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游(1125~1210)南宋詩人。
字務觀,號放翁。
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
自幼好學不倦,自稱“我生學語即耽書,萬卷縱橫眼欲枯”。
青年時代曾江西派詩人曾幾學詩,得到不少啟發,但他并未受其束縛,又從前代大詩人屈原、陶淵明、李白、杜甫等人的詩作中汲取滋養。
封建家庭雖然給陸游以良好的文化熏陶,特別是愛國教育,但也給他帶來了婚姻上的不幸。
他20歲時與唐氏結婚,夫妻感情甚篤,可是母親卻不喜歡唐氏,硬逼著他們夫妻離散。
離婚后,陸游非常傷痛,并且曾在10年后的一次偶然相遇中寫了有名的愛情詩《沈園》。
29歲時,赴南宋首都臨安(今杭州)應鎖廳試,名列第一,因居秦檜孫子之前,又因他不忘國恥“喜論恢復”,竟在復試時被除名。
后得夔州(今四川奉節)通判和蜀州、嘉州、榮州代理通判、知州等職。
淳熙二年(1175),范成大鎮蜀,邀陸游至其幕中任參議官。
淳熙五年,陸游詩名日盛,受到孝宗召見,但并未真正得到重用,孝宗只派他到福州、江西去做了兩任提舉常平茶鹽公事。
在江西任上,當地發生災,他“草行露宿”,親到災區視察,并“奏撥義倉賑濟,檄諸郡發粟以予民”,不料卻因此觸犯當道,竟以“擅權”罪名罷職還鄉。
陸游在家閑居6年后,又被起用為嚴州(今浙江建德)知州。
淳熙十五年,陸游在嚴州任滿,卸職還鄉。
不久,被召赴臨安任軍器少監。
次年,光宗即位,改任朝議大夫禮部郎中。
于是他連上奏章,諫勸朝廷減輕賦稅,結果反遭彈劾,以“嘲詠風月”的罪名再度罷官。
此后,陸游長期蟄居農村,于嘉定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210年1月26日)與世長辭。
他是一位創作特別豐富的詩人,集中存詩共約9300余首。
他的詩大致可以分為三期:第一期是從少年到中年(46歲)入蜀以前。
這一時期存詩僅200首左右,作品主要偏于文字形式,尚未得到生活的充實。
第二期是入蜀以后,到他64歲罷官東歸,前后近20年,存詩2400余首。
這一時期是他從軍南鄭,充滿戰斗氣息及愛國激情的時期,也是其詩歌創作的成熟期。
第三期是長期蟄居故鄉山陰一直到逝世,亦有20年,現存詩約近6500首。
詩中表現了一種清曠淡遠的田園風味,并不時流露著蒼涼的人生感慨。
“詩到無人愛處工”,可算是道出了他此時的某種心情和所向往的藝術境界。
另外,在這一時期的詩中,也表現出趨向質樸而沉實的創作風格。
在陸游三個時期的詩中,始終貫串著熾熱的愛國主義精神,中年入蜀以后表現尤為明顯,不僅在同時代的詩人中顯得很突出,在中國文學史上也是罕見的。
陸游的詩可謂各體兼備,無論是古體、律詩、絕句都有出色之作,其中尤以七律寫得又多又好。
在這方面,陸游繼承了前人的經驗,同時又富有自己的創造,所以有人稱他和杜甫、李商隱完成七律創作上的“三變”(舒位《瓶水齋詩話》),又稱他的七律當時無與倫比。
在陸游的七律中,確是名章俊句層見疊出,每為人所傳誦,如“江聲不盡英雄恨,天意無私草木秋”(《黃州》);“萬里關河孤枕夢,五更風雨四山秋”(《枕上作》)等。
這些名作名句,或壯闊雄渾,或清新如畫,不僅對仗工穩,而且流走生動,不落纖巧。
除七律外,陸游在詩歌創作上的成就當推絕句。
陸游的詩雖然呈現著多彩多姿的風格,但從總的創作傾向看,還是以現實主義為主。
他繼承了屈原等前代詩人憂國憂民的優良傳統,并立足于自己的時代而作了出色的發揮。
詞的創作不僅工詩,還兼長寫詞。
由于他對這種詩體不甚注重,所以詞作不多,現存詞共有130首。
他的詞也風格多樣并有自己的特色。
有不少詞寫得清麗纏綿,與宋詞中的婉約派比較接近,如有名的(釵頭鳳)即屬此類。
而有些詞常常抒發著深沉的人生感受,或寄寓著高超的襟懷,如(卜算子)“驛外斷橋邊”、(雙頭蓮)“華鬢星星”等,或蒼涼曠遠,或寓意深刻,這類詞又和蘇軾比較接近。
但是最能體現陸游的身世經歷和個性特色的,還是他的那些寫得慷慨雄渾、蕩漾著愛國激情的詞作,如(漢宮春)“羽箭雕弓”、(謝池春)“壯歲從戎”、(訴衷情)“當年萬里覓封侯”、(夜游宮)“雪曉清笳亂起”等,都是飽含著一片報國熱忱的雄健之作。
這類詞又和辛棄疾比較接近。
陸游在散文上也著述甚豐,而且頗有造詣。
其中記銘序跋之類,或敘述生活經歷,或抒發思想感情,或論文說詩,最能體現陸游散文的成就。
同時也如在詩中一樣,不時表現著愛國主義的情懷,如《靜鎮堂記》、《銅壺閣記》、《書渭橋事》等。
陸游的著作,據汲古閣刻《陸放翁全集》,計有:《劍南詩稿》85卷,《渭南文集》50卷(其中包括詞2卷,《入蜀記》6卷),《放翁逸稿》2卷,《南唐書》18卷,《老學庵筆記》10卷等。
其他尚有《放翁家訓》(見于《知不足齋叢書》)及《家世舊聞》等。
中華書局于1976年排印《陸游集》5冊,書后附今人孔凡禮《陸游佚著輯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