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作為一個歷史人物,戎馬一生,文治武功可以應受到正面的評價,,他“挾天子以令
諸侯”,官渡之戰破袁紹,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叱咤風云,既有安邦治國之能,又有克敵制勝之功,所以后人就評說曹操為“漢室將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但是在《三國演義》因作者羅貫中的個人藝術傾向,曹操成為了一個極富爭議的人物,開篇就用“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給曹操進行了定義。
既而塑造出一個中國文學史上最為復雜,最富性格最復雜,思想最矛盾,形象最復雜的文學形象。
本文僅就《三國演義》中曹操既忠勇正直、雄才大略又奸詐兇殘、心胸狹隘的復雜性格進行淺析,全面了解作為文學人物的曹操這一“奸雄”形象。
關鍵詞:曹操 復雜 矛盾 奸雄
正文: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我們在感嘆于楊隆基先生渾厚的嗓音的同時,也可以從中感受到厚重的歷史的滄桑。
羅貫中先生以這首楊慎的《臨江仙》總領《三國演義》的開篇,就奠定了整部小說的感情基調,即滄桑渾厚,氣勢磅礴。
小說陸續登場了數百位人物,但是大都性格形象單一,聰明如妖的諸葛亮、忠義雙全的關羽、勇武忠義的趙云、氣量狹小的周瑜等等。
雖然這些人讓人記憶深刻,刻畫細致入微,仍然讓人感覺不夠豐滿。
不論羅貫中先生出于“尊劉抑曹”的思維還是有意刻畫,其都不得不承認,曹操是其在小說中刻畫的最豐滿,最傳神的一個人物。
在羅貫中的筆下,全書對曹操進行了刻意的藝術化深加工,給曹操的性格進行了更加復雜的刻畫,在小說《三國演義》中,曹操被刻畫成了一個非常復雜的多面的奸雄形象,他既有奸詐、自私、多疑的一面,又有目光遠大、機智過人、求賢若渴的雄才大略的一面。
曹操在書中剛一出場,作者就通過許劭對曹操說的話:“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也。
”對曹操進行一個總的評價和定性。
作為一個歷史人物,曹操是一個正面形象,陳壽在《三國志》中就說“漢末,天下大亂,雄豪并起,而袁紹虎摉四州,強盛莫敵。
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
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①曹操鎮壓黃軍巾起義,逐步擴充自己的軍事力量,官渡之戰后逐漸統一中國北部,接著實施了一系列鞏固政權的措施,實施屯田制,興修水利;用人唯賢,打破門第觀念,網羅重用地主階級中下人物;抑制豪強,加強集權;推行法制,提倡節儉,使遭受巨大破壞的社會開始穩定、恢復、發展。
歷史上的曹操本就是個極富特點的人物,為人既奸詐
狡猾, 又真誠坦率, 既豁達大度又心胸狹隘。
我們姑且不論歷史上的曹操與小說中的“奸雄”曹操有什么樣的具體細致的差別,僅就一個豐滿的文學人物形象而言,羅貫中的刻畫是成功的。
雖然在具體的事件上與史實有不小的出入,但是我們不能忘記《三國演義》是經過作者個人藝術化加工的 “七分史實,三分虛構” 的小說這一事實。
那么,我們就具體分析《三國演義》中這個最豐滿傳神,最復雜矛盾人物,領略一下魯迅先生評價的“至少是一個英雄”的偉人的獨特魅力。
一、忠勇正直與奸詐兇殘的矛盾性格
六百多年來,中國人提到曹操的第一反應是“白臉”,“奸詐”。
總得表示下憤慨,就如同他們所愛戴的劉備一樣。
在歷代讀者看來是說曹操忠、勇,可能在很多人眼里說是嘩眾取寵,牽強附會的。
但是事實上,在《三國演義》這部“曹操的謗書”中,對曹操的勇敢品質,著墨很多,也極具說服力。
如在小說的第四回“謀董賊孟德獻刀”,寫曹操在王允家謀劃刺殺董卓,在眾大臣因擔憂社稷難保,而痛哭時,僅僅只是驍騎校尉的“小官”曹操大笑,并自薦愿意冒死刺殺董卓:“操曰:‘吾非笑別事,笑眾位無一計殺董卓耳。
操雖不才,愿即斷董卓頭,懸之都門,以謝天下。
’”既而取司徒王允七寶刀,趕赴董府獻刀刺董。
最后雖然失敗,但是在小說中,我們可以發現作者的本意還是在肯定曹操的勇敢。
作者敘述這樣一件刺殺之事顯然是在對曹操做出正面的肯定,雖然諸如劉備,孫權等也是勇敢之人,但敢做刺客的,應該是這三人中獨屬曹操所具備的“孤膽”。
書中不僅通過這一點展示曹操的勇敢,隨后曹操進行的一系列戰役中,曹也是“自來征戰,一身當先”“我不自往,誰肯向前”。
正因為如此,曹操才能在軍閥混戰中,屢獲勝利,并最終一統北方。
作者如此描繪曹操,應該是含有發自內心的敬意的,用頗多的筆觸來描寫和贊美曹操的勇敢風采,是讓讀者看到曹操是充分具備無可睥睨的氣概的。
正如元人宋無所稱贊的“奸雄睥睨鼎終移”。
不管是歷史還是文學人物,雖然是地主階級代表,曹操也算是一個忠勇的人物。
《三國演義》第十四回“曹孟德移駕幸許都” 獻帝被董卓劫持回到“宮室燒盡,街市荒蕪,滿目皆是蒿草。
”洛陽后,曹操的謀士荀彧獻計給曹操:“今天子蒙塵,將軍誠因此時,首倡義兵,奉天子以眾望,不世之略也。
若不早圖,人將先我而為之矣。
”曹操遂采納了這一建議,挾天子以令諸侯, 把持朝政。
有人就此就定義曹操為“大奸”。
然而從另外一個層面上講, 曹操此舉也有利于穩定局勢,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出發,我們客觀上看,其憑借挾天子令諸侯所獲得的這一巨大政治優勢實施了一系
列鞏固政權的措施,實施屯田制,興修水利;用人唯賢,打破門第觀念,網羅重用地主階級中下人物;抑制豪強,加強集權;推行法制,提倡節儉,使遭受巨大破壞的社會開始穩定、恢復、發展。
這樣就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統治,有利于其經濟、軍事等各方面發展,并且為以后的統一提供了有利條件對北方的農業生產起了一定的恢復作用。
從這個角度上講,在當時的混亂環境下, 如果曹操對獻帝唯命是從,就是典型的愚忠,因為漢家天子已經無力撐起大局,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反而是在維護漢家天子的統治。
我們再看曹操在 《讓縣自明述志令》 一文中表達了他如果放棄權力就會給國家帶來嚴重后果的思想。
在那個時代背景下,卻也算不上篡權,還是有功于漢朝, 這可以說是對朝廷的 “忠” ,即維護漢室統治。
雖然在小說中,羅貫中在刻畫曹操時加入了個人的藝術思想,傾向明顯,但是同時也把其形象塑造的更為復雜。
我們講曹操是具有忠勇與奸詐的矛盾性格,奸詐的曹操在小說中的具體事例是比比皆是,小說第一回就寫曹操:“操幼時,好游獵,喜歌舞,有權謀,多機變。
”所以在書中就埋下了他奸詐、兇殘的感情基礎。
其后,羅先生更是以大量的筆墨去竭力刻畫曹操的奸詐兇殘:《三國演義》第十七回寫了他攻打衰術.因軍中糧盡,軍心不穩.竟借糧官之頭來穩定軍心。
克扣軍餉本來是曹操所想,但激起軍心動亂之后,卻將全部罪責歸咎于糧官,這就是“曹操借頭”的故事,突出了曹操的殘忍與奸詐。
尤其令人記憶深刻的是在小說的第四回,曹操刺殺董卓失敗后,逃亡到呂伯奢家中,呂伯奢是曹操之父的結義兄弟,呂伯奢收留了故人之子。
此時董卓正“遂令遍行文書,畫影圖形,捉拿曹操;擒獻者,賞千金,封萬戶侯;窩藏者同罪。
”而性格多疑的曹操因聽到“縛而殺之,何如?”的話語,擔心自己被殺,而殺害了呂伯奢一家。
首先讓讀者了解到曹操的兇殘奸詐的個性。
當陳宮責問他為何如此時,他卻回答:“寧教我負天下人,莫教天下人負我!”曹操這一政治信條,道出了他的兇殘本性,殘暴不仁的個性暴露到極點,因此在六百多年來,大家一提到曹操就首先想到這一讓人切齒的丑行。
這也成為曹操被唾罵為“奸雄”的重要依據之一。
雖然是曹操所處的時代環境所要求,在眾多軍閥混戰的亂世中不得不兇殘,譎詐,狠毒,但是也不能否認在我們后世讀者的眼中,曹操確實是夠狠辣,兇殘,譎詐。
在其后的章節中描寫的徐洲屠城、華佗被害、杖殺伏皇后、夢中殺人等情節,都突出地刻畫了曹操的陰險、奸詐、殘暴和不仁、不義。
這樣的刻畫更突顯出曹操的復雜的性格特征,只有用“亂世之奸雄”這一斷言而不能簡單冠以“奸絕”一詞來評價曹操。
二、求賢若渴與嫉賢妒能的矛盾性格
古語有云: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在《三國演義》中,曹操的求賢若渴也被羅貫中給刻畫的細致至極,也算是羅貫中對作為統治者的曹操所擁有的惜才愛才的品德的一種歌頌。
作為一個人,都會有成功的愿望,實現自我價值的自我追求,特別是一直以來受儒家思想教化的中國人,這種愿望更為強烈。
但是,當時那個混亂的年代,在那個萬馬齊喑的年代,曹操廣納賢才,給那些渴望出人頭地的地主階級中下階層文人以實現自我價值的機會。
曹操的求賢若渴我們通過其所寫的詩篇中就可見一般,《短歌行》的"山不厭高,水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曹操借此來抒發廣納賢才,求賢若渴以冀成其大業的決心和霸氣。
曹操求賢若渴的表現在小說中可以說很多地方都被作者用濃墨重彩進行了詳細的描述,最為典型的表現就是對待關羽。
關公辭退,遂引數十騎來見曹操。
操自轅門相接。
關公下馬入拜,操慌忙答禮。
關公曰:“敗兵之將,深荷不殺之恩。
”曹曰:“素慕云長忠義,今日幸得相見,足慰平生之望。
”······關公曰:“關某若知皇叔所在,雖蹈水火,必往從之——此時恐不及拜辭,伏乞見原。
”操曰:“玄德若在,必從公去;但恐亂軍中亡矣。
公且寬心,尚容緝聽。
”
隨后關公即住在許昌,借獻帝封偏將軍,以客禮待關公,備綾錦及金銀器皿想送。
待之甚厚:小宴三日,大宴五日;又送美女十人,使侍關公。
既而“度其身品,取異錦作戰袍一領相贈。
”更贈送千里良駒——赤兔馬。
真的可謂極盡能事,以期能收關羽為己用。
雖然羅貫中用后人之詩嘲諷曹操:奸相枉將虛禮待,豈知關羽不降曹。
但是我們不能否認,曹操確實是愛惜關羽之才,即使關羽離開曹操后,蔡陽想去追殺,曹操說:“不忘故主,來去明白,真丈夫也。
”既而“斥退蔡陽,不令去追”。
不管后人如何評論曹操用“以權術相馭”①去籠絡人心,我們可以看出,作為一個政治家,曹操是真的求賢若渴。
小說中對曹操以寬厚之心,廣納賢才的實例不勝枚舉,我們再來看徐晃的歸順: 徐晃當先,大叫:“曹操欲劫駕何往!”操出馬視之,見徐晃威風凜凜,暗暗稱奇;便令許褚出馬與徐晃交鋒。
刀斧相交,戰五十余合,不分勝敗。
操即鳴金收軍,召謀士議曰:“楊奉、韓暹誠不足道;徐晃乃真良將也。
吾不忍以力并之,當以計招之。
”后用許褚詐敗,終招降徐晃。
我們可以看出,曹操在廣納賢才上真的讓人不得不心生敬意。
同樣的曹操惜才愛才的另一個體現是不吝贊美部下。
如夸獎徐晃:“徐將軍真有周亞夫之風矣”“孤軍兵三十余年,不能及也。
”等等。
可以說在羅貫中的筆下,曹操的求賢若渴被表現的淋漓盡致,極致傳神。
作為那個亂世中的一方諸侯,若想虎視天下,完成統一大業,那么愛惜人才,用人唯賢,唯才是舉是必備的素質。
在三國這個混亂的年代,
其實是人才濟濟,深受儒家思想所教育的文人士大夫,都懷著一顆治國平天下的炙熱的心,但同時他們又如周瑜口中所說,“當今之世,非但君擇臣,臣亦擇君。
”,他們都識時務的俊杰,那么就會找有實力和潛力的統治者,以期一展所學,即他們口中所說的“良禽擇木而棲”,這就要求當時的統治者有非凡的眼光和博大的胸懷。
而曹操堪稱“伯樂”中的佼佼者。
曹操用人可謂獨具慧眼,凡有治國用兵之能,都要重用提拔。
他提拔了于禁,樂進,典韋等將才;任用張遼、徐晃、張郃、陳琳、賈詡等人;任用李典、李通、許禇、臧霸等地方豪強;提拔重用荀攸、王朗等東漢的小官吏;起用郭嘉、劉曄等。
這些人才都是曹魏政權的中流砥柱,為曹魏霸業立下了汗馬功勞。
為選拔人才,曹操曾三下求賢令,集中大量人才,形成了形成了猛將如云,謀臣如雨的盛況。
正是這種 “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的任人唯賢的御下之道,為曹魏霸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誠然曹操作為一個統治者在廣納賢才上值得稱道,但是其性格中的多疑猜忌,嫉賢妒能的狹隘心理在小說中也是被放大了的。
歷來統治者對任何人都是持懷疑態度的,正如常說的“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
嫉賢妒能,猜忌多疑是許多歷代統治者的通病,在《三國演義》中的曹操猶是如此。
其殺楊修則是最為典型的例子。
主簿楊修,為人恃才傲物,數犯曹操之忌;操嘗造花園一所,造成,操往觀之,不置褒貶,只取筆于門上書一“活”字而去。
人皆不曉其意。
修曰:“‘門’內添 ‘活’字,乃‘闊’字也,丞相嫌門闊耳。
”于是改造停當,又請操觀之,操大喜。
但就此也對楊修“心甚忌之”。
后來又有人送曹操一盒酥,曹操自寫“一合酥”于盒上,修見后竟與眾人分食了。
曹操雖面上歡喜,有人看懂他的意思,但是內心對楊修就“心惡之”。
于是,當楊修又一次因為猜對曹操有關“雞肋”的口令的含義的時候,曹操借口擾亂軍心,把楊修給殺了。
楊修之死,固然由于其恃才傲物,經常給領導者制造麻煩,犯了君臣關系大忌的原因,同時也是曹操嫉賢妒能的具體體現。
其后,孔融,許攸, 婁圭及提出以“利斧開腦除病”之法欲醫治曹操頭痛病的華佗,等等曹操因嫉賢妒能的性格所致,將他們一一殺害。
這也反映了曹操作為一個封建統治者的殘暴。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三國演義所有關于曹操的情節和性格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