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李白簡介(簡單介紹人物)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據《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圣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與李唐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
李白深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梁甫吟》《早發白帝城》等多首。
擴展資料:
人物生平
神龍元年(705年), 十一月,武則天去世。李白五歲。發蒙讀書始于是年。《上安州裴長史書》云:“五歲誦六甲。”六甲,唐代的小學識字課本,長史,州之次官。
開元三年(715年),李白十五歲。已有詩賦多首,并得到一些社會名流的推崇與獎掖,開始從事社會干謁活動。亦開始接受道家思想的影響,好劍術,喜任俠。是年岑參生。
開元十三年(725年),李白出蜀,“仗劍去國,辭親遠游”。
開元二十三年(735年),玄宗又一次狩獵,正好李白也在西游,乘機獻上《大獵賦》,希望能博得玄宗的賞識。他的《大獵賦》希圖以“大道匡君,示物周博”,而“圣朝園池遐荒,殫窮六合”,幅員遼闊,境況與前代大不相同,夸耀本朝遠勝漢朝,并在結尾處宣講道教的玄埋,以契合玄宗當時崇尚道教的心情。
天寶四載(745年)秋天,李白與杜甫在東魯第三次會見。短短一年多的時間,他們兩次相約,三次會見,知交之情不斷加深。他們一道尋訪隱士高人,也偕同去齊州拜訪過當時馳名天下的文章家、書法家李邕。就在這年冬天,李杜兩人分手。
天寶十四載(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李白與妻子宗氏一道南奔避難。春在當涂。旋聞洛陽失陷,中原橫潰,乃自當涂返宣城,避難刻中(今浙江省膝縣)。秋,聞玄宗奔蜀,遂沿長江西上,入廬山屏風疊隱居。
上元三年 (762年),李白病重,在病榻上把手稿交給了李陽冰,賦《臨終歌》而與世長辭。
2.李白簡介(簡單介紹人物)
雖然李白的《將進酒》被無數人追捧,但是我心中的李白就是一個酒瘋子,無酒不歡,無酒不詩,只會借酒消愁;酒醉的李白,“怎么也飛不出花花的世界”,橫空出世“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酒喝到位甚至說“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曾經也會巴結迎合奉承,但是恃才放曠,遭人嫉妒,不圓滑,不低調,戲耍高力士,很多人都不喜歡他,不被人整才怪呢!把好不容易謀取的小官職給葬送了,所以說他不適合搞政治。一,李白就是個酒瘋子,無酒不歡,無酒不詩,只會借酒消愁酒,是詩仙李白身上一個最鮮明的符號,“會須一飲三百杯”,詩仙的仙氣,一半才會靠醇厚的酒香釀出來 ,一半才能從李白個性中的獨特氣質表現出來。
仕途上的不如意,必須要靠喝酒發泄。喝到高潮,名篇佳作就呼之欲出,這樣的李白,簡直就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這一句,就足令天下才子精神為之一振。
酒宴至此,漸入高潮,詩人已有八九分醉意,竟變客為主,殷勤致意,頻頻勸飲.一般都是這樣的,你看宴會上剛開始有人說:不行不行,我不會喝酒的。可是三杯酒下肚,頓時來勁兒了,小臉蛋兒也泛紅了,精神頭兒也上來了,你一杯我一杯,好像酒不要錢了,他也不是客人了,也不管誰誰誰了!但是人家李白有這個本事,不喝不詩,一喝就多,喝多就能詩。
我一喝多就暈頭轉向,呼呼大睡。這就是跟“酒仙”的差距,更是跟“詩仙”挨不上邊兒。
于是我不得不慨嘆:做人的差距咋這么大呢???"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愁。”
宴飲至此,又出現了一個高潮。此時的李白就喝到位了,竟然一邊埋怨主人錢少,飲酒不能盡興,一邊又提出了建議,讓主人把“五花馬、千金裘”典當買酒,大家一醉解萬古之愁,真是醉人快語,語驚四座,憑這一句就足可名傳后世,令古往今來的酒徒們瞠目.喝到高潮的最佳狀態,就是開始要酒了。
這李白都要主人日子不過了,啥都不要了,拿來換酒。只要有酒,就開心了。
這就是“酒瘋子”的最佳狀態。所以李白的《將進酒》,以及其他的酒詩,是他全部詩歌中最為人稱道的精華之一。
他的飲酒醉酒之作,將酒詩推到了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高度。古往今來酒詩佳作如云,但能稱得上獨步天下的,惟李白而已。
李白的酒詩,均是千古名篇,首首皆是讓人嘆為觀止的“酒神仙曲”。二,李白為了踏上仕途,也巴結迎合奉承過,但是恃才放曠,不圓滑,不低調,戲耍高力士,很多人都不喜歡他,把好不容易謀取的小官職給葬送了。
所以說,李白不適合做官,只能喝酒寫詩。《玉真仙人詞》玉真之仙人,時往太華峰。
清晨鳴天鼓,飆欻騰雙龍。弄電不輟手,行云本無蹤。
幾時入少室,王母應相逢。李白為了巴結玉真公主,也是極盡夸贊,把玉真公主夸的跟王母娘娘似的。
玉真公主一高興,就把李白推薦他給哥哥唐玄宗當了御用翰林,專門給皇上寫詩,歌公頌德。可以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這李白可就神兒了。“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經常喝醉了,也不管誰誰誰,皇上要呼他來寫詩,他也不去;有一次趁著酒醉,還讓皇帝寵臣高力士給他提靴。這還了得嗎?大家都紛紛進諫,唐玄宗也越來越反感李白。
于是李白被唐玄宗拿幾個小錢給打發了。結語:李白,成詩因酒也,仕途失敗亦因酒也。
酒喝到位了,大唐是李白的,詩詞是天下的,郁悶都是“月亮惹的禍”。上帝是公平的,想讓李白以詩詞聞名天下,就不能讓他做官。
打擊一下,才能激起他喝醉酒而創作詩詞的欲望。為我們中華文明史上留下最璀璨的一道光芒。
3.求李白簡介(越簡潔越好)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東),生于碎葉城(當時屬安西都護府,今巴爾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后遷居四川江油。天寶初,入長安,賀知章一見,稱為謫仙人,薦于唐玄宗,待詔翰林。后漫游江湖間,永王李璘聘為幕僚。璘起兵,事敗,白坐流放夜郎(在今貴州省)。中途遇赦,至當涂依李陽冰,未幾卒。是唐代著名詩人,有《李太白集》。李白所作詞,宋人已有傳說(如文瑩《湘山野錄》卷上)。證以崔令欽《教坊記》及今所傳敦煌卷子,唐開元間已有詞調。然今傳篇章是否果出于太白,甚難斷定。今仍錄《菩薩蠻》,《憶秦娥》各一首。【李白的生平】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我國唐代的偉大詩人。其詩風雄奇豪放,想象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他善于從民歌、神話中汲取營養私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麗絢爛的色彩,是屈原以來積極浪漫主義詩歌的新高峰。與杜甫并稱“李杜”。一、好任俠,喜縱橫 李白于武則天長安元年(公元701年)出生于西域的碎葉,五歲時隨家人定居于昌隆(今四川江油縣)的青蓮鄉。 李白少時,好任俠,且喜縱橫。昌隆所在的綿州地區,自漢末以來,便是道教活躍的地方。 因此,李白從少年時起,常去戴天山尋找道觀的道士談論道經。 后來,他與一位號為東巖子的隱者隱居于眠山,潛心學習,多年不進城市。他們在自己居住的山林里,飼養了許多奇禽異鳥。這些美麗而馴良的鳥兒,由于飼養慣了,定時飛來求食,好像能聽懂人的語言似的,一聲呼喚,便從四處飛落階前,甚至可以在人的手里啄食谷粒,一點都不害怕。這件事被遠近傳作奇聞,最后竟使綿州刺史親自到山中觀看鳥兒們的就食情況。這位刺史見他們能指揮鳥類的行動,認定他們有道術,便想推薦二人去參加道科的考試。可是,二人都婉言拒絕了。 當時有名的縱橫家趙蕤也是李白的好友,此人于開元四年(公元716年)就著成了《長短經》十卷。那時李白才十六歲。趙蕤這部博考六經異同、分析天下形勢、講求興亡冶亂之道的縱橫家式的著作引起了李白極大的興趣。他以后一心要建功立業,喜談王霸之道,也正是受到這部書的影響。二、仗劍遠游 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出蜀,"仗劍去國,辭親遠游"。他乘舟沿江出峽,漸行漸遠,家鄉的山巒逐漸隱沒不可辨認了,只有從三峽流出的水仍跟隨著他,推送著他的行舟,把他要送到一個陌生而又遙遠的城市中去。 1?江陵幸遇司馬禎 李白沒有想到在江陵會有一次不平凡的會見,他居然見到了受三代皇帝崇敬的道士司馬禎。 天臺道士司馬幀不僅學得一整套的道家法術,而且寫得一手好篆,詩也飄逸如仙。玄宗對其非常尊敬,曾將他召至內殿,請教經法,還為他造了陽臺觀,并派胞妹玉真公主隨其學道。 李白能見到這個備受恩寵的道士,自然十分開心,還送上了自己的詩文供其審閱。李白器宇軒昂,資質不凡,司馬禎一見己十分欣賞,及至看了他的詩文,更是驚嘆不已,稱贊其“有仙風道骨,可與神游八極之表”。因為他看到李白不僅儀表氣度非凡,而且才情文章也超人一等,又不汲汲于當世的榮祿仕宦,這是他幾十年來在朝在野都沒有遇見過的人才,所以他用道家最高的褒獎的話贊美他。這也就是說他有“仙根”,即有先天成仙的因素,和后來賀知章贊美他是“謫仙人”的意思差不多,都是把他看做非凡之人。這便是李白的風度和詩文的風格給予人的總的印象。 李白為司馬禎如此高的評價歡欣鼓舞。他決心去追求“神游八極之表”這樣一個永生的、不朽的世界。興奮之余,他寫成大賦《大鵬遇希有鳥賦》,以大鵬自喻,夸寫大鵬的龐大迅猛。這是李白最早名揚天下的文章。 從江陵起,他開始了他鵬程萬里的飛翔。
4.李白簡介(要簡單)急
李白(七零一-七六二),字太白,號青蓮居士。
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亞碎葉。(今巴爾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時屬安西都戶府管轄)。
幼時隨父遷居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蓮鄉。 他的一生,絕大部分在漫游中度過。
天寶元年(七四二),因道士吳筠的推薦,被召至長安,供奉翰林。文章風采,名動一時,頗為玄宗所賞識。
后因不能見容于權貴,在京僅三年,就棄官而去,仍然繼續他那飄蕩四方的流浪生活。安史之亂發生的第二年,他感憤時艱,曾參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
不幸,永王與肅宗發生了爭奪帝位的斗爭,兵敗之后,李白受牽累,流放夜郎(今貴州境內),途中遇赦。晚年漂泊東南一帶,依當涂縣令李陽冰,不久即病卒。
李白的詩以抒情為主。屈原而后,他第一個真正能夠廣泛地從當時的民間文藝和秦、漢、魏以來的樂府民歌吸取其豐富營養,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獨特風貌。
他具有超異尋常的藝術天才和磅礴雄偉的藝術力量。一切可驚可喜、令人興奮、發人深思的現象,無不盡歸筆底。
杜甫有「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韻》)之評,是屈原之后我國最為杰出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稱。與杜甫齊名,世稱「李杜」,韓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
」(《調張籍》)。有《李太白集》。
5.李白的生平經歷(簡單介紹)
李白 (701—762年),生日701年2月8日,漢族,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在我國歷史上,被稱為詩仙。
李白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省秦安縣),隋朝末年,遷徙到中亞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馬克附近),李白即誕生于此。
五歲時,其家遷入綿州彰明縣(今四川 江油市)。
二十歲時只身出川,開始了廣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東至吳、越,寓居在安陸(今湖北省安陸縣)。
他到處游歷,希望結交朋友,干謁社會名流,從而得到引薦,一舉登上高位,去實現政治理想和抱負。可是,十年漫游,卻一事無成。
天寶初年,由道士吳人筠推薦,唐玄宗召他進京,命他供奉翰林。不久,因權貴的讒悔,于天寶三、四年間(公元 744或745年),被排擠出京。此后,他在江、淮一帶盤桓,思想極度煩悶。
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冬,安祿山叛亂,他這時正隱居廬山,適逢永王李遴的大軍東下, 邀李白下山入幕府。后來李遴反叛肅宗,被消滅,李白受牽連,被判處流放夜郎(今貴州省境內),中途遇赦放還,往來于潯陽(今江西九江)、宣城(今安徽宣城)等地。代宗寶應元年(公元762年),病死于安徽當涂縣。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李白簡介簡短(李白簡介簡單介紹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