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李四光短一點的故事10個字
李四光9歲那年,元宵節晚上有花燈表演,他和大人們興高彩烈地去觀看,很晚才回家。熟睡之中,突然有人大聲喊起來:
"不好啦,河南大婆的屋子著火了,大家快去救火呀:"
李四光在夢中被一片嘈雜聲吵醒,趕緊披上衣服,提著一只水桶也跑了出來。河南大婆家的茅屋火光沖天,李四光跑到池塘邊裝了多半桶水,踉踉蹌蹌地拎到茅屋前。火苗正從茅屋頂往外竄,可他怎么用勁,水也潑不到屋頂的火苗上。
李四光又拎著水桶轉到房子后邊,看見屋檐下正巧放著個梯子。李四光的膽子從小就大,爬梯子是經常事,這回又是救火,他三下兩下就爬上了房,把桶里的水一飄一飄地向火苗潑去。火終于被大伙撲滅了,河南大婆也被救了出來。母親四處找不到李四光,急得大喊起來:
"四光!四光!你在哪兒?"
"媽媽。我在這兒!"
媽媽一聽,兒子的聲音好像從天上發出來的。她抬頭一看,只見兒子在房頂上拎著水瓢、,提著水桶,褲腿上還滴滴嗒嗒掉著水珠。
"快點給我下來,多危險!你是怎么上去的呀?"
"媽媽,房后有梯子,我是蹬著梯子上來的。"
鄰居們趕緊跑到房后,從梯子上抱下李四光,并齊聲夸贊他勇敢。這時,李四光看到河南大婆沒有穿棉衣,便趕緊跑回家,把母親的舊衣服拿來送給河南大婆。看到這一切,母親感到很高興,兒子已經懂事了。
2.李四光的小故事50字
1、1904年5月,李四光赴日本留學。12月,李四光結識了在東京法政大學學習的近代民主革命家宋教仁,經介紹又認識在東京京西大學工藝化學的馬君武。此時,他接受了更多的民主革命思想,開始走上革命道路。并毅然將盤在頭上的長辮子剪掉,表明自己站在革命的一邊。
2、1907年,入大阪高等工業學校船用機關科,學習造船機械,宣統二年畢業。因其在日本受了帶有漢民族主義的反滿革命思想的影響,成為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中年齡最小的會員,以“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為己任。并獲孫中山贊譽,送其八個字:“努力向學,蔚為國用。”
3、1949年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在即,李四光被邀請擔任政協委員,然而做好回國準備時卻被倫敦的朋友(凌叔華、陳源夫婦)告知,國民黨政府駐英大使已接到密令,要其公開發表聲明拒絕接受政協委員職務,否則將被扣留。
李四光當機立斷,只身離開倫敦來到法國。兩星期之后,夫婦二人在巴塞爾買了從意大利開往香港的船票,于1949年12月啟程秘密回國,直到1950年5月6日,李四光終于到了北京。
4、1923年,李四光提出了蜓科鑒定方法,創立了十項標準,將蜓科主要特性,用若干曲線表示出來,使之既有定性概念,也有定量概念,并可以減少文字描述的繁瑣,從而提高了鑒定的標準性科學性。
這十條標準,一直被中國及其他國家蜓科學者所采用。李四光用這個方法,鑒定了大量的化石標本,寫成了他的第一部科學巨著《中國北方之蜓科》,獲得了伯明翰大學的科學博士學位。
5、李四光早就預見到新中國的國防和經濟建設需要鈾礦資源。1949年回國時,他從英國帶回了一臺伽馬儀,為中國后來尋找鈾礦發揮了重要作用。1955年1月,召開中央書記處擴大會議,研究發展原子能事業的問題,在這次會議上,李四光和劉杰、錢三強一起做了工作匯報。
李四光多次聽取找鈾隊伍匯報、指導工作。他根據地質力學理論,對找鈾前景持樂觀態度,指出:“一是要找富集帶,二是要便于開采。……在我國主要是在幾個東西帶上。”實踐證實了李四光的預測,尤其南嶺帶的一些鈾礦床以規模大、品位高、易開采著稱全國。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李四光
3.李四光的個人事跡(短一點的)
李四光的事跡
李四光除了是地質學家之外,還是一位音樂迷,譜寫了中國最早的一首小提琴曲《行路難》。
20世紀30年代,李四光主持興建的武漢大學珞珈山新校區,歷經一載有余,終于完成。
1932年5月26日,武漢大學隆重地舉行了新校舍落成典禮。李四光作為教育部的代表表示祝賀,并為武大師生進行了學術講座,當他演講完畢,畢業紀念刊的編輯們希望他為紀念刊題詞,他拿起筆墨寫下了兩行大字:“用創造的精神和科學的方法求人生的出路”。從此以后,他的“創造的精神和科學的方法”一直在激勵武大師生不斷地博學慎思而篤行。
4.李四光這位名人最感動人簡單的故事
李四光名字由來
李四光出身于窮苦家庭。原名李仲揆。
1902年,湖北開始大量興建新式的中小學堂,除了教學生傳統的經書,還傳授科學技術知識。這一消息很快傳到了黃岡,仲揆躍躍欲試,來到武昌,在湖北省學務處填寫報名表。可能是太緊張了,他誤將年齡“十四”填在了姓名欄里。發現寫錯后,他因為家里窮,舍不得花錢再買一張表格,正在犯難,抬頭看見前面大廳正中掛的橫匾上有“光被四表”這四個字。仲揆眼前一亮,將姓名欄里“十”添了幾筆寫成“李”,而在“四”后邊加了個“光”字,改過之后,他滿意地說:“四光,四面光明,前途是有希望的。”從此他改名為李四光。
李四光和小偷
李四光上的是私塾,同學們都在校住宿。有一天夜里,天氣特別的寒冷,大家把所有的衣服都壓在被子上面。半夜里,一個小偷溜進學生宿舍,把一個同學蓋在被子上的衣服給傷走了。那小偷正在溜出去時,碰倒了桌子,響聲驚醒了一位同學,他見陌生人進來,便大聲喊道:"有小偷,大家快起來抓小偷!"
同學們全都驚醒了,沖出院子去捉賊。不一會兒,小偷就被同學們抓了回來。只見那小偷一身襤褸,臉色臘黃。同學們你一拳、我一腳地把小偷打得鼻青臉腫。
"大家不要再打他了:"站在一旁一直沒有動手的李四光實在看不下去了,就向同學們喊道。
同學們住了手,一齊望著他們最尊敬的老大哥。
李四光走上前對那位小偷說:"你以后再不能偷東西了。做了壞事,別人就要打你。你以后做個好人吧!"
小偷點了一下頭,眼淚撲簌簌掉了下來。有的同學圍上來埋怨李四光:"他偷了別人的衣服,也想偷你的,你為什么要幫助他?"
李四光說道:"你們看他穿得那么單薄,又被打了一頓,實在可憐,放了他吧。我想他今后會改的。"
小偷被放走了,臨走時,他向李四光深深地鞠了一躬。
5.李四光的故事簡單些15字以內
李四光的故事(李四光的名人軼事-李四光名字由來)
李四光出身于窮苦家庭。原名李仲揆。
1902年,湖北開始大量興建新式的中小學堂,除了教學生傳統的經書,還傳授科學技術知識。這一消息很快傳到了黃岡,仲揆躍躍欲試,來到武昌,在湖北省學務處填寫報名表。可能是太緊張了,他誤將年齡“十四”填在了姓名欄里。發現寫錯后,他因為家里窮,舍不得花錢再買一張表格,正在犯難,抬頭看見前面大廳正中掛的橫匾上有“光被四表”這四個字。仲揆眼前一亮,將姓名欄里“十”添了幾筆寫成“李”,而在“四”后邊加了個“光”字,改過之后,他滿意地說:“四光,四面光明,前途是有希望的。”從此他改名為李四光。
6.李四光的小故事50字
1、1904年5月,李四光赴日本留學。
12月,李四光結識了在東京法政大學學習的近代民主革命家宋教仁,經介紹又認識在東京京西大學工藝化學的馬君武。此時,他接受了更多的民主革命思想,開始走上革命道路。
并毅然將盤在頭上的長辮子剪掉,表明自己站在革命的一邊。 2、1907年,入大阪高等工業學校船用機關科,學習造船機械,宣統二年畢業。
因其在日本受了帶有漢民族主義的反滿革命思想的影響,成為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中年齡最小的會員,以“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為己任。并獲孫中山贊譽,送其八個字:“努力向學,蔚為國用。”
3、1949年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在即,李四光被邀請擔任政協委員,然而做好回國準備時卻被倫敦的朋友(凌叔華、陳源夫婦)告知,國民黨政府駐英大使已接到密令,要其公開發表聲明拒絕接受政協委員職務,否則將被扣留。 李四光當機立斷,只身離開倫敦來到法國。
兩星期之后,夫婦二人在巴塞爾買了從意大利開往香港的船票,于1949年12月啟程秘密回國,直到1950年5月6日,李四光終于到了北京。 4、1923年,李四光提出了蜓科鑒定方法,創立了十項標準,將蜓科主要特性,用若干曲線表示出來,使之既有定性概念,也有定量概念,并可以減少文字描述的繁瑣,從而提高了鑒定的標準性科學性。
這十條標準,一直被中國及其他國家蜓科學者所采用。李四光用這個方法,鑒定了大量的化石標本,寫成了他的第一部科學巨著《中國北方之蜓科》,獲得了伯明翰大學的科學博士學位。
5、李四光早就預見到新中國的國防和經濟建設需要鈾礦資源。1949年回國時,他從英國帶回了一臺伽馬儀,為中國后來尋找鈾礦發揮了重要作用。
1955年1月,召開中央書記處擴大會議,研究發展原子能事業的問題,在這次會議上,李四光和劉杰、錢三強一起做了工作匯報。 李四光多次聽取找鈾隊伍匯報、指導工作。
他根據地質力學理論,對找鈾前景持樂觀態度,指出:“一是要找富集帶,二是要便于開采。……在我國主要是在幾個東西帶上。”
實踐證實了李四光的預測,尤其南嶺帶的一些鈾礦床以規模大、品位高、易開采著稱全國。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李四光。
7.李四光的故事
1、李四光在上學的時候,他的老師就覺得他有很多天分。
一天,上對對子的課時,老師出了一道題:獨角獸。同學們一見就蒙了,有說大馬蜂的,有的說是小壁虎,還有的說是大老虎。
各樣說法莫衷一是。這時,李四光想了一會兒說比目魚,同學們哄堂大笑,老師點了點頭。
他的說法也不是沒道理,因為比是成對的意思,和獨相對。 2、李四光還是個會隨機應變的人。
他的原名并不叫李四光。他為什么會改名呢?事情是這樣的。
在一次考試中,他無意中在名字一欄里寫上了自己的年齡十四,他把“十”改成了“李”,心想:叫“李四”太不文雅了。于是,他開始四處張望起來,找呀找,忽然他看見了一塊牌匾上“光明正大”四個字。
一想,就叫李四光吧。
8.李四光這位名人最感動人簡單的故事
李四光名字由來李四光出身于窮苦家庭。
原名李仲揆。1902年,湖北開始大量興建新式的中小學堂,除了教學生傳統的經書,還傳授科學技術知識。
這一消息很快傳到了黃岡,仲揆躍躍欲試,來到武昌,在湖北省學務處填寫報名表。可能是太緊張了,他誤將年齡“十四”填在了姓名欄里。
發現寫錯后,他因為家里窮,舍不得花錢再買一張表格,正在犯難,抬頭看見前面大廳正中掛的橫匾上有“光被四表”這四個字。仲揆眼前一亮,將姓名欄里“十”添了幾筆寫成“李”,而在“四”后邊加了個“光”字,改過之后,他滿意地說:“四光,四面光明,前途是有希望的。”
從此他改名為李四光。李四光和小偷李四光上的是私塾,同學們都在校住宿。
有一天夜里,天氣特別的寒冷,大家把所有的衣服都壓在被子上面。半夜里,一個小偷溜進學生宿舍,把一個同學蓋在被子上的衣服給傷走了。
那小偷正在溜出去時,碰倒了桌子,響聲驚醒了一位同學,他見陌生人進來,便大聲喊道:"有小偷,大家快起來抓小偷!"同學們全都驚醒了,沖出院子去捉賊。不一會兒,小偷就被同學們抓了回來。
只見那小偷一身襤褸,臉色臘黃。同學們你一拳、我一腳地把小偷打得鼻青臉腫。
"大家不要再打他了:"站在一旁一直沒有動手的李四光實在看不下去了,就向同學們喊道。同學們住了手,一齊望著他們最尊敬的老大哥。
李四光走上前對那位小偷說:"你以后再不能偷東西了。做了壞事,別人就要打你。
你以后做個好人吧!"小偷點了一下頭,眼淚撲簌簌掉了下來。有的同學圍上來埋怨李四光:"他偷了別人的衣服,也想偷你的,你為什么要幫助他?"李四光說道:"你們看他穿得那么單薄,又被打了一頓,實在可憐,放了他吧。
我想他今后會改的。"小偷被放走了,臨走時,他向李四光深深地鞠了一躬。
9.李四光的一些真實事例
李四光,(1889-1971),蒙古族族,字仲拱,原名李仲揆,1889年10月26日出生于湖北省黃岡縣一個貧寒人家。
他自幼就讀于其父李卓侯執教的私塾,14歲那年告別父母,獨自一人來到武昌報考高等小學堂。在填寫報名單時,他誤將姓名欄當成年齡欄,寫下了“十四”兩個字,隨即靈機一動將“十”改成“李”,后面又加了個“光”字,從此便以“李四光”傳名于世。
1904年,李四光因學習成績優異被選派到日本留學。他在日本接受了帶有漢民族主義的反滿革命思想影響,成為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中年齡最小的會員,以“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為己任。
孫中山贊賞李四光的志向:“你年紀這樣小就要革命,很好,有志氣。”還送給他八個字:“努力向學,蔚為國用。”
1910年,李四光從日本學成回國。武昌起義后,他被委任為湖北軍政府理財部參議,后又當選為實業部部長。
袁世凱上臺后,革命黨人受到排擠,李四光再次離開祖國,到英國伯明翰大學學習。1918年,獲得碩士學位的李四光決意回國效力。
途中,為了解十月革命后的俄國,還特地取道莫斯科。 從1920年起,李四光擔任北京大學地質系教授、系主任,1928年又到南京擔任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所長,后當選為中國地質學會會長。
他帶領學生和研究人員常年奔波野外,跋山涉水,足跡遍布祖國的山川。他先后數次赴歐美講學、參加學術會議和考察地質構造。
1949年秋,新中國成立在即,正在國外的李四光被邀請擔任政協委員。得到這個消息后,他立即做好了回國準備。
這時,倫敦的一位朋友打來電話,告訴他國民黨政府駐英大使已接到密令,要他公開發表聲明拒絕接受政協委員職務,否則就要被扣留。李四光當機立斷,只身離開倫敦來到法國。
兩星期之后,李夫人許淑彬接到李四光來信,說他已到了瑞士與德國交界的巴塞爾。夫婦二人在巴塞爾買了從意大利開往香港的船票,于1949年12月啟程秘密回國。
回到新中國懷抱的李四光被委以重任,先后擔任了地質部部長、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全國科聯主席、全國政協副主席等職。他雖然年事已高,仍奮戰在科學研究和國家建設的第一線,為我國的地質、石油勘探和建設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
1958年,李四光由何長工、張勁夫介紹加入了中國**,由一個民族民主主義者成為共產主義戰士。60年代以后,李四光因過度勞累身體越來越差,還是以巨大的熱情和精力投入到地震預測、預報以及地熱的利用等工作中去。
1971年4月29日,李四光因病逝世,享年82歲。 李四光的最大貢獻是創立了地質力學,并以力學的觀點研究地殼運動現象,探索地質運動與礦產分布規律,新華夏構造體系的特點,分析了我國的地質條件,說明中國的陸地一定有石油。
從理論上推翻了中國貧油的結論,肯定中國具有良好的儲油條件。**、**在認真聽取了匯報后,支持了他的觀點,并根據他的建議,在松遼平原、華北平原開始了大規模的石油普查。
1956年,他親自主持石油普查勘探工作,在很短時間里,先后發現了大慶、勝利、大港、華北、江漢等油田,為中國石油工業建立了不朽的功勛。從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勘探部門相繼找到了大慶油田、大港油田、勝利油田、華北油田等大油田,在國家建設急需能源的時候,使滾滾石油冒了出來。
這樣,不僅摘掉了“中國貧油”的帽子,也使李四光獨創的地質力學理論得到了最有力的證明。 李四光 “科學救國” 北京西郊地質力學研究所的東邊,有一條又長又窄的小路,人稱“李四光路”,因為李四光生前每天都要在這條小路上散步而得名。
今天,這條小路已被加寬變得熱鬧起來,但是,李四光的形象卻永遠留在人們的記憶中,他一生所走過的漫長而曲折的道路仍給人們許多啟示…… 1889年10月26日,李四光出生在湖北省黃風縣張家灣一個貧寒的家庭里,原名李仲揆。 李四光在農村生活了近14個年頭。
從五六歲起,他就在父親教書的私塾里讀書,還要幫著母親打柴、舂米、推磨、提水……,艱苦的生活培養了他刻苦奮斗的精神和倔強的性格。 太平天國革命運動之后,洋務派興起,湖北辦起了許多新學堂,以講新學而標新立異。
李四光被深深地吸引,他只身前去投考,以優異成績被錄取。 在新學堂里,他如饑似渴地學習新知識,由于每次考試都是第一名,被省里選作官費留學生,送到日本學造船。
李四光在日本度過了7年,在那里,他參加了孫中山先生領導的中國同盟會。 李四光回國后第二年,辛亥革命爆發,他參加了漢口的保衛戰,作為新被任命的湖北軍政府理財部參議,他親自組織碼頭工人和人力車夫運軍火、上前線。
隨后,他被選為湖北軍政府實業部部長。正當李四光準備大干一番事業之時,辛亥革命失敗了。
他發憤專心于科學技術的研究,走“科學救國”之路。他去英國留學,先是學采礦,以后轉到地質。
他祈盼著有一天,得見政治清明之世,為祖國貢獻自己的青春和熱血。 留學生活并不輕松。
為了維持不斷上漲的學費,李四光假期到礦山去做工。在伯明翰大學的6年里,他不僅專業學習成績優秀,而且熟練地掌握了英語,先后獲得了學士學位和博士學位。
畢業后,他婉言拒絕了一家礦山的高薪聘請。
10.李四光小時候的故事
李四光是農村中一位窮教書先生的兒子。
他的祖父母更窮。他們是蒙古族,不知道是由于什么原因,在清朝光緒年間, 沿途乞討,流落到湖北黃岡的回龍山旁。
回龍山,蜿蜒起伏,氣象不凡。人們傳說回龍山原有九條龍蟄伏在這里,后來 都乘著云雨回到龍宮去了,獨有那第九條小龍,舍不得這個地方,又返了回來,后 來變成回龍山。它確實是一個山清水秀的好地方。
李四光的祖父看到這個去處靠山有水,不愿再四處流浪,就帶著妻兒在一座破 廟里住了下來。
白天,他帶著兒子李卓侯上山砍柴打草,換點糧食、零錢養家活口。晚上,他 帶著兒子在燈光下讀四書五經。
清朝的時候設有科舉考試。李卓候在父親的教誨下進府應考,倒也考上了一個 秀才,只可借家中無錢無勢,因此也并沒有得到什么出路,只得在離家比較遠的另 一座破廟里,設了一個館,靠著教幾個農村的學生糊口。
1889年10月26日,李四光就在這回龍山下的下張灣里誕生,因為他是父親李卓 侯的第二個兒子,父親給他起名叫仲揆。
六歲,小仲揆跟著一位名叫陳二爹的老先生發蒙了,他學習很用功,經常受到 陳二爹的夸獎。
爸爸讓他這么早就讀書,也是抱著“早發蒙、早出息”的希望。家里雖然貧寒, 但是,他交代給小仲揆的媽媽,家里寧可少吃點油,每天晚上也要給孩子們一盞燈 油,讓他們可以在晚上讀點書。
那個時候農村里已經有煤油燈了,不過不是帶燈罩的,只有一根燈論兒,插在 一根鐵皮管蓋上,就著瓶里的煤油燃燒著。這種燈,冒出來的火焰紅紅的,還帶著 一股又黑又難聞的煤煙;它的火花,是一閃一閃的,飄忽不定。時間稍微長一點兒, 就會熏得人的鼻孔里和牙齒上都留下一層黑,腦袋也疼,眼睛也累。父親怕把兒子 熏壞了,所以特地關照要給孩子點清油燈。
清油燈的優點比煤油槍子燈要強多了,它燈光清亮,輕煙不起,也沒有怪味。
晚上,小仲揆和哥哥面對面坐在一張桌子跟前,他不忙打開自己的書包,卻先 看了看油盞里的燈芯。媽媽在里面放了兩根燈芯,小仲揆用撥燈很輕輕撥去一根, 只剩下一根。
“就點兩根燈芯吧,孩子。”媽媽疼愛地說,“這是你爸爸關照過的,別省這 點兒油了。”
“不是這個意思,媽媽。點一根燈芯,我可以多學一倍的時間。哥哥,是吧?” 小仲揆說著,抬起頭看了看自己的哥哥。
“挺好,其實也差不多一般亮。”哥哥同意。
媽媽也就不再勉強。小仲揆和他的哥哥就這樣默默地讀呀,寫呀,誰也不打擾 誰,一直堅持到燈盞里的油點完。
媽媽坐在他們的桌子旁邊,就著這一根燈芯所發出來的亮光,搖著她的紡車。 晚上紡點紗線,還能換得幾個零錢,好買點火柴、油鹽,也給孩子們買點讀書用的 筆墨紙張。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李四光的故事簡短事例(李四光短一點的故事10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