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讀了惠崇春江晚景這首古詩讀后感怎么寫
《惠崇春江晚景》 年代: 宋 作者: 蘇軾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簍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詩作既如實摹寫了畫面上的景物,竹子和竹林外面開放的桃花,江上和水面上浮游的鴨子,遍地的蔞蒿和新出嫩芽的蘆葦。又寫了畫面上無法表現的觸覺“春江水暖”,寫了心理感應“鴨先知”;空間順序則先寫地面景,次寫江上景,而后是岸邊景,最后是心靈的風景。
這是一幅有聲有色的畫圖,綠色的竹林,掩映著幾枝粉紅的桃花,江水青青,浮游著白色或者褐色的鴨子。桃花盛開,春江溶漾,水中的鴨子自然會感覺到江水的溫暖,享受著春之溫馨。顯然,這種感受是詩人以聯想得之于畫面之外的,正是這些聯想使得畫中景物生機勃發、情趣盎然。其實,對春色的感受并非“鴨先知”而是人先知。鴨、桃、竹、春江都是詩人滿懷春意的物質呈現。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這兩句同樣是由畫中具體景色而引發的進一步聯想。既然已經蔞蒿滿地,蘆芽短長了,河豚正好可以食蒿蘆而肥。而初生的蒿蘆又可以羹豚魚而美了。你看,蘇老夫子簡直是有些饞涎欲滴了!
題畫詩應該與原作珠聯璧合,同時,作為文學作品又應當自有品格,離開原畫也不失獨立的藝術生命。蘇軾的這首詩就因為具有了這種品格,而成為至今仍然眾口傳誦的名篇。
迎春怒放的竹外桃花,悠游自在的鴨子,滿地的蒿芽,欲上的河豚,恰好組合成一幅鮮活的生機勃勃又極富情趣的春江鴨戲圖。
2.讀了惠崇春江晚景這首古詩讀后感怎么寫
《惠崇春江晚景》 年代: 宋 作者: 蘇軾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簍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詩作既如實摹寫了畫面上的景物,竹子和竹林外面開放的桃花,江上和水面上浮游的鴨子,遍地的蔞蒿和新出嫩芽的蘆葦。又寫了畫面上無法表現的觸覺“春江水暖”,寫了心理感應“鴨先知”;空間順序則先寫地面景,次寫江上景,而后是岸邊景,最后是心靈的風景。
這是一幅有聲有色的畫圖,綠色的竹林,掩映著幾枝粉紅的桃花,江水青青,浮游著白色或者褐色的鴨子。桃花盛開,春江溶漾,水中的鴨子自然會感覺到江水的溫暖,享受著春之溫馨。
顯然,這種感受是詩人以聯想得之于畫面之外的,正是這些聯想使得畫中景物生機勃發、情趣盎然。其實,對春色的感受并非“鴨先知”而是人先知。
鴨、桃、竹、春江都是詩人滿懷春意的物質呈現。“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這兩句同樣是由畫中具體景色而引發的進一步聯想。既然已經蔞蒿滿地,蘆芽短長了,河豚正好可以食蒿蘆而肥。
而初生的蒿蘆又可以羹豚魚而美了。你看,蘇老夫子簡直是有些饞涎欲滴了!題畫詩應該與原作珠聯璧合,同時,作為文學作品又應當自有品格,離開原畫也不失獨立的藝術生命。
蘇軾的這首詩就因為具有了這種品格,而成為至今仍然眾口傳誦的名篇。迎春怒放的竹外桃花,悠游自在的鴨子,滿地的蒿芽,欲上的河豚,恰好組合成一幅鮮活的生機勃勃又極富情趣的春江鴨戲圖。
3.從惠崇春江晚景感受到什么
詩人先從身邊寫起:初春,大地復蘇,竹林已被新葉染成一片嫩綠,更引人注目的是桃樹上也已綻開了三兩枝早開的桃花,色彩鮮明,向人們報告春的信息。接著,詩人的視線由江邊轉到江中,那在岸邊期待了整整一個冬季的鴨群,早已按捺不住,搶著下水嬉戲了。
然后,詩人由江中寫到江岸,更細致地觀察描寫初春景象:由于得到了春江水的滋潤,滿地的蔞蒿長出新枝了,蘆芽兒吐尖了;這一切無不顯示了春天的活力,惹人憐愛。詩人進而聯想到,這正是河豚肥美上市的時節,引人更廣闊地遐想。全詩洋溢著一股濃厚而清新的生活氣息。
4.惠崇春江曉景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惠崇《春江曉景 》-- 蘇軾竹外桃花三兩枝, 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時。
2.蔞蒿:生長在河灘上的一種草本植物,可以食用。蘆芽:蘆筍。烹調河豚時,用蔞蒿和蘆筍做佐料,味道十分鮮美。
3.河豚:一種有毒的魚,經過加工后可以食用。河豚欲上時:河豚春天要從海里回游到江河,初春正是河豚將要逆流而上的時候。
[解說]竹林外兩三枝桃花初放,鴨子在水中游戲,它們最先察覺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灘上已經滿是蔞蒿,蘆筍也開始抽芽,這些可都是烹調河豚的好佐料,而河豚此時正要逆流而上,從大海回游到江河里來了。將要回游的河豚是畫家畫不出的,詩人用他的想象,把江南初春特有的氣氛表現得多么真切啊!
5.請談談你對<<惠崇春江晚景>>的體會
【賞析一】
蘇軾的《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后人往往只引這一首,忘了后面還有四句:
兩兩歸鴻欲破群,依依還似北歸人。
遙知朔漠多風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這是一首題畫詩,惠崇的《春江晚景圖》沒有流傳下來,不過從蘇軾的詩中,我們可以想個大概:一片竹林,三兩枝桃花,一條江,幾只鴨子,河岸上滿是蔞蒿,蘆芽剛剛破土,天上還有兩兩歸鴻。河豚是看不到的,是饞嘴的蘇軾在想:河豚該上來了,用蔞蒿和蘆芽一燉,比東坡肉鮮多了。
惠崇為宋初“九詩僧”之一,跟蘇軾不是一個時代的人。蘇軾是只見其畫,未見其 人。此僧詩畫俱佳,尤其擅長畫水鄉,再放上幾只飛禽走獸,人稱“惠崇小景”。
王安石很推崇他的畫,在《純甫出僧惠崇畫要予作詩》中贊到:“畫史紛紛何足數,惠崇晚年吾最許。”
明清兩朝眼里只有唐詩,從不把宋詩放在眼里。康熙年間大學者、大詩人毛希齡就批評蘇軾這首詩說:“春江水暖,定該鴨知,鵝不知耶?”
這老頭真有點瞎抬杠。春江水暖,鵝當然也知。宋人還有“春到人間草木知”的詩 呢。這是題畫詩,可能畫上根本沒有鵝啊。
不過毛希齡也不是就跟蘇軾過不去,他誰也看不上眼。他讀朱子,身邊都得擺個稻草人朱熹,看到他哪地方解的不對了,就要連打帶罵,非得讓這稻草人朱熹認錯才行。對蘇軾,已經夠客氣了。
【賞析二】
這兩首是題畫詩,作于元豐八年(1085)。
下面是對第一首的賞析:好的題畫詩,既要扣合繪畫主題,又不能拘于畫面內容,既要能再現畫境,同時又能跳出畫外,別開生面,離開繪畫而不失其獨立的藝術生命。蘇軾這首詩可以說做到了這一點。詩的前三句詠畫面景物,最后一句是由畫面景物引起的聯想。整首詩又如同詩人即景言情,當下所得,意象妙會而自然。說前三句再現畫境,其實兩者也不全然等同。第二句中“水暖”(溫度)、“鴨先知”(知覺)云云,是不能直接畫出的。詩能描寫如畫,詩詠物性物理又過于畫。這是因為繪畫屬于視覺藝術,而詩是語言藝術,有著表現上的絕對自由。最后一句進一步發揮聯想,在前三句客觀寫景的基礎上作出畫中景物所屬時令的判斷,從而增添了南方風物之美的豐富感覺,這更是畫所不能的。有關河豚的應時風味,梅堯臣《范饒州坐中客語食河豚魚》一詩寫首:“春洲生荻芽,春岸飛楊花。河豚當是時,貴不數魚蝦。”歐陽修《六一詩話》說:“河豚常出于春暮,群游水上,食柳絮而肥,南人多與荻芽為羹,云最美。”蘇軾的學生張耒在《明道雜志》中也記載長江一帶土人食河豚,“但用蔞蒿、荻筍(即蘆芽)、菘菜三物”烹煮,認為這三樣與河豚最適宜搭配。由此可見,蘇軾的聯想是有根有據的,也是自然而然的。詩意之妙,也有賴于此。
【賞析三】
這首題圖詩,著意刻畫了一派初春的景象。
詩人先從身邊寫起:初春,大地復蘇,竹林已被新葉染成一片嫩綠,更引人注目的是桃樹上也已綻開了三兩枝早開的桃花,色彩鮮明,向人們報告春的信息。接著,詩人的視線由江邊轉到江中,那在岸邊期待了整整一個冬季的鴨群,早已按捺不住,搶著下水嬉戲了。
然后,詩人由江中寫到江岸,更細致地觀察描寫初春景象:由于得到了春江水的滋潤,滿地的蔞蒿長出新枝了,蘆芽兒吐尖了;這一切無不顯示了春天的活力,惹人憐愛。詩人進而聯想到,這正是河豚肥美上市的時節,引人更廣闊地遐想……全詩洋溢著一股濃厚而清新的生活氣息。
6.春江曉景和游園不值的讀后感 急用啊 帥哥 美女些 幫下 謝謝
冬爺爺的腳步離我們漸漸遠去。告別了寒冷的冬天,我們迎來了美麗溫暖的春天。這天,我踏著歡快的腳步,來到一個園子里去觀賞。園子外邊,苔蘚為灰色的石子路撒上了一點生機,小草又變成翠綠色了,春意也越來越濃了。
輕輕地敲著柴門,良久也沒有人來開門。我失望地想:主人一定是不在家,我不能去園子里邊觀賞,看來今天是白來了。我生怕腳下的木屐踏壞了這翠綠的苔蘚,便小心翼翼地踏上了歸途。忽然,我發現有一枝紅杏伸出了墻。喔!原來滿園的春色是關也關不住的,紅杏便告訴我們任何新鮮的事物是抵擋不住的,它總會沖破阻力,向前發展的。
看著眼前的一切,我不禁想象著園子里的情景。靠著園子的墻邊有一棵大的紅杏樹,樹上開滿了紅里透黃的花。離杏樹不遠有一棵垂柳,新芽長出來了,柳枝上一片新綠。一條小河向東流去,柳樹的枝條垂進河中,仿佛一位愛美的小姑娘正在梳妝打扮。河上有一座石頭做成的拱橋,上面有四只獅子分列在四角。河水清澈見底,河里邊的小魚小蝦在嬉戲著。
看到這兒,我想起了《游園不值》: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惠崇春江曉景讀后感簡短(讀了惠崇春江晚景這首古詩讀后感怎么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