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1月1日,放假一天):New Year
春節(農歷新年,除夕、正月初一、初二放假三天):Spring Festival
清明節(農歷清明當日,放假一天):Tomb-sweeping Day
國際勞動婦女節(3月8日,婦女放假半天):International Working Women's Day
植樹節(3月12日):Arbor Day
國際勞動節(5月1日,放假一天):International Labor Day
中國青年節(5月4日,14周歲以上的青年放假半天):China Youth Day
端午節(農歷端午當日,放假一天):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國際護士節(5月12日):International nurse's Day
兒童節(6月1日,不滿14周歲的少年兒童放假一天):Children's Day
教師節(9月10日):Teachers' Day
中秋節(農歷中秋當日,放假一天):Mid-Autumn Festival
國慶節(10月1日,放假三天):National Day
記者節(11月8日):Journalist's Day
擴展資料:
中國歲時節日,隨著一年四季的變化和農作物安排的需要,逐漸形成了一系列豐富多彩的節俗活動,表現了鮮明的農業文化特色,這從以下節俗活動中可見一斑。
元旦前后的立春節,看風云,占天候,預測年歲豐欠,二月驚蟄節令到來時,民間有預防蟲害,預占收成的習俗。
三月清明、谷雨前后是春耕播種的大好季節,不少節日如蠶月(小清明)、踏青節、禹生日、麥王生日、龍王節、清明等節日活動都與祈求豐收有關。
四月立夏的節俗活動大都是圍繞各地生產特點進行的。
五月盛夏之初,各種災害較多,俗稱為“惡月”,其節俗活動多與防病、除害有關。
夏至許多地方有“祭田婆”、摘新谷薦祖習俗。
六月正值三伏酷熱季節,易染疾病,因此,許多習俗偏重于消夏抗暑活動,包含有愛護生產力的意義。
六月六日天貺節,不少地方農民為保護耕田要祭祀谷神。
七月七日乞巧節,從牛郎織女神話傳說演變而來的婦女乞巧習俗,反映了男耕女織的經濟生活。
八月是一年中的收獲季節,農民用新谷酬謝祖宗和家神。
中秋節賞月、拜月、賞桂,有喜慶豐收的習俗。
九月霜降節令,關系到來年生產的好壞,這一天各地有看晴雨、占收成的習俗。
十月一日,一些地區農民慶祝牛王生日,廣東有對牛不穿繩的“放閑”習俗,這是農閑之際向牛酬謝的表現,實際上是古代牛圖騰崇拜風俗的遺留。
十一月“冬至大如年”,農民有看雪的習俗,所謂“一九雪,九九皆有雪”。
大雪可凍殺害蟲,來年農事豐稔。
諺語“冬雪是麥被”,其含義即在于此。
風俗與禮俗相結合
講究禮儀,每當重要節日來臨,人們都要祭拜祖先,以表達對祖先的懷念。
如春節供奉祖宗牌位,寒食、清明掃墓,對待死者“事死如生”之禮在節日祭祖中得到集中體現。
清明祭掃本來是民間風俗,唐玄宗時列入禮典,變成了禮俗。
元宵節張燈風俗自漢代形成之后,歷代都以張燈、觀燈為一大盛事。
封建統治者對節日風俗的倡導,把風俗上升為禮俗,以禮儀教化人民,加速了節日的傳播和發展,同時也把節日納入了封建禮教的軌道。
傳承性與變異性相統一
中國節日具有民俗文化傳承性與變異性的一般特點。
節日一旦形成,便有一種相對獨立性和穩定性而世世代代傳承下去。
有時社會條件雖然發生了變化,但仍然保留有古老習俗的影子,這是節日傳承性的重要表現。
中國節日文化根植于數千年的農業文化之中,民間流傳下來的許多節日都有2000年以上的歷史,其中很多習俗是從遠古時代傳承下來的,至今還為人們所接受,表現了頑強的生命力。
當然,這并不意味著節日風俗是一成不變的,相反,隨著社會經濟、文化條件的變化,節日風俗也會不斷有所變化,有的遭淘汰,有的被更新,總的趨勢是積極因素占優勢地位,落后的陳規陋習不斷被淘汰。
如漢代以前上已節的禊祓習俗,魏晉以后變成了郊游活動。
簡言之,中國節日文化傳承中有變異,變異中有發展,傳承與變異相統一是中國節日的顯著特點。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節日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中國的所有節日要英文的(按日期順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