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78年改革開放的背景、過程和意義
改革開放30年意義重大 粗略看來,中國歷史上的鼎盛時期以唐代為標志,隨后的戰亂與平復,并沒有影響手工業和農業的蓬勃發展,以至于在宋代繁榮時期奠定了后世文化的某些基調。
隨后的戰亂,又造就一個短暫的蒙古王朝,蒙古統治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和破壞并不顯著,海上貿易始終存在,同時重新開辟了與中亞和西亞的貿易輸出。簡單回顧,從公元700年唐代建立到公園1300的元代,穩定繁榮的經濟秩序的建立有兩個基本要素,其一為政治穩定,其二為對外貿易始終成為手工業發展的重要推動。
有明一代與大清帝國前期200年,中間雖穿插有戰亂頻出,中國整體經濟實力并未受到重創,混亂之后的繁榮延續,仍然是國力強省的主線。 簡單分析不難看出,在政治穩定的基礎之上,代表先進生產力的手工業一直是中國保持對外貿易順差,維持區域影響力的重要因素。
1978年推動的改革開放,從體制上解放了龐大的生產力,經濟復蘇的過程以釋放土地資源調動簡單勞動力積極性為先導。短時間內依靠龐大的簡單農業生產和同樣龐大的商業流通帶動了繁榮。
隨后的開放政策更進一步打開對外貿易渠道,使得經濟運行重新回到歷史上繁榮期的格局,即政治穩定下的繁榮局面。現象上分析,遺憾的是,在經歷大清王朝末期200年的統治失敗與20世紀的戰亂后,中國已經喪失了在工業技術領域的優勢。
一個女人起到很壞的作用,不得不引起我們的重視。 拋開導致經濟衰敗的政治因素,似乎不難看出,對于中國這樣一個人口大國,1000年延續下來的傳統價值觀基礎具備在任何自由經濟制度下創造奇跡的可能性。
比較而言,印度則不具備這樣的精神基礎。 中國人,了不起。
改革開放的重大意義及30周年回顧總結 黨的十七大報告在總結改革開放的偉大歷史進程、闡述改革開放以來歷史經驗時,用了“我們黨把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結合起來”等十個方面的“結合起來”的論述。這十個“結合起來”,是新時期我們黨的寶貴經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邏輯起點,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時俱進的真實體國的面貌、中國**的面貌發生了歷史性變化。
具體來說,就是報告中生動描述的三句話:一是這場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大改革大開放,極大地調動了億萬人民的積極性,使我國成功實現了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歷史轉折。今天,一個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社會主義中國巍然屹立在世界東方。
二是中國的發展,不僅使中國人民穩定地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廣闊道路,而且為世界經濟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重大貢獻。三是社會主義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大地上煥發出勃勃生機,給人民帶來更多福社,使中華民族大踏步趕上時代前進潮流、迎來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
第五,深刻揭示了改革開放的寶貴經驗。在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中,我們黨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不斷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從而取得了我們這樣一個十幾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擺脫貧困、加快實現現代化、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寶貴經驗。
對于這些寶貴經驗,十七大報告用“十個結合”加以高度概括。這“十個結合”具有很重的政治分量和很豐富的理論含量,是新時期歷次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對改革開放經驗總結的一次總概括。
它集中闡明了在改革開放歷史進程中,我們黨是如何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如何堅持和發展社會主義,如何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如何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及其每一個方面體現我們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如何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如何協調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和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的,等等。這“十個結合”豐富和發展了中國**領導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經驗,需要我們在實踐中始終牢記和自覺遵循。
第六,深刻揭示了改革開放的根本結論。十七大報告指出: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取得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歸結起來就是: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最根本的就是要堅持這條道路和這個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在中國**領導下,立足基本國情,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確、之所以能夠引領中國發展進步,關鍵在于我們既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又根據我國實際和時代特征賦予其鮮明的中國特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包括dxp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
這個理論體系,堅持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凝結了幾代中國共。
2.十八大改革開放背景
一、黨的十八大召開背景:世界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顯,維護國家文化安全任務更加艱巨,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要求更加緊迫。
當代中國進入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和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越來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豐富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成為我國人民的熱切愿望。按照《關于召開黨的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的決議》,黨的十八大決定于2012年下半年在北京召開。
這次大會,是我們黨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和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對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繼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黨的各級組織和全體**員要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以優異成績迎接中國**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
二、十八大簡介:中國**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簡稱中共十八大)于2012年11月8日在北京召開。中央確定,黨的十八大代表名額共2270名,由全國40個選舉單位選舉產生。
2012年11月8日9:00在人民大會堂大禮堂舉行。大會選舉了新一屆的中共中央領導層,包括中央委員會委員、中央候補委員、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委員。
在之后召開的中央委員會上選舉中央委員會**、中央**、中央**常務委員會、中央書記處、中共中央軍委等。2012年11月14日12時許,在人民大會堂勝利閉幕。
三、會議主要議題:一、聽取和審議黨的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的報告二、審議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的工作報告三、審議并通過《中國**章程(修正案)》四、選舉黨的十八屆中央委員會五、選舉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試論改革開放背景簡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