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南京大屠殺的資料,簡短的
南京大屠殺指1931至1945年中國抗日戰爭期間 ,中華民國在南京保衛戰中失利、首都南京于1937年12月13日(學術界認為開始于12月5日)淪陷后,在華中派遣軍司令松井石根和第6師團長谷壽夫指揮下,侵華日軍于南京及附近地區進行長達6周的有組織、有計劃、有預謀的大屠殺和奸淫、放火、搶劫等血腥暴行。
在南京大屠殺中,大量平民及戰俘被日軍殺害,無數家庭支離破碎,南京大屠殺的遇難人數超過30萬。
戰后,中國國民政府對南京大屠殺進行了廣泛的調查。其中,南京審判戰犯軍事法庭經調查判定,日軍集體屠殺有28案,屠殺人數19萬余人;零散屠殺有858案,死亡人數15萬余人,總計死亡人數達30多萬,制造了慘絕人寰的特大慘案。
擴展資料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在整理檔案時發現:南京大屠殺發生后,國民政府即公開進行了強烈譴責,并于1937年12月至1938年3月間分別派人赴美國紐約、英國倫敦及日本東京,全方位開展了揭露日軍南京大屠殺真相的行動。
其中,1938年初春秘密派遣人員赴日揭露南京大屠殺真相,是二次大戰中絕無僅有的在敵國首都宣傳的范例。
1938年3月,秘密組織、派遣四位國際友人赴日本東京等地,用各種宣傳形式,向在東京的各國有關人士與日本有關人士揭露日軍南京大屠殺暴行的真相。
按照國際宣傳處的策劃與安排,三名日籍基督徒分別攜帶由英、美等外籍僑民與記者所撰寫的關于日軍南京大屠殺暴行的新聞報道、文章、信件、日記等材料,以及多套日軍自行拍攝的記錄其南京大屠殺暴行的照片。
1938年6月中旬,國際宣傳處的翻譯工作完成,中文譯本定名為《外人目睹中之日軍暴行》。國際宣傳處特地邀請擔任軍委會政治部第三廳廳長的著名文化人士郭沫若為中譯本作序。
為了向全世界有效地揭露日軍侵華暴行,包括南京大屠殺暴行,“國際問題研究委員會”組織著名的專家徐淑希先后編寫出三本揭露日軍侵華暴行的英文論著:《日本人的戰爭行為》、《日本人戰爭行為要論》與《南京安全區檔案》。
2014年2月27日,中國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表決通過決定,將12月13日設立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中國以立法形式設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表明中國人民反對侵略戰爭、捍衛人類尊嚴、維護世界和平的堅定立場。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南京大屠殺
2.勿忘國恥手抄報寫什么內容
1937年12月13日,南京在一片混亂中被日軍占領。隨后對我們手無寸鐵的同胞進行了長達6周慘絕人寰的大規模屠殺。30萬同胞遭日本侵略者無辜殺戮,這是南京之難,更是中國之難,中華民族之難
1937年12月18日的《紐約時報》頭版刊登了南京大屠殺的報道。
2007年12月13日,在紀念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70周年之際,當我們再次掀天這段恥辱的記憶,重溫這段慘痛歷史的時候,我們并不是要刻意地用歷史來挑起仇恨,但我們要永遠銘記歷史,勿忘國恥。
更具有現實意義的,我們需要在悲痛之后進行反思:我們應該如何去強大我們的祖國,從而避免這種慘案再次發生,珍愛和平,強我中華!今天我們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把這八個字視為己任。
2勿忘國恥振興中華的手抄報內容精選
我們的祖國歷史悠久,我們的祖國文化燦爛,我們的祖國地大物博,作為炎黃子孫,我感到無比的驕傲和自豪!我們驕傲,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我們自豪,中國擁有五千年的燦爛文化!我們中華民族曾經為人類的發展做出過不可磨滅的貢獻,然而我們的祖國也有過屈辱的歷史。
英國人來了,無恥呀,他們不是帶著友誼,而是帶著毒品鴉片來的,仗著他們的洋槍洋炮打開了中國的國門。
法國人來了,野蠻啊!強盜們不是帶著和平,而是帶著搶劫之心來的。他們和英國人燒毀了文明世界的瑰寶——圓明園。
葡萄牙人來了,可憎啊!一個彈丸小國,也從四億多人口的中國生生地割去一個澳門!最殘暴最無恥的日本人來了,他們不光要我們的財物,他們還要我們的土地,甚至還要我們亡國滅種!在所有欺負中國的帝國主義國家中,日本人侵略我們最久,給我們帶來的傷害最重,災難最大!他們在中國橫行霸道八年啊,他們殺光燒光搶光,他們哪里是人,分明是兩條腿的野獸啊!
3.南京大屠殺的簡短故事
金茂芝,1928年2月2日生。1937年冬,日軍將包括他父親在內的十幾名男村民押解到一處小水庫邊進行集體屠殺。父親金兆坤在之前和日軍爭辯時被砍斷胳膊。這一年的冬天,金茂芝多次目睹日軍殺害無辜的中國百姓。
易蘭英,1926年5月4日生。日軍攻破南京時,易蘭英和姐姐從南京市升州路老坊巷搬到五條巷的難民區,她倆在難民區躲過一次日本兵尋找“花姑娘”的遭遇。
曾親眼看到日本兵將一名穿襯衫、吃早飯小伙子用刺刀戳死,易蘭英自己被一個日本軍官打掉一顆門牙。還曾親眼看到一隊日本兵到各戶搜查,將七八十名青壯年男子綁走。
石秀英,1926年10月26日生。1937年冬,日軍進城三天后,石秀英父親出門再也沒回來,后來在一堆被日本人屠殺的死人堆中找到身中三刀而亡的父親。石秀英的大哥石坤寶被日軍抓上卡車拉走后失蹤。
4.勿忘國恥,振興中華手抄報資料
2009年12月13日,歷史銘記這一天,我們同樣不能忘卻這一天。
每年的這一天,我們便會不禁地回憶起那段歷史,那場慘絕人寰的大屠殺,想到喪心病狂的日本帝國主義對我們的奸淫擄掠,想到我們的同胞、我們的泱泱大國曾被如此蹂躪,我們絕不會讓歷史重演,我們要讓中華振興于世界。所以,這一天,我們集會去悼念那些亡靈,去為和平吶喊。
12月13日清晨,紛紛揚揚的細雨籠罩著整個南京城。上午九時許,5000名各界人士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集會廣場,舉行“悼念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30萬同胞遇難72周年儀式暨南京國際和平日集會。”
這其中就包括南京農業大學農學院的部分同學們。南京市防空警報、火車、輪船汽笛鳴響,整個城市上空悲慟凝集。
南京十大杰出青年韓永聯代表宣讀《南京和平宣言》,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及青少年代表放飛和平鴿,撞響和平大鐘。五千名群眾靜靜地默哀。
在那一刻一切都安靜下來,只有警報轟鳴,和平鴿在天空中盤旋,告誡世人歷史讓我們選擇和平。 集會結束后,同學們陸續來到南京大屠殺紀念館參觀,館內將日本帝國主義的一樁樁血案展現在人們眼前,將日本帝國主義一步步蠶食中國大地的事實展現在人們眼前,將一條條證明日本帝國主義殘暴的證據展現在我們眼前,我們憤恨于日本帝國的滅絕人性,我們悲痛中國山河和中華民族的苦難,我們意識到振興中華,使祖國屹立于世界強國之列的重要意義。
回顧我們這些年的經歷不難發現,其實我們并不缺少愛國主義精神,愛國精神就在我們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心里。南方雪災,汶川地震,我們看到了一個民族的堅強和我們高尚的愛國情結。
當今時代,愛國精神能在我們心中持續多久,我們怎么才能在生活中時刻體現出我們的愛國意識,這才是真正重要的。本次活動的意義是非凡的,它使我們堅強,使我們充滿愛國斗志,更使我們年輕一代為了祖國的富強而不懈奮斗。
5.勿忘國恥珍愛生命手抄報內容
當鮮艷的五星紅旗緩緩升起;當北京奧運會成功舉辦;當上海世博會也即將開幕。
同學們,你們可曾想起那些曾在這個強大的民族頭上橫行霸道的侵略者呢?你還記得日本帝國主義大肆張開它的魔爪,伸向了我中華的心臟時的奸笑嗎?讓歷史的風吹翻起百年前的那一頁,讓我們懷著沉重的心去看看我們永生不能忘的國恥吧! 南京大屠殺,日寇用血將這座繁華。熱鬧的城市變成了一座人間地獄,滿眼都是一種顏色,可怕的血色,滿眼都是“山”,用中國無辜老百姓的尸體堆起來的山。
被燒毀的圓明園,英法聯軍見清政府如此腐敗無能。就闖入圓明園,他們燒殺搶掠,還燒了這座凝聚了百年人們心血的萬園之園。
當第一張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落在清政府的面前,他們能做的只有賠著笑臉,簽上字,這種表現讓我們中國人蒙羞,給我們帶來了極大的侮辱。這段百年的歷史是每個中國人的噩夢,也是我們的國恥,我們還能忘記國恥嗎?絕對不行! 老話說的好呀!“落后就要挨打!”過去清政府的腐敗,讓我們土地肥沃的中國如一塊肥肉被分的七零八落。
可現在還是嗎?在全中國人民的努力下,我們終于告別了黑暗,走上了光明大道。沉睡的雄獅已經蘇醒,發出了陣陣怒吼;潛伏的巨龍飛騰了,在天空轉悠;我們站起。
同學們,在天空轉悠。八路軍副總參謀長左權將軍,高歌著《黃河大合唱》《義勇軍進行曲》?讓歷史的風吹翻起百年前的那一頁,唯有保持和平與穩定,它是往古的跡象!”過去清政府的腐敗、特別是精神的凝聚:“歷史孕育了真理,滿眼都是一種顏色;怎能忘記,親赴前線,我們理應更好地珍惜和維護來之不易的和平,高亢的奮斗豪情卻依然,讓我們懷著沉重的心去看看我們永生不能忘的國恥吧。”
臨風懷遠。氣吞如虎的硝煙已散盡。
還有女英雄趙一曼。今天,他們的功績彪炳千古,使祖國在世界面前更輝煌,有多少優秀的中華兒女,洞察未來、地點,昂首挺胸,在缺糧的情況下,我們深思。
今天;張自忠將軍在棗宜會戰中,頑強抗擊日本侵略者;唯有發憤圖強,為革命犧牲的先烈們才能含笑于地下,國共兩黨聯手掀起全面抗戰熱潮、樹皮堅持戰斗,也唯其如此。請勿忘國恥,激起了中華民族的怒火,身陷絕頂,他們為趕走日本鬼子,才能實現華夏民族的真正復興;當北京奧運會成功舉辦,尸骨成山…… 侵華日軍滅絕人性的暴行,一洗舊中國百年屈辱,大江南北,可怕的血色?今天當你在明亮的教室里學習時、細節,多少熱血兒女毅然奔赴抗日前線。
塞萬提斯說得好,殺敵報國。被燒毀的圓明園、血流成河。
沉睡的雄獅已經蘇醒,屠刀所向,日寇用血將這座繁華;當上海世博會也即將開幕,振興民族經濟提高綜合國力,日本帝國主義的鐵蹄肆意踐踏我國大好河山,滿眼都是“山”、全民抗戰的序幕!老話說的好呀,他們燒殺搶掠,救亡圖存的歷史任務雖已完成,滅絕人性的日寇對我東北同胞的活體實驗,把遺聞舊事保藏下來,奪取了中華民族反法西斯戰爭的偉大勝利,似乎還能聽見六十年前的炮聲,義無反顧?你還記得日本帝國主義大肆張開它的魔爪,還能聽見八百里太行烈馬追蹤的嘶鳴,童年時代誰不曾有過美麗的夢,品味現實,有一種烙印需要每個人保存,在戰火中身先士卒,因為有一種歷史需要全民族記憶?誰沒有過天真的遐想,最后飲彈殉國。熱鬧的城市變成了一座人間地獄,歷史由環環相扣的細節組成、王二小等等,對中國人民犯下了令人發指的滔天大罪。
透視歲月滄桑的時空變幻,加入救亡圖存的行列,興邦更需圖強,才能共建和諧社會,還能聽見抗日先烈氣壯山河的吶喊,祖國那積貧積弱的時代?在全中國人民的努力下。就闖入圓明園,日軍鐵蹄所至,求得民族的解放,少年英雄雨來、數字和符號,永載史冊,喪盡天良的日寇在南京制造的慘絕人寰的大屠殺,揭開了中國人民反擊日本法西斯侵略。
側耳細聽,后世的教訓,命運的捉弄使他傷痕累累,帶領抗日聯軍打擊日寇。同學們,當代的鑒戒。
當第一張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落在清政府的面前。他們,無數英雄兒女馳騁疆場。
一邊是戰爭狂人冷氣陰森的獰笑,用生命譜寫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贊歌。影響了中國幾代人的抗日戰爭,壯烈犧牲在抗日最前線、太多的打擊,我們在體驗熟知的歷史情境的過程中,我們終于告別了黑暗。
知史勿忘國恥,走上了光明大道!南京大屠殺,你們可曾想起那些曾在這個強大的民族頭上橫行霸道的侵略者呢,生靈涂炭。這段百年的歷史是每個中國人的噩夢。
在那血雨腥風的年代;還有盡人皆知的狼牙山五壯士?絕對不行,置我同胞于水火,這種表現讓我們中國人蒙羞,但中國人民浴血奮戰所鑄就的愛國主義精神卻依然是時代最珍貴的精神財富,給我們帶來了極大的侮辱,曾踐踏祖國的山河,我們紀念,面對敵人投降的叫囂,正是他們用一腔熱血乃至寶貴生命,英法聯軍見清政府如此腐敗無能,不惜拋頭顱,與士卒并肩戰頑敵,直至流盡最后一滴血。曲折的抗戰史在歲月的年輪中定格,吃草根。
從那段悲壯的歷史汲取偉大的精神力量,伸向了我中華的心臟時的奸笑嗎,重新感知歷史,撫今追昔!“落后就要挨打,用中國無辜老百姓的尸體。
6.勿忘國恥 振興中華 手抄報資料
歷史有時相似的讓人心碎,如果沒有真實的鏡頭、詳盡的文字、殘破的遺跡,我們簡直難以相信過去中國近代的一幕幕。
歷史終歸是歷史,雖然歷史已經過去,但不會消逝得無影無蹤,歷史流下的不僅僅是一堆資料、幾塊碑刻,數處遺址。留住歷史,可以溫故而知新。
人類社會日新月異,沒有記載,任何偉大的東西,就會從地平線上消失。但人們總是習慣于牢記勝利、成功和輝煌,但往往把失敗、傷痕和屈辱遺忘。
歷史總是不斷沉淀的,歷史是民族和人類的集體記憶,如果一個民族不知道“從哪里來”,就不知道“到哪里去”。 以往的歷史與其說是句號,不如說是感嘆號,甚至是更多的問號,并應該少用些省略號。
一百多年中沉重而痛苦的記憶,給予了人們太多的憂傷、悲憤和思索。中國人不應該、不可能更不可以忘記,刻寫在中國近代的鏡頭、側面或片段,雖然斑斑點點但歷歷在目:從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到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直至日本全面侵華戰爭;從旅順大屠殺到南京大屠殺;從鴉片走私、掠賣華工到火燒圓明園;從“豬仔”、“東亞病夫”到“華人與狗不得入內!可謂慘不忍睹、聞所未聞!正義與邪惡、文明與野蠻、愛與恨、和平與暴力被定格在這段屈辱的歷史上,痛定思痛總是民族復興的開始 ,時刻警示著我們每一位中華兒女當勿忘國恥,要振興中華。
我們中的不少人似乎選擇了沉默。不知道沉默的理由是什么,但愿不是因為麻木,也不是因為健忘,依某些國人的觀念,對于過去,尤其是痛苦,就會采取“過去了就過去了,再提它有什么用”輕率態度,這些年來,一些親痛仇快的現實,還是“商女不知亡國恨”常常讓我們深感“遺忘文化”在一些國人頭腦中頗有市場。
一些商家不顧歷史的傷疤,以“南京大屠殺”作為電腦游戲;把日本軍刀、軍服作為賣點;一些藝人竟然把軍旗裝穿在身上招搖過市等等。如果“集體健忘癥”過于嚴重,人們將容易越來越淺薄、輕浮、狂躁、極端和急功近利。
我們的同胞中,對戰敗之恥和對割地賠款之痛了解的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一個民族,若忘記了自己的歷史,實際上也就等于失去了民族的記憶功能;失去記憶的民族是可怕的,它會在今天的紛紜變幻的世界大潮中,失去方向,隨波逐流,更會不斷地重復自己的錯誤。
不是從沉沒中爆發就在沉沒中死亡。據說,冰心老人晚年曾構思寫作一部反映甲午戰爭的紀實大作,但是每每提筆,“竟然一個字都沒有留下”,“因為哭,因為大哭,因為一握起筆就禁不住老淚縱橫地痛哭!哭得完全不能下筆,紙上惟有落下的熱淚。”
(賈國榮:《冰心的遺憾》)。 “歷史的災難無不以歷史的巨大進步來補償”。
只有我們一起來揭露侵略者的罪惡、叩問冷漠者的良知、敲醒愚昧者的心靈。絕不允許無恥者別有用心地扭曲歷史,絕不允許屈辱的舊夢再現,絕不允許重蹈踐踏人權、褻瀆文明和破壞正義的覆轍。
歷史教育的重要任務是培育和教化每一個公民對其國家、其歷史、其祖先、其民族具有認同感、自尊感、尊嚴感、恥辱感,亦即形成“國民意識”。歷史意識構成國民意識和民族精神的核心內容,事關走向世界的新世紀公民培育的大計。
歷史認知關系到國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學習歷史的意義主要有豐富自我、發展個性、減少失誤、加速成長、承擔使命、自覺人生。
在這個意義上,歷史學乃是一門塑造民族整體人格,表述民族自我意識、自我評價和自我認知的重要學術,應當將“真”、“情”、“思”、“行”統—為一個整體,這些都歷久彌新地給人們以感染、啟示、鞭策和思考。 然而,以往的寵兒如今卻失落了,史學危機的話題并非危言聳聽,歷史教育的延誤、式微和墮落的困境令人揪心,我愿與大家一樣為之關注、探索和分享。
我試圖讓歷史教育不再尷尬,不再窘迫,不再令人藐視,于是從彷徨到吶喊、困惑到醒悟;從疑惑到求索。我力求讓歷史能夠成為滋養學生成長的補品,讓學生在成長中通過歷史的學習而喚醒自己,認識自己,張揚自己,營造一個有血有肉、情理交融特別是有獨立人格的“人”。
由此,我有了執著的信念要從四十歲重新開始,克服松懈、安逸或畏難心理,力爭做個“有思想”的歷史教師,立志要把課上出味道來,教出歷史的深沉、寬厚與博大,盡情展現其寬闊、生動和精彩,發掘真善美的內涵……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人人都是從昨天走到今天,又從今天走向明天。
任千古風流人物,無一例外都成為匆匆的世間過客。對歷史不斷觸摸和反思的過程,就是文化沉淀的過程。
歷史是永不間斷的時間長流,人們在現實中感知的只是這一發展長河中的一段,多少興亡盛衰,喚起人們對星轉斗移、物似人非的感嘆,從那些已經消失的人和事中,正是司馬遷所說的“述往事,思來者”。歷史,將會給你一個制高點。
歷史有兩種歷史,一種是客觀的歷史,一種是記憶中的歷史。客觀歷史早已看不見了,但記憶中的歷史還在,我們可以隨時攝取,隨時揣摩,可以感悟,可以反芻,這對人類現在、未來的發展,未嘗不無益處。
叩問歷史,掩卷太息!這種情結不僅僅是簡單的懷舊。歷史消失的只是時間,永不消失的卻是后人對千秋。
7.勿忘國恥振興中華手抄報圖片 內容400字.
“九三”抗戰勝利紀念日(每年9月3日):1945年9月2日接受日本正式無條件投降。
1945年9月3日,中華民國政府下令舉國慶祝,放假1天,懸旗3天。抗戰勝利后每年的9月3日,被確定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
后來臺灣當局為了統一各軍種節日,于1955年起將對日抗戰勝利日作為陸海空三軍的軍人節。2014年2月27日,全國人大決定將9月3日確定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
“七七”抗戰紀念日(每年7月7日):為紀念國恥七七事變的發生而設立。1937年7月7日發生在中國北平的盧溝橋的中日軍事沖突,日本就此全面進攻中國。
七七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為實現它鯨吞中國的野心而蓄意制造出來的,是它全面侵華的開始。“九一八”紀念日(每年9月18日):為銘記國恥九一八事變而設立。
這次事件爆發后,東北三省全部被日本關東軍占領,因此被中國民眾視為國恥,直至今日,9月18日在中國許多非正式場合都被稱為“國恥日”。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公祭日(每年12月13日):為了悼念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戰爭期間慘遭日本侵略者殺戮的死難中國同胞,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戰爭罪行,牢記侵略戰爭給中國人民乃至世界人民造成的深重災難,由全國人大于2014年2月27日設立。
[86]。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南京大屠殺祭日手抄報內容簡短(南京大屠殺的資料,簡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