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實秋(1903.1.-1987.11.3)原籍浙江杭縣,生于北京。
學名梁治華, 字實秋,一度以秋郎、子佳為筆名。
1915年秋考入清華學校。
在該校高等科求學期間開始寫作。
第一篇翻譯小 說《藥商的妻》1920年9月發表于《清華周刊》增刊第6期。
第一篇散文詩《荷 水池畔》發表于1921年5月28日《晨報》第7版。
1923年畢業后赴美留學, 1926年回國任教于南京東南大學。
第二年到上海編緝《時事新報》副刊《青光》, 同時與張禹九合編《苦茶》雜志。
不久任暨南大學教授。
最初他崇尚浪漫主義,發表不少詩作。
在美國哈佛大學研究院學習時受新人 文主義者白壁德影響較深。
他的代表性論文《現代中國文學之浪漫的趨勢》1926 年在《晨報副鐫》發表,認為中國新文學存在浪漫主義混亂傾向,主張在理性指引 下從普遍的人性出發進行文學創作。
1930年,楊振聲邀請他到青島大學任外文系 主任兼圖書館長。
1932年到天津編《益世報》幅刊《文學周刊》。
1934年應聘任 北京大學研究教授兼外文系主任。
1935年秋創辦《自由評論》,先后主編過《世 界日報》副刊《學文》和《北平晨報》副刊《文藝》。
七七事變,離家獨身到后方。
1938年任國民參政會參政員,到重慶編譯館 主持翻譯委員會并擔任教科書編輯委員會常委,年底開始編輯《中央日報》副刊《平 明》。
抗戰勝利后回北平任師大英語系教授。
1949年到臺灣,任臺灣師范學院(后 改師范大學)英語系教授,后兼系主任,再后又兼文學院長。
1961年起專任師大 英語研究所教授。
1966年退休。
40歲以后著力較多的是散文和翻譯。
散文代表作《雅舍小品》從1949年起 20多年共出4輯。
30年代開始翻譯莎士比亞作品,持續40載,到1970年完成 了全集的翻譯,計劇本37冊,詩3冊。
晚年用7年時間完成百萬言著作《英國文 學史》。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關于散文集《雅舍小品》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