與愁苦。 什么“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只屬于李清照的小女子。
“楊柳岸,曉風殘月”,“竟無語凝噎”只適合柳三變的多愁善感。 “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憂慮只為李后主吟唱。
蘇東坡是關東大漢,他只吟“大江東去”的豪邁,他只唱“千古風流人物”的激昂。 赤壁記載了蘇東坡的崛起。
赤壁沉淀了蘇東坡的不屈。 赤壁訴說著蘇東坡的豪邁與詩情不朽。
赤壁只蘇軾而光芒四射。 赤壁,只屬于蘇軾。
風雨任平生 他的多情造就了他的豪放;他的豪放造就了他的豁達;他的豁達造就了他風雨無阻,“風雨任平生”的一生。他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東坡。
蘇軾一生風雨,一生坎坷,然而,無論他走到哪里,他的名字就響徹在那里的天空中,響徹在那里的人們的心坎上。他的“一蓑風雨任平生”道盡了千古的真理,讓人懂得用開朗、寬容、豁達的心去面對身邊的人,身邊的事和物;讓人知道用感激、豁達的心境去挑戰人生。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多少英雄豪杰。蘇軾站在曾經是三國人物競風流的赤壁面前,像一個關西大漢,手持鐵板,大聲高呼“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這是他歷經風雨后的坦然,這是他真情的告白。他知道在有生之年要用美酒來面對如畫的江山,如夢的人生。
古人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美麗的西湖承載了多少中國文人的夢,蘇軾雖被貶至此,然而他沒有悲愴,沒有哭天地,沒有憤憤不平,風雨任平生。
他懂得了“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簡單道理。于是,一道蘇堤便橫臥西湖。
他要讓西湖儲藏的心靈,淹沒他所有的痛苦,所有的憂傷。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常作嶺南人。”
這是他被貶至天涯海角的海南所作的詩。他用荔枝的甜美洗去了官場的污垢。
他寧愿一輩子做一個普通的嶺南人,每天嘗盡甜美的荔枝。你看,這是一個何等豁達的心情,官場的風雨,生活的風雨均無法阻擋他心靈的前行。
他要讓他的一生過得甜美、豁達。 《明月幾時有》一詞道盡了詩人在外想家想人的心境。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然而他也沒有因此悲傷嘆息,對生活失去勇氣,失去信心。他讓天上的明月傳達自己對遠在千里之外的故人、家人的思念。
一句“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不僅讓他的風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