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賦的形成和發展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漢初的賦家,繼承楚辭的余緒,這時流行的主要是所謂“騷體賦”,其后則逐漸演變為有獨立特征的所謂散體大賦,這是漢賦的主體,也是漢賦最興盛的階段。
東漢中葉以后,散體大賦逐漸衰微,抒情、言志的小賦開始興起。
漢賦的這種發展變化過程,與漢代社會狀況的變化有著密切的關系。
一、第一階段(騷體賦)代表人物及作品
1、屈原
屈原(約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中國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
出生于楚國丹陽秭歸(今湖北宜昌)。
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則,字靈均。
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屈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家,開辟了“香草美人”的傳統,被譽為“辭賦之祖”“中華詩祖”。
屈原作品的出現,標志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創的新時代。
其主要作品有《離騷》《九歌》《九章》《天問》等。
2、宋玉
宋玉,字子淵(約公元前298年-約前222年),戰國時期鄢(今湖北襄陽宜城)人,生于屈原之后,是屈原弟子,曾事楚頃襄王。
因父子矛盾而出走楚國,戰國末期辭賦家,平生酷愛辭賦,既懂音樂亦善于寫文章,曾事楚頃襄王, 是繼屈原之后又一偉大的辭賦家,與同時代的唐勒、景差齊名。
所作辭賦甚多,流傳作品有《九辯》《風賦》《高唐賦》《登徒子好色賦》《神女賦》。
成語“下里巴人”“陽春白雪”“曲高和寡”“宋玉東墻”的典故皆他而來。
3、《九歌》
《九歌》是《楚辭》的篇名,原為中國神話傳說中的一種遠古歌曲的名稱,戰國楚人屈原在楚地民間祭神樂歌的基礎上改作加工而成,詩中創造了大量神的形象,大多是人神戀歌。
《九歌》共十一篇:《東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東君》、《河伯》、《山鬼》、《國殤》、《禮魂》。
多數篇章皆描寫神靈間的眷戀,表現出深切的思念或所求未遂的傷感;《國殤》一篇,則是悼念和頌贊為楚國而戰死將士。
王逸認為是屈原放逐江南時所作,當時屈原“懷憂苦毒,愁思沸郁”,所以通過制作祭神樂歌,以寄托自己的思想情感。
但現代研究者多認為作于放逐之前,僅供祭祀之用。
4、《離騷》
《離騷》是中國戰國時期詩人屈原創作的詩篇,是中國古代最長的抒情詩。
此詩以詩人自述身世、遭遇、心志為中心。
前半篇反復傾訴詩人對楚國命運和人民生活的關心,表達要求革新政治的愿望,和堅持理想、雖逢災厄也絕不與邪惡勢力妥協的意志。
后半篇通過神游天界、追求理想的實現和失敗后欲以身殉的陳述,反映出詩人熱愛國家和人民的思想感情。
全詩運用美人香草的比喻、大量的神話傳說和豐富的想象,形成絢爛的文采和宏偉的結構,表現出積極的浪漫主義精神,并開創了中國文學史上的“騷體”詩歌形式,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其主要注本有東漢王逸的《楚辭章句》、南宋朱熹的《楚辭集注》、清代戴震的《屈原賦注》等。
二、第二階段(散體大賦)代表人物及作品
1、枚乘
枚乘(?~公元前140年),字叔,西漢辭賦家。
漢族,淮陰(今江蘇淮安市淮陰區)人,原為吳王劉濞郎中。
枚乘因在七國之亂前后兩次上諫吳王而顯名,后拜在梁孝王帳下,漢景帝下召升枚乘為弘農都尉。
枚乘在文學上的主要成就是辭賦,《漢書·藝文志》著錄“枚乘賦九篇”。
2、司馬相如
司馬相如(約公元前179年—前118年),字長卿,漢族,蜀郡成都人,祖籍左馮翊夏陽(今陜西韓城南)僑居蓬州(今四川蓬安)西漢辭賦家,中國文化史文學史上杰出的代表。
有明顯的道家思想與神仙色彩。
景帝時為武騎常侍,因病免。
工辭賦,其代表作品為《子虛賦》。
作品詞藻富麗,結構宏大,使他成為漢賦的代表作家,后人稱之為賦圣和“辭宗”。
他與卓文君的愛情故事也廣為流傳。
3、《子虛賦》
《子虛賦》是漢代辭賦家司馬相如早期游梁時所作,有著濃厚的黃老道家色彩。
《子虛賦》作于司馬相如為梁孝王賓客時,時在漢景帝年間,其主題是以這一時期以虛靜為君的道家思想為指向的,但是景帝不好辭賦并沒有得到景帝的賞識。
卻為后來的漢武帝所賞識 。
此賦寫楚國之子虛先生出使齊國,子虛向烏有先生講述隨齊王出獵,齊王問及楚國,極力鋪排楚國之廣大豐饒,以至云夢不過是其后花園之小小一角。
烏有不服,便以齊國之大海名山、異方殊類,傲視子虛。
其主要意義是通過這種夸張聲勢的描寫,表現了漢一代王朝的強大聲勢和雄偉氣魄。
此賦極鋪張揚厲之能事,詞藻豐富,描寫工麗,散韻相間,標志著漢大賦的完全成熟。
它與《上林賦》構成姊妹篇,都是漢代漢族文學正式確立的標志性作品。
4、《二京賦》
《二京賦》是東漢辭賦,為張衡的代表作。
《二京賦》包括《西京賦》、《東京賦》兩篇。
二京,指漢的西京長安與東京洛陽。
《二京賦》由于其結構的嚴謹精密,被多數人認為是漢賦中的精品。
三、第三階段(小賦)代表人物及作品
1、趙壹
趙壹(本名懿,因后漢書作于晉朝,避司馬懿名諱,故作“壹”),嬴姓,趙氏。
字元叔,漢陽郡西縣(今甘肅省天水市西南)人。
他生活的大致年代,是漢靈帝在位之時,即公元168至189年前后。
《后漢書·文苑列傳》記載了他的事跡。
東漢辭賦家。
體貌魁偉,美須眉,恃才傲物。
桓、靈之世,屢屢得罪,幾致于死。
友人救之,遂作《窮鳥賦》答謝友人相助。
并作《刺世疾邪賦》抒發憤懣之氣。
一生著賦、頌、箴、誄、書、論及雜文等16篇,今存5篇。
2、蔡邕
蔡邕(yōng)(133年-192年),字伯喈。
陳留郡圉縣(今河南杞縣南)人。
東漢時期著名文學家、書法家,才女蔡文姬之父。
蔡邕早年拒朝廷征召之命,后被征辟為司徒掾屬,任河平長、郎中、議郎等職,曾參與續寫《東觀漢記》及刻印熹平石經。
后因罪被流放朔方,幾經周折,避難江南十二年。
董卓掌權時,強召蔡邕為祭酒。
三日之內,歷任侍御史、治書侍御史、尚書、侍中、左中郎將等職,封高陽鄉侯,世稱“蔡中郎”。
董卓被誅殺后,蔡邕因在王允座上感嘆而被下獄,不久便死于獄中,年六十。
蔡邕精通音律,才華橫溢,師事著名學者胡廣。
除通經史、善辭賦之外,又精于書法,擅篆、隸書,尤以隸書造詣最深,有“蔡邕書骨氣洞達,爽爽有神力”的評價。
所創“飛白”書體,對后世影響甚大。
唐張懷瓘《書斷》評蔡邕飛白書“妙有絕倫,動合神功”。
他生平藏書多至萬余卷,晚年仍存四千卷。
有文集二十卷,早佚。
明人張溥輯有《蔡中郎集》,《全后漢文》對其著作也多有收錄。
3、《歸田賦》
《歸田賦》是東漢辭賦家張衡的代表作之一。
它形象地描繪了田園山林那種和諧歡快、神和氣清的景色,反映了作者暢游山林,悠閑自得的心情,又頗含自戒之意,表達了作者道家思想的超脫精神。
《歸田賦》文句平淡清麗、結構短小靈活,開了駢賦的先河,是千百年來為人們所傳誦的優秀篇章。
是一篇短小明暢的抒情小賦,有著獨特的藝術風格,它一洗漢大賦鋪采縟文、繁重凝滯、虛夸堆砌的規矩,轉為文句平淡清麗、結構短小靈活的風格,語言自然清新,洗練優美,感情真摯,情景交融,是難得的賦作佳篇。
4、《刺世疾邪賦》
《刺世疾邪賦》是漢代文學家趙壹的代表賦作。
此賦是一篇諷刺不合理的世事,憎恨社會上邪惡勢力的作品。
在四百余字的篇幅中,層層深入地活畫出了具有東漢末世時代特點的從舐痔拍馬的諂佞,到掌握大權的執政宦官,再到昏庸皇帝的那種極端腐敗的政局。
表達了作者決不愿與邪惡勢力同流合污以謀取個人榮華富貴的可貴精神。
全賦寫得感情強烈,語言犀利,具有極大的氣勢和高超的諷刺藝術。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漢賦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漢賦的三個發展階段及每個階段的代表作家與代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