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要的是關于什么的社會作文這里有幾篇,你看看對你有沒有用吧)
1、感恩社會
看到半輪紅日在云端灑下暖融的曙光,我們會感激這個早晨賜予的希望。
看到一抹晚霞在天邊舞動著華麗的光影,我們會感激這個黃昏賜予的美好。
看到漫天星星小心撩動著月光散落的碎片,我們會感激這個夜晚賜予的細膩和沉靜.
然而最貼切的被忽略了,最無私的被遺忘了,我們是否已經忘記要感激我們的社會了呢?
鴉懂反哺,羊知跪乳,古有“恩欲報,報怨忘;報怨短,報恩長”的說法,“滴水之恩,涌泉相報”,此君子也;“以怨報德,忘恩負義”,此小人也。
人在旅途,從一個起點,到一個終點,而在旅程中,為你提供一切的,就是社會的。
現在人們常常抱怨物價太高,社會壓力太大、貧富不均等,似乎社會上到處充斥著不公不平。
然而與此同時,工資在增長,生產力在飛速發展,國家的扶貧力度也在不斷加大,只是人們缺少一顆感恩的心,才會沉淀出那么多的不滿。
“感恩的心”是一劑正確調整心態的良藥。
它告訴你:人們在感恩大自然的同時,也應該感激這個默默守在你身邊的社會,它給了你家庭,給了你權利,給了你生活。
感恩亦是一種處世哲學,是對社會關系的正確認識;感恩也是一種責任,是人生境界的體現。
廣西大學有一位名叫何國英的女生,在大二時被確診為癌癥,但她拼命扼住命運的咽喉,讀完了碩士研究生。
7年來病魔不間斷的摧殘始終沒有擊垮一個羸弱姑娘的堅守,沒有磨滅她對農村,對親人的愛。
2005年6月10日,她坐在輪椅上,帶著氧氣瓶,艱難地完成了自己的碩士論文答辨。
因為何國英出身于一個貧困的的農民家庭,因此她選擇的畢業論文課題是《非常規飲料——構樹葉的營養價值評定研究》,她對導師說:“我家在農村,我喜歡這個‘土’課題,構樹葉在廣西農村到處都是,如果能做成飼料,農民就可以用很低的成本養豬養雞。”她的人生理想就是幫助農民脫貧致富。
何國英在她的遺書中寫道:“財產3000元,一部分給父母,一部分給失學兒童;內臟器官如果能用,就捐獻給醫學研究。”堅強的她在彌留之際,給社會留下兩個字:謝謝!另外,長沙一個自小患先天肌肉無力癥的18歲男孩黃可,已經連驅趕蚊子的能力都沒有了,卻在死神隨時可能出現的時候,決定和父親在有限的時間里向曾經幫助過他的人們道謝。
他們憑借一輛破舊的三輪摩托車開展感恩的旅途,黃可還要求死后把自己的角膜捐獻出來,幫助社會上需要幫助的人。
類似的例子不少,洪戰輝歷盡險阻帶著“棄嬰妹妹”讀大學,王樂義身患癌癥不辭勞苦推廣大棚蔬菜技術……他們或身患絕癥,或衣食不足,卻時時不忘報恩于社會,樸實無華的言行醞釀出最深沉的感動和震撼,為他們的信念和堅持。
再說比爾蓋茨和巴菲特,作為首富的蓋茨可以說富可敵國,而他和夫人梅林達共同成立的蓋茨梅林達基金會每年向全球醫療和婦女兒童等問題捐贈達數十億美元,前不久還向中國捐贈5億美元來防治艾滋病。
沃倫·巴菲特是世界財富僅次于比爾蓋茨的70多歲的猶太職業投資家,不久前他將自己公司大約87%的約300億美元的股份捐贈給社會,讓蓋茨基金會來管理他捐贈的資產,用來回報社會。
感恩從來不需要冠冕堂皇的裝飾,其實不論貧富,都有自己感恩社會的方式,醫生救死扶傷,警察維護法紀,老師培育英才,學生努力學習……把對社會的感激升華為對國家的貢獻,為構建和諧社會出一份綿力,還是那句老話,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請相信我們的社會是偉大的,而它也需要我們的呵護。
晴天的夜晚,星光傾瀉,為我們照亮前方。
而在陰天的黑夜,我們是否也應該點燃感恩的蠟燭,幫星星們找回家的路呢?
2、和諧社會
和諧看不見摸不著,但它存在于日常生活中我們每一個會心微笑的背后。
和諧是一種恬靜的美,是一種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力量。
和諧是我國傳統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觀念。
實現和諧,也是古往今來人類孜孜以求的美好理想和愿望。
早在2000多年前,我國的老子、孔子、莊子都曾提過構建和諧社會的設想,西方學者柏拉圖也曾提出建立理想國,構建和諧社會的主張。
其實,中國古代文人研究琴棋書畫樣樣精通亦是一種和諧之美,戲水游魚旁的蠅頭小楷所完成的恰是點睛之筆,它們講究各種才藝融會貫通,如蘇東坡是文學家,也是書法家;齊白石,書法家、畫家;而且藝術多樣性并不是簡單的相加,它們在和諧的境界中被藝術家信手拈來,相互補充,彼此增色而渾然天成。
正是這種藝術的和諧成就了這些藝術家,更是成就了中國各代文學藝術永不褪色的魅力。
如今,在21世紀,我們更要構建和諧文明的社會。
而構建文明和諧社會的基礎則是人與人之間的和諧。
如師生關系:是老師給了我們文化知識的啟迪,使我們從無知到有知,從幼稚走向成熟;老師給了我們知識的雨露,需要的是我們全身心的接受。
珍惜老師的付出,尊重老師的勞動,師生相敬相愛,從而打造和諧的學習氛圍。
又如同學關系:關心幫助有困難的同學,讓他們感受到關愛之心;保持良好的心態,寬容待人,用一顆真誠的心去交換另一顆真誠的心,同學之間友好相處,從而打造和諧的人際關系。
“創造和諧社會”的號召決不是什么空口號,它所號召的“和諧”恰是最貼近日常生活細節之處的,譬如排隊禮讓,互幫互助,勤儉節約,這些最平常的生活鎖碎,卻從小見大地成了和諧關鍵。
和諧之美,雅俗芳賞,而又具有著屹立不倒的力量。
構建和諧社會需要我們大家的努力。
任前方荊棘叢生,我們將持之以恒,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天,向和諧社會的彼岸前進。
當第一束陽光從美麗的湖面折射在這片土地上時,我們知道新的一天開始了。
用我們的智慧和勇氣揚起理想的風帆,用我們的青春和生命奏響時代的強音。
當我們拋棄了迷茫,把握了航向;當我們共同努力,不懈地搖槳,和諧社會的樂章終將奏響
3、社會公德論文
把社會公德教育作為德育的基礎 工程社會公德是指人類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逐步積累起來的全體社會成員必須共同遵守的、簡單的、最起碼的公共生活準則。
它的使命是保護人們的公共生活,防止影響和威協人們公共生活的現象發生。
遵守社會公德是我國憲法規定的公民的應盡的義務。
學校以育人為根本目的就應當把社會公德教育作為德育的基礎工程,常抓不懈。
對廣大青少年學生進行社會公德教育,要不斷探索和尋求教育的最佳途徑。
采取正面灌輸和自我教育相結合,規范教育與環境教育相結合,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相結合的措施,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1、正面灌輸和自我教育相結合 對青少年學生進行社會公德教育,首先必須使青少年學生弄清什么是社會公德,其內容、性質、范圍如何,然后再弄清為什么要遵守社會公德,怎樣執行社會公德。
只有這樣,才能使青少年知道在遵守社會公德方面應該怎樣做,不應該怎樣做。
教育上可以采取正面灌輸與自我教育相結合的做法。
首先大力加強對學生尤其是新生的《中學生守則》《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中學生禮儀常規》教育,并制訂了《一日常規》《宿舍文明公約》《班級衛生標準》《衛生區衛生標準》《食堂就餐文明公約》等一系列制度公約,因為這些“守則”“公約”中就包含看社會公德的各個方面,用這些“守則”“公約”來規范學生的行為,其實就是在進行社會公德教育。
其次,通過社會公德系列主題班會對學生進行全面、系統的社會公德教育,強調遵守社會公德,做文明學生、文明公民的重要意義,提高學生對社會公德的認識。
第三,在政治課教學中,我們把社會公德教育納入教學計劃,把傳授知識同陶冶情操,養成良好的社會公德行為習慣結合起來,不僅豐富了政治課的內容,也從理論上向學生指出了遵守社會公德的必要性。
2、規范教育與環境教育相結合 對青少年學生進行公德教育光靠正面說教,理論灌輸是不夠的,在學校里,教師的表率作用有著無形的教育功能,學校優美環境的營造也對學生起著無形的規范作用,這就要在規范教育的同時,結合環境教育。
教師不僅是科學文化知識的傳播者,同時也是精神文明的傳播者,在學生的眼中,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化身,也是眼前現實中的行動榜樣。
因此,我們大力加強教職工的師德教育,使全體教職工具有良好的社會公德素質,在上課、辦公、社交以及日常生活等場合,言語文明,行為端正,熱情關懷學生,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紀守法,從而德高為范,對學生產生很好的示范性和強烈的感召力。
學校通過加大投入,綠化、美化校園,努力創造優美、雅靜、宜人的育人環境,團委會、少先隊通過組織學生建立以班級為單位的“護綠小組”,積極參與學校的綠化活動,培養學生日覺保護環境的社會公德。
優美的自然環境教育,不僅陶冶了學生的性情,凈化學生的心靈,起到于無聲處育桃李的教育功能,而且激發學生強烈的保護環境意識。
3、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相結合 對學生進行社會公德教育,僅靠學校教育這一主陣地是不夠的,家庭、社會這些校外力量不容忽視,因此,學校在社會公德教育上努力調動社會力量開展教育活動。
一是調動家庭力量,?我校以年級為單位,每學年家長學校都要舉辦1-2期的專題學習,通過家長學校促進家長家庭行為優化,以良好的家庭環境影響學生,并通過建立“家庭·學校聯系卡”制度,全面了解學生在家庭里的表現,如孝敬父母、珍惜勞動成果,參加家務勞動等方面的表現,促進學生社會公德的養成。
二是各界參與。
我校通過建立“三結合”委員會,邀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同志參與學校管理,調動社會各方面的力量,齊抓共管,共同做好社會公德教育。
比如邀請離退休老同志作有關報告,請公檢法系統同志作普法講座,介紹不遵守社會公德的反面教訓,從反面對學生敲響警鐘,等等。
只有這么點了,剩下的自己湊吧
4、社會公德論文(找到兩篇社會公德的)
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包括大學生在內的每一個社會成員,都應遵守以“文
明禮貌、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紀守法”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德。
俗話說,人無德不立,國無德不興。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特別是十五大以來,隨著改革
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的深入發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呈現出積極健康向上的良好態勢,
公民道德建設邁出了新的步伐。
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日益深入人心,為人民服
務精神不斷發揚光大,崇尚先進、學習先進蔚然成風,追求科學、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已成為
人民群眾的自覺行動,社會道德風尚發生了可喜變化,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與體現時代要求的
新的道德觀念相融合,成為我國公道德建設發展的主流。
但是,我國公民道德建設方面仍然存在著不少問題。
社會的一些領域和一些地方道德滑
落,是非、善惡、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有所滋長,見利忘義、
損公肥私行為時有發生,不講信用、欺騙欺詐成為社會公害,以權謀私、腐化墮落現象嚴重存
在。
**審時度勢提出了"以德治國"的口號。
中共中央頒布的《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標志著以德治國的思想正化為實際行動,對
我國公民道德建設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作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重要陣地的高等院校,肩負
著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四有"新人的重任。
因此,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把教書與育人緊
密結合起來,科學的規劃各學習階段道德教育的具體內容,堅持貫徹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加強
校紀校風建設成了現階段大學教育的重要內容。
怎樣加強大學生的公德意識教育呢?我認為要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做。
一、要注重社會公德教育。
社會公德是道德生活領域的重要的范疇。
全面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要綜合運用教育
、法律、行政、輿論等手段,規范和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大力提倡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
護公物、保護環境、遵紀守法的社會公德,約束和制止不文明的行為,形成扶正祛邪、揚善懲
惡的社會風氣。
在當今社會,我們熟悉的生活情形是:在一些超市購物,保安必得通過查驗購物小票,
來證明你不是賊;去博物館參觀,中午想出來午餐,你手上要被敲上一個醒目的章,你得舉著
它吃飯,還不敢洗手,才能據此回來繼續參觀;去用人單位求職,他要懷疑你的文憑會不會是
假的;就連轟轟烈烈評出的"百花獎",選票居然也很有水分;水貨一詞就要進《辭海》了!更
要命的是--想把日子過踏實,你還得是方方面面的"專家":重陽節你要學會驗證陽澄湖大閘蟹
的"金毛銀爪白肚皮";中秋節你得掰開月餅,學會辨認餡子是否隔年,菠蘿餡是不是冬瓜冒充
的;去修車你必須認明修車的會不會偷換你的好零件,……
為了這些生活中的小事,難道真的必須走過許多部門,校驗諸多證件,填寫無數表格,
才能證明真實?可見當今社會的一個巨大欠缺就是社會公德。
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接班人
的當代大學生,就必須注重社會公德的學習。
同時,學生黨員、優秀團員和入黨積極分子必須
起到先鋒模范作用,以點及面,以自身的榜樣力量來影響一個宿舍,一個班集體,從而建設校
園的誠信大環境,并將在學校中所受的影響在社會上加以推廣。
社會公德建設需要整體協調發展,也離不開個人自律。
在校園中,每個人的行為、習慣
、思想都不盡相同,所以應該采取新穎多樣的形式,除了加強理論教育,還應多組織一些像愛
心募捐、骨髓捐獻和義務家教等有意義的活動,讓同學們在現實生活中受到生動的教育。
逐步
減少大學校園中諸如上課遲到、浪費糧食、不尊師重教、公眾場合摟摟抱抱等不文明和不道德
的現象。
二、要加強思想道德教育。
改革開放以后,人們擁有比以往更廣大的思想空間,因此,大學生的思想也更自由,更
解放。
當今社會,國人睜眼看世界,大學生通過電影、電視、報刊、網絡、旅游等直接或間接
的方式接受來自全球的信息,感受了世界形形色色的文化,并由此產生文化的碰撞與沖突。
在
碰撞與沖突中,傳統的文化、價值觀念都受到挑戰,大學生將根據自己的實際和需求來審視和
篩選,因而在當代大學生中沒有"一統天下"的主流思想,一時間拜金主義、功利主義等各種資
本主義的頹廢思潮相繼泛起,有人驚呼--當代青年可能是"跨掉的一代"!這決不是危言聳聽!
因為大學生正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的分析能力、判斷能力還不
強,在復雜多變的國際國內形勢下,在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的過程中,很容易出現失誤,進
而在自身的各個方面出現問題,因此,加強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顯得尤為重要。
加強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首先要加強歷史公德教育。
由于公德是在歷史中形成的、廣泛
深入人心,并且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密切相關,對大學生形成追求高尚、力爭先進的風
氣有很大的幫助。
繼承中華民族幾千年形成的傳統美德,發揚我們黨領導人民在長期革命斗爭與建設實踐
中形成的優良傳統道德,積極借鑒世界各國道德建設的成功經驗和先進文明成果,是大學生在
歷史公德學習中所力求掌握的。
在全社會大力宣傳和弘揚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勇于創新、一
往無前,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時代精神背景下,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培養可以是多方面、多層
次的。
不僅要使公民道德教育體現優良傳統,又要反映時代特點,始終充滿生機與活力。
所以
要積極開發優秀的思想道德教育資源,利用各種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進行歷史和革命傳統教育
因此,遵循大學生身心發展和思想品德形成的規律,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大學生的公
共道德教育,是培養符合時代要求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條件,是社會主義市
場經濟的健康發展、整個民族素質的不斷提高的重要保障。
三、在實踐中增強社會公德意識
高等學校是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要陣地和輻射源。
加強校園文化的養成教育作用。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4]良好的校園文化會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影響,有利
于增強大學生的集體觀念,提高自身公德。
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應通過學生會、團委及各個學生社
團加強校園公德的宣傳,使學生耳濡目染,把形成良好的公德當成自己的責任,養成遵守社會公德
的好習慣。
大學生具有較高的文化知識和科學素質,對宣傳、維護社會公德負有義不容辭的責
任。
社會公德與人們在公共生活中的實踐活動有著緊密的聯系。
因此,培養社會公德意識離不開社會實踐活動,大學生應當在實踐中不斷增強社會公德
意識努力做社會公德規范的傳播者和踐行者。
積極參加各種社會活動,在實踐中培養社會公德意識和責任意識。
參加志愿者服務等公
益事業和和社會實踐活動對大學生了解社會、拓展實際工作能力。
從小事做起,從小節改起,
帶頭踐行社會公德規范。
社會公德意識要在點點滴滴的日常小事中培養,古人云:“勿以善小
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講的就是這道理。
從總體上看,當代大學生有較強的社會公德觀念,并能在行為層面有所踐行。
但也有部
分大學生對社會公德缺乏應有的認識,認為社會公德是無關大局的小節、小德,甚至有與社會
公德相悖的行為。
當代大學生作為肩負推動社會 發展 使命的重要群體,每個人都應以高度的
社會責任感從自己做起,從現在做起,“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自覺地以社會
公德規范自己、約束自己,從而推動精神文明的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
5、大學生與社會公德
社會公德是每個社會成員在公共生活中必須遵守的基本行為準則,是調整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相互關系的標準、原則和規范的總和。
社會公德是人類社會生活中最起碼、最基本的準則,也是社會文明程度的體現,主要包括: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紀守法等內容。
大學生是青年中受教育程度較高的群體,是文化教育的接受者和傳播者,又是社會文化的創造者,應該在社會公德方面體現出較高的素質。
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社會公德教育,使他們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養成良好的文明行為習慣,對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全面實施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宏偉目標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戰略意義。
近年來,高等學校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社會公德教育逐漸重視,特別是《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頒布后,各學校積極宣傳、貫徹落實,取得了明顯成效。
大學生社會公德問題現狀,從總體上看,當代大學生社會公德意識的主流是健康的、積極向上的。
他們熱愛祖國、關心國家的前途和命運,并關注世界的發展變化,具有強烈的民族自豪感、歷史責任感和社會責任感;他們熱心公益活動,開拓進取,勇于奉獻,能夠在行為層面上很好地踐行社會公德,表現出較強的社會公德觀念和社會公德意識。
但是,在目前復雜的環境中,一些不良的社會公德傾向在大學生中悄悄蔓延,形成一股暗流腐蝕著意志脆弱的大學生的心靈。
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學習不夠努力,遲到、早退、曠課、考試作弊惡習,甚至抄襲剽竊他人論文成果;誠信意識淡薄,助學貸款久拖不還;不注意公共衛生,在教室里、校園內隨地吐痰,亂扔垃圾;不愛護公共財物和公共設施,隨意刻畫桌椅、踩踏墻壁、撕扯圖書資料、損壞公物的現象時有發生;不注意節約,浪費水電的現象嚴重;上課隨意接打電話,既不尊重老師,又影響他人聽課;公共場合學生情侶過分親密;集體主義觀念不強,不愿意參加集體活動,缺乏集體榮譽感和責任感等等。
因此,加強大學生社會公德的正面引導和教育,對促進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和社會公德的培育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當前,大學生社會公德意識缺失的主要原因對思想品德,道德修養等重視不夠,特別是對社會公德教育缺乏計劃性、長期性,加上課程設置等方面的原因。
目前的大學生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從小備受家長的溺愛,成長的環境往往一帆風順,可謂是“溫室里的花朵”,由此造成了他們自私、冷漠、懶惰、目中無人、我行我素,缺乏公德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同時,近年來大多數家庭教育所看重的是孩子們的成績,重視智力開發,忽視了對孩子們思想品德、心理素質等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導致部分學生人格不健全,出現了“有知識缺教養”等現象。
而多數學校也存在公德教育內容重理論、輕實踐,教育目標理想化,教育過程抽象化,學生中普遍缺乏道德實踐,道德行為能力不強,進而造成“知行相悖”的現象。
對于大學生應當如何遵守社會公德問題,涉及兩方面: 1.作為當代的大學生怎樣增強社會公德意識,踐行社會公德規范? 2.如何在實踐中增強社會公德意識,踐行社會公德規范 。
高等學校是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要陣地和輻射源。
大學生具有較高的文化知識和科學素質,對宣傳、維護社會公德負有義不容辭的責任。
社會公德與人們在公共生活中的實踐活動有著緊密的聯系。
因此,大學生應該培養社會公德意識,努力做社會公德規范的傳播者和踐行者。
1)積極參與各種社會活動,在實踐中培養社會公德意識和責任意識。
參加志愿者服務等公益事業和社會實踐活動對大學生了解社會、拓展實際工作能力,尤其是增強社會責任感有極大的幫助。
大學生培養社會公德意識的實踐活動有很多具體方式,既可以參加社會公德的宣傳活動普及社會公德規范、傳播文明新風,也可以結合自身的專業特點服務社會、回報社會;既可以參加學校的各種社會公益活動也可結合自己的興趣愛好加入各種社會公益組織。
大學生參與社會公德實踐活動本身就是一種學習,可以從實踐中體會到什么是符合社會公德規范的言行,什么是不符合社會公德規范的言行,從而在實踐中不斷提高自身的社會公德素養,并帶動他人,影響社會。
2)從小事做起,從小節改起,帶頭踐行社會公德規范。
社會公德所規范的行為包括社會公共生活中最微小的行為細節,這些細節極容易被人們忽略,而它一旦被社會群體中的大多數人所忽視,往往就可能形成不良的社會風氣。
因此,社會公德意識要在點點滴滴的日常小事中培養,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其實,踐行社會公德并不難,提升敬人禮讓的境界同樣不難,比如,見到老師長輩主動問候是講社會公德;乘坐公交車主動為老幼病殘乘客讓座是講社會公德;在銀行、郵局等公共場所排隊時自覺站在“一米線”外是講社會公德;最后離開教室時隨手關燈是講社會公德;外出旅游時不在景點設施上隨意刻畫是講社會公德,等等。
社會公德的境界,就是在這些不起眼的一舉手一投足間慢慢升華的。