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前145或前135~?)西漢史學家,文學家。
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今陜西韓城西南)人。
生于漢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說生于漢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年不可考。
司馬遷10歲開始學習古文書傳。
約在漢武帝元光、元朔年間,向今文家董仲舒學《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國學《古文尚書》。
20歲時,從京師長安南下漫游,足跡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區,所到之處考察風俗,采集傳說。
不久仕為郎中,成為漢武帝的侍衛和扈從,多次隨駕西巡,曾出使巴蜀。
元封三年(前108),司馬遷繼承其父司馬談之職,任太史令,掌管天文歷法及皇家圖籍,因而得讀史官所藏圖書。
太初元年(前104),與唐都、落下閎等共訂《太初歷》,以代替由秦沿襲下來的《顓頊歷》,新歷適應了當時社會的需要。
此后,司馬遷開始撰寫《史記》。
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辯護,獲罪下獄,受腐刑。
出獄后任中書令,繼續發憤著書,終于完成了《史記》的撰寫。
人稱其書為《太史公書》。
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對后世史學影響深遠,《史記》語言生動,形象鮮明,也是優秀的文學作品。
司馬遷還撰有《報任安書》,記述了他下獄受刑的經過和著書的抱負,為歷代傳頌。
司馬遷的《史記》
西漢司馬遷(公元前145——約前87?),字子長,他的《史記》在中國散文發展史上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它既開創了中國紀傳體史學,也開創了中國的傳記文學。
它記敘了上自黃帝下至漢武帝太初年間,共計三千多年的歷史,全書共103篇,五十多萬字。
司馬遷具有進步的歷史觀和對社會現實公正的批判精神。
他的進步思想在《史記》中從四個方面得以體現:對封建統治階級,特別是對漢代最高統治集團的揭露和諷刺;反映了廣大人民對封建暴政的反抗;熱情贊揚和肯定了一系列下層人物;描寫了一系列的愛國英雄。
《史記》既是歷史的“實錄”,同時也具有相當高的文學價值。
它的藝術性首先表現在運用真實的歷史材料成功地塑造出眾多的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
在人物塑造上,司馬遷竭力做到將歷史、人物和主題統一起來,這樣既寫活了歷史,人物也栩栩如生;他還非常善于把人物置于尖銳的矛盾沖突中,通過人物的言行來完成人物性格的刻畫。
《史記》的敘事簡明生動,尤其是富有戲劇性場景的描寫,更增加了作品的吸引力。
司馬遷極少用排比鋪張的駢文,而形成了自己樸素簡煉、通俗流暢,既疏緩從容、莊諧有致,又富于變化的語言風格。
《史記》的語言歷來被奉為“古文”的最高成就。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關于司馬遷的文學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