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絕句》古詩的講解
西湖十景》詩: 一峰一高人,兩人相與語。
此地有西湖,勾留不肯去。 (兩峰插云) 湖氣冷如冰,月光淡于雪。
肯棄與三潭,杭人不看月。 (三潭印月) 高柳蔭長堤,疏疏漏殘月。
蹩躠步松沙,恍疑是踏雪。 (斷橋殘雪) 夜氣滃南屏,輕嵐薄如紙。
鐘聲出上方,夜渡空江水。 (南屏晚鐘) 煙柳幕桃花,紅玉沉秋水。
文弱不勝夜,西施剛睡起。 (蘇堤春曉) 頰上帶微酡,解頤開笑口。
何物醉荷花,暖風原似酒。 (曲院風荷) 深柳叫黃鸝,清音入空翠。
若果有詩腸,不應比鼓吹。 (柳浪聞鶯) 殘塔臨湖岸,頹然一醉翁。
奇情在瓦礫,何必藉人工。 (雷峰夕照) 秋空見皓月,冷氣入林皋。
靜聽孤飛雁,聲輕天正高。 (平湖秋月) 深恨放生池,無端造魚獄。
今來花港中,肯受人拘束? (花港觀魚) 臘日游孤山訪惠勤惠思二僧。
2.求杜甫《絕句》的賞析
1、第一首:
就詩中所含蘊的思想感情而言,反映了詩人經過“一歲四行役”、“三年饑走荒山道”的奔波流離之后,暫時定居草堂的安適心情,也是詩人對初春時節自然界一派生機、欣欣向榮的歡悅情懷的表露。
這首五言絕句,意境明麗悠遠,格調清新。全詩對仗工整,但又自然流暢,毫不雕琢;描摹景物清麗工致,渾然無跡,是杜集中別具風格的篇章。
2、描寫早春景象。四句詩描繪四幅圖景,分開來如四扇條屏,合在一起又組成一幅生動優美的風景畫。
詩人身在草堂,思接千載,視通萬里,胸次開闊。詩一開始表現出草堂的春色,詩人的情緒是陶然的,而隨著視線的游移、景物的轉換,江船的出現,便觸動了他的鄉情。全詩對仗精工,著色鮮麗,動靜結合,聲形兼俱,四句詩宛然組成一幅咫尺萬里的壯闊山水畫卷。
擴展資料:
全詩的意思:
1、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唐代杜甫《絕句二首》
譯文:江山沐浴著春光,多么秀麗,春風送來花草的芳香。燕子銜著濕泥忙筑巢,暖和的沙子上睡著成雙成對的鴛鴦。
2、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唐代杜甫《絕句四首》
譯文:兩只黃鸝在翠綠的柳樹間婉轉地歌唱,一隊整齊的白鷺直沖向蔚藍的天空。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見西嶺上堆積著終年不化的積雪,門前停泊著自萬里外的東吳遠行而來的船只。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絕句二首
百度百科-絕句四首
3.求10首絕句加賞析
絕句二首(其一) 杜甫 遲日江山麗, 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 沙暖睡鴛鴦。 《望廬山瀑布》欣賞 2009-08-15 21:12 《望廬山瀑布》欣賞望廬山瀑布李白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詩文解釋】 陽光照耀下的香爐峰紫色的云煙繚繞,遠看瀑布猶如一條長長的白練,高高懸掛于山川之間。
那激越的水柱從峭壁上一瀉千尺,恍惚間好像銀河從云端墜落。 【詞語解釋】香爐:香爐峰,是廬山西北部一座高峰。
紫煙:云煙被日照呈紫色。 【詩文賞析】 三千飛流,九天直落。
具有如此雄渾的氣魄與不受限制的想像力,古今恐怕只有詩仙李白一人。 這首詩中,有三個字用得十分精妙:一個“生”字不僅把香爐峰寫活了,也把山間煙云冉冉升起的景象表現出來:一個“掛”字描繪出傾瀉的瀑布在“遙看”中的形象;一個“落”字點出了瀑布傾瀉的磅礴的氣勢。
通過這三個字的融會貫穿,仿佛廬山瀑布就在眼前。「入乎其內,發乎其外。
想落天外,形神兼備。」這是古人對此詩的評價,在眾多的望瀑詩中此詩可謂佳品清代的詩論家陶虞開在《說杜》一書中指出,杜集中有不少“以詩為畫”的作品。
這一首寫于成都草堂的五言絕句,就是極富詩情畫意的佳作。詩一開始,就從大處著墨,描繪出在初春燦爛陽光的照耀下,浣花溪一帶明凈絢麗的春景,用筆簡潔而色彩濃艷。
“遲日”即春日,語出《詩經·豳風·七月》“春日遲遲”。這里用以突出初春的陽光,以統攝全篇。
同時用一“麗”字點染“江山”,表現了春日陽光普照,四野青綠,溪水映日的秀麗景色。這雖是粗筆勾畫,筆底卻是春光駘蕩。
第二句詩人進一步以和煦的春風,初放的百花,如茵的芳草,濃郁的芳香來展現明媚的大好春光。因為詩人把春風、花草及其散發的馨香有機地組織在一起,所以讀者通過聯想,可以有惠風和暢、百花競放、風送花香的感受,收到如臨其境的藝術效果。
在明麗闊遠的圖景之上,三、四兩句轉向具體而生動的初春景物描繪。 第三句詩人選擇初春最常見,也是最具有特征性的動態景物來勾畫。
春暖花開,泥融土濕,秋去春歸的燕子,正繁忙地飛來飛去,銜泥筑巢。這生動的描寫,使畫面更加充滿勃勃生機,春意盎然,還有一種動態美。
杜甫對燕子的觀察十分細致,“泥融”緊扣首句,因春回大地,陽光普照才“泥融”;紫燕新歸,銜泥做巢而不停地飛翔,顯出一番春意鬧的情狀。 第四句是勾勒靜態景物。
春日沖融,日麗沙暖,鴛鴦也要享受這春天的溫暖,在溪邊的沙洲上靜睡不動。這也和首句緊相照應,因為“遲日”才沙暖,沙暖才引來成雙成對的鴛鴦出水,沐浴在燦爛的陽光中,是那樣悠然自適。
從景物的描寫來看,和第三句動態的飛燕相對照,動靜相間,相映成趣。這兩句以工筆細描銜泥飛燕、靜睡鴛鴦,與一、二兩句粗筆勾畫闊遠明麗的景物相配合,使整個畫面和諧統一,構成一幅色彩鮮明,生意勃發,具有美感的初春景物圖。
就詩中所含蘊的思想感情而言,反映了詩人經過“一歲四行役”、“三年饑走荒山道”的奔波流離之后,暫時定居草堂的安適心情,也是詩人對初春時節自然界一派生機、欣欣向榮的歡悅情懷的表露。 這首五言絕句,意境明麗悠遠,格調清新。
全詩對仗工整,但又自然流暢,毫不雕琢;描摹景物清麗工致,渾然無跡,是杜集中別具風神的篇章。 絕句二首(其二) 杜甫 江碧鳥逾白, 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過, 何日是歸年? 此詩為杜甫入蜀后所作,抒發了羈旅異鄉的感慨。“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這是一幅鑲嵌在鏡框里的風景畫,濡飽墨于紙面,施濃彩于圖中,有令人目迷神奪的魅力。
你看,漫江碧波蕩漾,顯露出白翎的水鳥,掠翅江面,好一派怡人的風光!滿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鮮花紅艷無比,簡直就象燃燒著一團旺火,多么綺靡,多么燦爛!以江碧襯鳥翎的白,碧白相映生輝;以山青襯花葩的紅,青紅互為競麗。一個“逾”字,將水鳥借江水的碧色襯底而愈顯其翎毛之白,寫得深中畫理;而一個“欲”字,則在擬人化中賦花朵以動態,搖曳多姿。
兩句詩狀江、山、花、鳥四景,并分別敷碧綠、青蔥、火紅、潔白四色,景象清新,令人賞心悅目。可是,詩人的旨意卻不在此,緊接下去,筆路陡轉,慨而嘆之 “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句中“看又過”三字直點寫詩時節。
春末夏初景色不可謂不美,然而可惜歲月荏苒,歸期遙遙,非但引不起游玩的興致,卻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傷。 此詩的藝術特點是以樂景寫哀情,唯其極言春光融洽,才能對照出詩人歸心殷切。
它并沒有讓思歸的感傷從景象中直接透露出來,而是以客觀景物與主觀感受的不同來反襯詩人鄉思之深厚,別具韻致。 杜甫——《絕句四首》 堂西長筍別開門,塹北行椒卻背村。
梅熟許同朱老吃,松高擬對阮生論。 欲作魚梁云復湍,因驚四月雨聲寒。
青溪先有蛟龍窟,竹石如山不敢安。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藥條藥甲潤青青,色過棕亭入草亭。
苗滿空山慚取譽,根居隙地怯成形。 注釋: 題解:代宗寶二年(736),安史之亂平定了,杜甫回到成都草堂。
此時他的心情特別舒。
4.誰能幫我找絕句的古詩賞析
僧志南,南宋詩僧,志南是他的法號,生平不詳。
詩名:絕句
古木陰中系短篷,
杖藜扶我過橋東。
沾衣欲濕杏花雨,
吹面不寒楊柳風。
這首小詩,寫詩人在微風細雨中拄杖春游的樂趣。
詩人拄杖春游,卻說“杖藜扶我”,是將藜杖人格化了,仿佛它是一位可以依賴的游伴,默默無言地扶人前行,給人以親切感,安全感,使這位老和尚 游興大漲,欣欣然通過小橋,一路向東。橋東和橋西,風景未必有很大差別,但對春游的詩人來說,向東向西,意境和情趣卻頗不相同。“東”,有些時候便是“春”的同義詞,譬如春神稱作東君,東風專指春風。詩人過橋東行,正好有東風迎面吹來,無論西行、北行、南行,都沒有這樣的詩意。
詩的后兩句尤為精彩: “杏花雨”,早春的雨“楊柳風”,早春的風。這樣說比“細雨”、“和風”更有美感,更富于畫意。楊柳枝隨風蕩漾,給人以春風生自楊柳的印象稱早春時的雨為 “杏花雨”,與稱夏初的雨為“黃梅雨”,道理正好相同。“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南宋初年,大詩人陸游已將杏花和春雨聯系起來。“沾衣欲濕”,用衣裳似濕未濕來形容初春細雨似有若無,更見得體察之精微,描模之細膩。試想詩人扶杖東行,一路紅杏灼灼,綠柳翩翩,細雨沾衣,似濕而不見濕,和風迎面吹來,不覺有一絲兒寒意,這是怎樣不耐心愜意的春日遠足啊!
有人不免要想,老和尚這樣興致勃勃地走下去,游賞下去,到他想起應該歸去的時候,怕要體力不支,連藜杖也扶他不動了吧?不必多慮。詩的首句說:“古木陰中系短篷。”短篷不就是小船嗎?老和尚原是乘小船沿溪水而來,那小船偏激在溪水邊老樹下,正待他解纜回寺呢。
5.《絕句》古詩的講解
西湖十景》詩: 一峰一高人,兩人相與語。
此地有西湖,勾留不肯去。 (兩峰插云) 湖氣冷如冰,月光淡于雪。
肯棄與三潭,杭人不看月。 (三潭印月) 高柳蔭長堤,疏疏漏殘月。
蹩躠步松沙,恍疑是踏雪。 (斷橋殘雪) 夜氣滃南屏,輕嵐薄如紙。
鐘聲出上方,夜渡空江水。 (南屏晚鐘) 煙柳幕桃花,紅玉沉秋水。
文弱不勝夜,西施剛睡起。 (蘇堤春曉) 頰上帶微酡,解頤開笑口。
何物醉荷花,暖風原似酒。 (曲院風荷) 深柳叫黃鸝,清音入空翠。
若果有詩腸,不應比鼓吹。 (柳浪聞鶯) 殘塔臨湖岸,頹然一醉翁。
奇情在瓦礫,何必藉人工。 (雷峰夕照) 秋空見皓月,冷氣入林皋。
靜聽孤飛雁,聲輕天正高。 (平湖秋月) 深恨放生池,無端造魚獄。
今來花港中,肯受人拘束? (花港觀魚) 臘日游孤山訪惠勤惠思二僧。
6.絕句 賞析
絕句是詩體名。絕句、律詩為唐代的今體林詩(后世稱為近體詩),以區別于古體詩。這首詩以“絕句”寫入詩題,又因同時有同體詩四首,所以合題為《絕句四首》,不令立體目。這首絕句為四首中的第三首。
這首七言絕句每一句各寫一種眼前的景物。“兩個黃鸝鳴翠柳”黃鸝本棲息高枝,此時鳴與翠柳之上,古代詩詞中“于”字長被省略,如果補進去就是“鳴于翠柳”。“翠柳”表明柳葉新綠春意漸濃,黃鸝在柳葉新綠的枝頭婉轉的發出嚦嚦的聲,顯示了春日風光。
“一行白鷺上青天”白鷺飛上高空,隨著春暖而更有勃勃生機。
“窗含西嶺千秋雪”,從窗框中望出去,西嶺的久積未消的雪清晰可見,好像就包含在窗框中一樣。
“門泊東吳萬里船”門前停泊的是萬里航行的東吳船,是駛向長江下游地區的,還是由下游駛下來的?長江雖長,航程雖遠,但江上船只總是往返行駛,無論是駛來的、駛去的,都使詩人想到沿長江而下,可至中游地區的襄陽,轉道可至故地洛陽;正因為如此,他系情于門前停泊的東吳船,對它產生遐想。
四句盡管都寫景物,但前兩句寫的景物以色彩(綠柳、黃鸝、白鷺、青天)、聲音(鳴、飛)、動靜顯示春光明麗,后兩句則以靜景(遠景、近景)暗示動意;禽鳥在春暖時節如此活躍,自己不能無動于衷的心思也得到映示。詩人的眼前景物當然不止這些,他把它們攝入詩中是有選擇的,因景生情、以情取景,這就是他的選擇準則。◆
7.【陳師道的《絕句》解析】
也許你要的是試題答案,于是以下.絕句陳師道書當快意讀易盡,客有可人①期不來.世事相違每如此,好懷百歲幾回開?《絕句》重點字詞解析①可人:臺心意的人,知心朋友.②期,等待.問題:1、請用自己的話回答 本詩中“此”是指哪兩件事,并分析 詩人選取 這兩件事來寫的原因 .2、宋詩重理趣,請說說本詩蘊含了一個什么道理?參考答案(簡略):1、讀起來饒有興趣的書容易讀完,談起來十分投機的好友卻偏偏不來.原因:讀書交友是詩人日常 生活中平常但有意義的事情.2、人生中美好的事物總是短暫的.《絕句》賞析陳師道詩初學曾鞏,后學黃庭堅,受黃庭堅的影響更深.作詩既追求凝煉,又主張“寧拙無巧,寧樸無華”.此首絕句正可體現他的這種詩學主張. “書當快意讀易盡”,選撣的是中國傳統士大夫最有興味也最可體味的人生快事.碰上一本好書,嗜書加命的讀書人會挑燈夜讀一睹為快,心情自然愉悅十分;而在天清氣爽心情也無限輕快之時,讀書又當是一件賞心悅目的事.“讀易盡”,反映出快意的讀書和讀書后的快意所獲得的最佳閱讀效果和審美體驗. “客有可人期不來”,選擇的是中國傳統士大夫最需要也最能獲得精神慰藉的生活方式——交友,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交友也是交師,古人游學主要就是交友.“君子之交淡如水”,占人的交友并不看重物質,看重的是精神,故所期待的客人是“可人”.可人,就是可意之人,是與俗人相對的高人,也就是能談得來的知已.陳師道曾有詩云“俗子推不去,可人費招呼”《寄黃充》)正是這個意思.可見,可意的客人也是可遇不可求的,能在家接待知己朋友也不失為人生一大快事.所以,金圣嘆的三十三則《不亦快哉!》中的第二則就將“十年別友,抵暮忽至”,沒有錢,他的妻子將頭上的金簪拔下拿去換酒錢,金還大呼“不亦快哉!”,足見交友在古人眼中是何等重要的事情. “世事相違每如此,好懷百歲幾回開?”詩人道出的是人生的一種普遍感受,人生之事不如意者十之九,哪能做到事事都與自己的意愿相臺呢'而“好懷百歲幾回開'”又帶有洞穿世事人生、萬事均無掛礙的禪理,可視作對人的勸導,也可視為對自己的安慰. 漢魏時期,詩人們常常是憂慮過度,“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連頗有建功立業之想的曹操也感嘆“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人的壽命也極為短暫,超過50歲者就算長壽了.兩晉時期的士大夫們就沒有那么沉重了,他們特金錢生死問題看得輕許多.《世說新語·雅量》載阮遙好收集屐,當人家去拜訪他時,見他神色閑暢,自己吹火為屐上蠟,并自嘆日:“不知人生當者幾量屐!”這種神情和人生態度與好“懷百歲幾回開?”在文化精神上是一脈相通的.連清代的重臣曾國藩也有詩感慨:“蒼天可樸河可塞,唯有好懷不易開”,可見保持愉快的心情還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8.求絕句賞析及翻譯
詩詞及賞析 一 絕句 杜甫 遲日江山麗, 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 沙暖睡鴛鴦。 注釋: 江山沐浴著春光多么秀麗, 陣陣春風送來花草的芳香。
飛翔的燕子銜著濕泥忙筑巢, 美麗的鴛鴦睡在沙上曬太陽。 遲日:指春天。
泥融:春日來臨,凍泥融化,又濕又軟。 鴛鴦:一種漂亮的水鳥,雄鳥與雌鳥時常雙雙出沒。
【賞析】這首詩描寫了春天美好動人的景色。第一,二句大處著眼,視野開闊,描寫了自然界的大環境。
詩的開頭突出“遲日”,統領全篇。正因為春天來到,才會出現“花草香”“泥融”“沙暖”等現象。
后兩句生動地描寫了兩種可愛的動物,寫燕子的動態,顯出春意繁鬧;鴛鴦的靜態顯得悠閑自在。動靜搭配,相映成趣。
這首詩意境優美,格調清新,自然流暢。 【中心思想】這首詩抓住陽光、江山、春風、花草及其香味、燕子和鴛鴦、泥融與沙暖等特有的春天景物,給讀者描繪了一幅明麗紛繁的春景圖,表達了詩人結束奔波流離生活后暫居草堂的安適心情,也表達了詩人對初春時節自然界一派生機、欣欣向榮的歡悅情懷。
2 絕句 釋志南 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賞析】 釋志南的生活狀態已不可考,他在當時的文壇上也沒有“中興四大詩人”以及“二泉先生”諸人的風頭那么健。但就這短短的一首詩,就以其對早春二月的細膩感受和真切描寫,把自己的名字載入了宋代詩史。
宋人趙與□《娛書堂詩話》卷上曾載:“僧志南能詩,朱文公嘗跋其卷云:‘南詩清麗有余,格力閑暇,無蔬筍氣。如云:“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予深愛之。’”朱熹激賞其詩,所使用的標準是有無“蔬筍氣”,實際上是宋代詩學理論探討的問題之一。
蘇軾在《贈詩僧道通詩》中說:“語帶煙霞從古少,氣含蔬筍到公無。”自注:“謂無酸餡氣也。”
可能是第一個提出這一命題。他評唐代司空圖“棋聲花院靜,幡影石壇高”二句說:“吾嘗游五老峰,入白鶴院,松蔭滿庭,不見一人,惟聞其聲,然后知此句之工也。
但恨其寒儉有僧態。”(《書司空圖詩》)便明確表現了這一傾向。
他的對僧詩蔬筍氣的反對,也得到了不少詩人的贊同。如葉夢得《石林詩話》卷中說:“近世僧學詩者極多,皆無超然自得之氣,往往反拾掇摹效士大夫所殘棄。
又自作一種僧體,格律尤凡俗,世謂之酸餡氣。”考察蔬筍氣的內涵,大約是指感情的枯寂,境界的寒儉之類,這本是與僧家生活和精神緊相聯系的一種狀態,是一種特定的“林下風流”,似乎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所以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五十七引《西清詩話》說:“東坡言僧詩要無蔬筍氣,固詩人龜鑒。今時誤解,便作世網中語,殊不知本分家風,水邊林下氣象,蓋不可無。
若盡洗去清拔之韻,使與俗同科,又何足尚!”元好問在《木庵詩集序》中更直截了當地說:“詩僧之詩所以自別于詩人者,正以蔬筍氣在耳。”(《遺山先生文集》卷三十七)的確,如果我們承認生活是一切文學藝術的唯一源泉的話,那么,對那種最能反映詩僧生活狀態的蔬筍氣又有什么理由不加以認可呢?蘇軾諸人的說法其實是要把一切詩歌創作都納入士大夫的審美趣味和標準中,而抹殺其應有的獨特性。
這一點,甚至和蘇軾本人經常在詩歌理論中所表示的對多樣化的追求也是不相符合的。所以,我們寧可理解為是他的一時之言,因為,從他的一些具體作品來看,也是并不缺少“蔬筍氣”的。
話又回到志南的這一首詩,朱熹稱贊其沒有蔬筍氣,也是從士大夫的立場說的。這說明釋志南是詩歌創作上的多面手,不管有無蔬筍氣,僧人都能寫出好詩。
3 桃花溪 [唐]張旭 隱隱飛橋隔野煙,石礬西畔問漁船。 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
【注解】: 1、飛橋:高橋。 2、石磯:河流中露出的石堆。
3、洞:指《桃花源記》中武陵漁人找到的洞口。 【韻譯】: 隱隱看見一座長橋,被野煙隔斷; 在石嶼的西畔,借問打漁的小船。
桃花隨著流水,終日地漂流不盡; 桃花源洞口,在清溪的哪段哪邊? 【評析】: ??這是借陶潛《桃花源記》的意境而寫的寫景詩。詩由遠外落筆,寫山谷深幽,迷 離恍惚,隔煙朦朧,其境若仙。
然后鏡頭移近,寫桃花流水,漁舟輕泛,問訊漁人, 尋找桃源。詩的構思婉曲,意境若畫,有景有情,趣味深遠。
蘅塘退士批注:“四句 抵得一篇《桃花源記》。”這話不無道理。
4 絕句 杜甫 江碧鳥逾白, 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過, 何日是歸年。
〖譯文〗 江水碧綠水鳥的白翎顯得更加潔白, 山峰青翠映襯得花兒象燃燒的火一樣紅。 今年的春天眼看又過去了, 不知什么時候才是我回家的日子。
〖字意〗 逾:更多。 欲:好象。
燃:燃燒。 過:過去。
何:什么。 〖點評〗 這首詩以色彩鮮明,清新怡人的美好風光反襯詩人強烈盼望歸家的心情,抒 發了作者長久旅居他鄉的感慨。
〖鑒賞〗此詩為杜甫入蜀后所作,寫于暮春之時。抒發了羈旅異鄉的感慨。
“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這是一幅鑲嵌在鏡框里的風景畫,濡飽墨于紙面,施濃彩于圖中,有令人目迷神 奪的魅力。你看,漫江碧波蕩漾,顯露出白翎的水鳥,掠翅。
9.求一首比較簡單但有意境或意義的絕句,并請帶上解釋和賞析
杜甫《絕句》賞析
絕句
杜 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
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
門泊東吳萬里船。
[注釋]
1. 鷺:一種水鳥名,鷺鷥。
2. 西嶺:指岷山。
3. 千秋雪:終年不化的積雪。
4. 泊:停靠。
[簡析]
這首詩是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草堂閑居時寫的,共寫絕句四首,本詩是其中的第三首,描寫了草堂門前浣花溪邊春景。
本詩由兩聯工整的對偶句組成。前兩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寫的是動景。首句堂前黃鸝鳴于翠柳間,是近景;次句白鷺飛上青天,是遠景。這些景物的畫面,色彩艷麗:嫩黃的小鳥,翠綠的柳林,雪白的鷺鷥,蔚藍的青天,四種色彩給人以深刻的印象。不僅有色還有聲,有那婉轉動聽的鶯歌,真是一派生機勃勃的明麗的景象。 后兩句“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寫的是靜景。前兩句兩個動詞是“鳴”“上”,后兩句是“含”“泊”,一動一靜。第三句寫西嶺積雪,是遠景。“含”字運用擬人手法,十分貼切生動;“千秋”點出時間的久遠,更顯出其靜。第四句寫門前的船只,是近景。“泊”,停泊著,但這停泊的是將要駛往東吳的船,靜中包含著動;“萬里”點出空間的遼闊。 這首詩,每句一景,其中動景、靜景,近景、遠景交錯映現,構成了一幅絢麗多彩、幽美平和的畫卷,令人心曠神怡,百讀不厭。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絕句的詩句簡短解析(《絕句》古詩的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