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論文是作者對某個問題或某件事進行分析、評論,表明自己的觀點、立場、態度、看法和主張的一種文體。
議論文有三要素,即論點、論據和論證。
論點的基本要求是:觀點正確,認真概括,有實際意義,恰當地綜合運用各種表達方式;論據基本要是:真實可靠,充分典型;論證的基本要求是:推理必須符合邏輯。
寫議論文要考慮論點,考慮用什么作論據來證明它,怎樣來論證,然后得出結論。
它可以是先提出一個總論點,然后分別進行論述,分析各個分論點,最后得出結論;也可以先引述一個故事,一段對話,或描寫一個場面,再一層一層地從事實分析出道理,歸納引申出一個新的結論。
這種寫法叫總分式,是中學生經常采用的一種作文方式。
也可以在文章開頭先提出一個人們關心的疑問,然后一一作答,逐層深入,這是答難式的寫法。
還要以是作者有意把兩個不同事物以對立的方式提出來加以比較、對照,然后得出結論,這是對比式寫法。
議論文是用邏輯、推理和證明,闡述作者的立場和觀點的一種文體。
這類文章或從正面提出某種見解、主張,或是駁斥別人的錯誤觀點。
新聞報刊中的評論、雜文或日常生活中的感想等,都屬于議論文的范疇。
議論文又叫說理文,它是一種剖析事物、論述事理、發表意見、提出主張的文體。
作者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辨是非,以確定其觀點正確或錯誤,樹立或否定某種主張。
議論文應該觀點明確、論據充分、語言精煉、論證合理、有嚴密的邏輯性。
一、議論文寫作三要素
議論文主要包括三要素: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
論點必須正確。
論據是為說明論點服務的,既要可靠又要充分,事實勝于雄辯,是最好的論據。
論據也可以是人們公認的真理,經過實踐考驗的哲理。
論證的方法多種多樣,常用的方法有:
1. 歸納法
從分析典型,即分析個別事物入手,找出事物的共同特點,然后得出結論。
2. 推理法
從一般原理出發,對個別事物進行說明、分析,而后得出結論。
3. 對照法
對所有事實、方面進行對照,然后加以分析,得出結論。
4.駁論法
先列出錯誤的觀點,然后加以逐條批駁,最后闡明自己的觀點。
二、議論文的特點
議論文的結構一般有引子、正文和結論句三部分。
一般在引子部分提出論點,即文章的主題,在正文部分擺出有利的事實,對論點進行嚴密的論證,最后根據前面的論證得出結論。
三、議論文的寫法
要寫好議論文,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1.確定論點。
論點通常在文章的第一段提出。
2.要有足夠的論據,可以列舉生活的實例。
3.論證要有嚴密的邏輯性。
所有事實、原因、理由應緊密地同結論連接起來。
4.層次要清楚。
5.態度誠懇、友好,因為議論文重在說理,以理服人。
議論文在寫作手法上以議論為主,但有時也要運用說明、敘述、描寫等手法。
議論中的說明常為議論的開展創造條件,或是議論的補充;議論文中的敘述和描寫應是為論點提供依據的因此,敘述應該是概括的,描寫應該是簡要的。
6.論據要充分
欲證明自己的觀點必須有充分的證據。
作者可以列舉事實、展示數據、提供事例、借助常識或利用親身經歷。
論文
一、議論文三要素:論點、論據、論證
(一)論點:是作者對所論述問題的見解和主張,是議論文的靈魂。
1.議論文一般只有一個中心論點,有的議論文還圍繞中心論點提出幾個分論點,分論點是用來補充或證明中心論點的,只要研究這些論點的關系,就可以分出主從。
2.如何找中心論點。
論點應該是明確的判斷,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陳述,在形式上應該是完整的句子。
位置可分:文章標題、文章開頭、文章結尾、文章中間,有的則需要讀者概括。
(二)論據:
1.事實論據:事實在議論文中論據作用十分明顯,分析事實,看出道理,檢驗它與文章點在邏輯上是否一致。
2.道理論據:作為論據的道理總是讀者比較熟悉的,或者是為社會普遍承認的,它們是對大量事實抽象,概括的結果。
(三)論證: 議論文中的論點和論據是通過論證組織起來的。
論證是運用論 據來證明論點的過程和方法,是論點和論據之間的羅輯關系紐帶。
論點是解決“需要證明什么,”論據是解決“用什么來證明”,論證是解決“怎樣證明”。
論證方法有以下幾種:
1.舉例論證:列舉確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證明論點;
2.道理論證:用馬列主義經典著作中的精辟見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們公認的定理公式等來證明論點;
3.對比論證:拿正反西方面的論點或論據作對比,在對比中證明論點;
4.比喻論證:用人們熟知的事物作比喻來證明論點。
此外,在駁論中,往往還采用“以爾之矛,攻爾之盾”的批駁 方法和“歸謬法”。
在多數議論文中往往是綜合運用的。
二、議論文結構
1.基本結構是提出問題(引論)棗分析問題(本論)棗解決問題(結 論)。
2.可分兩大類
a.縱式:逐層深入的論述結構
例1.“層層深入”式,先提出論點后,先從消極方面論證,然后進一步從積極方面論述,如《懷疑與學問》。
例2.“起錄轉合”式:開頭破題,引出論述問題;接著承接開頭,闡述所論述的問題;“轉”是雙各個角度證明論點;最后歸結,就是“合”。
b.橫式:并列展開的論述結構
例如:
有“總論——分論——總論”式,先提出論點,而后從幾個方面闡述,最后總結歸納;
有“總論——分論”式,先提出論點,然后從幾個方面論證。
有“分論——總論”式,對所要論述的總是分幾個方面剖析,然后綜合歸納出結論。
總之,分析議論文的結構,先要弄明白中段落層次間的內在聯系,還要注意文章中起著承上啟下作用的過渡段,過渡句以及過渡詞語。
浙江卷作文題:一葉、一枝、一世界。
話題作文:唐詩曰一葉落而天下知秋宋詩說春色出墻來"一葉飄落而知秋 一葉勃發而見春"尋常事物往往是大千世界的縮影,無限往往收藏在有限中,請以一枝一葉一世界為話題作文??題材詩歌除外。
睹一蕊而曉春將至
察一葉可見春秋,觀滴水可知滄海。
天涯一歸鴻,讓人頓覺天已轉暖。
瓶中水成冰,令人感嘆天下之寒。
大千世界,一花一草,就是有著這樣奇妙的聯系。
一片看似平常的沼澤,也許正是江河的源頭;一排細不可辨的蠅頭小楷,也許寫就的正是一部輝煌史書;一個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可能正是牽一發動全身的關鍵。
老子曾說:“天下難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細。”小處不可隨便,是因為誰也無法預知火箭發射失敗是哪個小數點的錯誤;細節決定成敗,是因為我們都知道蝴蝶振翅足以引起龍卷風暴。
一朵嬌艷玫瑰花,可能只因為尖銳小刺誤傷人手,就讓一段愛情佳話煙消云散。
一個光潔似無瑕的雞蛋,可能只因為一道小縫,就讓污穢進入其中,臭不可聞。
一沙一世界,一樹一菩提。
這是一句舶來語,其實中國人有自己的語言:滄海一粟。
內涵無限擴大,外延無限濃縮,其實有限和無限就沒有什么不同。
一錘可定音,一針可見血。
一個細節,可定格人生永恒。
那一串丟失的項鏈,徹底改變了瑪蒂爾德的命運,也讓我們至今仍對她度過的是貪慕虛榮自食其果還是脫胎換骨自強自尊的一生爭論不休。
一個細節,可道盡人生滄桑。
那一個滴著血的饅頭,完全扼殺了無數人的良知,也讓我們看到了魯迅筆下那鐵屋子里先醒者的無盡悲涼。
歷史已經證明,宋太祖的那一杯薄酒,在解除大將兵權的同時,也帶來宋朝重文輕武,國力孱弱,任人欺凌的滄桑數百年。
一杯酒,映出一個衰落帝國的背影。
歷史已經證明,60年前的盧溝橋上的那一聲槍響,在徹底打破和平假象的同時,也帶給兩國至今無法完全散盡的硝煙。
一聲槍響,是敲醒中華民族莫忘國恥的永恒警鐘。
歷史也終將證明,半個世紀后國共兩黨最高級別領導人的一次握手,帶來的將會是兩岸永遠的春天故事。
那即將赴臺的憨態熊貓“團團圓圓”,也許帶去的就是那一縷春之將至的氣息。
“山僧不解數甲子,一葉落知天下秋。”這正是:管中窺豹,見一斑而可知全身。
宇宙縱是無垠,星球卻是個個可數;太陽縱是光芒萬丈,但我們能分出赤橙黃綠青藍紫七色光。
睹一蕊而曉春將至,于細微處可見精神。
朝暉夕曬
夜深,才入寐,忽夢有烏姓編輯挾一《高考雜談》囑余為序。
問之,乃知國考雖休,出題、教學、師生諸家仍有滿腹言辭待發。
烏編遂應市場之需、集眾人所言,成此冊。
烏編乃我忘年,盛情難卻,余遂勉為是文:
我以為,這本《高考雜談》很好,好就好在一個“雜”字。
諸子百家中,最能助秦王統一天下的是呂氏雜家;中國現代文學泰斗魯迅,最可表現其思想成就的是雜文……
“雜”豈不很好?
當然,“雜”大多在奮斗與競爭時展現其好處,所以“雜物”總能表現出勃勃的生命力。
大自然中,植物方面,雜草的生命力總強于莊稼,莊稼中最有活力的是五谷雜糧,精糧水稻中最有價值的是雜交品種;動轉方面,野生動物中最長壽的是雜食動物烏龜,家畜中最得力的是馬和驢雜交出來的騾子;社會生活方面,人群中最好看最聰明的是混血兒,國家中最先進最發達的是人種最雜的新大陸上的國家,中國之所以能成為四大文明古國中唯—存留下來的國家,也是因為一直以來眾多民族雜處一起不事紛爭同舟共濟。
原來,“雜”是一種多極,一種包容。
正所謂“千帆競發,一日千里;海聚百川,有容乃大”。
只有萬類霜天的世界才顯得自由,只有厚德載物的氣度才耐得長久,生命的活力與耐力,不正是靠“雜”才得以加強和延續的嗎?
但“雜”在梳理與整治時卻又往往是不好的,所以“雜物”是需要收拾與約束的。
大自然生生相克,淘汰紛雜落后的物種;各國家制定法律,懲治紛雜敗壞的罪行;能源與礦產,要等到提純之后再來供人使用;著書與立說,要理清規矩條理才能鉆研傳承……請想一想,在這種時候,我們豈能雜亂無章?所以,《三國演義》中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我們是否也可以說“天下萬物、雜久必純,純久必雜”呢?
最后回到這本書上來,高考是國家選拔人才的重要手段,惟其重要,才更要有敢于“雜”的精神——讓大家都來參與建設,集思廣益,使我們國家的考試制度考試方法更加成熟更加有效,使我們國家的優秀人才更有機會脫穎而出接受培養服務大眾,這有什么不好?當然,“雜談”一番之后,遼是要把出題判分的事“純”交給考試院閱卷組去辦,因為他們可以“集雜成純”,不至于“雜亂無比”“趁雜牟利”。
是為序。
X X X
X年X月X
[跋]旦日晨興,意猶未盡,書記夢中所思,頗得于意;忽聞老父棰門斷喝:“太陽曬屁股了還懶著不起,快去樓下雜貨店買二斤雜和面兒、六兩羊雜碎兒,家里等米下鍋呢。”聞悟大驚,流汗失色:“編輯請序,子虛烏有;夢中作草,一錢不值;拉雜文字,難裹其腹:不知所云,何所用哉?”… …
成長需要悉心的呵護
(2005年,上海)
某日,興之所致,閑翻詩選:元輕白俗,郊寒島瘦,姿態萬千,信心然不可自勝。
鄰室卻突然飄來動感的音樂。
分辨之下,竟是鄰室幼童學唱熱辣情歌。
惘然,悵然!不禁感慨:成長過程中切莫失去了文化的修養,人文的關懷。
細觀時下之社會,不禁更增憂慮。
詩詞歌賦讓位于流行歌曲,京劇昆劇讓位于日劇韓劇。
歌德康德難覓其蹤,言情武俠大行其道。
至若淫穢暴力之魘,沆瀣一氣。
余固目不忍視,而不忍聞。
若無文化之熏陶,則無健全之人格;若無健全之人格,則胸無大志;人而無志。
其為可乎?若舉國皆然,國將不國。
時下,一些名曲、名句出于商業目的被大肆竄改,而不同藝術類別的鑒賞,引用,結合必須服從于一個崇高的主旨——美。
席勒的《歡樂頌》被貝多芬譜以音樂,廣為傳唱;世界名曲被作為廣告歌曲,兩者同樣是藝術主題的再創造,產生的效果卻截然不同。
前者是審美的升華,后者卻是審美的毀滅。
而只有例如前者的事物,才能讓我們在成長中獲得美的教育,美的熏陶,美的享受,才能培養性情。
我們的成長要擺脫低俗事物的紛擾,用傳統文化來滋養。
有句話叫柔日讀史,剛日讀經。
是說意志懈怠時讀史以明志:謀臣策士,家國三寸簧舌里;金戈鐵馬,江山萬里血淚中。
讀史書,能養浩然正氣。
也是指驕躁狂暴時讀經以養性:老莊之道,清凈無為是非空;菩提之心,靈臺空明塵埃無。
讀經書,能塑靜儉德性。
我國浩瀚的書海之中,蘊含著無盡的寶藏,它們是我們成長真正的養分。
我們的成長更要呼喚人文品格的修養,古之圣賢,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塑造自身的品性。
正是一種獨特的人文品格。
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之中,多少也包含著胸懷宇內的人文關懷,而如今,在商業化大潮的沖擊下,種種最為質樸的,關系人類生存的人文品格都被忽略了。
最為典型的莫過于哲學的被冷落。
自泰勒斯以來的古希臘這一哲學盛世早已“一日難再晨”。
古典主義哲學的高潮在黑格爾之后也戛然而止。
哲學家成了世上最孤獨的人。
而哲學成了被忽略的財富,“未經省察過的人生是不值得過的人生。”倘若我們的生命旅途,成長過程中缺乏對生存價值、人類理想的思索,我們必將淹沒在市場化,商品化的浪潮中,成為某些哲學家所擔憂的一個符號。
我們生活在時下一個信息量大,物質財富不斷增長的時代,更可能陷入精神的空虛和靈魂的漂泊,只有用美來陶冶情趣,用傳統文化來鑄造性情,用人文品格來指導人生,才能彰顯生命的價值,呵護成長的旅程,規范發展的軌跡。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請總結一些寫高中作文用的過渡句議論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