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孟冬寒氣至的解釋
孟冬寒氣至,北風何慘栗.愁多知夜長,仰觀眾星列.
三五明月滿,四五蟾兔缺.客從遠方來,遺我一書札.
上言長相思,下言久離別.置書懷袖中,三歲字不滅.
一心抱區區,懼君不識察.
【注釋】
三五:農歷十五日.
四五:農歷二十日.
三歲:三年.滅:消失.
區區:指相愛之情.
【語譯】
農歷十月,寒氣逼人,呼嘯的北風多麼凜冽.
滿懷愁思,夜晚更覺漫長,擡頭仰望天上羅列的星星.
十五月圓,二十月缺.有客人從遠地來,帶給我一封信函.
信中先說他常常想念著我,后面又說已經分離很久了.
把信收藏在懷袖里,至今已過三年字跡仍不曾磨滅.
我一心一意愛著你,只怕你不懂得這一切.
2.孟冬寒氣至古詩十九首這首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孟冬寒氣至,北風何慘栗。
愁多知夜長,仰觀眾星列。
三五明月滿,四五蟾兔缺。
客從遠方來,遺我一書札。
上言長相思,下言久離別。
置書懷袖中,三歲字不滅。
一心抱區區,懼君不識察。
譯文
農歷十月,寒氣逼人,呼嘯的北風多么凜冽.
滿懷愁思,夜晚更覺漫長,抬頭仰望天上羅列的星星.
十五月圓,二十月缺.有客人從遠地來,帶給我一封信函.
信中先說他常常想念著我,后面又說已經分離很久了.
把信收藏在懷袖里,至今已過三年字跡仍不曾磨滅.
我一心一意愛著你,只怕你不懂得這一切.
這是妻子思念丈夫的詩。丈夫久別,凄然獨處,對于季節的遷移和氣候的變化異常敏感;因而先從季節、氣候寫起。孟冬,舊歷冬季的第一月,即十月。就一年說,主人公已在思念丈夫的愁苦中熬過了春、夏、秋三季。冬天一來,她首先感到的是“寒”。“孟冬寒氣至”,一個“至”字,把“寒氣”擬人化,它在不受歡迎的情況下來“至”主人公的院中、屋里、乃至內心深處。主人公日思夜盼的是丈夫“至”、不是“寒氣至”。“寒氣”又“至”而無猶不“至”,怎能不加倍地感到“寒”!第二句以“北風”補充“寒氣”;“何慘栗”三字,如聞主人公寒徹心髓的驚嘆之聲。時入孟冬,主人公與“寒氣”同時感到的是“夜長”。對于無憂無慮的人來說,一覺睡到大天亮,根本不會覺察到夜已變長。“愁多知夜長”一句、看似平淡,實非身試者說不出;最先說出,便覺新警。主人公經年累月思念丈夫,夜不成寐;一到冬季,“寒”與“愁”并,更感到長夜難明
3.古詩十九首孟冬寒氣至藝術
孟冬寒氣至朝代:兩漢作者:佚名孟冬寒氣至,北風何慘栗。
愁多知夜長,仰觀眾星列。三五明月滿,四五蟾兔缺。
客從遠方來,遺我一書札。上言長相思,下言久離別。
置書懷袖中,三歲字不滅。一心抱區區,懼君不識察。
譯文農歷十月,寒氣逼人,呼嘯的北風多么凜冽.滿懷愁思,夜晚更覺漫長,抬頭仰望天上羅列的星星.十五月圓,二十月缺.有客人從遠地來,帶給我一封信函.信中先說他常常想念著我,后面又說已經分離很久了.把信收藏在懷袖里,至今已過三年字跡仍不曾磨滅.我一心一意愛著你,只怕你不懂得這一切.注釋三五:農歷十五日.四五:農歷二十日.三歲:三年.滅:消失.區區:指相愛之情.賞析 這是妻子思念丈夫的詩。丈夫久別,凄然獨處,對于季節的遷移和氣候的變化異常敏感;因而先從季節、氣候寫起。
孟冬,舊歷冬季的第一月,即十月。就一年說,主人公已在思念丈夫的愁苦中熬過了春、夏、秋三季。
冬天一來,她首先感到的是“寒”。“孟冬寒氣至”,一個“至”字,把“寒氣”擬人化,它在不受歡迎的情況下來“至”主人公的院中、屋里、乃至內心深處。
主人公日思夜盼的是丈夫“至”、不是“寒氣至”。“寒氣”又“至”而無猶不“至”,怎能不加倍地感到“寒”!第二句以“北風”補充“寒氣”;“何慘栗”三字,如聞主人公寒徹心髓的驚嘆之聲。
時入孟冬,主人公與“寒氣”同時感到的是“夜長”。對于無憂無慮的人來說,一覺睡到大天亮,根本不會覺察到夜已變長。
“愁多知夜長”一句、看似平淡,實非身試者說不出;最先說出,便覺新警。主人公經年累月思念丈夫,夜不成寐;一到冬季,“寒”與“愁”并,更感到長夜難明。
從“愁多知夜長”跳到“仰觀眾星列”,中間略去不少東西。“仰觀”可見“眾星”,暗示主人公由輾轉反側而攬衣起床,此時已徘徊室外。
一個“列”字,押韻工穩,含意豐富。主人公大概先看牽牛星和織女星怎樣排“列”,然后才擴 大范圍,直至天邊,反復觀看其他星星怎樣排列。
其觀星之久,已見言外。讀詩至此,必須聯系前兩句。
主人公出戶看星,直至深夜,對“寒氣”之“至”自然感受更深,能不發也“北風何慘栗”的驚嘆!但她仍然不肯回屋而“仰觀眾星列”,是否在看哪些星是成雙成對的,哪些星是分散的、孤零零的?是否在想她的丈夫如今究竟在哪顆星下? “三五”兩句并非寫月,而是展現主人公的內心活動。觀星之時自然會看見月,因而又激起愁思:夜夜看星星、看月亮,盼到“三五”(十五)月圓,丈夫沒有回來;又挨到“四五”(二十)月缺,丈夫還是沒有回來!如此循環往復, 月復一月,年復一年,丈夫始終沒有回來啊! “客從”四句,不是敘述眼前發生的喜事,而是主人公在追想遙遠的往事。
讀后面的“三歲”句,便知她在三年前曾收到丈夫托人從遠方捎來的一封信,此后再無消息。而那封信的內容,也不過是“上言長相思,下言久離別”。
不難設想:主人公在丈夫遠別多年之后才接到他的信,急于人信中知道的,當然是他現在可處、情況如何、何時回家。然而這一切,信中都沒有說。
就是這么一封簡之至的信,她卻珍而重之。“置書懷袖中”,一是讓它緊貼身心,二是便于隨時取出觀看。
“三歲字不滅”,是說她像愛護眼睛一樣愛護它。這一切,都表明了她是多么的溫柔敦厚! 結尾兩句,明白地說出她的心事:我“一心抱區區(衷愛)”,全心全意地忠于你、愛著你;所擔心的是,我們已經分別了這么久,你是否還知道我一如既往地忠于你、愛著你呢?有此一結,前面所寫的一切都得到解釋,從而升華到新的境界;又馀音裊裊,馀意無窮。
“遺我一書札”的“我”,乃詩中主人公自稱,全詩都是以“我”自訴衷曲的形式寫出的。詩中處處有“我”,“我”之所在,即情之所在、景之所在、事之所在。
景與事,皆化入“我”的心態,融入“我”的情緒。前六句,“我”感到“寒氣”已“至”、“北風慘栗”;“我”因“愁多”而“知夜長”;“我”徘徊室外,“仰觀眾星”之羅列,感嘆從“月滿”變月缺。
而“我”是誰?“愁”什么?觀星仰月,用意何在?讀者都還不明底蘊,唯覺詩中有人,深宵獨立,寒氣徹骨,寒星傷目,愁思滿懷,無可告語。及至讀完全篇,隨著“我”的心靈世界的逐漸坦露,才對前六句所寫的一切恍然大悟,才越來越理解她的可悲遭遇和美好情操,對她產生無限同情。
鑒賞 此詩凡二十句,支、微韻通押,一韻到底。詩分五節,每節四句,層次分明。
惟詩中最大問題在于:一、“游子”與“良人”是一是二?二、詩中抒情主人公即“同袍與我違”的“我”,究竟是男是女?三、這是否一首怨詩?答曰:一、上文的“游子”即下文之“良人”,古今論者殆無異辭,自是一而非二。二、從全詩口吻看,抒情主人公顯為閨中思好,是女性無疑。
但第三個問題卻有待斟酌。蓋從“游子無寒衣”句看,主人公對“游子”是同情的;然而下文對良人又似怨其久久不歸之意,則難以解釋。
于是吳淇在《選詩定論》中說:“前四句俱敘時,‘凜凜’句直敘,‘螻蛄’句物,‘涼風’句景,‘游子’句事,總以敘時,勿認‘游子’句作實賦也。”其間蓋認定良人不。
4.《古詩十九首之十七》,文學鑒賞高手進
愁多知夜長:在思念的愁緒如此濃烈的夜晚,時間仿佛慢得折磨人,作用:把一個思念愛人的女人徹夜難眠的情狀表達得河流盡致.北風蕭索,寒氣逼人的長夜里,極為思念但卻得忍受無法見面的痛苦,難以入睡,只得抬頭仰望星空寄托情思.“置書懷袖中,三歲字不滅”,把信放在懷里捂著,袖中帶著,時時拿出來翻看,而竟能三年(其實這里的"三歲"不一定是三年,形容時間很長)過去了,還字跡完好清晰,可見她對于這封愛人表寄相思之情的書信如何珍惜和重視,這間接表達了她強烈的思念和愛意.(我自己的解釋,不知合你的意否,如果合意,哈哈,希望加點分吧,五分也太少了點)。
5.《古詩十九首之十七》,文學鑒賞高手進
孟冬寒氣至 孟冬寒氣至,北風何慘栗。
愁多知夜長,仰觀眾星列。 三五明月滿,四五蟾兔缺。
客從遠方來,遺我一書札。 上言長相思,下言久離別。
置書懷袖中,三歲字不滅。 一心抱區區,懼君不識察。
這是妻子思念丈夫的詩。丈夫久別,凄然獨處,對于季節的遷移和氣候的變化異常敏感;因而先從季節、氣候寫起。
孟冬,舊歷冬季的第一月,即十月。就一年說,主人公已在思念丈夫的愁苦中熬過了春、夏、秋三季。
冬天一來,她首先感到的是“寒”。“孟冬寒氣至”,一個“至”字,把“寒氣”擬人化,它在不受歡迎的情況下來“至”主人公的院 中、屋里、乃至內心深處。
主人公日思夜盼的是丈夫“至”、不是“寒氣至”。“寒氣”又“至”而無猶不“至”,怎能不加倍地感到“寒”!第二句以“北風”補充“寒氣”;“何慘栗”三字,如聞主人公寒徹心髓的驚嘆之聲。
時入孟冬,主人公與“寒氣”同時感到的是“夜長”。對于無憂無慮的人來說,一覺睡到大天亮,根本不會覺察到夜已變長。
“愁多知夜長”一句、看似平淡,實非身試者說不出;最先說出,便覺新警。主人公經年累月思念丈夫,夜不成寐;一到冬季,“寒”與“愁”并,更感到長夜難明。
從“愁多知夜長”跳到“仰觀眾星列”,中間略去不少東西。“仰觀”可見“眾星”,暗示主人公由輾轉反側而攬衣起床,此時已徘徊室外。
一個“列”字,押韻工穩,含意豐富。主人公大概先看牽牛星和織女星怎樣排“列”,然后才擴 大范圍,直至天邊,反復觀看其他星星怎樣排列。
其觀星之久,已見言外。讀詩至此,必須聯系前兩句。
主人公出戶看星,直至深夜,對“寒氣”之“至”自然感受更深,能不發也“北風何慘栗”的驚嘆!但她仍然不肯回屋而“仰觀眾星列” ,是否在看哪些星是成雙成對的,哪些星是分散的、孤零零的?是否在想她的丈夫如今究竟在哪顆星下? “三五”兩句并非寫月,而是展現主人公的內心活動。觀星之時自然會看見月,因而又激起愁思:夜夜看星星、看月亮,盼到“三五”(十五)月圓,丈夫沒有回來;又挨到“四五”(二十)月缺,丈夫還是沒有回來!如此循環往復,月復一月,年復一年,丈夫始終沒有回來啊! “客從”四句,不是敘述眼前發生的喜事,而是主人公在追想遙遠的往事。
讀后面的“三歲”句,便知她在三年前曾收到丈夫托人從遠方捎來的一封信,此后再無消息。而那封信的內容,也不過是“上言長相思,下言久離別”。
不難設想:主人公在丈夫遠別多年之后才接到他的信,急于人信中知道的,當然是他現在可處、情況如何、何時回家。然而這一切,信中都沒有說。
就是這么一封簡之至的信,她卻珍而重之。“置書懷袖中”,一是讓它緊貼身心,二是便于隨時取出觀看。
“三歲字不滅”,是說她像愛護眼睛一樣愛護它。這一切,都表明了她是多么的溫柔敦厚! 結尾兩句,明白地說出她的心事:我“一心抱區區(衷愛)”,全心全意地忠于你、愛著你;所擔心的是,我們已經分別了這么久,你是否還知道我一如既往地忠于你、愛著你呢?有此一結,前面所寫的一切都得到解釋,從而升華到新的境界;又馀音裊裊,馀意無窮。
“遺我一書札”的“我”,乃詩中主人公自稱,全詩都是以“我”自訴衷曲的形式寫出的。詩中處處有“我”,“我”之所在,即情之所在、景之所在、事之所在。
景與事,皆化入“我”的心態,融入“我”的情緒。前六句,“我”感到“寒氣”已“至”、“北風慘栗”;“我”因“愁多”而“知夜長”;“我”徘徊室外,“仰觀眾星”之羅列,感嘆從“月滿”變月缺。
而“我”是誰?“愁”什么?觀星仰月,用意何在?讀者都還不明底蘊,唯覺詩中有人,深宵獨立,寒氣徹骨,寒星傷目,愁思滿懷,無可告語。及至讀完全篇,隨著“我”的心靈世界的逐漸坦露,才對前六句所寫的一切恍然大悟,才越來越理解她的可悲遭遇和美好情操,對她產生無限同情。
6.《古詩十九首》等代表作賞析
《行行重行行》之一 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
相去萬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長,會面安可知。
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 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顧反。 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
棄捐勿復道,努力加餐飯。 *(也可寫作“行行復行行”) 《青青河畔草》之二 青青河畔草,郁郁園中柳。
盈盈樓上女,皎皎當窗牖。 娥娥紅粉妝,纖纖出素手。
昔為倡家女,今為蕩子婦。 蕩子行不歸,空床難獨守。
《青青陵上柏》之三 青青陵上柏,磊磊澗中石。 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
斗酒相娛樂,聊厚不為薄。 驅車策駑馬,游戲宛與洛。
洛中何郁郁,冠帶自相索。 長衢羅夾巷,王侯多第宅。
兩宮遙相望,雙闕百余尺。 極宴娛心意,戚戚何所迫。
《今日良宴會》之四 今日良宴會,歡樂難具陳。 彈箏奮逸響,新聲妙入神。
令德唱高言,識曲聽其真。 齊心同所愿,含意俱未申。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飆塵。 何不策高足,先據要路津。
無為守窮賤,轗軻長苦辛。 《西北有高樓》之五 西北有高樓,上與浮云齊。
交疏結綺窗,阿閣三重階。 上有弦歌聲,音響一何悲! 誰能為此曲,無乃杞梁妻。
清商隨風發,中曲正徘徊。 一彈再三嘆,慷慨有余哀。
不惜歌者苦,但傷知音稀。 愿為雙鴻鵠,奮翅起高飛。
《涉江采芙蓉》之六 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 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
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 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
《明月皎夜光》之七 明月皎夜光,促織鳴東壁。 玉衡指孟冬,眾星何歷歷。
白露沾野草,時節忽復易。 秋蟬鳴樹間,玄鳥逝安適。
昔我同門友,高舉振六翮。 不念攜手好,棄我如遺跡。
南箕北有斗,牽牛不負軛。 良無磐石固,虛名復何益。
《冉冉孤生竹》之八 冉冉孤生竹,結根泰山阿。 與君為新婚,兔絲附女蘿。
兔絲生有時,夫婦會有宜。 千里遠結婚,悠悠隔山陂。
思君令人老,軒車來何遲! 傷彼蕙蘭花,含英揚光輝。 過時而不采,將隨秋草萎。
君亮執高節,賤妾亦何為! 《庭中有奇樹》之九 庭中有奇樹,綠葉發華滋。 攀條折其榮,將以遺所思。
馨香盈懷袖,路遠莫致之。 此物何足貴,但感別經時。
《迢迢牽牛星》之十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回車駕言邁》之十一 回車駕言邁,悠悠涉長道。
四顧何茫茫,東風搖百草。 所遇無故物,焉得不速老。
盛衰各有時,立身苦不早。 人生非金石,豈能長壽考。
奄忽隨物化,榮名以為寶。 《東城高且長》之十二 東城高且長,逶迤自相屬。
回風動地起,秋草萋已綠。 四時更變化,歲暮一何速! 晨風懷苦心,蟋蟀傷局促。
蕩滌放情志,何為自結束! 燕趙多佳人,美者顏如玉。 被服羅裳衣,當戶理清曲。
音響一何悲!弦急知柱促。 馳情整巾帶,沈吟聊躑躅。
思為雙飛燕,銜泥巢君屋。 《驅車上東門》之十三 驅車上東門,遙望郭北墓。
白楊何蕭蕭,松柏夾廣路。 下有陳死人,杳杳即長暮。
潛寐黃泉下,千載永不寤。 浩浩陰陽移,年命如朝露。
人生忽如寄,壽無金石固。 萬歲更相送,賢圣莫能度。
服食求神仙,多為藥所誤。 不如飲美酒,被服紈與素。
《去者日以疏》之十四 去者日以疏,生者日已親。 出郭門直視,但見丘與墳。
古墓犁為田,松柏摧為薪。 白楊多悲風,蕭蕭愁殺人。
思還故里閭,欲歸道無因。 《生年不滿百》之十五 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
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游! 為樂當及時,何能待來茲。 愚者愛惜費,但為后世嗤。
仙人王子喬,難可與等期。 《凜凜歲云暮》之十六 凜凜歲云暮,螻蛄夕鳴悲。
涼風率已厲,游子寒無衣。 錦衾遺洛浦,同袍與我違。
獨宿累長夜,夢想見容輝。 良人惟古歡,枉駕惠前綏。
愿得常巧笑,攜手同車歸。 既來不須臾,又不處重闈。
亮無晨風翼,焉能凌風飛。 眄睞以適意,引領遙相希。
徒倚懷感傷,垂涕沾雙扉。 《孟冬寒氣至》之十七 孟冬寒氣至,北風何慘栗。
愁多知夜長,仰觀眾星列。 三五明月滿,四五詹兔缺。
客從遠方來,遺我一書札。 上言長相思,下言久離別。
置書懷袖中,三歲字不滅。 一心抱區區,懼君不識察。
【注釋】 三五:農歷十五日。四五:農歷二十日。
三歲:三年。滅:消失。
區區:指相愛之情。 《客從遠方來》之十八 客從遠方來,遺我一端綺。
相去萬余里,故人心尚爾。 文彩雙鴛鴦,裁為合歡被。
著以長相思,緣以結不解。 以膠投漆中,誰能別離此。
《明月何皎皎》之十九 明月何皎皎,照我羅床緯。 憂愁不能寐,攬衣起徘徊。
客行雖云樂,不如早旋歸。 出戶獨彷徨,愁思當告誰! 引領還入房,淚下沾裳衣。
《古詩十九首》,組詩名,最早見于《文選》,為南朝梁蕭統從傳世無名氏《古詩》中選錄十九首編入,編者把這些亡失主名的無言詩匯集起來,冠以此名,列在“雜詩”類之首,后世遂作為組詩看待。 《古詩十九首》習慣上以句首標題,依次為:《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青青陵上柏》、《今日良宴會》、《西北有高樓》、《涉江采芙蓉》、《明月皎夜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樹》、《迢迢牽牛星》、《回車駕言邁》、《東城高。
7.有沒有600字左右的詩歌鑒賞.
明月皎夜光無名氏明月皎夜光,促織鳴東壁。
玉衡指孟冬,眾星何歷歷。白露沾野草,時節忽復易。
秋蟬鳴樹間,玄鳥逝瞰適?昔我同門友,高舉振六翮。不念攜手好,棄我如遺跡。
南箕北有斗,牽牛不負扼。良無盤石固,虛名復何益?我們的詩人此刻正浸染著一派月光,這是誰都可以從詩之開篇感覺到的--“明月皎夜光,促織鳴東壁。”
膠潔的月色,蟋蟀的低吟,交織成一曲多么清切的夜之旋律。再看夜空,北斗橫轉,那由“玉衡”(北斗第五星)、“開陽”、“搖光”三星組成的斗柄(杓),正指向天象十二方位中的“孟冬,閃爍的星辰,更如鑲嵌天幕的明珠,把夜空輝映得一片璀璨!一切似乎都很美好,包括那披著一身月光漫步的詩人。
但是且慢,讓我們看一看“此刻”究竟是什么時辰?“嚴玉衡指孟冬”,據金克木先生解說,“孟冬”在這里指的不是初冬節令(因為下文明說還有“秋蟬”),而是指仲秋后半夜的某個時刻。仲秋的后半夜!--如此深沉的夜半,詩人卻還在月下踽踽步,顯然有些反常。
倘若不是胸中有著纏繞不去的憂愁,攪得人心神不寧,誰還會在這樣的時刻久久不眠?明白了這一層,人們便知道,詩人此刻的心境非但并不“美好”,簡直有些凄涼。由此體味上述四句,境界就立為改觀--不僅那皎潔的月色,似乎變得幽冷了幾分,就是那從“東璧”下傳來的蟋蟀之鳴,聽去不也格外到哀切?從美好夜景中,抒寫客中獨步的憂傷,那“美好”也會變得“凄涼”的,這就是藝術上的反襯效果。
詩人默默無語,只是在月光下徘徊。當他踏過草徑的時候,忽然發現了什么:“白露沾野草。
朦朧的草葉上,竟已沾滿晶瑩的露珠,那是秋氣已深的征兆--詩人似平直到此刻才感覺到,深秋已在不知不覺中到來。時光之流駛有多疾速呵!而從那枝葉婆婆的樹影間,又有時斷時續的寒蟬之流鳴。
怪不得往日的燕子(玄鳥)都不見了,原來已是秋雁南歸的時節。這些燕子又將飛往哪里去呢?--“秋蟬鳴樹間,玄鳥逝安適”?這就是詩人在月下所發出的悵然問嘆。
這問嘆似乎只對“玄鳥”而發,實際上,它豈不又是詩人那充滿失意的悵然自問?從下文可知,詩人之游宦京華已幾經寒暑。而今草露蟬鳴、又經一秋,它們在詩人心上所勾起的,該是流離客中的幾多惆悵和凄愴!以上八句從描述秋夜之景入筆,抒寫詩人月下徘徊的哀傷之情。
適應著秋夜的清寂和詩人悵惘、失意之感,筆觸運得輕輕的,色彩也一片滲白;沒有大的音響,只有蟋蟀、秋蟬交鳴中偶發的、詩人那悠悠的嘆息之聲。當詩人一觸及自身的傷痛時,情感便不兔憤憤起來。
詩人為什么久滯客中?為何在如此夜半焦灼難眠?那是因為他曾經希望過、期待過,而今這希望和期待全破滅了!“昔我同門友,高舉振六翮”,在詩人求宦京華的蹉跎歲月中,和他攜手而游的同門好友,先就舉翅高飛、騰達青云了。這在當初,無疑如一道燦爛的陽光,把詩人的前路照耀得五彩緩紛。
他相信,“同門”好友將會從青云間垂下手來,提攜自己一把;總有一天,他將能與友人一起比翼齊飛、邀游碧空!但事實卻大大出乎詩人預料,昔日的同門之友,而今卻成了相見不相認的陌路之人。他竟然在平步青云之際,把自己當作走路時的腳跡一樣,留置身后而不屑一顧了!“不念攜手好,棄我如遺跡”,這毫不經意中運用的妙喻,不僅入木三分地刻畫了同門好友“一闊臉就變”的卑劣之態,同時又表露了詩人那不諳世態炎涼的多少驚訝、悲憤和不平!全詩的主旨至此方才揭開,那在月光下徘徊的詩人,原來就是這樣一位被同門好友所欺騙、所拋棄的落魄者。
在他的背后,月光印出了靜靜的身影;而在頭頂上空,依然是明珠般閃爍的“歷歷”眾星。當詩人帶著被拋棄的余憤怒仰望星空時,偏偏又瞥見了那名為“箕星”、“斗星”和“牽牛”的星座。
正如《小雅·大東》所說的:“維南有箕,不可以顛揚;維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漿”、"皖彼牽牛,不以服箱(車)”。它們既不能顛揚、斟酌和拉車,為什么還要取這樣的名稱?真是莫大的笑語!詩人頓時生出一股無名的怨氣,指點著這些徒有虛名的星座大聲責問起來:“南箕北有斗,牽牛不負扼!”突然指責起渺渺蒼穹中的星星,不太奇怪了嗎?一點也不奇怪。
詩人心中實在有太多的苦悶,這苦悶無處發泄,不拿這些徒其虛名的星星是問,又問誰去?然而星星不語,只是狡黠地眨著眼,它們仿佛是在嘲笑:你自己又怎么樣呢?不也擔著‘同門友’的虛名,終于被同門之友拋棄了嗎?" ----“良無盤石固,虛名復何益l"想到當年友人怎樣信誓旦旦,聲稱著同門之誼的“堅如盤石”;而今“同門”虛名猶存,“盤石”友情安在?詩人終于仰天長嘆,以悲憤的感慨收束了全詩。這嘆息和感溉,包含了詩人那被炎涼世態所欺騙、所 愚弄的多少傷痛和悲哀呵! 抒寫這樣的傷痛和悲哀,本來只用數語即可說盡。
此詩卻偏從秋夜之景寫起,初看似與詞旨全無關涉,其實均與后文的情感抒發脈絡相連:月光籠蓋悲情,為全詩敷上了凄清的底色;促織鳴于東壁,給幽寂增添了幾多哀音;“玉衡指孟”點明夜半不眠之時辰,“眾星何歷歷”暗伏箕、斗、牽牛之奇思;然后從草露、蟬鳴中,引出時光。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孟冬寒氣至的簡短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